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雷口坡组

雷口坡组

雷口坡组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8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09039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相油气地质、四川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2012年天然气学术年会、2011年盆地动力学与油气储层研讨会、第四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等;雷口坡组的相关文献由502位作者贡献,包括宋晓波、王琼仙、许国明等。

雷口坡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9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09039 占比:99.91%

总计:209223篇

雷口坡组—发文趋势图

雷口坡组

-研究学者

  • 宋晓波
  • 王琼仙
  • 许国明
  • 刘树根
  • 辛勇光
  • 隆轲
  • 王兴志
  • 丁熊
  • 张长俊
  • 汪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苏成鹏; 何莹; 宋晓波; 董波; 吴小奇
    • 摘要: 天然气探明储量超千亿立方米的川西气田是中国石化继普光和元坝气田之后,在四川盆地发现的第3个大型海相气田。目前对该气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气藏的气源认识尚未统一,争议较大,有必要对其开展再分析。对川西气田不同构造雷口坡组四段三亚段(雷四三亚段)上、下产层的天然气组分和烷烃同位素特征分析表明,川西气田同一构造雷四三亚段下储层气藏和上储层气藏具有相同的气源,而不同构造间气源具有差异。其中,石羊场构造和鸭子河构造天然气中H_(2)S和CO_(2)含量高、δ^(13)C_(2)偏轻(均值-32.5‰),以及烷烃气碳同位素倒转,表现出典型的油型气特征;金马构造天然气中H_(2)S和CO_(2)含量相对较低、δ^(13)C_(2)偏重(均值-27.5‰),以及烷烃气碳同位素正序分布,表现出混源气特征。此外,基于研究区天然气运移条件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川西气田石羊场构造和鸭子河构造天然气主要来自雷口坡组自身烃源岩,而金马构造天然气则主要来自雷口坡组烃源岩和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但不排除上三叠统马鞍塘组-小塘子组烃源岩对其有少许贡献。
    • 王富明; 仲佳爱; 唐学渊; 盛德波; 刘铸; 庞博
    • 摘要: 川东北宣汉黄金口一带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该区钾、锂资源的赋矿层位之一,也是该区重要的天然气储层。黄金口一带雷口坡组底界多以岩性组合和测井曲线特征来划分,而不是以区域上广泛分布的“绿豆岩”作为其底界划分的标志。笔者在该区的1口钾盐探井中发现绿豆岩,其厚度2~3 cm,镜下鉴定其为富钾长石玻屑凝灰岩。XRD分析表明其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微斜长石、白云母。通过对岩性组合和测井曲线的对比研究,认为黄金口一带雷口坡组底界应下移,位于原划分的嘉陵江组中。
    • 吴小奇; 陈迎宾; 翟常博; 周凌方; 周小进; 杨俊; 王彦青; 宋晓波
    • 摘要: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西部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层系之一,目前对其储层沥青发育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与认识较为薄弱。基于储层沥青含量、反射率、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开展川西雷口坡组沥青的成因和来源研究,并基于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来开展气源示踪,丰富和完善了该区气源对比的研究方法和途径。研究表明,雷口坡组储层中沥青零星分布于缝合线和裂缝中,δ^(13)C值介于-28.6‰~-24.6‰。钻井岩心样品中沥青的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平均为3.14%,为典型的热裂解成因。野外露头沥青样品等效镜质体反射率较低,香水镇黄连桥和石元乡马鞍塘剖面沥青经历了生物降解,而天池乡卸军门剖面沥青为原油脱沥青质作用形成。雷口坡组储层沥青与自身碳酸盐岩具有较好的亲缘性,而根据沥青含量计算所得川西大气田雷口坡组裂解生气强度和圈闭总裂解生气量与现今气藏规模不匹配。川西大气田主体并非来自古油藏的原位裂解,而是由高演化阶段的原油裂解气直接充注形成。天然气主体来自下伏上二叠统烃源岩,雷口坡组自身碳酸盐岩贡献较为有限。相关认识为揭示川西雷口坡组成藏机理、明确勘探方向提供了科学依据。
