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珠海
  • 出版时间: 2013-11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根据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非对映异构体存在热稳定性差异这一特征,采用GC-MS对准噶尔盆地高过成熟煤岩中的姥鲛烷非对映异构体进行分离,并对其异构化指数与镜质体反射率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的增加,姥鲛烷非对映异体间发生差向异构化反应,由热不稳定的生物构型转化为热稳定的地质构型。尤其在高过成熟阶段,姥鲛烷非对映异构体异构化指数与镜质体反射率有着极为良好的线性关系,是良好的高过成熟度指标。
  • 摘要:泥页岩层系为油气生成及页岩油气储集的主要场所,对其进行准确评价是常规及非常规油气勘探的首要任务.本文提出同岩性多标准层结合趋势面分析的曲线标准化方法,即利用同岩性多标准层代替单套标准层,有效削弱泥页岩中非均质的影响,同时利用趋势面分析确定标准值,充分考虑地质规律的影响。
  • 摘要:国内外关于原油成分,包括饱和烃、芳香烃、胶质、沥青质等主要分析方法有很多,主要集中在对某一特定物质的测定,如原油的族组分分离.但这些方法都有它本身的特点与不足.硅胶氧化铝柱色谱是广泛采用的沉积有机质组分分离方法.但在常规柱色谱分离方法中,存在吸附剂、溶剂使用量过大,烷烃、芳烃组分交叉,在进行分离时会丢失烃类组分.本实验使用了一种易于操作、成本低的原油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快速分析技术。采用全烃提取串联质谱技术,给予了巨大的创新空间。色谱质谱检测结果表明,该技术能使原油中生物标志物组分得到完整的分离,解决了原油组分单纯柱层析分离饱和烃、芳香烃等过程中由于操作误差导致的生物标志物难以准确获取问题,并为饱芳不分离全烃提取方法测试奠定了基础。该方法用量少,分离精度高,不仅适用于原油样品,同样适用于其他沉积物有机质样品。
  • 摘要:本文目的是检测9桶未知样品为何物,并对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首先用目测法,对样品外观进行定性判别:(1)大量水;(2)有明显的油味;(3)上层悬浮不同含量的有机液.其次对悬浮有机液进行成分检测:(1)对其中一个样品经前处理上气相色谱仪检测;(2)对9份小样进行萃取,上红外分光光度计分析;最后对下层液体进行成分分析.建立并运用了准确、敏感、灵敏度高的检测方法,准确分析出未知样品中悬浮的有机液是汽油还是柴油,对某公安局破获重大案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摘要:天然气中各组分的碳同位素值在天然气的成因、运移、成藏等方面的研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碳同位素值除受地质因素影响外,还受到样品采集装置、分析方法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不断试验、检测,准确检测天然气碳同位素值就需要保证一定的进样量,产生较强的信号强度.分析天然气样品中各组分的碳同位素,根据组分含量的多少,仪器的灵敏度高低决定进样量,一般情况下第一次分析甲烷碳同位素,进样量控制在5ul-10ul左右,同时根据乙烷和参考气的Almp44(mv)峰的信号强度大小的对比来推算第二针分析乙烷的进样量。当第一针乙烷Almp44(mv)峰的信号强度大于190mv时,数据基本趋于稳定,反之,数据的稳定性变差,碳同位素值不可以使用的。
  • 摘要:选取了塔里木盆典型的海相、吐哈盆地沼泽和柴达木盆地湖相烃源岩,采用内径0.6cm,长为12cm的色谱柱小型填充柱为实验基础.利用不同极性试剂配比可成洗脱剂,实现对芳烃化合物的逐步分离.洗脱出二环萘系化合物和三环菲系化合物并进行了 GC-IR-MS的芳烃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沉积环境不同的烃源岩芳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呈现出δ13C湖相>δ13C沼泽相>δ13C海相的规律,可见母质来源和沉积环境是其分布主控因素。不同沉积环境的1,6-DMN,1,2,5-TMN和1,9-DMP碳同位素组成具明显差异。且芳烃同分异构体之间的同位素组成差异主要由沉岩过程中的动力学分馏效应所致。
  • 摘要:为了研究三次采油三元复合驱应用效果,在三次采油三元复合驱的水溶液中富集到了微量样品,要了解它主要有哪些化合物,由于样品量极少,不能做组族分分离,用常规低分辨质谱分析检测其中的组分,全扫描灵敏度低,并且饱和烃、芳烃成分互相干扰,而飞行时间质谱全扫描灵敏度大约是常规四级杆质谱的100倍,并且能很好的把饱和烃、芳烃中相同m/z 231,m/z 217等离子分别提取、以及排除芳烃m/z 192离子对m/z 191以及其它离子的互相干扰。并且可以得出化合物的精确分子量,为化合物定性,TOF-MS在对微量混合样品分析时优势明显。
  • 摘要:本次实验采用不同极性溶剂,即二氯甲烷:丙酮(1:1)、石油醚(30~60℃),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二氯甲烷:甲醇(98:2),二氯甲烷:甲醇(7:1)、对耿252井长7段深度2563.80m黑色油页岩岩芯进行抽提实验,分别比较了不同极性试剂抽提物中的不同组分。根据实验相关结果寻找出其他低毒且具有更高的抽提效率试剂取代氯仿作为抽提试剂的可行性.
