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油源对比

油源对比

油源对比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809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0篇、会议论文68篇、专利文献274428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地球化学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第十三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油源对比的相关文献由201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枝焕、朱光有、陈建平等。

油源对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0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6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74428 占比:99.71%

总计:275216篇

油源对比—发文趋势图

油源对比

-研究学者

  • 张枝焕
  • 朱光有
  • 陈建平
  • 张水昌
  • 梁狄刚
  • 刘明
  • 唐友军
  • 何生
  • 冯子辉
  • 李素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家群; 张永华; 谢春安; 张磊
    • 摘要: 泌阳凹陷下二门地区位于泌阳凹陷东部,区内已发现下二门油田。该油田在核三上段至核二段下部为纯油藏,核二段上部为具气顶的油藏,核一段和廖庄组为纯气藏。经过40多年勘探开发,在下二门地区油气藏的发现难度越来越大,油气勘探陷入瓶颈期。为了进一步扩大该区勘探规模,取得新的油气发现,需要对该地区油气成藏机制再认识进而决定其下一步勘探方向。利用最新勘探和油藏资料,通过烃源条件分析、油源对比、天然气成分分析及油藏精细解剖,重新认识了该地区油气成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泌阳凹陷深凹区的核二段泥页岩发育广,生烃指标较好,已进入低成熟阶段,具备较好的生油条件;下二门地区各层系油气与深凹区的源岩关系明确,表明油气以顺层运移为主,即核二段低熟油应该来自深凹区核二段低熟烃源岩,核三上段和核三下段原油分别来自深凹区核三上段和核三下段的成熟烃源岩;下二门地区核二段产出的天然气为低成熟伴生气,明显不同于深层凝析气,并非深层油气沿断层调整而来;下二门地区深层油气资源量大,但目前已发现储量规模有限,这预示着该区仍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因此,总结下二门地区的油气成藏特点及成藏模式,不仅可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指导,而且可为我国东部类似断陷湖盆含油构造的进一步勘探提供借鉴。
    • 刘澍; 温华华; 徐国盛; 梁浩然; 史玉玲; 谌辰; 黄思钦
    • 摘要: 研究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惠州A构造古近系和古潜山储层中油气来源。通过饱和烃色谱及色谱-质谱技术对典型烃源岩样品及储层原油样品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基于生标化合物特征,将研究区古近系烃源岩分为三大类:A类为恩平组湖沼相烃源岩,以三环萜烷C_(19)TT与C_(20)TT为优势,规则甾烷呈反“L”构型;B类为文昌组浅湖-半深湖相烃源岩,三环萜烷C_(21)TT或C_(23)TT具优势,奥利烷含量高,规则甾烷以“V”构型为主;C类为文昌组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三环萜烷C_(23)TT具优势,奥利烷含量略低,规则甾烷呈“V”或“L”构型。研究区古近系和古潜山储层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较为相似,具有低成熟度、高藿烷、高重排甾烷含量的特征,储层原油三环萜烷以C_(21)TT或C_(23)TT为主峰,反映混合母质来源特征;Pr/Ph比值为1.92~3.18,指示弱氧化环境下的沉积有机质来源。油源对比分析表明,古近系和古潜山储层原油与文昌组烃源岩有较强的亲缘性,表明原油主要来自西北方向惠州26洼陷内的文昌组烃源岩。
    • 李天军; 黄志龙; 郭小波; 赵静; 蒋一鸣; 谭思哲
    • 摘要: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带平湖组煤系原油性质及分布规律复杂,烃源岩纵、横向沉积环境及生物来源非均质性强,具有斜坡带和西次凹多源供烃特征。将地质与地球化学相结合,进行了原油类型划分与油-源精细对比,梳理了原油分布与生烃次洼的关系。结果表明:平北地区原油以凝析油为主,含少量轻质油和正常原油,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可划分为3种类型。Ⅰ类原油主要分布在孔雀亭地区,主要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的裸子植物松柏目树脂,与本地平湖组中段下亚段(平中下亚段)-平湖组下段(平下段)烃源岩具有明显亲缘关系。Ⅱ1类原油主要分布在武云亭地区的平上段及平中上亚段和NB8洼陷,具有陆源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双重贡献,且蕨类植物贡献更大,与平上段、平中上亚段烃源岩有明显亲缘关系,并有成熟度较高的低带-西次凹海源有机质的贡献。Ⅱ2类原油主要分布在武云亭及宝云亭—团结亭地区,陆源裸子植物松柏目树脂贡献更大,与平中下亚段和平下段烃源岩具有明显亲缘关系。研究成果对深化平北斜坡带油源的新认识和油气藏预测及勘探部署有较大指导作用。
