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勘探潜力

勘探潜力

勘探潜力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875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9篇、会议论文139篇、专利文献9459篇;相关期刊166种,包括海相油气地质、石油天然气学报、石油地质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50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大会、第五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等;勘探潜力的相关文献由255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建忠、张功成、胡孝林等。

勘探潜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9 占比:7.06%

会议论文>

论文:139 占比:1.35%

专利文献>

论文:9459 占比:91.59%

总计:10327篇

勘探潜力—发文趋势图

勘探潜力

-研究学者

  • 李建忠
  • 张功成
  • 胡孝林
  • 于水
  • 刘传虎
  • 施和生
  • 胡滨
  • 黄保家
  • 龙胜祥
  • 万仑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蟒蛟; 谭开俊; 文龙; 乐幸福; 姚军
    • 摘要: 近年来,在四川盆地中二叠统钻遇孔隙型白云岩储层,获得一批高产井,呈现出良好的勘探前景,但其勘探潜力如何,能否成为四川盆地继安岳气田之后又一个万亿方大气区亟待明晰。通过对烃源岩特征、沉积特征、储集特征以及成藏模式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认为,中二叠统具备3套优质烃源岩供烃、孔隙型储层发育、封盖条件好的优越成藏条件,发育自生自储型和下生上储型两套成藏组合。中二叠统发育块状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和孔隙型灰岩岩溶储层,分布面积大,其储集性能和单井测试产量与安岳气田灯影组相当,勘探潜力巨大,是四川盆地下步寻找万亿方大气区的主要层系。
    • 刘震; 李晋; 刘惠民; 王晓文; 卢朝进; 任梦怡; 钱亮亮; 王春颖
    • 摘要: 现今我国东部断陷盆地油气勘探已达到较高的程度,目的层系逐渐向深部转移,是东部断陷盆地下一步主要勘探方向之一。断陷湖盆陡坡带早期发育短轴物源形成的垂直于边界断层的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和湖底扇,但对于陡坡带其他方向的沉积相类型及其勘探潜力研究较少。本文依据断陷湖盆沉积学原理,采用地震地层学方法,对我国东部典型断陷湖盆陡坡带进行解剖,提出断陷盆地非边缘地区陡坡带早期可发育大型长轴物源沉积体的新观点,并讨论了其勘探意义。本次研究取得以下成果:(1)基于地震相组合在南堡凹陷柳赞洼陷、东营凹陷盐18地区和车镇凹陷车西地区均发现大型前积-充填相(透镜相),指出存在三角洲沉积,并进一步利用地震均方根属性认识到存在斜交三角洲的可能性;利用岩芯资料证明了同时存在牵引流和重力流两类流体性质;通过岩性组合、测井和录井数据证实厚层富砾沉积物(斜交于边界断层的三角洲)为扇三角洲,因此综合得出断陷湖盆陡坡带早期发育斜交于边界断层的斜向扇三角洲。(2)斜向扇三角洲与前人发现的短轴的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主要受盆地在陡坡带断陷早期构造格局和古地貌的控制,并且与垂直边界断层的近岸水下扇或扇三角洲在空间上形成了一种复合沉积模式,这种模式在断陷湖盆早期具有普遍代表性。(3)大型斜向扇三角洲多发育于现今断陷湖盆陡坡带和深洼槽内,并且现今部分探井已经证明斜向扇三角洲砂体具有相对较高的含油性,认为该套含油砂体并不属于近岸水下扇的亚相;此外,斜向扇三角洲具有非常有利的成藏条件,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4)本次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作为断陷湖盆沉积学以及油气成藏模式一个新的进展或者补充,而且丰富了盆内陡坡带储集相类型,指出断陷湖盆陡坡带深层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断陷早期发育的斜向扇三角洲是下一步勘探的重要方向之一。
