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显微组分

显微组分

显微组分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45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1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42912篇;相关期刊135种,包括沉积学报、地球化学、洁净煤技术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中国煤炭学会第二届煤炭行业青年科学家论坛、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应用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显微组分的相关文献由100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贤庆、孙庆雷、李文等。

显微组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1 占比:0.90%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42912 占比:99.04%

总计:43328篇

显微组分—发文趋势图

显微组分

-研究学者

  • 李贤庆
  • 孙庆雷
  • 李文
  • 李保庆
  • 白向飞
  • 姚素平
  • 李文华
  • 王铁冠
  • 丁华
  • 姜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培珍; 余晨; 薛子邯; 张代林
    • 摘要: 为了提高煤岩壳质组显微组分的识别准确率,避免分类器构建中特征提取阶段的人工干预,采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实现煤岩壳质组显微组分类别的自动识别。由于煤岩壳质组样本数有限,采用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构建分类器对其识别容易产生过拟合,泛化能力较差。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煤岩壳质组显微组分识别模型(分类器)。该模型在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基础上,通过迁移学习共享预训练网络模型中卷积层和池化层的权值系数,并结合煤岩壳质组显微图像样本,优化网络模型结构和全连接层参数,进而构建适合于煤岩壳质组显微组分识别的深度学习网络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与由传统神经网络直接构成的深度学习模型相比,本文构建的基于迁移学习的煤岩壳质组识别模型性能和效果均明显提高,尤其是以VGG16作为预训练模型构建的分类器在本文数据集上性能表现最优,其对测试样本识别准确率可达98.10%;由于模型的训练参数减少,模型的训练时间明显缩短,且在较短的训练周期内达到收敛且训练集的识别准确率保持稳定,表明了以VGG16作为预训练模型的分类器在煤岩壳质组识别中具备较好的性能。
    • 徐亮; 杨威; 姜振学; 陈冬霞; 王耀华; 鲁健康; 赵明珠; 李兰
    • 摘要: 以川西坳陷须家河组陆相页岩为例,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与EDS能谱相结合的方法有效识别出固体沥青、镜质体和惰质体三大显微组分,以及油沥青、焦沥青、结构镜质体、无结构镜质体、镜屑体、丝质体、半丝质体、惰屑体、菌类体等显微亚组分。扫描电镜下不同类型有机质孔隙发育程度差异大,有机粘土复合体中的固体沥青孔隙最为发育,其次为单独片状分布的固体沥青,镜质体和惰质体孔隙发育较差,主要以残余原生孔隙为主。受显微组分生烃潜力差异的控制,从固体沥青、镜质体到惰质体,三者的碳元素质量百分比依次增大,生烃潜力依次变差,成孔能力也依次变差;受粘土矿物催化作用的控制,随着伊利石含量增加,粘土矿物的比催化活度增加,可促进伊利石附近的固体沥青大量发育孔隙。仿真地层热模拟实验表明,不同有机显微组分孔隙演化差异大:随成熟度增加,固体沥青发育大量蜂窝状孔隙,面孔率不断增大,后期由于生烃枯竭导致面孔率逐渐减小;而镜质体和惰质体的孔隙发育较差,其原生孔隙还随成熟度的增加迅速减少。但镜质体和惰质体中广泛发育的微裂缝连通了沥青孔和其他无机孔,形成了微观孔-缝网络系统,提高了页岩储层的储集和渗流能力。
