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川西坳陷

川西坳陷

川西坳陷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383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7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8074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全国第八届油气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储层大会、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川西坳陷的相关文献由748位作者贡献,包括沈忠民、杨克明、吕正祥等。

川西坳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7 占比:4.34%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8074 占比:95.47%

总计:8457篇

川西坳陷—发文趋势图

川西坳陷

-研究学者

  • 沈忠民
  • 杨克明
  • 吕正祥
  • 杨映涛
  • 刘四兵
  • 叶军
  • 叶素娟
  • 陈冬霞
  • 陈迎宾
  • 张世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亮; 杨威; 姜振学; 陈冬霞; 王耀华; 鲁健康; 赵明珠; 李兰
    • 摘要: 以川西坳陷须家河组陆相页岩为例,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与EDS能谱相结合的方法有效识别出固体沥青、镜质体和惰质体三大显微组分,以及油沥青、焦沥青、结构镜质体、无结构镜质体、镜屑体、丝质体、半丝质体、惰屑体、菌类体等显微亚组分。扫描电镜下不同类型有机质孔隙发育程度差异大,有机粘土复合体中的固体沥青孔隙最为发育,其次为单独片状分布的固体沥青,镜质体和惰质体孔隙发育较差,主要以残余原生孔隙为主。受显微组分生烃潜力差异的控制,从固体沥青、镜质体到惰质体,三者的碳元素质量百分比依次增大,生烃潜力依次变差,成孔能力也依次变差;受粘土矿物催化作用的控制,随着伊利石含量增加,粘土矿物的比催化活度增加,可促进伊利石附近的固体沥青大量发育孔隙。仿真地层热模拟实验表明,不同有机显微组分孔隙演化差异大:随成熟度增加,固体沥青发育大量蜂窝状孔隙,面孔率不断增大,后期由于生烃枯竭导致面孔率逐渐减小;而镜质体和惰质体的孔隙发育较差,其原生孔隙还随成熟度的增加迅速减少。但镜质体和惰质体中广泛发育的微裂缝连通了沥青孔和其他无机孔,形成了微观孔-缝网络系统,提高了页岩储层的储集和渗流能力。
    • 苏成鹏; 何莹; 宋晓波; 董波; 吴小奇
    • 摘要: 天然气探明储量超千亿立方米的川西气田是中国石化继普光和元坝气田之后,在四川盆地发现的第3个大型海相气田。目前对该气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气藏的气源认识尚未统一,争议较大,有必要对其开展再分析。对川西气田不同构造雷口坡组四段三亚段(雷四三亚段)上、下产层的天然气组分和烷烃同位素特征分析表明,川西气田同一构造雷四三亚段下储层气藏和上储层气藏具有相同的气源,而不同构造间气源具有差异。其中,石羊场构造和鸭子河构造天然气中H_(2)S和CO_(2)含量高、δ^(13)C_(2)偏轻(均值-32.5‰),以及烷烃气碳同位素倒转,表现出典型的油型气特征;金马构造天然气中H_(2)S和CO_(2)含量相对较低、δ^(13)C_(2)偏重(均值-27.5‰),以及烷烃气碳同位素正序分布,表现出混源气特征。此外,基于研究区天然气运移条件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川西气田石羊场构造和鸭子河构造天然气主要来自雷口坡组自身烃源岩,而金马构造天然气则主要来自雷口坡组烃源岩和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但不排除上三叠统马鞍塘组-小塘子组烃源岩对其有少许贡献。
    • 吴小奇; 陈迎宾; 翟常博; 周凌方; 周小进; 杨俊; 王彦青; 宋晓波
    • 摘要: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西部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层系之一,目前对其储层沥青发育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与认识较为薄弱。基于储层沥青含量、反射率、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开展川西雷口坡组沥青的成因和来源研究,并基于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来开展气源示踪,丰富和完善了该区气源对比的研究方法和途径。研究表明,雷口坡组储层中沥青零星分布于缝合线和裂缝中,δ^(13)C值介于-28.6‰~-24.6‰。钻井岩心样品中沥青的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平均为3.14%,为典型的热裂解成因。野外露头沥青样品等效镜质体反射率较低,香水镇黄连桥和石元乡马鞍塘剖面沥青经历了生物降解,而天池乡卸军门剖面沥青为原油脱沥青质作用形成。雷口坡组储层沥青与自身碳酸盐岩具有较好的亲缘性,而根据沥青含量计算所得川西大气田雷口坡组裂解生气强度和圈闭总裂解生气量与现今气藏规模不匹配。川西大气田主体并非来自古油藏的原位裂解,而是由高演化阶段的原油裂解气直接充注形成。天然气主体来自下伏上二叠统烃源岩,雷口坡组自身碳酸盐岩贡献较为有限。相关认识为揭示川西雷口坡组成藏机理、明确勘探方向提供了科学依据。