    • 赵佳奇; 龙旭; 赵红岩; 王嘉; 孔令武
    • 摘要: 塔尔法亚盆地与毛塞几比盆地为西北非中生代同期大陆边缘盆地,共同经历了前裂谷、裂谷、漂移3期演化阶段,形成现今被动陆缘的构造格局。盆地不同期次的构造演化、盐活动控制着盆地烃源岩、储层与盖层的发育和空间分布,进而控制了油气分布规律。盆地类比分析认为,塔尔法亚盆地存在2套主力成藏组合,主要烃源岩和储盖组合发育于中生界侏罗系和白垩系,中下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烃源岩是盆地已证实的主力烃源岩;主力储层为上侏罗统的碳酸盐岩、白垩系的碎屑岩,储层物性好;圈闭类型多为构造和构造-地层圈闭;盆地油气主要沿着陆架边缘和反转隆起带分布。盆地勘探程度分布不均,其中东北部陆上和浅水区勘探程度相对较高,南部和深水区较低,油气地质综合分析表明,与毛塞几比盆地具有相似成藏背景的陆架边缘是最具勘探潜力的区带。
    • 祝厚勤; 洪国良; 白振华
    • 摘要: 苏门答腊盆地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富油气区,但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勘探成效越来越差,油气勘探进入瓶颈期。在盆地地质特征和资源潜力研究的基础上,预判未来勘探领域。研究表明,盆地新生代经历了中始新世—渐新世同生裂谷期、早—中中新世同生裂谷后期和晚中新世至今盆地挤压期3个构造演化阶段;发育3种类型烃源岩,湖相烃源岩发育于中苏门答腊盆地,海相烃源岩发育于北、南苏门答腊盆地,海陆过渡相烃源岩主要发育于南苏门答腊盆地;构造圈闭是盆地的主要圈闭类型,油气藏围绕生烃中心分布,油气经油源断层垂向运移至圈闭中聚集成藏;累计石油待发现资源量为23.67×10^(8)bbl,累计天然气待发现资源量为11.26×10^(12)ft^(3),仍然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具备形成中、小型油气藏的资源基础;中央构造带中—上中新统和基岩是滚动勘探的主要领域,北部构造带渐新统生物礁/碳酸盐岩建造是盆地风险勘探重要领域,也是寻找大—中型油气藏的领域。
    • 崔宇晶
    • 摘要: 本文研究目的是分析MT凹陷侏罗系八道湾组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明确该区下步勘探潜力与方向,在已发现储量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接替领域。通过开展系统的断裂与沉积体系研究、测井评价、储层预测方法探索与实践等工作,结合该区烃源岩、储集条件、保存条件等油气成藏条件进行综合研究,优选出下步有利油气勘探目标。
    • 周文浩
    • 摘要: 滨南油田滨三区火成岩勘探近年来陷入瓶颈,依托于高精度三维地震,积极开展特殊岩性油气藏勘探势在必行。基于地震及钻、测、录井资料综合分析,滨三区主要发育溢流相火成岩,溢流相火成岩主要发育三种模式:单一期次火成岩、多期次火成岩、大套火成岩,在地震剖面上具有不同的地震相特征;结合正演及地球物理属性分析,在详细刻画火成岩发育范围的基础上,精细描述了4个不同期次12个火成岩岩性体。前期勘探重点着重于落实滨三区火成岩构造圈闭的含油气性,已上报的火成岩探明储量主要为构造、构造–岩性油气藏;依托于新出站的高精度滨三区开发地震,精细油藏解剖,发现B338-13井已证实了火成岩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潜力;火成岩岩性油气藏储量规模估算1050万吨,是该区下一步增储上产的有利阵地。
    • 龚德瑜; 赵长永; 何文军; 赵龙; 孔玉梅; 马丽亚; 王瑞菊; 吴卫安
    • 摘要: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陆上四大含油气盆地之一,但天然气勘探进展缓慢,已有发现主要集中在盆地的东部和南部。基于天然气的组分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发现了4种类型的天然气。第Ⅰ类天然气主要来自下二叠统风城组湖相烃源岩,可进一步细分为Ⅰ_(A)(主要来自沙湾凹陷)和Ⅰ_(B)(主要来自玛湖凹陷)两个亚类。第Ⅱ类天然气为沙湾凹陷深部石炭系和下二叠统佳木河组高-过成熟腐殖型烃源岩生成的煤型气。第Ⅲ类天然气为第Ⅰ和第Ⅱ类天然气的混合气。第Ⅳ类天然气为油藏破坏后发生生物降解作用而形成的次生生物成因气。白垩纪,沙湾凹陷风城组、佳木河组和石炭系烃源岩生成的大量高成熟煤型气和油型气沿断裂和不整合面组成的输导体系运移至构造高部位成藏,而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主体仍处在生油高峰,生成少量低熟油型气在凹陷内及边缘聚集。上述发现证实了准噶尔盆地西部上古生界发育石炭系(含佳木河组)和风城组两套规模有效气源岩,揭示了新的天然气勘探领域。研究成果提供了一个复杂地质条件下开展气-源对比和成藏过程恢复的典型案例,同时也深化了对准噶尔盆地天然气勘探潜力的认识。
