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控因素
主控因素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202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15篇、会议论文67篇、专利文献8764篇;相关期刊334种,包括沉积学报、石油天然气学报、东北石油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38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2015中国非常规油气论坛、2014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等;主控因素的相关文献由6154位作者贡献,包括付广、庞雄奇、姜振学等。
主控因素
-研究学者
- 付广
- 庞雄奇
- 姜振学
- 卢双舫
- 刘俊田
- 朱筱敏
- 蒋有录
- 宁方兴
- 宋岩
- 张云峰
- 张金川
- 杨威
- 陈洪德
- 李斌
- 王永诗
- 鲍志东
- 吕延防
- 丁文龙
- 于炳松
- 唐玄
- 尤丽
- 张博
- 牛小兵
- 王英民
- 谭秀成
- 赵孟军
- 陈冬霞
- 黄磊
- 刘洋
- 周心怀
- 孙卫
- 屈红军
- 张俊
- 张莉
- 徐猛
- 朱玉双
- 李才
- 杨勇
- 杨飞
- 王伟
- 白国平
- 罗冰
- 胡明毅
- 赵卫卫
- 赵靖舟
- 邹才能
- 马中振
- 马强
- 魏国齐
- 于兴河
-
-
谢通;
潘诗洋;
王亿;
任志军;
余江浩;
段轲
-
-
摘要:
湖北省恩施地区恩地1井在上二叠统大隆组泥页岩中获得较显著的页岩气发现,页岩现场解吸最大含气量达到2.5 m^(3)/t,平均含气量为1.4 m^(3)/t。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分析、岩心样品有机碳含量测试、镜质体反射率测试、低温氮气吸附实验表明,大隆组页岩有机碳含量高,为生烃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有机质演化程度相对适中;页岩中大量的有机质孔隙提供了主要的储集空间;纳米级孔隙的大量发育增加了页岩的比表面积,有利于页岩气的吸附。与此同时,恩地1井所处构造环境相对稳定,受构造改造程度较小,大隆组裂缝发育规模较小;低角度裂缝改善了大隆组页岩储集空间,小规模高角度裂缝可沟通大隆组不同含气层段,改善渗透性,且并未切穿大隆组含气层段造成与其他高渗透性地层沟通,为页岩气保存提供了较理想条件。恩地1井页岩气的发现进一步证实鄂西地区二叠系中浅层页岩气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为下一步页岩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
-
孔令武;
赵红岩;
梁建设;
程涛;
王嘉;
赵佳奇;
喻英梅
-
-
摘要:
深水浊积砂岩油气藏是当今世界油气勘探的热点领域。基于地震、钻井、地球化学等资料,系统分析了西非北段科特迪瓦盆地深水浊积砂岩油气成藏的差异性。研究表明,科特迪瓦盆地经历了裂陷期(早白垩世)和漂移期(晚白垩世—现今)两大构造演化阶段,漂移期发育塞诺曼—土伦阶优质海相烃源岩,裂陷期发育阿普特—阿尔布阶湖相烃源岩。漂移期层系为盆地的主力勘探层系,发育两种类型的浊积砂岩油气藏。塞诺曼—土伦阶浊积砂岩油气藏为典型的"砂体运移、自生自储、源内成藏"的油气成藏模式,其油气主要来源于塞诺曼—土伦阶烃源岩,广泛分布的浊积砂岩是油气运移的主要路径,烃源岩的生、排烃期决定了油气成藏时期,是否发育有效烃源岩是该类油气藏成藏的主控因素。圣通—马斯特里赫特阶浊积砂岩油气藏为典型的"断裂运移、下生上储、源外成藏"的油气成藏模式,其油气主要来源于深部裂陷期阿普特—阿尔布阶湖相烃源岩,断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路径,断裂的活动控制了油气的运移和成藏时期,是否发育油源断裂是该类油气藏成藏的主控因素。
-
-
翟常博
-
-
摘要:
在岩石学特征的基础上,对川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不同类型白云岩储层进行分类,并进行储层特征分析和评价,结合地层、构造-沉积格局,分析白云岩储层的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为四川盆地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川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可分为孔洞型和孔隙型,孔洞型储层发育溶孔白云岩,孔隙型储层主要发育晶粒白云岩和残余白云岩;白云岩储集空间可分为溶孔/溶洞、粒间孔、晶间孔、溶缝4种类型;储层总体以低孔、低渗为主,局部发育低孔-高渗型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有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和充填作用。白云岩储层在栖霞组各层段均有发育,但无论是储层厚度、分布范围和连续性,栖霞组第二段均好于第一段;平面上,白云岩储层沿基底深大断裂两侧厚度递减、断续分布,受深大断裂控制,但同时还受颗粒滩相分布的影响,此外白云石化作用和有机质活动也是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
-
-
王强;
赵金洲;
胡永全;
任岚;
赵超能
-
-
摘要:
建立了考虑毛管压力、渗透压、膜效应以及弹性能的压裂-焖井-生产多过程多相流模型,提出了以产能最大化为目标的页岩油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后焖井时间优化方法,采用现场生产数据和商业软件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基于该模型和方法,根据现场压裂压力数据反演裂缝参数,建立物理模型,模拟了压裂、焖井以及生产阶段储集层孔隙压力、含油饱和度的变化动态,并研究了7种因素对最优焖井时间的影响规律,通过开展正交实验明确了最优焖井时间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随着焖井时间增加,累计产量增量先快速增加后趋于某一稳定值,变化拐点对应的焖井时间为最优焖井时间。最优焖井时间与基质渗透率、孔隙度、毛管压力倍数及裂缝长度呈非线性负相关,与膜效率、注入液体总量呈非线性正相关,与排量呈近线性正相关。对最优焖井时间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注入液体总量、毛管压力倍数、基质渗透率、孔隙度、膜效率、压裂液矿化度和排量。