    • 朱兰; 李素华; 余洋; 李蓉; 石国山; 许国明
    • 摘要: 川西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增储上产的重要阵地。近期,川西新场地区首次在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储层试气获工业气流,溶蚀孔洞和裂缝是主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如何准确预测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储层裂缝的分布特征,成为推动该地区勘探进程的关键。利用岩心观察和成像测井资料明确裂缝发育的地质特征,并采用相干、倾角、方位角和曲率属性等地震裂缝预测方法识别裂缝发育带的平面展布特征。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储层裂缝以中低角度为主,走向为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和近东西向;研究区中东部构造裂缝相对发育,主要发育在大断层附近;西南部发育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向“网状”层间裂缝,其中北东向裂缝规模较大。综合多种方法的分析结果,确定了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储层的裂缝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预测结果与新钻井吻合较好,为下一步评价部署提供了可靠依据。
    • 缪九军; 吴小奇; 宋晓波; 郑伦举; 陈迎宾; 曾华盛
    • 摘要: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近年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层系,对其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效性认识的分歧制约了对主力气源和勘探方向的认识。对川西坳陷雷口坡组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雷口坡组碳酸盐岩中干酪根显微组分以腐泥无定形体为主;藻纹层与非纹层部分有机碳含量没有明显差异;雷口坡组三段有机碳含量与黏土矿物含量呈正相关,与碳酸盐矿物含量呈负相关;与常规方法测得的有机碳含量相比,包含有机酸盐在内的总有机碳含量略高,但差值多小于0.2%。雷口坡组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整体偏低,有效烃源岩达标率仅为6.13%,相对富有机质层段的分布具有较强的局限性。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单独难以构成主力烃源岩,对气藏的贡献较为有限。因此,气源输导条件是川西坳陷雷口坡组勘探的重要影响因素,寻找规模性的天然气聚集,应重点关注连通下伏上二叠统烃源岩的通源断裂发育区。
    • 杨飞; 王顺; 易杨; 刘雅博; 韩冰
    • 摘要: 川西南广汉斜坡地区中三叠系雷口坡组四段(以下简称雷四段)储层主要为局限台地相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发育好、沉积厚度大、分布范围广。其中雷口坡组四段3亚段(以下简称雷四3亚段)残留地层厚度最大,且发育大量与不整合相关的古岩溶储层,是该区油气勘探的重点层段之一。但是,现阶段对于研究区雷四3亚段的古岩溶储层岩石物理特征认识不清,对古岩溶储层边界刻画不明确。为此,在了解研究区雷四3亚段地层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井震结合的地震层位标定方式进行层位标定及层位追踪对比,弄清了雷四3亚段的构造特征;通过研究雷四3亚段的岩石物理特征,确定了研究区古岩溶储层的波阻抗阈值为16100g·m/(s·cm^(3));利用波形聚类分析方法进行雷四3亚段的地震相划分,再依据地震相反映的沉积相变化,明确了沉积相在平面上的展布特征;通过波阻抗反演求得地震波阻抗体,再利用前期岩石物理特征结果,将波阻抗体转换成古岩溶储层与非古岩溶储层岩性体,计算古岩溶储层厚度,预测了古岩溶储层有利区分布范围;最后通过叠合雷四3亚段古岩溶储层厚度图与古岩溶储层有利区图,优选出4个古岩溶圈闭。