    • 张道伟; 杨雨
    • 摘要: 为了明确四川盆地陆相致密砂岩气(以下简称致密气)的勘探开发潜力以及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基于丰富的勘探开发资料,系统开展了该盆地陆相致密砂岩含油气地质条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致密气主要分布在侏罗系沙溪庙组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具有烃源条件优、储层分布广、通源断裂发育、古今构造有利、埋藏深度浅、纵向多层含气、天然气品质优等特点;②优选出了川中核心建产区,川西北、川西南加快评价区和川东、川南接替评价区等5个有利区带,有利区可工作面积达7.2×10^(4)km^(2)、致密气地质资源量达6.9×10^(12)m^(3),为四川盆地致密气规模增储上产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③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地质工程一体化和勘探开发一体化思路的指导下,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以下简称西南油气田)形成了地质评价、钻完井、储层改造、高产井培育等较为成熟、可以复制的致密气勘探开发主体技术,为四川盆地致密气增储上产提供了技术保障。结论认为,四川盆地陆相致密气已经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十四五”期间西南油气田将新增致密气储量1×10^(12)m^(3)、建成致密气年生产能力100×10^(8)m^(3),可以为提高天然气自给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一份石油力量。
    • 杨东升; 刘志峰; 吴斌; 沈朴; 陈少平; 张莹; 耿名扬
    • 摘要: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辽东凸起潜山的构造演化过程相对复杂。根据新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分析辽东凸起南段潜山的地层结构和构造特征,探讨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辽东凸起南段潜山发育中生界和太古宇双层结构,经历“潜山物质基础发育期(三叠纪中期之前)—潜山构造发育期(三叠纪中晚期—白垩纪末期)—潜山改造埋藏期(古新世—渐新世末期)—潜山稳定埋藏期(中新世—全新世)”4个阶段构造演化;基底和强走滑作用控制辽东凸起南段潜山于沙三段沉积末期开始隆升,止于东营组沉积末期。辽东凸起潜山发育走滑和伸展两类断裂,走滑断裂控制了辽东凸起的构造格架,对潜山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伸展—走滑双重作用控制潜山内幕裂缝的发育,改善潜山内幕油气储集能力。
    • 于训涛; 邢雅文; 魏岩; 张云峰; 袁红旗; 周长啸
    • 摘要: 轴向重力流沉积作为断陷湖盆斜坡与洼槽带的一种特殊存在,可形成一定规模的岩性油气藏。近年来在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西斜坡与赛汉塔拉凹陷东洼槽均发现该类油藏。主要以赛东洼槽赛83X井区为例,刻画了轴向重力流的沉积特征,证明了轴向重力流沉积体的勘探潜力。结果表明:充足的物源供给、构造坡折带的发育及箕状负向地形为轴向重力流的形成提供了地质条件;研究区轴向重力流可划分砾岩相、砂岩相、泥岩相3大类岩相及11类二级岩相;主要存在4种岩相垂向组合,分别对应水道轴、水道砂坝、近源漫溢、远源漫溢4种沉积微相;在箕状地形内从陡翼向缓翼侧水道轴、水道砂坝、近源漫溢、远源漫溢4种沉积微相里呈“轴向推进”式沉积;轴向重力流具备良好勘探潜力,有利区带主要分布于轴向沉积体的下倾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