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沙溪庙组

沙溪庙组

沙溪庙组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30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古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18268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物探化探计算技术、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第七届全国应用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沙溪庙组的相关文献由419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映涛、张本健、刘柏等。

沙溪庙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8268 占比:99.89%

总计:118398篇

沙溪庙组—发文趋势图

沙溪庙组

-研究学者

  • 杨映涛
  • 张本健
  • 刘柏
  • 王小娟
  • 阎丽妮
  • 叶素娟
  • 干大勇
  • 张玲
  • 朱丽
  • 杨广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讯; 冯林杰; 吕乐; 蒋裕强; 王小娟; 李明秋; 李雪松
    • 摘要: 为查明川中北部沙溪庙组沙二^(1)亚段致密砂岩储层的演化历程,通过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阴极发光、常压物性测试等方法,在明确储层特征的基础之上,对沙二^(1)亚段河道砂岩成岩作用类型及时序进行了厘定,引入定量成岩参数对成岩相类型进行了细分,并通过增、减孔曲线叠加的方法对不同成岩相的砂体孔隙演化历程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1)川中北部沙二^(1)亚段主要发育河流相低—特低孔、超低渗致密砂岩储层;2)依据成岩参数划分出中等压实-弱胶结-强溶蚀相(Ⅰ)、中等压实-中等胶结-中等溶蚀相(Ⅱ)、强压实-弱胶结相(Ⅲ)和弱压实-强胶结相(Ⅳ)4类成岩相;3)成岩相Ⅰ为最有利成岩相,主要发育于边滩底部;成岩相Ⅱ为次一级的优质成岩相,常见于边滩中部;成岩相Ⅲ为不利成岩相,主要发育于边滩顶部和河床滞留沉积中;成岩相Ⅳ基本属于非储层,主要发育于河漫泥岩段,以及高泥质质量分数段附近。
    • 梁莹
    • 摘要: 四川盆地低渗气藏运用脉冲压裂技术取得了降本与增效的双重效果,为了经济高效地对低渗气藏进行开发,将低密度支撑剂运用到脉冲压裂中。室内实验和软件模拟结果表明纤维加量是影响通道率的主要因素;长度9 mm纤维加量为0.5%时,支撑剂砂团的稳定性较好;对于低密度支撑剂脉冲压裂,采用间隔液用量递增工艺时,有利于形成开放式流动通道网;脉冲间隔2~2.5 min,排量3~5 m^(3)/min时,为最优工艺参数。在中江气藏沙溪庙组进行了4口水平井的现场应用,平均无阻流量增幅显著,压裂增产效果良好。该技术对川西中浅层低渗致密砂岩水平井压裂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 汪莹
    • 摘要: 本文根据文献研究结果,分析了四川盆地沙溪庙组致密气高产影响因素,以及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沙溪庙气藏类型为多层含气次生岩性构造气藏,致密气高产受影响烃源条件、储层情况、盖层与保存条件、圈闭类型四个因素控制。本文研究旨在为四川盆地沙溪庙组的致密气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 张本健; 潘珂; 吴长江; 王小娟; 唐友军; 张吉振; 黄亚浩
    • 摘要: 近年来,川中—川西过渡带金秋气田沙溪庙组致密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沙溪庙组二段(以下简称沙二段)纵向发现多期富气砂组,已提交探明储量约1000×10^(8)m^(3)。然而,该区天然气的气源问题研究较薄弱,多期砂组天然气成藏过程及机理不清,不利于有利区的优选和下步勘探部署。为此,基于天然气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天然气成因和来源,结合热化史、埋藏史和流体包裹体信息分析天然气运聚机理,明确研究区多期砂组的天然气成藏机理,建立了相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轻烃同位素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结果表明金秋气田沙二段天然气主要来源于须家河组腐殖型烃源岩,局部地区存在大安寨段和凉高山组腐泥型烃源岩贡献;②金秋气田沙二段乙烷、甲烷碳同位素显著轻于须家河组,干燥系数也相对偏低,表明须家河组的干气滞留大安寨段后混合大安寨湿气并向上运移至沙溪庙组,经历二次运移调整;③晚白垩世油气发生第一次大规模成藏并发育异常高压,气藏受喜山期构造运动调整改造导致泄压,同时,喜山期内部断裂活化造成第二次天然气充注;④早期无机二氧化碳气受到晚期甲烷气毛细管力驱替并形成“自封闭”致密气层状态,流体驱替压力是致密气自川西向川中地区横向运移的主要动力。结论认为,多期砂组天然气复合成藏机理及模式的建立为盆地沙溪庙组致密气的勘探指明了方向,为更多规模优质储量的发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 郭贵安; 关旭; 肖富森; 张本健; 文龙; 杨广广; 张晓丽; 吕龑; 干大勇; 夏小勇