-
-
赵洪涛;
于喜;
于伟强;
房鑫磊
-
-
摘要:
比采油指数作为评价储层产能的重要指标,在稠油勘探、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总结渤海油田明化镇组、馆陶组稠油储层以往的试油成果,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地化、测井及它们的组合参数与比采油指数的相关性,选取关联度最高的两个参数“测井渗透率/地面50°C原油黏度(K_(m)/μ_(o))”和“孔隙度/重质组分指数(Φ/HI)”作为主控因素,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比采油指数预测模型,经最新探井试油结果验证,比采油指数预测相对误差率介于5.68%~10.41%。研究结果对区域稠油储层探井测试前的产能预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
朱必清;
陈世加;
雷俊杰;
白艳军;
尹相东
-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地区长8油藏为典型的低渗透油藏,但油藏主要分布于长8_(2)亚段。为明确储层特征及对油气富集的影响,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测试和物性资料等对甘泉地区延长组长8段储层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甘泉地区长8段储层以长石砂岩为主,岩屑长石砂岩次之;主要发育溶蚀粒间孔和长石溶孔,原生粒间孔在长8_(2)储层内保存相对较好;优质储层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的控制。与长8_(1)储层相比,长8_(2)储层具有高孔隙度、低排驱压力、高进汞饱和度、低退汞效率和孔隙连通性差的特征。油气分布受控于长8段储层的垂向差异和优质储层的平面展布范围,而原生孔隙发育情况是决定油气产量的重要因素。大量油气早期充注高孔储层,晚期因压实作用强烈、次生改造作用较弱,加上沥青封堵,基本滞留于原地,即主要在长8_(2)亚段富集。
-
-
刘丽红;
王翱宇;
陈宁生;
翟毅飞;
肖淼元
-
-
摘要:
通过对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地区的遥感影像解译和滑坡、崩塌点实地调查,得出研究区内滑坡崩塌总计454处,集中分布于帕隆藏布通麦至拉月曲汇口段、培龙沟至帕隆藏布入汇口段以及雅鲁藏布江干流大拐弯段。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研究区滑坡崩塌分布与坡度、岩性、断层密度、构造隆升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表明:(1)滑坡的坡度在30°-40°之间,崩塌的坡度在40°-50°之间最为发育,而两者均在片岩、片麻岩、花岗岩和大理岩中集中发育。超过70%的滑坡、崩塌分布在断层密度高的区域,且超60%的滑坡崩塌处于地壳隆升区。(2)滑坡崩塌发育的主控因素为强烈的构造隆升和高密度的断层。喜马拉雅造山带强烈的构造隆升使得地势陡峭,坡度大、势能大;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的高密度断层导致岩体破碎、稳定性差,在强降水或地震作用下易发生滑动。
-
-
罗洪浩;
王德伟;
吴会永;
许军;
刘炎昊;
陈俊侠
-
-
摘要:
以研究区上古生界煤层气资源为主,通过收集已有地质勘查成果、地震剖面处理解释、测井资料再处理解释等资料,分析了煤层气成藏地质背景,恢复煤系地层的岩相古地理面貌。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煤层气形成的地质条件,研究煤层气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和煤层气的赋存规律,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地质评价方法优选出上古生界煤层气的目的层段和有利区,为河南省煤层气勘查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
-
史江涛;
郝君明;
王小雷
-
-
摘要:
塔河地区奥陶系鹰山组碳酸盐岩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勘探开发目标,分析其储层特征和成因对深层油气勘探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塔河地区岩心、岩屑、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分析了鹰山组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和储层类型等,对影响鹰山组储层发育的地质因素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依此总结了其储层发育的规律和模式.研究认为:鹰山组碳酸盐岩主要以亮晶颗粒灰岩、颗粒泥晶灰岩和泥晶灰岩为主;储集空间以粒间孔隙、晶间孔隙、溶蚀孔隙、裂缝和溶洞为主;储层类型多样,包括裂缝型储层、孔洞型储层、裂缝孔隙型储层和裂缝溶洞型储层等.鹰山组储层是古地形、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古地形是储层发育的背景,沉积期和表生期的古地形具有不同的作用;沉积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基础,不同沉积相带岩石孔渗差异明显;成岩作用控制了储层的形成,最关键的成岩作用是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多期多次多类溶蚀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破裂作用促进了储层的形成.