    • 唐友军; 张欣越; 季长军; 王霆; 何大祥; 杨易卓; 孙鹏; 李博偲; 裴冰冰
    • 摘要: 近些年关于南羌塘盆地侏罗系砂糖状白云岩古油藏的油源问题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主要原因是降解作用对常规的饱和烃化合物以及参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芳烃和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抗生物降解能力强,且蕴藏反映油藏的成烃母质来源、成烃环境以及热成熟度等多方面地质地球化学信息。对砂糖状白云岩古油藏以及油源可能性较高的上三叠统与中下侏罗统烃源岩样品抽提物中的芳烃馏分进行了GC-MS分析,并且采用GC-IRMS仪器对其中的正构烷烃单体碳、氢同位素进行测定,旨在揭示古油藏以及相关烃源岩芳烃化合物和单体碳同位素的组成与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南羌塘盆地古油藏可分为2类:Ⅰ类古油藏,甲基菲指数相对较高、高硫芴低氧芴以及单体碳同位素相对较重,表征以高等植物碎屑贡献为主,且形成于还原沉积环境下的成熟有机质,为上三叠统扎那组烃源岩;Ⅱ类古油藏,甲基菲指数相对较小,三芴系列具有高氧芴低硫芴的分布特征和相对较轻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表明其来源于有机质以低等水生藻类和细菌为主,并沉积于弱还原条件下的低熟成熟下侏罗统曲色组的烃源岩。上述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南羌塘盆地上三叠统扎那组和下侏罗统曲色组具备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
    • 朱必清; 陈世加; 白艳军; 雷俊杰; 尹相东
    • 摘要: 通过系统采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甘泉地区原油、砂岩和烃源岩样品,分析了延长组长8段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明确了原油成因和来源。研究表明:长8段原油为正常原油,具有低黏度、低初馏点、低凝点和低含硫量的特征;生物来源为混合型输入,形成于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是生油高峰阶段的产物。根据C_(30)重排藿烷和二环倍半萜类分布特征可将原油分为Ⅰ类和Ⅱ类原油,Ⅰ类原油主要分布于长8_(1)段,Ⅱ类原油主要分布于长8_(2)段。长9段和长8段烃源岩具低C_(24)TeT/C_(26)TT、高-异常高C_(30)重排藿烷含量、低8β(H)升补身烷和8β(H)补身烷含量的特征,长7段烃源岩与之相反。油源对比结果表明,Ⅰ类原油为长7烃源岩贡献,Ⅱ类原油为长8和长9段烃源岩贡献。甘泉地区主要发育长8_(2)油藏,其西部原油为长8和长9烃源岩贡献,而东部原油主要为长9烃源岩贡献,长7烃源岩次之。研究认识到长8和长9烃源岩的烃类贡献可能是促使长8_(2)段较长8_(1)段富集的重要因素,对下步勘探有指导意义。
    • 巩建强; 杨怀宇; 王文彬; 陈涛
    • 摘要: 古近系孔店组是东营凹陷南部斜坡带重要的勘探方向和储量接替层系之一。通过生物标志化合物和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将南部斜坡带东段的王家岗地区孔店组与凹陷内烃源岩进行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孔店组的油气来源主要为孔二段烃源岩,具有典型的自生自储型成藏特征。流体包裹体荧光特征分析显示,王家岗地区油气充注期次至少分为2期:早期成熟度相对较低,但生烃量大、油气运移距离远;晚期充注原油成熟度高,但生烃量小、油气运移距离近。文中利用地球化学参数,对油气运移路径进行了示踪分析。结果显示:孔二段油源沿王46井北断层垂向运移至孔店组,之后沿“砂体-断层”呈阶梯状向南部斜坡带侧向运移聚集成藏;其次为沿不整合面运移,但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距离短且规模较小。王家岗地区孔店组红层的油气运移模式为东营凹陷南部斜坡带油气勘探评价提供了指导。