    • 摘要: 四川盆地中部中侏罗统沙溪庙组砂体具有“期次多、分布广、宽度窄、厚度薄”的地质特征,砂岩储层致密,非均质性较强,砂岩地震识别及精细刻画、储层预测及含气性预测配套技术不成熟,制约了该区致密气勘探开发进程和效果。为此,通过地震处理、解释联合攻关,研究形成了适用于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气藏的地震一体化描述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面向沙溪庙组目的层的保真、保幅、宽频、高分辨率地震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河道砂体地震资料纵横向分辨率及地震成像,砂体特征更突出,断层成像更清晰,道集质量明显提高,为后续叠前地震储层及含气性检测提供了可靠数据;②在明确砂体地震反射特征的前提下,通过河道砂组地震层序划分及砂体精细雕刻技术,可以确定沙溪庙组河道砂体空间期次、重点砂体及单河道横向展布,岩性预测吻合率100%;③形成针对重点河道致密砂岩储层及含气性预测的有效技术手段及高产井部署地震模式,定量预测储层厚度、孔隙度及含气性的误差均小于10%,高产井模式有效地指导了水平井部署。结论认为,形成的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气藏地震一体化描述技术经实际应用证明较为成熟,获气井成功率大幅提升,单井产气量不断获得新突破,该技术有效地支撑了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开发成效显著。
    • 付蕾; 张本健; 曹正林; 黄东; 白蓉; 李育聪; 王小兰
    • 摘要: 四川盆地侏罗系湖泊—河流沉积体系中的砂体是目前浅层致密油气勘探开发的现实对象。由于受沉积微相影响,砂体具有类型多样、岩性多变、厚度变化大、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因此预测困难。通过对侏罗系沙溪庙组沙一段砂层组类型的划分,开展了不同类型砂体的储层分析,指出了不同类型砂体的测井、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时窗对不同类型砂体进行了精细识别和空间预测。研究表明:①沙一段可划分为5个砂层组,其中第一砂组主要为滨浅湖相席状砂、滩坝砂,2~5砂层组为三角洲前缘—平原相河道砂;②河道砂平均孔隙度为4.68%,明显高于底部席状砂孔隙度的3.1%,且Ⅰ期河道砂物性最好,其次为Ⅳ期、Ⅱ期、Ⅲ期河道砂;③河道砂的预测标准为自然伽马小于65 API,席状砂的预测标准为自然伽马65~75 API。砂体预测中,针对席状砂(滩坝)将研究时窗提取到0~20 ms以内;针对河道砂将研究时窗划分在沙底向上20~100 ms范围内。最终建立起了一套适用湖泊—河流沉积体系中不同类型砂体精细刻画与预测的方法。
    • 杨跃明; 王小娟; 陈双玲; 文龙; 吴长江; 关旭; 韦腾强; 杨曦冉
    • 摘要: 四川盆地侏罗系沙溪庙组是致密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但其沉积体系和砂体发育特征研究薄弱,制约了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为进一步弄清沙溪庙组沉积体系演化和砂体发育特征,以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中地区)沙溪庙组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测录井和地震资料,系统研究沙溪庙组沉积相微相和砂体成因类型。研究结果表明:①受东北部大巴山和米仓山逐渐隆升影响,四川盆地沙溪庙组沉积时期为北东—南西向的前陆盆地,盆地内地势宽缓,古水系主要呈北东—南西向,北部的大巴山和南部物源联合控制川中地区沙溪庙组沉积格局;②川中地区砂岩多见海绿石矿物,表明沙溪庙组沉积中心位于盆地中部,沙溪庙组气候干湿交替频繁,湖盆水体较浅且动荡,地形较为宽缓,具备形成浅水三角洲的沉积背景;③沙一段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浅水三角洲多呈朵叶状,沉积相带展布宽广,平面表现为多个朵叶体叠合而成的复合体,砂体叠置连片发育,单期河道砂体宽度大,常见河口砂坝;④沙二段干旱气候条件下主要发育枝状分流河道型浅水三角洲,多呈鸟足状或树枝状,砂体顺河道呈条带状分布,河道较窄且相互切割,河口砂坝仅仅分布于河道的末端,单个规模较小。结论认为,系统分析了川中地区沙溪庙组沉积相的演化与分布规律,总结了沙溪庙组的沉积特征及砂体发育模式,对下步川中地区沙溪庙组致密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衡勇; 段新国; 王勇飞; 高伟; 刘成川