    • 吴东胜; 陈文杰; 王庆; 王瑞; 潘仁芳
    • 摘要: 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是输导体系、能量场和源岩-输导体-圈闭空间配置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准确预测使得油气藏定位勘探成为可能。构造了油气运移指向的数学模型,应用概率估计方法表征了油气运移动力和输导体系等相关地质因素的评价成果,基于独立事件概率原理计算了局部单元的运移指向概率。以ArcGIS为平台设计工作流程并开发功能软件,实现油气运移相关信息和空间数据的集成管理,基于最大概率法则预测和追踪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空间展布。理论地质模型的预测结果和对比分析表明,该预测模型准确地反映了油气优势运移的地质规律和认识,在不同分辨率下的预测结果较为稳定。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浅层砂体和川西坳陷东坡断裂输导体的实际应用表明,该预测模型可充分地利用石油地质综合评价成果,实现盆地尺度下的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综合预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王志康; 林良彪; 余瑜; 张俊法; 王兴龙
    • 摘要: 结合物源特征分析川西新场地区须家河组须二段(T3x2)储层的研究较少,严重制约了须家河组天然气勘探开发进度。文中通过碎屑组分及重矿物分析等手段,结合薄片及压汞等资料对新场地区须二段物源特征、储层物性特征及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新场地区须二段主要物源为东北方向的秦岭大巴山,其次是西北方向的龙门山;须二段长石岩屑砂岩的物性最好,岩屑石英砂岩次之,岩屑砂岩最差;与龙门山物源控制的储层相比,秦岭大巴山物源控制的储层富长石,富火山岩岩屑,贫沉积岩岩屑,导致其溶蚀作用、绿泥石薄膜对孔隙的保护作用更强,碳酸盐胶结作用更弱,相对优质储层占比更高;秦岭大巴山物源控制的储层中,与近物源端相比,远物源端储层的粒度、分选性、磨圆度更好,且远物源端富长石,贫沉积岩岩屑导致其溶蚀作用更强,碳酸盐胶结作用更弱;压汞资料和薄片分析显示,远物源端储层孔隙结构更好,相对优质储层占比更高。
    • 付振柯; 王晓龙; 饶松; 徐雯; 卓俊驰; 张玲; 衣佳栋
    • 摘要: 【研究目的】致密砂岩优质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已成为川西坳陷开展源储一体的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协同勘探的重难点问题;探讨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与致密气成藏的关系。【研究方法】运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沉积学等分析方法,对晚三叠世须三段致密储层发育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分析测试数据揭示须家河组须三段储层的孔隙度分布在1.11%~5.70%,渗透率分布在(0.0017~0.45)×10^(-3)μm^(2),属于致密储层范畴。基于砂岩粒度大小,川西坳陷须三段致密储层识别出3类优质储层,即以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为主的粗砂,以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的中砂和细砂。研究区粗砂较少发育,厚度较大的中砂和细砂在中亚段和上亚段的三角洲前缘相中部、高位体系域中晚期与低位体系域早期较发育,属于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致密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微孔隙和微裂缝为主。【结论】致密砂岩优质储层发育主要受岩性、沉积、层序和成岩作用协同控制。岩性控制优质储层的发育类型,沉积和层序控制优质储层的发育位置,成岩作用控制优质储层的形成;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与致密气成藏的关系。
    • 缪九军; 吴小奇; 宋晓波; 郑伦举; 陈迎宾; 曾华盛
