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同位素

碳同位素

碳同位素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1730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8篇、会议论文294篇、专利文献191268篇;相关期刊311种,包括沉积学报、地质学报、地球化学等; 相关会议97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暨同位素地质应用成果学术讨论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等;碳同位素的相关文献由432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剑、李中平、刘文汇等。

碳同位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8 占比:0.66%

会议论文>

论文:294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191268 占比:99.18%

总计:192840篇

碳同位素—发文趋势图

碳同位素

-研究学者

  • 李剑
  • 李中平
  • 刘文汇
  • 李立武
  • 陈践发
  • 徐永昌
  • 李志生
  • 刘金钟
  • 戴金星
  • 曹春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小奇; 陈迎宾; 翟常博; 周凌方; 周小进; 杨俊; 王彦青; 宋晓波
    • 摘要: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西部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层系之一,目前对其储层沥青发育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与认识较为薄弱。基于储层沥青含量、反射率、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开展川西雷口坡组沥青的成因和来源研究,并基于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来开展气源示踪,丰富和完善了该区气源对比的研究方法和途径。研究表明,雷口坡组储层中沥青零星分布于缝合线和裂缝中,δ^(13)C值介于-28.6‰~-24.6‰。钻井岩心样品中沥青的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平均为3.14%,为典型的热裂解成因。野外露头沥青样品等效镜质体反射率较低,香水镇黄连桥和石元乡马鞍塘剖面沥青经历了生物降解,而天池乡卸军门剖面沥青为原油脱沥青质作用形成。雷口坡组储层沥青与自身碳酸盐岩具有较好的亲缘性,而根据沥青含量计算所得川西大气田雷口坡组裂解生气强度和圈闭总裂解生气量与现今气藏规模不匹配。川西大气田主体并非来自古油藏的原位裂解,而是由高演化阶段的原油裂解气直接充注形成。天然气主体来自下伏上二叠统烃源岩,雷口坡组自身碳酸盐岩贡献较为有限。相关认识为揭示川西雷口坡组成藏机理、明确勘探方向提供了科学依据。
    • 高云佩; 龚逸哲; 陈小妍
    • 摘要: 地球历史时期大气氧含量的变化是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的关键。在寒武纪之前,地表至少发生了两次氧化事件,其见证了生物的革新和环境的根本变化。然而,在新元古代时期,深海中存在的大量可溶性有机碳(DOC)可能延长了两次氧化事件之间的间隔。为了验证DOC假说,我们对埃迪卡拉系钻孔样品(王集钻孔)进行了详细的微钻碳酸盐碳同位素(δ^(13)C_(carb))分析,该钻孔的全岩δ^(13)C_(carb)和有机碳同位素(δ^(13)C_(org))记录已被报道。本次研究表明,微钻和全岩的δ^(13)C_(carb)结果相对一致,这排除了自生碳酸盐大量混入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王集钻孔中的多次δ^(13)C_(carb)负偏移可能与海水上涌事件相关,DOC在此过程被大量氧化。通过箱式模型计算,我们认为,在维持数百万年的两次δ^(13)C_(carb)负偏移中,约有3.6×10^(19)mol和2.0×10^(19)mol的DOC被氧化,这规模大约是现代海洋DOC总量的1000倍。我们的研究进一步支持如下结论:在埃迪卡拉纪早期,地球表层环境已具有相对较高的氧化能力(高大气氧气浓度和/或高海水硫酸根浓度)。
    • 潘磊; 秦华; 张文睿; 李炳弢
