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9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5篇、会议论文288篇、专利文献141582篇;相关期刊339种,包括中国地质、地质学报、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等; 相关会议95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等;构造运动的相关文献由2716位作者贡献,包括姚伯初、傅容珊、李三忠等。

构造运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5 占比:0.52%

会议论文>

论文:288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141582 占比:99.28%

总计:142615篇

构造运动—发文趋势图

构造运动

-研究学者

  • 姚伯初
  • 傅容珊
  • 李三忠
  • 田小波
  • 秦启荣
  • 张莉
  • 徐纪人
  • 李延兴
  • 李有利
  • 杨景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爱; 钟大康; 王威; 周志恒; 唐自成
    • 摘要: 通过普通岩石薄片和孔隙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X衍射分析及压汞实验等手段,对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物性特征及孔隙类型和孔隙演化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多期次构造运动对不同物源成分砂岩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印支晚期,研究区盆缘造山活动的强弱控制了须家河组物源供给和物源区母岩类型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砂岩,包括元坝西须二段岩屑砂岩、元坝西须三段钙屑砂岩、巴中须四段长石岩屑砂岩、马路背须家河组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的持续影响下,从大巴山前陆挤压带向盆地内由近及远依次发育马路背强变形区、巴中中等变形区和元坝西弱变形区,不同构造部位不同类型砂岩经历了不同的成岩序列和孔隙演化过程。构造部位控制了构造挤压强弱与裂缝及断层发育程度及规模,进而决定了原始孔隙与后期溶蚀孔隙保存程度以及孔隙的连通性,也控制了源储关系与油气充注程度,最终控制天然气产能。
    • 杨荣森; 郑德志; 倪春中
    • 摘要: 通过解析个旧矿区节理构造,提取了区内5条主要河流的Hack剖面和河长坡降指标S_(L),分析了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和构造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优势节理走向以NW为主,其作为断裂的伴生产物,反映了喜山前中期构造应力的作用;河流在流经NW向断裂与SN向断裂时,S_(L)始终保持高位且局部达到1400 m的峰值,反映了该参数对断裂构造的积极响应;同时,Hack剖面中K值由229变为332,表明区域内地层岩性对河流侵蚀能力的影响由弱变强,导致S_(L)在岩性变化处也产生了显著变化;Hack剖面呈上凸形态,区域整体处于构造抬升阶段,且抬升速率较快,反映构造活动较强烈。通过对构造地貌特征的分析,对理解该矿区构造形成过程和指导矿产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练章贵; 卞万江; 韩涛; 劳斌斌; 王开宇; 曾江涛
    • 摘要: 哈得4CⅢ油藏为边底水海相砂岩油藏,存在高差近100 m的大幅度倾斜油水界面,其成藏机理和倾斜油水界面成因尚存争议。根据该油藏储集层、流体和隔夹层特征,建立相应的地质模型,通过调整隔夹层的数量、分布范围、毛细管压力、天窗数量等,模拟该油藏油气二次运移成藏过程。隔夹层数量及分布对倾斜油水界面的形成和油水分布有明显影响;隔夹层毛细管压力越大,油水界面倾斜幅度越大;隔夹层延伸长度越大,油水界面倾斜幅度越大;隔夹层天窗数量和位置不同,油藏成藏期末油水分布和油水界面也明显不同。该油藏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成因主要是隔夹层遮挡作用和成藏过程中油水重力分异作用,其次为构造运动和非稳态成藏作用。
    • 潘文蕾; 彭金宁; 翟常博; 李海华; 邱建华; 曹倩; 李风勋; 陆永德
    • 摘要: 基于前人研究认识和勘探成果,结合区域地球物理剖面解析和钻井资料分析,探讨了苏北地区海相地层在经历了印支—燕山期挤压构造与喜马拉雅期伸展构造迭加改造下的变形及分布面貌。在此基础上,综合成藏组合分析,总结了研究区可能的油气成藏类型及其主控因素。研究认为:(1)苏北地区以淮阴—东台断裂为界,西侧残留地层以下古生界为主,纵向上基本表现为地层倒转,由北往南逐渐由老变新;东侧残留地层以上古生界为主,纵向上正常分布,同样由北往南地层逐渐变新。(2)苏北地区存在四类与海相地层有关的油气成藏类型,即早期原生残留型、晚期新生古储型、晚期古生新储型和晚期古生古储型。早期原生残留型必须同时具备早期成藏有利区及燕山期改造破坏程度弱两大要素;晚期新生古储型必须具备陆相烃灶与海相储层对接的良好配置要素;晚期古生新储型残留海相地层必须具备晚期生烃烃灶及垂向运移到陆相储层的通道两要素;晚期古生古储型残留海相地层必须具备晚期生烃烃灶及纵向区域盖层封盖良好两要素。晚期古生新储型油气藏是近期海相勘探突破的有利类型,晚期古生古储型油气藏应是海相勘探拓展的有利类型。