-
-
许欣雨;
陈清华;
冀东生;
崔有维
-
-
摘要:
为明确缝控型溶洞特征和发育模式,通过人工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的方法,构建了慈利龙王洞三维模型,对其构造特征进行了表征。龙王洞可分为西段、中段和东段,西段呈北东东—南西西向展布,以化学充填为主,充填程度较高;中段呈北北东—南南西向展布,以垮塌充填为主,充填程度最高;东段近东西向展布,以化学充填和流水沉积充填为主,充填程度较低。慈利龙王洞受控于北东东—南西西向展布的裂缝带,是典型缝控型溶洞,其发育经过4个阶段:沿三官寺向斜走向发育北东东—南西西向裂缝带,岩溶水沿裂缝带自西向东溶蚀岩层,形成初始溶洞;初始溶洞被北北西—南南东向走滑逆断层错断,发生差异溶蚀,西段溶蚀程度高于中段和东段;溶洞因裂缝发育数量和规模不同,差异溶蚀程度加大,西段溶洞进一步扩大,东段一系列溶洞连成一体,西段岩溶作用明显高于东段;中段继承上一阶段的溶蚀特点,溶蚀作用弱于东段和西段,最终形成现今的结构形态。
-
-
齐亚林;
赵彦德;
李海龙;
杨晓刚;
邹章明
-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勘探地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释和预测,以全面、精细、准确的描述和分类为基础,合理的成因解释可为有针对性应用测录井、试油等工艺即地质工程一体化提供依据,有利目标区的准确判断和合理预测可有效指导井位部署.进一步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及延安组)油聚集程度、油藏类型、油的组成及性质、油水赋存状态及油相渗流能力、地层水型(离子构成)等油藏序列特征并揭示其微观机理和主控因素,可为深入理解油藏特征,揭示油藏分布规律,优选油层评价手段,优化试油层段和工艺及方案,客观评价油层的产能提供依据.
-
-
高炎;
李勇仁;
赵明;
薛坤林;
汤传意;
马俊
- 《2018中国油气开发技术大会》
| 2018年
-
摘要:
在总结归纳玛湖地区地质特征基础之上,本文对体积压裂水平井开采特征和初期产能的主控因素进行分析,总体表现出两低(压裂液返排率低,含水率低)两高(初期产量高、初期递减率高)特点.压力系数、人工裂缝长度、缝间距、水平段长度等对初期产能有较大的正面影响,而大压裂规模并没有明显提高开发效果,反而延长了初期排液期.玛湖地区致密砾岩油藏的开采规律和主控因素分析对实现油藏大规模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
孙雨;
向尧;
闫百泉;
丛琳;
马世忠
- 《中国石油学会第十届青年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富油凹陷向斜区具有复杂的油水分布特征,导致在开发过程中出现"油水难控"的难题.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向斜区葡萄花油层为例,利用成熟开发区翔实的静态资料和开发动态资料,系统研究了向斜区已发现的油藏类型、油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向斜区油水分布受控于由局部构造和单砂体组成的单一圈闭,单一圈闭的聚油模式及其叠加样式控制了向斜区的油气成藏与油水分布,垂向多层、平面多支的单砂体和复杂的局部构造及二者之间组合形成的圈闭以及非圈闭在空间上的复杂叠置是向斜区油水分布特征的主控因素.
-
-
Cuigaixia;
崔改霞;
Weiqinlian;
魏钦廉
- 《2020国际石油石化技术会议(2020IPPTC)》
| 2020年
-
摘要:
陇东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的新区带,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气层组是其主力产气层,该区沉积、储层和成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天然气勘探研究程度均较低.结合测井资料、岩心观察、铸体薄片、物性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地区中二叠统石盒子组盒8段八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盒8段储层砂岩类型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其次为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孔隙类型以粒内溶孔为主,粒间孔及晶间微孔次之;孔隙结构以微孔—中孔型为主,裂缝主要发育构造裂缝.沉积作用是形成致密储层的基础,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均是储层致密的主要原因,天然裂缝是油气重要的渗流通道.物性分布与砂体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盒8下段储层物性明显优于盒8上段.该研究成果可对陇东地区盒8段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可靠的地质基础和科学依据.