    • 摘要: 通过分析天然气组分、碳、氢同位素组成、储层薄片、包裹体等资料,结合烃源岩沉积背景,与邻区对比分析,研究了川东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茅口组气藏气源及成因类型。结果表明:飞仙关组、长兴组烷烃气体积分数为51.35%~85.98%,平均74.79%,茅三段烷烃气体积分数为46.71%~99.31%,平均81.68%,均为干气;飞仙关组气藏的甲烷碳同位素值(δ^(13)C_(1))较轻,平均-34.7‰,长兴组和茅三段岩溶缝洞气藏的δ^(13)C_(1)较重,平均-31.0‰;非烃气以CO_(2)和H_(2)S为主。飞仙关组及部分长兴组储层中见少量沥青,次生矿物中含烃包裹体主要为含气态烃包裹体与气液(水)两相包裹体,未见含油包裹体,与其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多高于160°C。研究认为,川东南涪陵地区主要为吴家坪组油型气(个别井混有龙马溪组气),以干酪根裂解气为主(飞仙关组和部分长兴组混有少量原油裂解气),綦江地区为龙潭组煤型气。非烃气中H_(2)S来自硫酸盐热化学还原(TSR)反应,CO_(2)来自TSR反应及储层改造时的酸岩反应。
    • 张鹏伟; 张洪安; 王学军; 彭君; 周勇水; 徐田武; 张云献; 张斌; 康华
    • 摘要: 以天然气和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为主要依据,通过气藏气、烃源岩脱附气、烃源岩综合对比,深入探讨了普光和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气藏的气源。2个地区的须家河组天然气以甲烷为主,干燥系数普遍高于0.97,为典型干气。普光地区天然气甲烷和乙烷的δ^(13)C值分别为-36.1‰~-30.8‰,-28.9‰~-26.0‰,具有正碳同位素序列特征,表现为高—过成熟油型气和煤型气的混合气。通南巴地区天然气甲烷的δ^(13)C值高达-25.2‰,具有煤型气的特点,乙烷的δ^(13)C值介于-35.5‰~-28.9‰,为油型气成因,甲烷和乙烷的碳同位素发生倒转,且甲烷的δD值介于-173‰~-122‰,具有海、陆相混源的特征。气源对比研究表明:普光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自身腐殖型和混合型干酪根,为自生自储型气藏;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气藏具有“海、陆相双源供烃”的特点,通南巴背斜带须家河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中—下三叠统碳酸盐岩气藏以及龙潭组和龙马溪组烃源岩,通江凹陷带须四段气藏中海相油型气的比例明显降低,气源主要为须家河组烃源岩。
    • 白翔宇; 马郡伟; 夏清萍; 谭先锋; 李开开
    • 摘要: 芙蓉世早期全球发生的生物绝灭事件与该时期古环境的变化可能存在着密切联系,但未有定论;相对于深水相区,浅水台地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对古环境的变化有着更敏感的响应,有利于深化这一问题的理解。选取北京西山下苇甸剖面第三统崮山组和芙蓉统长山组碳酸盐岩沉积为研究对象,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的分析,重建这一时期古环境的变迁过程,并探讨其与生命演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崮山组和长山组沉积更替时期,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有大的波动。海水由海平面低点快速海侵,水体还原性急剧增强,海水温度降至最低点,盐度升高至最高点,可能这是三叶虫生态崩溃及其灭绝的重要原因。长山组早期干热气候和温湿气候交替频繁,大规模海侵促使陆源碎屑物质输入的增加,海水中营养元素的富集促进了生物勃发;同时深水的还原性条件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最终导致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的正漂。研究还表明,这次碳同位素正漂的发生与长山中晚期海平面的下降没有明显的成因联系。
    • 张云峰; 黄泓森; 曾琪; 张本健; 胡欣; 王振宇; 范存辉; 屈海洲; 李越
    • 摘要: 川西北葛底坝剖面上二叠统吴家坪组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环境,其微相类型及演化研究对揭示川西北地区吴家坪组浅水沉积特征及有利沉积相带分布提供了很好的窗口。葛底坝剖面吴家坪组厚69.55 m,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岩性段共26层。生物类型多样,底栖、浮游生物均有分布,部分格架生物具原地生长状态,显示吴家坪组石灰岩形成于具有一定造礁能力的浅水环境。碳酸盐岩微相类型包括泥晶灰岩、有孔虫粒泥灰岩、内碎屑泥晶灰岩、生屑泥晶灰岩、生屑颗粒灰岩、内碎屑-生物碎屑泥粒灰岩、内碎屑颗粒灰岩和泥晶生物灰岩等8种,以生屑颗粒灰岩、生屑泥晶灰岩微相厚度最大。颗粒灰岩与泥晶灰岩的多个沉积旋回、颗粒间灰泥充填及δ;C值呈中—轻且低幅振荡等特征指示研究区吴家坪期处于海水频繁升降的浅水较弱动荡环境。
    • 李艳红; 葛刚; 胡春华
