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环境

古环境

古环境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31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古生物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8篇、会议论文82篇、专利文献129161篇;相关期刊335种,包括沉积学报、地质通报、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50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大会、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等;古环境的相关文献由320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玉兰、王开发、杨振京等。

古环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8 占比:0.88%

会议论文>

论文:82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29161 占比:99.06%

总计:130391篇

古环境—发文趋势图

古环境

-研究学者

  • 张玉兰
  • 王开发
  • 杨振京
  • 刘东生
  • 王苏民
  • 孙柏年
  • 肖良
  • 郑卓
  • 刘春莲
  • 翦知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鹏; 单玄龙; 贺文同; 范代军; 时玉芹
    • 摘要: 在地质特征分析基础上,利用有机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微量元素等方法指示松辽盆地晚Aptian期沙河子组上段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沉积物在湖泊沉积时所处的氧化还原状态以及古气候变化。研究发现沙河子组上段黑色泥页岩中有机质来源主要为浮游微型藻类、沉水植物等湖泊生物,含部分的陆源有机质供给;当时气候为温暖湿润气候;水体沉积环境由正常水体逐渐转变为缺氧还原的湖泊沉积环境。
    • 高阳东; 林鹤鸣; 汪旭东; 邱欣卫; 阙晓铭; 李敏; 赵泽颖; 陈艳
    • 摘要: 陆源营养物质输入是湖泊成油母质(细菌和藻类、浮游植物等)生长的主要外部营养源。古气候条件影响了陆源输入,湖盆水体沉积环境控制了有机质保存,因此沉积期古气候古水体条件对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预测至关重要。针对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文昌组烃源岩进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运用CIA、V/Cr、Mn/Al、Sr/Cu、Ti/Al等多种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综合恢复了陆丰凹陷文昌组沉积期古风化强度与气候温湿度、湖泊古水深、古氧相、古盐度等环境条件,揭示了古环境对文昌组烃源岩的重要控制作用为:(1)珠江口盆地文昌组时期气候温湿度与化学风化强度呈明显分段,文三段下段与文四段高强度对应高有机质含量。(2)珠江口盆地文昌组时期古水深与古氧相对有机质富集起到重要控制作用,古盐度对有机质影响不大。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LF-A井文四段与文三段下部烃源岩形成于化学风化较强、气候温暖湿润、营养物质供应充足、湖盆生产力高、水体较深、含氧量较低的水体环境下,有机质富集。
    • 黄康有; 周怡君; 陈聪; 汤永杰; 岑彩凤
    • 摘要: 通过对长江下游安庆池州市地区钻孔岩芯开展古环境变化研究,基于岩芯5个沉积物样品的AMS14C测年结果建立沉积深度-年龄框架,根据孢粉分析结果探讨研究区域MIS3晚期以来古植被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全新世晚期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干扰信号。研究结果表明:1)在MIS3阶段晚期(~30540~25330 cal a BP),研究区域植被类型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种类以壳斗科常绿类型青冈属和松属植物为主,落叶栎属和栗/锥属植物相对较少,反映了当时气候为温暖湿润;2)在MIS2阶段(25330~9640 cal a BP),研究区域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要特征,该阶段气候从末次盛冰期时期的寒冷干燥逐渐转变为温凉湿润;3)在早-中全新世阶段(9640~5180 cal a BP),森林植被开始繁盛,尤其是乔木类植物含量达到峰值,反映出当时气候温暖潮湿;4)在晚全新世阶段(5180 cal a BP以来),禾本科植物花粉(>40μm)剧增,可能与当时稻作农业规模增大有关;同时乔木类花粉锐减,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植被干扰强度增加。