    • 牛子铖; 王永诗; 王学军; 张学军; 王秀红; 韩冬梅; 刘旋; 王茹; 王娟
    • 摘要: 济阳坳陷前古近系发育多套低勘探程度层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和中生界都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并可以提供油气资源。不同地质时期构造和沉积背景的差异形成了具有不同地球化学特征的烃源岩。本文综合地质资料、烃源岩热解和TOC分析资料、镜质体反射率资料、全岩显微组分分析资料、饱和烃和芳香烃色质资料等,系统分析了济阳坳陷前古近系烃源岩分布特征、地化特征和资源潜力。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系烃源岩分布局限,有机质丰度较低,但类型较好,具有一定的供烃能力。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分布范围广,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相对较差,以生气为主,复杂的构造演化特征导致了这套源岩以二次生气为主。中生界发育了煤系源岩和湖相泥岩两套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中等,局部发育中等—好烃源岩,成熟度空间差异较大。总体来看,济阳坳陷三套前古近系烃源岩中,上古生界煤系源岩品质最佳,中生界次之,下古生界相对较差。
    • 师庆民; 王双明; 王生全; 郭晨; 蔡玥; 杜芳鹏; 乔军伟; 常波峰; 张宏; 苗彦平
    • 摘要: 富油煤对缓解我国油气资源供应紧张局势、实现煤炭绿色低碳利用具有重要的资源优势。与富氢煤相比,富油煤具有更广义的范畴、更明确的实用性,且高挥发分产率与高焦油产率之间并不具有单调对应性,尤其在有限区域或煤阶范围内,这一规律尤为明显。但目前富油煤识别指标单一且以往数据较少,在标准格金干馏试验基础上丰富富油煤识别方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神府南部矿区为例,通过探讨富油煤相关性特点及宏-微观控制规律,结果显示:①煤层厚度与煤焦油产率分布稳定性呈正相关性,但与焦油产率相关性较弱;②在有限的煤阶范围内,挥发分与焦油产率间规律不甚显著,反而对产气率、产水率约束性更为明显。这一现象同样体现在H/C原子比,高H/C原子比并未指示高焦油产率,但对较低的产气率和较高的产水率具有清晰指示意义,这与煤中含氧官能团裂解并获取氢自由基的过程存在密切相关性;③宏观煤岩类型对焦油产率具有较好的控制性,这与煤体显微煤岩组成密切相关,总体表现为镜质组、矿物双重控制性,其中光亮煤、半亮-半暗煤焦油产率主要受控于镜质组含量;暗淡煤、夹矸主要受控于煤中矿物含量;④灰分与焦油产率间总体呈单调递减规律,但不同煤灰成分表现有所不同。指示内源沉积作用的CaO+MgO质量分数增加,有助于富油煤热解催化并一定程度提高煤焦油产率。指示陆源碎屑沉积的SiO2+Al2O3质量分数增加则会降低煤焦油产率,与灰分指示规律一致。指示闭塞、滞留环境的Fe2O3(黄铁矿)虽然对煤热解具有催化裂解作用,但在格金干馏试验条件下并未明显促进焦油产率升高,反而对产水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⑤真密度与焦油产率间呈负相关性,低密度煤样表现为Aar/Aal,B,C,CH2/CH3相对较小,指示煤中脂肪结构较为丰富、烷基侧链丰富,有利于热解过程中不稳定化学键裂解形成分子量较小的烷基自由基进而提高煤焦油产出。
    • 付莹莹; 何润霞; 赵云飞; 武芳; 宋银敏; 滕英跃; 智科端
    • 摘要: 选用内蒙古胜利煤田的褐煤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显微镜分选出惰质组和镜质组两种不同显微组分,通过SEM-EDS、FT-IR、XPS、XRD等表征方式对两种褐煤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利用热重分析仪对其热稳定性及燃烧反应性能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惰质组褐煤呈片层结构,表面较平整,而镜质组褐煤呈块状结构,表面空隙较多.惰质组褐煤石墨化程度及稳定性均高于镜质组,且含有较多的碳氧键合结构.惰质组褐煤的起燃温度比镜质组高34°C,而镜质组褐煤在燃烧阶段的活化能低于惰质组,且燃烧前期的失重速率及失重量均高于惰质组.