    • 摘要: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近年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层系,对其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效性认识的分歧制约了对主力气源和勘探方向的认识。对川西坳陷雷口坡组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雷口坡组碳酸盐岩中干酪根显微组分以腐泥无定形体为主;藻纹层与非纹层部分有机碳含量没有明显差异;雷口坡组三段有机碳含量与黏土矿物含量呈正相关,与碳酸盐矿物含量呈负相关;与常规方法测得的有机碳含量相比,包含有机酸盐在内的总有机碳含量略高,但差值多小于0.2%。雷口坡组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整体偏低,有效烃源岩达标率仅为6.13%,相对富有机质层段的分布具有较强的局限性。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单独难以构成主力烃源岩,对气藏的贡献较为有限。因此,气源输导条件是川西坳陷雷口坡组勘探的重要影响因素,寻找规模性的天然气聚集,应重点关注连通下伏上二叠统烃源岩的通源断裂发育区。
    • 商晓飞; 王鸣川; 李蒙; 赵磊
    • 摘要: 川西坳陷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受多期构造运动叠加,地层起伏较大,总体呈“马鞍”形特征,同时发育多组逆断层,断穿层位各异,断层交切关系多样。常规的建模方法不能精确表征该区复杂的构造-地层特征,模型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需要。因此,采用VBM建模方法对新场须二气藏进行了构造地层模型建立。依据地震解释数据和钻井分层信息,获取须二段层面和断层控制数据。建立断层框架模型,精细调整断面形态和断层交切关系。以层面数据为输入数据,计算每一砂组的地层厚度,恢复并构建原状地层模型。利用断层与层面的相关参数控制,精准调控断层与层面之间的关系,实现现今构造-地层格架模型的建立。结果表明:VBM方法通过体积守恒原理和非结构化网格表征技术,对复杂构造模型能够做到精准刻画,较好处理复杂的地层接触和断层展布问题。新建立的地层格架模型相比传统角点网格建立的模型具有更高的网格质量,且保持了复杂断层处的断层组合关系以及层序地层特征,为后续的储层地质建模提供了更可靠的模型框架基础。
    • 赵明珠; 杨威; 王耀华; 鲁健康; 徐亮; 李兰; 李兴宇; 姚琳洁
    • 摘要: 为揭示陆相页岩储层连通孔隙系统的形成机制,指导页岩气高效开发,以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陆相页岩为例,综合运用X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气体吸附、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冻融等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样品的矿物组分、全孔径分布特征和孔隙连通特征,并分析了孔隙连通性的主控因素。川西坳陷研究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陆相页岩黏土矿物含量最高,石英含量次之;页岩孔径分布复杂,其中中孔最为发育,是孔体积(占87.33%)和比表面积(占49.19%)的主要贡献者;20~50 nm孔隙连通性较好,是研究区须家河组主要的连通孔隙发育区间;须家河组陆相页岩主要发育黏土矿物晶间孔,粒内溶孔较少,基本不发育有机质孔,广泛发育微裂缝,其中黏土矿物晶间孔—微裂缝孔隙组合是研究区主要的连通孔隙类型;黏土矿物及石英等脆性矿物的含量及排列方式控制连通孔隙的发育及分布。基于以上结果总结了陆相页岩连通孔隙的3种潜在发育机制:发育在黏土矿物与脆性矿物基质上的黏土矿物晶间孔—微裂缝组合连通性最好;黏土矿物集合体内的黏土矿物晶间孔连通性次之;有机—黏土复合体内的有机孔—黏土矿物晶间孔连通性最差。
    • 商晓飞; 李蒙; 刘君龙; 段太忠
    • 摘要: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以下简称须二段)蕴含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须二段砂泥岩在空间上频繁互层,物性好的砂岩横向变化快,给须二段地层对比和储层预测带来困难。为了定量描述须二段砂泥岩的空间展布特征和有效储层分布规律,基于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识别了须二段层序地层界面,通过地震属性提取与优选,解析了须二段沉积充填特征,明确了沉积体系演化和砂体分布,构建了新场构造带须二段源—汇系统模式,建立了砂泥岩三维地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受砂泥岩互层数影响,地震属性与砂体厚度呈现两类相关性趋势,波阻抗正值之和地震属性能够更好地响应砂泥岩的分布。②须二段下亚段沉积期物源主要来自北西方向,砂体主要沉积在该区西部;中亚段沉积期物源主要来自北西向和北东向,并形成横向分布广、厚度较大的砂体;上亚段沉积期物源主要来自北东向,东部砂体较为发育。③根据砂体迁移规律拟合砂岩变差函数,可以较准确地实现砂泥岩的三维空间分布刻画。结论认为:①新场构造带须二段具有北东和北西两个供源水系,分别形成了主、次两套源—汇系统;②基于源—汇系统建立的融合地质沉积模式与地球物理预测的砂岩空间分布模型,经后期实钻井检验,模型反映的储层性质符合率较高,可以为后续的优质砂岩岩相模拟、储层属性参数的定量化表征奠定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