    • 胡丽; 曾丽媛; 沈秋媛; 杨坚; 耿超; 李延钧
    • 摘要: 评价川中-川西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第三段暗色碳酸盐烃源岩的生烃能力,预测雷口坡组天然气新的勘探领域。在典型钻井岩心和岩屑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基础上,结合测井解释TOC技术,刻画出27口井的有效烃源岩厚度,并且应用有机质热模拟参数法对各井烃源岩的生气强度进行定量计算。研究表明:暗色碳酸盐烃源岩的残余有机碳质量分数为0.33%~3.37%,平均为0.72%;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_(1)-Ⅱ_(2)型为主,镜质体反射率和最高热解峰温表现为高成熟演化阶段;烃源岩有效厚度平均为43.1 m,累计平均生气强度为4.55×10^(8) m^(3)/km^(2)。雷口坡组第三段碳酸盐烃源岩具一定的生烃能力,资阳-高石梯构造以北至川中充探1井区有望成为雷口坡组天然气新的勘探领域。
    • 王琼仙; 宋晓波; 邓美洲; 张岩; 高恒逸; 陈丽花; 李勇
    • 摘要: 四川盆地西部川西气田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潮坪相白云岩储层以发育大量组构选择性溶蚀孔隙为特征,储层在平面上大面积分布,但优质储层具有纵向薄、横向非连续分布的特征,空间分布规律不清,直接影响了川西气田大斜度水平井的部署。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岩石结构构造、储层孔隙特征,同时利用岩石碳氧同位素和阴极发光测试资料,结合潮坪相高频沉积旋回垂向序列特征分析,对川西气田雷四段潮坪相白云岩储层的准同生溶蚀特征、溶蚀强度的控制因素以及准同生溶蚀对优质储层分布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以渗流豆粒、钙结壳层及层状分布的窗格孔发育为主要特征的准同生溶蚀作用,是雷口坡组优质储层分布的关键控制因素。②受潮坪环境频繁的海平面变化形成的高频沉积旋回控制,准同生溶蚀作用具有单期暴露溶蚀时间短、面积大及多期叠加暴露溶蚀的特征。准同生溶蚀强度受沉积旋回垂向序列特征和单个沉积旋回厚度共同控制。③川西气田主要发育4种类型的沉积旋回,其中潮间上部—潮上带形成的高频沉积旋回最有利于准同生溶蚀作用发生。单个沉积旋回自下而上距离暴露面越近,孔隙越发育,碳氧同位素组成值略变低,测井GR值变高、深浅电阻率变低。单个旋回的中上部准同生溶蚀作用最强,容易形成优质储层;单个旋回厚度小于5 m时,优质储层在纵向上发育比较集中,横向上分布比较连续。
    • 康志磊; 吴晓光; 吴家安; 李萌
    • 摘要: 四川盆地川西气田海相雷口坡组气藏产能建设主要采用水平井完井。出于安全考虑,水平井一般不进行中子与密度放射性测井,中子和密度测井曲线的缺失对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评价带来很大挑战,主要体现在岩性与储层物性参数难以准确定量评价,流体性质难以判别。在部分水平井中进行了二维(T2, T1)核磁共振测井数据采集,水平井核磁共振测井特征具备与直井相似的谱峰特征。核磁共振测井信息不受固体骨架的影响,克服了以体积模型为基础的传统测井方法受井眼、岩性以及地层水矿化度影响的缺陷,无需作泥质、岩性等方面校正,提供的地层信息更客观可靠。选择二维(T2, T1)核磁共振测井法进行了水平井流体性质判别以及储层物性参数计算,弥补了常规测井资料缺失造成的缺陷,为川西海相气田的产能建设提供了有利支持。
    • 唐松; 陈安清; 罗倩; 刘博文; 李正勇; 杨欧文; 李睿璇; 夏文鹏; 钱杨娇娇; 马梓珂
    • 摘要: 四川盆地磨溪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T_(2)l_(3)^(2)亚段含有厚度快速变化的低速盐层,造成地震成像产生“下拉”作用,常规地震解释速度模型难以准确刻画下伏雷口坡组T_(2)l_(1)^(1)亚段气藏的构造形态。通过对比2种盐层速度换算方法,建立了考虑盐层低速异常体的正演模型,提高了T_(2)l_(1)^(1)亚段的储层成像效果,刻画了储层的构造形态。在合成地震记录和井—震剖面层位标定的基础上建立基于井控层速度插值方法的速度模型,克服了T_(2)l_(3)^(2)亚段盐层低速异常体及其厚度变化对下伏地层成像产生的干扰,应用模型对磨溪地区的三维地震数据进行重新解释,有效提高了T_(2)l_(1)^(1)亚段顶界构造形态刻画的精度。基于井控层速度插值模型的盐下气藏地震精细解释为川中磨溪地区雷口坡组盐下气藏的储层预测与评价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