-
-
裴家学;
白鲁山;
赖鹏;
张瑞雪;
张甲明;
崔琳;
罗林
- 《第九届渤海湾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随着勘探程度的增高,勘探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来,陆家堡凹陷勘探处于徘徊阶段.通过构造重新梳理,老井复查,发现陆家堡凹陷火山活动与油气成藏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陆家堡凹陷的构造演化、储层特征及油气运聚分析入手,探讨义县组、九佛堂组油气成藏与火成岩空间匹配关系、沉积盆地中火山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分别对义县组火成岩、九佛堂组火成岩、九下段凝灰质砂岩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分析,从而指导陆家堡凹陷下一步勘探.
-
-
LIU Jingjing;
刘静静;
XIONG Liping;
熊利平
- 《2017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
| 2017年
-
摘要:
下刚果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前裂谷阶段、裂谷阶段、过渡阶段和被动大陆边缘阶段,主要发育盐下裂谷期陆相层序、过渡期盐岩层序和盐上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海相层序.以过渡期盐岩为界,盆地纵向上可分为盐下和盐上两套构造层:盐下构造层具有明显的断陷-坳陷转换特征;盐上构造层受到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大地构造背景和盐岩运动的双重影响,发育多种类型与盐活动相关的构造.盆地发育丰富的盐构造样式,在平面上具有分区性,自东向西依次可分为盐滚区、底辟区、盐蓬和盐盖区以及厚盐层区.受构造和沉积双重控制,油气具有"上下分层、东西分带"的分布特征:纵向上,下刚果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白垩系,下刚果-刚果扇叠合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古近-新近系;平面上,油气分布具有很好的分带性,且由陆向海油气分布层位由老到新.结合区域油气成藏条件,本文建立了下刚果盆地油气成藏模式,确定了不同层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指出盐下裂谷层系和北部深水—超深水区古近-新近系浊积砂岩是未来勘探的主要方向,盐上白垩系碳酸盐岩储层也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
-
CHEN Qian;
陈前;
ZHANG Jinchuan;
张金川;
TANG Xuan;
唐玄
- 《2017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
| 2017年
-
摘要:
页岩微孔隙作为页岩储层中的主要储集、运移空间,一直以来是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研究重点.本次研究选取渝东南地区下寒武统海相页岩、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陆相页岩以及南华北盆地二叠系海陆过渡相页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了直接观察方法对页岩的孔隙发育特点进行了描述与对比,并结合页岩形成背景分析了各类型孔隙的主要控制因素.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页岩有机质中主要孔隙类型分别为生烃孔、有机质-黏土粒间孔和有机质结构孔,并且孔隙发育程度逐渐降低,这种差异被认为与有机质类型和受到的成岩压实作用强度有关.随着成熟度的升高,3套页岩中与无机矿物相关的原生孔隙的发育程度整体降低,碳酸盐岩溶蚀孔则显露出接受挤压改造的痕迹,这表明在页岩高过成熟阶段,压实作用仍然会破坏页岩的原生和次生孔隙,进一步减少储集和渗流空间,这可能是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页岩产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
-
WANG Dapeng;
王大鹏;
YIN Jinyin;
殷进垠;
TIAN Naxin;
田纳新
- 《2017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
| 2017年
-
摘要:
西非塞内加尔盆地是全球近期油气勘探最活跃的前缘盆地之一.本文基于盆地最新的油气藏数据和勘探成果,应用石油地质综合评价和含油气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塞内加尔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以成藏组合为评价单元,评估了盆地待发现油气可采资源量,并探讨了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和未来的勘探领域.研究表明,盆地发育3个含油气系统,分别是志留系含油气系统、盐下三叠系含油气系统和白垩系含油气系统,白垩系含油气系统是最重要的含油气系统.区域上,盆地的油气主要分布于毛里塔尼亚次盆和北部次盆;层系上,油气主要储集于上白垩统赛诺曼阶、下白垩统阿尔比阶和中新统.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是生储盖的有效配置、优质储层和圈闭以及盐活动.资源评价结果表明,塞内加尔盆地待发现石油、天然气和凝析油的可采资源量分别为1508.3×106bbl①、36.3tcf②和327.0×106bbl,合计7887.9×106boe③,最具勘探潜力的成藏组合是上白垩统赛诺曼阶和下白垩统阿尔比阶成藏组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