    • 张谷春; 朱士飞; 曹磊; 姜尧发; 周国庆; 柯妍; 毛礼鑫
    • 摘要: 为探讨辽宁抚顺煤矿始新世煤的煤岩学特征,对该井田煤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工业分析。结果表明,抚顺露天矿主煤层的各个煤分层是低灰、低硫、高挥发分烟煤(亚烟煤)。煤中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86.6%),类脂组次之(11.7%),惰质组最少(1.7%)。主煤层中的显微组分特征鲜明,在透射光下,镜质组分呈红色,惰质组分呈黑色,类脂组分呈黄色;在油浸反射光下,镜质组分呈灰色、浅灰色,惰质组分呈黄白色、白色,类脂组分呈深灰色;在蓝光激发下,类脂组分发亮黄色荧光,镜质组分和惰质组分不发荧光。常见的矿物有黏土矿物、石英、黄铁矿、白铁矿、菱铁矿、方解石等。
    • 田增辉; 高莎; 赵灵子; 张薇; 张晔
    • 摘要: 通过陕西黄陇侏罗纪煤田彬长矿区煤岩力学参数试验,通过收集、整理彬长矿区各矿地质勘探资料对比分析,研究该矿区主采煤层的煤岩力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主采煤层的抗压强度与泊松比呈正相关;弹性模量与泊松比呈负相关。同时发现研究区主采煤层的抗压强度随着镜质组含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惰质组的含量增大而增大;弹性模量随着惰质组含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无机物含量的增大而减小;泊松比随着镜质组含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惰质组含量的增大而增大;抗压强度和泊松比随着煤层埋深的增大而减小。研究发现,煤层具有低强度、低弹性模量、高泊松比的特性,更易形成短宽裂缝,进而对煤层气赋存的有利区块进行预测。
    • 唐海香; 李文军; 马瑞欣; 苏倩倩; 陶文涛
    • 摘要: 采用重液离心方法分离了宁武气煤显微组分,借助红外光谱分析了不同显微组分富集物的化学结构。结果表明,密度小于1.3 g/cm^(3)的轻产物中镜质组含量占90.8%,密度大于1.35 g/cm^(3)的重产物中惰质组含量占84%以上。不同显微组分富集物的化学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 于淼; 高岗; 靳军; 马万云; 何丹; 向宝力; 樊柯廷; 刘苗
    • 摘要: 随着准噶尔盆地勘探的不断深入,准南下组合日益成为油气勘探的重点,但目前针对下组合烃源岩生烃演化特征尚未进行系统性研究,不同岩性煤系烃源岩生烃能力和生油气量如何等尚未进行系统性实验分析。最近获得高产的高泉背斜高探1井油气与哪种岩性煤系源岩关系最为密切等都值得进一步讨论。通过对侏罗系煤岩、碳质泥岩和泥岩进行密闭容器高压釜加水热模拟实验,对3种岩性煤系烃源岩生烃特征及油气源对比进行了研究。碳质泥岩和泥岩具有较高的生油潜力,碳质泥岩是侏罗系煤成油的主要贡献者,且角质体可能是碳质泥岩主要生油母质。煤岩在更高演化阶段较碳质泥岩和泥岩具有更高的生气潜力,且主要为干酪根降解气。模拟气体随演化程度升高均不同程度出现碳同位素分馏效应,即随成熟度增加气体稳定碳同位素先变轻后变重,且δ^(13)C_(1)分馏效应较δ^(13)C_(2)明显。结合模拟实验进一步对高探1井油气源进行了分析,认为高探1井下白垩统清水河组原油主要为侏罗系碳质泥岩生成的较高成熟度原油,而3种岩性煤系烃源岩对天然气均有贡献。
    • 马明明; 李立; 高生辉
    • 摘要: 煤显微组分的热解特性研究对推动煤分质分级继而逐步实现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从显微组分的结构特性、热解特性和热解机理三个方面介绍了煤显微组分热解的研究进展,提出煤显微组分热解研究存在的问题,探索未来发展方向,为进一步完善煤显微组分分质利用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