    • 摘要: 研究四川盆地中江气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河道砂体内部结构特征及其对气水分布的影响。在现代沉积、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和生产测试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内部结构特征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构型模式,分析了不同河道构型模式下的气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沙溪庙组为曲流河入湖的河控浅水三角洲平原-前缘沉积,发育曲流型分流河道、低弯度分流河道和顺直型水下分流河道。曲流型分流河道和低弯度分流河道以侧积为主,发育边滩和废弃河道;顺直型河道以垂向加积为主,发育前积体和前积层。侧积层和废弃河道形成环状岩性(物性)封堵,导致曲流型分流河道内部部分侧积体含气性好,低弯度分流河道内部气、水呈“香肠式”分布,构造低部位也可见气层发育。顺直型分流河道主要发育水平夹层,沿河道非均质性弱,河道内部呈上气下水分布模式,构造高部位主要为气层,低部位和近断层处以气水同层和水层为主。
    • 谢丹; 杨映涛; 马森; 孙意博
    • 摘要: 利用钻井、薄片及测试分析等相关资料对成都凹陷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沙溪庙组储层岩性以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受不同物源的影响,储层在平面上表现出差异性,自西向东表现为长石含量增加、岩屑含量减少.其中:西部崇州-温江地区为近物源区,主要受龙门山近物源的影响,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长石含量较低(10.8%),岩屑含量较高(29.96%);东部马井-什邡地区为远物源区,主要受龙门山北段、米仓山-大巴山远物源的影响,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长石含量较高(32.09%),岩屑含量较低(20.84%).储层物性在平面上也存在差异性,西部近物源区的崇州-温江地区物性较差,孔隙度平均值为4.6%,渗透率平均值为0.13×10^(-3)μm^(2);东部远物源区的马井-什邡地区物性较好,孔隙度平均值为13.07%,渗透率平均值为0.96×10^(-3)μm^(2).研究区储层孔隙度总平均值为8.96%,渗透率总平均值为0.73×10^(-3)μm^(2),总体上属于中-低孔、低渗类型.压实作用是造成本区储层物性变差的最主要因素,胶结作用次之,而溶蚀作用可能是改善本区储层物性的最主要因素.
    • 谢格云; 田云英; 刘柏; 樊世海; 马宇含; 张祎蕾
    • 摘要: 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西南部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具有优越的烃源和油气疏导条件,但多年来天然气勘探一直未获得重大突破。为了明确该区沙溪庙组优质储层及勘探有利区,指导下一步天然气的勘探部署,在对川西南部地区沙溪庙组物源特征、沉积相带展布、储层岩石类型与储集性能、成岩作用对储层影响等方面开展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该区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气优质储层的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进而落实沙溪庙组储层的有利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沙溪庙组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次为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沉积受双物源控制,岩屑类砂岩物源来自西部龙门山,长石类砂岩来源于东北部米仓山—大巴山;②长石类砂岩储集性能明显优于岩屑类砂岩,纵向上长石类砂岩主要分布在沙二1亚段和沙二2亚段,横向上以东部地区最发育;③区内优质储层受沉积作用控制明显,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的细—中粒长石砂岩物性最佳;④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沙溪庙组储层致密化、孔隙减小的主要因素,绿泥石胶结对原生孔隙具一定的保护作用,溶蚀作用是孔隙度增大的主要因素。结论认为,川西南部地区沙溪庙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等相带的长石砂岩发育区是优质储层有利分布区,其中熊坡断裂以东地区,是下一步致密砂岩气勘探的重点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