    • 陈聪; 林良彪; 余瑜; 刘冯斌; 唐顺成; 苏加亮; 周文; 田景春
    • 摘要: 研究四川盆地南部上二叠统龙潭组碎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其物源特征及古风化、古环境、古氧化-还原条件等地质意义。通过对CLD1井龙潭组岩心的观察描述和薄片鉴定,结合主元素、痕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测试分析等方法对龙潭组沉积期的沉积环境进行讨论。La/Sc-Co/Th图解、∑REE-La/Yb图解及δEu值分析,以及Al_(2)O_(3)/TiO_(2)-TiO_(2)图解与峨眉山高Ti玄武岩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研究区龙潭组物源复杂,主要为峨眉山玄武岩,伴少量钙质泥岩及部分长英质火山岩;Th-Sc-Zr/10和La-Th-Sc三角图分析结果显示龙潭组物源主要来自大陆岛弧;龙潭组样品大陆风化指数平均为85.19,属于中-高强度风化;Sr/Cu质量分数比值介于0.41~26.05(平均值为5.68),MgO/CaO质量分数比值介于0.02~2.35(平均值为0.92),指示龙潭组整体形成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沉积环境为咸水的海陆过渡相环境,晚期为海相沉积环境;古氧化-还原指标[V/(V+Ni)质量分数比值]介于0.59~0.95(平均值为0.81),Th/U质量分数比值介于2.18~5.62(平均值为4.23),Ce_(anom)值介于-0.80~0.10(平均值为-0.01),指示龙潭组沉积水体以贫氧至厌氧的弱氧化至还原性环境为主。龙潭组碎屑岩沉积于温暖湿润条件下的贫氧至厌氧的弱氧化至还原性环境,整体为中-高强度风化,龙潭期沉积水体呈加深趋势。
    • 田钰琛; 殷志强; 张绪教; 邵海; 谷明旭; 任伟; 彭超
    • 摘要: 河流沉积物蕴藏着其形成之时水动力条件及古气候变化等重要信息,因此研究河流相沉积物不仅可指示其沉积之时的水动力条件,还可对其反演的古气候进行一定的探索。伊逊河地处燕山东段,开展其下游河流相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及形成年代的探讨,可为燕山山地河流相沉积物蕴藏的古环境意义研究提供参考。笔者等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光释光测年、粒度分析及磁化率实验对伊逊河下游三级阶地(T3)前缘剖面展开研究,初步确立了伊逊河下游T3的形成时间,大致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13.14±0.76 ka BP至9.55±0.58 ka BP),结合野外实测及实验数据分析发现此剖面可划分为11层,探讨了伊逊河在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水动力条件的变化,厘定了伊逊河下游9次较为明显的水文事件,并提出新仙女木事件始末及全新世初期此剖面沉积物记录与多种气候变化指标和区域气候变化有较高的一致性,揭示了伊逊河下游河流阶地沉积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明显,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古环境研究提供了基础地质依据。
    • 刘阳; 邵铁全; 刘云焕; 赵雨豪; 张亚楠; 秦嘉琛; 王琪; 李林璐; 周星宇; 刘明金
    • 摘要: 陕南西乡微体化石对于研究寒武纪大爆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前人研究大都局限于微体古生物的研究,而化石的成岩背景以及古环境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文通过测试主微量稀土元素及氧同位素来分析研究区的古沉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区域的空白。研究手段虽然在地化领域比较常见,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富含小壳化石的“宽川铺段”及其上、下地层的微量元素Sr/Ba、Ni/Co、Sr/Cu、Rb/Sr、Mn/Fe等比值及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含量、氧同位素特征的综合研究发现,研究区灯影组顶部环境为缺氧状态到宽川铺段弱氧化状态再到郭家坝组底部缺氧状态的海相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较弱,水体先上升后下降;上白云岩段、宽川铺段是较为温暖的气候,且比郭家坝组底部气候干旱。这对于研究该区寒武纪梅树村期的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刘阿成; 张杰; 唐建忠
    • 摘要: 通过闽江口外海域进行的高分辨率浅地震剖面(拖筏)调查,揭示了MIS 6末期以来最大厚度约90 m的沉积地层。研究了MIS 5和MIS 3地震层序的反射波结构特征,基于地震相分析识别沉积地貌类型;结合深海氧同位素海平面变化曲线,阐述了两时期研究区的沉积环境、特殊地貌的分布和体系域阶段;最后简要探讨了海侵视强度(视高度)及其影响因素。在MIS 5,研究区主要为滨浅海环境,在MIS 5.3和MIS 5.1局部发育了赛江水下三角洲、潮流沙脊和滨海沙坝等沉积地貌;在初期和低海面亚期为陆相环境,发育了闽江和赛江河道,分别经南部和东北部向东入海(台湾海峡)。在MIS 3,研究区普遍为海水覆盖,以滨浅海环境为主,局部发育闽江水下三角洲叶瓣和潮流沙脊。MIS 5的海平面远高于MIS 3,但是典型地震剖面的研究表明,前者的海侵视强度(视高度)低于后者,推断这一现象主要与构造沉降有关,沉积物压缩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也可以解释南部海区MIS 5.2的古闽江河道要远低于当时海平面的现象。