    • 胡宇峰
    • 摘要: 华北克拉通作为古老克拉通中一个较为特殊的克拉通,在已有的研究中发现,华北克拉通经历了诸多的构造运动中,其稳定性在此过程持续遭受破坏,最后造成了岩石圈巨量的减薄。数值模拟也作为一个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手段而被更多的学者们所采用。
    • 曹虎威; 祝海华; 刘竞; 梁静; 舒晓燕; 范存辉
    • 摘要: 通过对川西南地区构造形态、断裂特征、地层出露情况及盖层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油气显示、压力系数、地层水矿化度及水型等生产动态,开展油气保存条件研究;在此基础上,以油气成藏理论为指导,建立川西南地区油气保存条件评价体系,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川西南震旦系-寒武系油气保存条件较差的地区多分布在盆缘-盆外的构造变形强烈区或深大断裂发育区,且大面积出露下古生界地层,保存条件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盆内受构造运动作用影响小,且断裂发育程度低、断距小、切穿层位较少、油气保存条件好,有利于油气成藏富集。
    • 林铁锋; 马生明; 王玉岩; 刘鑫; 杨帆; 李昕
    • 摘要: 沉积环境和构造运动是决定一套岩石地层特性的关键因素。以渝东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为例,通过采样测试研究,总结概括了沉积环境与构造运动对页岩气成藏的影响作用。结论认为:1) 沉积环境与构造运动在页岩气成藏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2) 沉积环境能够对泥页岩的岩石学特征、矿物学特征、物性特征与有机质类型及丰度等产生较大影响;3) 构造运动能够对泥页岩的保存、有机质成熟度及储层物性特征等产生较大影响;4) 受沉积环境和构造运动的影响,渝东南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具备有利于页岩气成藏的地质条件。
    • 尹欧; 何阳; 李彬; 杨帆; 凌跃新; 柏道远
    • 摘要: 岩溶地层的岩溶发育程度主要受地层岩性、断裂构造、节理裂隙、断块运动等控制。本文以长沙市煤炭坝地区为例,以岩溶塌陷发育特征、岩溶构造条件等为研究基础,深入剖析区域构造运动与岩溶地层裂隙发育关系,确定区内岩溶构造与岩溶发育程度的关系。研究发现区内构造运动分为四个期次:前期造山运动、中期构造挤压破坏、后期区域断陷下沉、近期相对抬升,四个阶段的构造历程造就区内复杂的岩溶发育基础条件。结合前人资料分析提出:研究区内岩溶发育空间分布受区域构造运动作用明显,印支期花岗岩侵入,造就区域复式向斜轮廓,并形成区域断裂带,随之影响岩溶发育深度,向背斜褶皱带岩溶强发育特征明显;北东侧洞庭盆地的断陷沉降以及研究区的相对断陷及抬升,导致东部埋藏型岩溶区的岩溶强度总体自西向东变弱,而在北部及背斜中部地段加强,并形成地表径流主方向,从而形成了沿水系发育的岩溶增强带。
    • 高阳东; 林鹤鸣; 刘培; 贾培蒙; 张志伟; 徐川; 姚佳利; 汪晓萌
    • 摘要: 根据阳江东凹邻区的录井及岩矿等资料,通过对阳江东凹的地震反射、地层关系及地层厚度等特征的分析,系统划分阳江东凹新生代的岩浆岩体类型及期次,并探讨其岩浆活动与南海区域构造运动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阳江东凹新生代岩浆岩体分为侵入岩体与火山岩体两种类型,前者主要分布在东部洼陷内,后者主要发育于南部洼陷边部及周缘隆起区;岩浆活动可划分为文昌期、恩平期及珠江-粤海期,并受区域构造运动制约.珠琼运动两幕裂陷控制文昌期、恩平期的岩浆侵入活动,而裂陷后期的白云运动和东沙运动则控制盆地NWW向的断裂活动,从而影响珠江-粤海期的火山喷发活动.
    • 饶维龙; 张岚; 汪秋昱; 唐河; 孙文科
    • 摘要: 青藏高原复杂的质量迁移伴随着重力场的变化,利用时变重力研究青藏高原质量迁移成为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重力卫星GRACE的应用,为人们了解青藏高原质量迁移规律和特征提供了重要的观测手段,也为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相较于传统的陆地重力观测技术,GRACE实现了对全球连续的重力观测,其数据能够用于大尺度质量迁移问题的研究,而在青藏高原区域的应用更能显示卫星重力的独特优势.综述十多年来利用时变重力数据研究青藏高原上的质量迁移问题的最新进展,特别是总结了造成质量变化的各种因素(冰雪融化、湖泊水位变化、地下水变化、构造运动等)的研究现状、科学成果、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