    • 罗丽荣; 李剑锋; 杨伟伟; 马军; 李欢; 吴凯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发现多个长9烃源岩邻近的下组合含油有利区,为推进该区下组合石油勘探,亟需深化长9烃源岩特征及生烃潜力研究。利用测井、录井和岩心资料,分析研究区长9烃源岩分布特征。应用岩石热解、总有机碳、干酪根显微组分分析及饱和烃色谱-质谱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等方法,研究长9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生烃潜力。结果表明,长9_(1)烃源岩在吴起、靖边、志丹、安塞等地区均有分布,厚度最大超20 m。长9_(2)烃源岩主要发育在甘泉—洛川地区,厚度最大超12 m。长9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来源于低等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_(1)型为主,处于成熟阶段,烃源岩生烃转化率高、生烃能力较强的区域主要为志丹—安塞地区。长9烃源岩多数为较好—好烃源岩,少数为优质烃源岩,具备较强的生烃能力和排烃能力,为伊陕斜坡延长组下组合石油聚集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
    • 王晓琳; 张小莉; 王祥; 曹聪
    • 摘要: 运用现代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方法,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枣园探区延长组长7、长9段烃源岩特征,并针对长4+5、长61和长8段的原油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和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Ⅱ2型,规则甾烷C27 C28 C29构型为“V”字型或偏“V”字型,为湖相腐泥特征,长9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有机质类型为Ⅱ2型,规则甾烷C27 C28 C29构型为“L”型,与陆相高等植物混入密切相关;长4+5、长61和长8段的原油Pr/Ph值介于0.78~0.85之间,说明其沉积环境属于淡水还原环境;长4+5段原油与长61段原油相似,且来自于同一套陆相淡水湖泊烃源岩,属于中等—偏低成熟原油,长8段原油比长4+5、长61段原油成熟度高;延长组长4+5、长61、长8油层原油主要来自于长7段暗色泥页岩,长9段暗色泥页岩也可提供少量烃源.
    • 潘虹; 李晓山; 钱川川; 宋俊强; 罗官幸
    • 摘要: 基于测井、实验、试油等资料,根据生油岩、储盖组合、输导体系、圈闭等油藏关键要素的配置,分析准噶尔盆地克百断裂带石炭系内幕型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石炭系内幕型火山岩储层发育于石炭系顶界800 m以下,内幕储层有利岩性主要为凝灰岩和安山岩,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型和裂缝—孔隙型;火山爆发间歇期沉降的粉砂质凝灰岩为良好的盖层,输导体系为克百断裂及次生断裂,在逆冲推覆构造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岩性圈闭为油气提供良好的富集条件。克百断裂带石炭系内幕型火山岩于玛湖凹陷二叠系烃源岩生成油气,沿油源断裂运移,在火山岩内幕构造—岩性圈闭聚集成藏,形成新生古储的近源成藏模式。该结果为准噶尔盆地克百断裂带石炭系深层内幕型油藏勘探提供指导。
    • 吴芬婷; 谢小敏; 徐耀辉; 林静文; 张雷; 许锦; 马中良
    • 摘要: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油页岩为一套特殊的富含单种浮游藻类(塔斯马尼亚藻)的烃源岩,原始油页岩样品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为0.5%,是进行热模拟的理想样品。为对比分析不同模拟温度下排出油和滞留油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对该油页岩样品开展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原始样品抽提物与滞留油分子标志物指示还原环境,排出油则显示出还原与氧化的混合来源特征。(2)生物标志物成熟度参数,C_(29)甾烷20 S/(20 S+20 R)、C_(29)藿烷ββ/(αα+ββ)和Ts/(Ts+Tm)显示滞留油和排出油在350°C时为成熟阶段;在生烃高峰前(≤350°C)滞留油成熟度指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而在排出油中相关性较差;在350°C以后滞留油与排出油成熟度指标与模拟温度均无相关性。(3)油源对比参数,滞留油与排出油饱和烃甾烷分布特征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分布随温度的升高均表现出从反“L”型逐渐过渡为不对称近“V”型,再过渡到正“L”型的分布模式;同一温度下,滞留油与排出油之间具有较好的可对比性。因此,同一成熟度阶段,甾烷分布特征能有效地进行油源对比;而不同成熟度下,排出油与滞留油的可对比性差异明显。该研究揭示了生物标志化合物在排出油与滞留油之间的差异性,以及模拟温度对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的影响;在用分子化合物进行沉积环境、成熟度及油源对比研究时,需要重视成熟度对分子化合物参数的影响,尤其是在生油高峰以后,分子化合物参数指标可能难以有效适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