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成藏机理

成藏机理

成藏机理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56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7篇、会议论文247篇、专利文献32658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地学前缘、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包装科技博览等; 相关会议87种,包括第三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大会等;成藏机理的相关文献由1549位作者贡献,包括姜振学、庞雄奇、张金川等。

成藏机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7 占比:0.95%

会议论文>

论文:247 占比:0.74%

专利文献>

论文:32658 占比:98.30%

总计:33222篇

成藏机理—发文趋势图

成藏机理

-研究学者

  • 姜振学
  • 庞雄奇
  • 张金川
  • 金之钧
  • 谢增业
  • 邹才能
  • 陶士振
  • 陈冬霞
  • 卓勤功
  • 李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屈童; 高岗; 梁晓伟; 孙明亮; 尤源; 党文龙; 淡卫东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首个亿吨级致密油赋存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油层组是该盆地致密油的典型代表,但对长7段致密油成藏机理的分析较为缺乏。通过对长7段致密储层特征及石油运聚动力的分析,储层成岩演化、物性演化及其与生烃演化匹配关系分析与储层润湿性分析,综合对长7段致密油成藏机理展开研究。研究表明,优质烃源岩的生烃增压及泥岩欠压实产生的剩余压力为致密油运移提供了动力;长7段致密油为两期充注,对应于晚侏罗世中晚期及早白垩世中晚期,第一期致密油充注时期储层尚未完全压实,第二期致密油大规模充注之前发生一期溶蚀,改善了致密储层的物性,两次油气充注成藏时期储层物性均未达到如今的致密程度,相对较好的储层条件为致密油提供了良好的运移和储集条件;致密储层以中性和亲油性储层为主,减小了油气充注的阻力;高源储压差与高温高压的地层条件使得低黏度的原油得以进入致密储层成藏。这对鄂尔多斯盆地下一步致密油勘探开发有重要意义。
    • 吴小奇; 陈迎宾; 翟常博; 周凌方; 周小进; 杨俊; 王彦青; 宋晓波
    • 摘要: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西部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层系之一,目前对其储层沥青发育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与认识较为薄弱。基于储层沥青含量、反射率、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开展川西雷口坡组沥青的成因和来源研究,并基于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来开展气源示踪,丰富和完善了该区气源对比的研究方法和途径。研究表明,雷口坡组储层中沥青零星分布于缝合线和裂缝中,δ^(13)C值介于-28.6‰~-24.6‰。钻井岩心样品中沥青的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平均为3.14%,为典型的热裂解成因。野外露头沥青样品等效镜质体反射率较低,香水镇黄连桥和石元乡马鞍塘剖面沥青经历了生物降解,而天池乡卸军门剖面沥青为原油脱沥青质作用形成。雷口坡组储层沥青与自身碳酸盐岩具有较好的亲缘性,而根据沥青含量计算所得川西大气田雷口坡组裂解生气强度和圈闭总裂解生气量与现今气藏规模不匹配。川西大气田主体并非来自古油藏的原位裂解,而是由高演化阶段的原油裂解气直接充注形成。天然气主体来自下伏上二叠统烃源岩,雷口坡组自身碳酸盐岩贡献较为有限。相关认识为揭示川西雷口坡组成藏机理、明确勘探方向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 1征稿范围《复杂油气藏》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和海洋油气分公司主办。《复杂油气藏》系统研究复杂油气藏的成藏机理,经典总结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经验,积极探讨勘探开发复杂油气藏的新理论、新方法,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为科学研究、油气田生产和决策服务。《复杂油气藏》设有油气勘探、油气开发、油气工程等栏目。
    • 张本健; 潘珂; 吴长江; 王小娟; 唐友军; 张吉振; 黄亚浩
    • 摘要: 近年来,川中—川西过渡带金秋气田沙溪庙组致密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沙溪庙组二段(以下简称沙二段)纵向发现多期富气砂组,已提交探明储量约1000×10^(8)m^(3)。然而,该区天然气的气源问题研究较薄弱,多期砂组天然气成藏过程及机理不清,不利于有利区的优选和下步勘探部署。为此,基于天然气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天然气成因和来源,结合热化史、埋藏史和流体包裹体信息分析天然气运聚机理,明确研究区多期砂组的天然气成藏机理,建立了相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轻烃同位素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结果表明金秋气田沙二段天然气主要来源于须家河组腐殖型烃源岩,局部地区存在大安寨段和凉高山组腐泥型烃源岩贡献;②金秋气田沙二段乙烷、甲烷碳同位素显著轻于须家河组,干燥系数也相对偏低,表明须家河组的干气滞留大安寨段后混合大安寨湿气并向上运移至沙溪庙组,经历二次运移调整;③晚白垩世油气发生第一次大规模成藏并发育异常高压,气藏受喜山期构造运动调整改造导致泄压,同时,喜山期内部断裂活化造成第二次天然气充注;④早期无机二氧化碳气受到晚期甲烷气毛细管力驱替并形成“自封闭”致密气层状态,流体驱替压力是致密气自川西向川中地区横向运移的主要动力。结论认为,多期砂组天然气复合成藏机理及模式的建立为盆地沙溪庙组致密气的勘探指明了方向,为更多规模优质储量的发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 刘俊田; 谢佃和; 彭亚中; 靳继坤; 孙玉峰; 李兴亮