    • 杨晓璇; 李雪峰; 郭进京; 赵海涛
    • 摘要: 位于西秦岭北缘的漳县盆地渐新统—中新统时期沉积大量湖相碳酸盐岩,其碳、氧同位素特征对揭示这一时期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古环境和古气候具有重要意义。碳、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漳县盆地湖相碳酸盐岩δ^(13) C_(V-PDB)值介于-7.6‰~-2.0‰,平均值为-5.04‰;δ^(18)O_(V-PDB)值介于-9.11‰~1.12‰,平均值为-2.10‰。δ^(18)O_(V-PDB)值与现代封闭湖泊一致,显示漳县盆地在渐新统—中新统是封闭湖泊,古温度平均值为17°C,比现代平均气温高10°C左右,且剖面中含有石膏和芒硝,表明漳县盆地在渐新统—中新统处于较温暖干旱的气候环境;同时,古盐度Z值平均值为116,所以漳县盆地在该时期是一个封闭的半咸水陆相湖泊。通过δ^(13) C_(V-PDB)值可知,其生产力较高,但由于古湖水中含有硫酸盐细菌,还原反应影响有机质的保存,故δ^(13) C_(V-PDB)值偏负。漳县盆地渐新统—中新统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与邻区西宁盆地、循化盆地、临夏盆地和天水盆地的记录基本一致,都是逐渐干旱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全球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关系不大。
    • 章明奎; 吴梦洁
    • 摘要: 为理解红层母质形成土壤性状的空间变异性及影响因素,以浙江省为例,剖析了亚热带地区红层母质形成土壤的分布、成土特点和发生特征,分析了红层形成古环境、现代地形和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层母质形成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探讨了红层母质形成土壤的分类问题。分析认为,地质构造决定了红层母质形成土壤的分布,红层母质上土层的形成主要是物理风化与地表侵蚀平衡的结果,化学风化和脱钙作用导致了土壤的酸化。红层母质形成土壤趋于幼年性是母质的特殊风化特性和成土时间较短共同作用的结果;红层形成的古环境深刻影响着土壤的物质组成,现代地形影响着土壤发育的阶段性,土地利用方式可改变土壤的垂直发育。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颜色并非一般认为的始终保留母质的颜色,在某些情况下其土壤颜色与红层有着明显的差异。由于红层成因的复杂性和物质组成的多样性,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远比一般认为的要复杂、多变,浙江省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在“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只划分为紫色土1个土类和石灰性紫色土与酸性紫色土2个亚类,不能很好地反映红层母质形成土壤的多变特点。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可把浙江省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划分为雏形土和新成土2个土纲、湿润雏形土和正常新成土2个亚纲及7个土类和14个亚类。
    • 李继东; 付玉鑫; 蒋飞虎; 李妲; 王亚明; 刘云龙; 郑伟; 邢智峰
    • 摘要: 银额盆地拐子湖凹陷巴音戈壁组为中原油田银额新区主力含油层系,该区沉积记录及古环境特征的研究,对拐子湖凹陷的沉积演化及巴音戈壁组储层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以拐参1井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取心资料为基础,对不同层位泥岩的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巴音戈壁组古环境演化规律。对V,Ni,Sr,Ba,Cu等环境敏感元素及Ce_(anom)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拐参1井巴音戈壁组形成于咸水→淡水→半咸水贫氧环境,且沉积期古气候总体表现为干旱炎热→温暖湿润→半干旱特征。其中,古盐度指标w(Sr)/w(Ba)和w(Sr)/w(Cu)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表现为古盐度增加和古气候的干燥期基本一致。结合孢粉化石分析结果,推测该组含油页岩岩系沉积期气候较温暖湿润,有利于有机质产出与保存;半咸水-咸水环境有利于有机质富集,从而形成高品质含油页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