    • 摘要: 为深入理解鄱阳湖水体溶解性无机碳(DIC)、碳同位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继而了解鄱阳湖碳通量及其主要碳源贡献率,于20192020年典型水文季节对鄱阳湖湖区及“五河”入湖口进行样品采集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初步分析鄱阳湖及入湖口水体中DIC及其同位素(δ^(13) C_(DIC))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DIC浓度丰水期大于枯水期,而δ^(13) C_(DIC)值则相反,枯水期偏正,丰水期相对偏负;(2)鄱阳湖丰水期DIC月通量为266.1~268.4 t,平均值为267.3 t,枯水期DIC月通量为2.88~5.94 t,平均值为4.41 t,丰水期DIC通量是枯水期的60.6倍.CO_(2)水气交换对鄱阳湖碳通量贡献率最大,为73.07%,其次为河流输入,为15.53%;(3)溶解碳酸盐岩风化是控制流域DIC来源及其δ^(13) C_(DIC)组成的主要机制,季节性降雨形成的径流量变化是不同碳源对鄱阳湖碳通量贡献的主要控制因素.
    • 韩莉; 余婷婷; 刘迪; 王会霞; 江丰
    • 摘要: 建立了一种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质谱法(GC/C/IRMS)测定鱿鱼中甲醛(FA)稳定碳同位素比值的方法。鱿鱼样品经水充分提取后,高速离心除油脂,上清液与2,4-二硝基苯肼在酸性、60°C条件下发生液相衍生化反应1 h,衍生液经正己烷萃取,氮吹干后复溶即可进行稳定碳同位素测试。二氯甲烷、甲醇、正己烷、乙腈均可作为衍生产物甲醛2,4二硝基苯腙的同位素测试的溶剂。甲醛的衍生化反应未发生碳同位素分馏,由质量平衡方程计算得到的衍生产物甲醛2,4二硝基苯腙的δ^(13)C值与实测值差值的标准偏差为0.215‰。分析9个市售不同产地鱿鱼中甲醛的含量为0.341~39.132 mg/kg,内脏部分含量较高。甲醛含量较高的2、3、4、5号样品δ^(13)C值差异高达23.653‰。水产品中甲醛稳定碳同位素指纹特征可作为其来源解析的特征性指标。
    • 秦凤强
    • 摘要: 为深入了解川南地区W 202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的碳同位素分布特征、碳同位素纵向变化规律及碳同位素倒转特征成因,选取W 202区块正钻井开展碳同位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五峰组-龙马溪组具有碳同位素倒转特征(龙马溪组底部乙烷碳同位素小于甲烷碳同位素);(2)碳同位素具有纵向分布特征,甲烷碳同位素⑥→②层变化中随着深度增加同位素值变轻,乙烷、丙烷碳同位素⑥→③层变化中随着深度增加同位素值变轻,并在②层随着深度增加同位素值变重,W 202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碳同位素的这一变化规律主要受控于页岩的有机质类型及热演化程度;(3)②层具有碳同位素倒转特征,并且乙烷、丙烷碳同位素值最小,预示良好产能,为该区开发主要目的层。
    • 席胜利; 黄军平; 张才利; 李相博; 井向辉; 林俊峰; 郭玮; 张艳
    • 摘要: 为明确新近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YT2井羊虎沟组发现的油砂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油气来源,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同位素质谱技术对YT2井油砂中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和抽提物及族组分的碳同位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YT2井油砂中正构烷烃系列化合物呈前峰型,主峰碳为nC_(17);Pr/Ph、Pr/nC_(17)和Ph/nC_(18)值分别为0.90、0.30和0.46,指示了其源岩形成于偏还原的沉积环境;萜烷系列化合物中,三环萜烷系列相对含量丰富,以C_(23)三环萜烷为主峰,呈近似正态分布特征;甾烷系列化合物以C_(27)规则甾烷为优势;具有低的藿烷/甾烷比值,反映其有机质来源以低等生物藻类为主;饱和烃和芳烃馏分的碳同位素分别为-31.5‰和-30.5‰。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稳定碳同位素分析表明YT2井羊虎沟组油砂具有明显的海相原油特征,意味着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首次发现了海相成因原油。通过与奥陶系平凉组、石炭系羊虎沟组、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烃源岩生物标志物和碳同位素特征的系统对比分析,认为该油砂可能来源于平凉组海相烃源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