    • 摘要: 胜北构造带致密油气资源潜力大,含油气层系多,已在中侏罗统及白垩系等多个层系获得工业油气流,已发现的油气藏储层致密。针对油气成藏过程中油气充注机理研究程度低的问题,运用储层流体包裹体显微测试技术,结合地层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烃源岩成熟史模拟结果,分析油气充注时间和成藏期次,开展成藏机理及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胜北构造带主要有2期油气成藏期,分别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新近纪—第四纪;水西沟群烃源岩有早晚2次生排烃,分别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新近纪,七克台组湖相泥岩生排烃期以新近纪为主;油气成藏受油源断裂、砂体连通性和断层封闭性控制。胜北洼陷东北区烃源岩发育,地层超压,深大断裂发育,不同层位砂岩储层叠置展布,是油气勘探有利区域。研究成果对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侏罗统致密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 何文军; 宋永; 汤诗棋; 尤新才; 白雨; 赵毅
    • 摘要: 准噶尔盆地西部玛湖凹陷风城组勘探揭示了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共生特征。通过精细解剖玛湖凹陷风城组油藏特征,结合储集层宏微观分析及生产资料,剖析全类型油藏成藏机制。结果表明,全油气系统中常规油、致密油和页岩油有序成藏,核心为“源储耦合”以及储集层孔喉结构对油气的“动态封闭”成藏。致密储集层和页岩储集层在成岩早期为中—大孔喉的常规储集层,烃类浮力成藏;成岩中—后期演化为微米—纳米孔喉,浮力作用减弱,毛细管力增强,与烃源岩“相邻或一体”的储集层烃类持续发生初次或微运移,直至生排烃形成的源储压差与微米—纳米孔喉形成的毛细管力达到动态平衡,形成“自封闭”的连续型非常规油气聚集。常规储集层孔喉结构对烃类产生的毛细管力远小于浮力作用,需外部条件“他封闭”,形成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总体表现为储集层孔喉结构的时空演化与油气生—排—运—聚的动态耦合。
    • 靳科科
    • 摘要: 为探究常规天然气藏中伴生He的成藏特征,提高中国He勘探开发水平,以四川盆地中部安岳气田为例,对研究区及邻近气田烃源岩及基底岩性特征、稀有气体组分及同位素值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安岳气田伴生He主要来源于筇竹寺组泥页岩中的放射性U元素、Th元素,成藏过程受地层水、构造抬升和常规天然气运聚的综合影响。
    • 摘要: 1征稿范围《复杂油气藏》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和海洋油气分公司主办。《复杂油气藏》系统研究复杂油气藏的成藏机理,经典总结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经验,积极探讨勘探开发复杂油气藏的新理论、新方法,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为科学研究、油气田生产和决策服务。《复杂油气藏》设有油气勘探、油气开发、油气工程等栏目。
    • 张婷; 王克; 罗安湘; 韩天佑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勘探、开发已经取得了较大突破。盆地内沉积构造背景、源储条件及其组合造成了成藏动力及过程的复杂性。该文综合利用理论计算、压汞测试、成藏物理模拟及盆地模拟等方面资料分析当前致密油成藏动力条件;利用地球化学资料、成藏物理模拟结果以及成岩-成藏耦合过程来研究致密油的成藏规律,对源储组合进行分类并分析石油在其中的充注规律,总结致密油成藏模式。研究表明,长7优质烃源岩生烃增压是致密油充注成藏的主要动力,生烃物理模拟及盆地模拟过剩压力分别高达38MPa、25 MPa,远大于致密储层成藏阻力,具备大规模成藏的动力条件;微观上看致密油在充注过程中优先充注到相互连通的大孔隙中,其次才充注到小孔隙中,孔喉极小的储层石油难以充注;宏观上看,优先充注在紧邻优质烃源岩的连续式主砂带或透镜砂体中,然后逐步通过连通砂体、微裂缝等通道运移至与优质烃源岩不直接接触的连续式主砂带中,其运移规模及距离受成藏动力、储层物性条件控制。
    • 薛罗; 史忠生; 马轮; 赵艳军; 陈彬滔; 史江龙; 王磊
    • 摘要: 针对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凹陷稠油油藏成藏机理及勘探潜力认识不清的问题,运用烃源岩盆地模拟、油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Ruman凹陷东斜坡稠油油藏成藏机理进行研究,并对该区稠油的勘探潜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uman凹陷东斜坡Yabus组、Gayger组与基岩油藏受Lau组沉积时期构造运动影响,原生油藏发生破坏,现今为次生型残留稠油油藏,勘探潜力十分有限;Jimidi组油藏为晚期成藏次生型稠油油藏,有利勘探面积约为21 km 2,Galhak组油藏属于晚期成藏原生型稠油油藏,有利勘探面积约为105 km 2,均具有较大勘探潜力。该研究可为研究区下步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