  • 摘要:通过分析塔东地区各烃源岩有机质与碳同位素特征,表面侏罗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满加尔-英吉苏和若羌地区,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侏罗系烃源岩目前处于未熟-低熟阶段,不可能作为有效烃源岩,推测可能的烃源岩是埋藏较深的成熟源岩。寒武系-下奥陶统海相源岩广泛分布,属补偿盆地相和蒸发泻湖相沉积。上奥陶统泥岩源岩有机质来源于高等植物和滨浅湖湘,有机质类型为Ⅲ型。中下奥陶统泥岩显示塔东地区欠补偿深水盆地的沉积环境和其中的沉积有机质有其局部的特殊性,说明母质来源复杂。寒武系泥岩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应该达到过成熟阶段。
  • 摘要:在对煤系烃源岩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煤系源岩与湖相源岩在有机质丰度及生烃潜力等方面存在本质区别.对于干酪根类型、沉积环境或岩性、烃源岩的后期改造等评价标准的制约因素,则要求建立适合研究区煤系烃源岩的评价标准.因此,通过本文对伊舒地堑方正断陷煤系烃源岩精细研究,建立适合于方正断陷煤系源岩有机质丰度的评价标准,对实现大庆外围盆地伊舒地堑石油勘探突破、优选有利勘探区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方正断陷煤系烃源岩有机碳和氯仿沥青“A”、生烃潜力(S1+S2)的相关关系,建立了适合方正断陷煤系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标准建立后,就可以对研究区每一口井烃源岩及全区分布的煤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按照不同有机质类型、根据不同评价标准进行准确的评价。
  • 摘要:方正断陷发育四套烃源岩,下第三系宝一段、达连河组、新安村+乌云组,白垩系穆棱组;下第三系烃源岩累计厚度一般大于100米,分布广;新安村+乌云组油页岩发育,可以作为优质的烃源岩.方正断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一般达中-最好烃源岩级别;新安村组油页岩有机质丰度明显高于泥岩;新安村+乌云组有机碳大于2%的范围较大;有机质类型好,一般为Ⅱ1-Ⅲ型;有机质主要处于低熟和成熟阶段;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新安村+乌云组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低-成熟阶段,具有良好的生油能力;宝一段和达连河组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差,成熟度低,生油能力差;白垩系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差,处于成熟阶段,具有一定的生油气能力.新安村乌云组是方正断陷主力烃源岩;源岩类型主要分为2种类型,湖湘藻类有机质为主的油页岩或泥岩与陆相高等植物有机质为主的煤层,交互沉积;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德善屯和大林子次凹.方正断陷原油主要来源于新安村乌云组的成熟源岩,柞树岗次凹的原油主要来自德善屯次凹,方15井宝泉岭组与新安村乌云组天然气为油型气.
  • 摘要:在徐家围子断陷深层391个出气井段中,355个井段烷烃气含量超过80%,占出气井段的91%,说明深层天然气以烃类气为主.甲烷占烃气的95%以上的有366个井段,占94%,可见深层天然气绝大部分为干气.徐家围子断陷各地区天然气干燥程度有明显差异,昌德、升平-安达地区乙烷在烃气中的含量相近,徐中地区乙烷含量明显较高.rn 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组较干,采用常规方法不能检测出碳数大于5的重烃化合物。本文利用液氮冷冻的方法富集天然气中重烃,然后开展了碳同位素分析。16口井天然气样品重烃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除安达地区2口井天然气重烃碳同位素较重外,其余14口井天然气重烃碳同位素异常轻,苯和甲苯碳同位素平均值分别为-38.8‰和-37.7‰。碳同位素如此轻的天然气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中未见报导。与乙烷碳同位素在断陷中部较轻的特征不同,重烃碳同位素在平面上没有明显差异,断陷边部的天然气重烃碳同位素同样轻。rn 为了找出天然气重烃碳同位素异常轻的原因,选取徐家围子断陷深层沙河子组烃源岩和其它断陷低成熟泥岩和煤进行了生烃模拟实验。模拟产物重烃碳同位素远重于天然气重烃碳同位素。用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原油开展了裂解生气模拟实验,并对气产物进行了组份碳同位素检测。芳深2井原油(登娄库组)裂解气产物碳同位素分析结果,随着模拟温度升高,烃产物碳同位素明显变重,400℃和450℃生成的气态烃中重烃碳同位素较轻,与深层天然气中重烃碳同位素相近。这说明,深层天然气重烃可能来自这类原油的裂解。
  • 摘要:松辽盆地浅层气资源丰富.由于松辽盆地浅层气藏与油藏叠置,浅层气多受到下覆原油伴生气的影响,给浅层气的成因类型判识带来困难,为能准确判别天然气的成因类型,为勘探部署提供理论依据,建立了利用Chung式图版定量计算天然气混合比例,判识天然气成因类型方法.通过此方法研究表明,松辽盆地浅层气有4种成因类型,包括原油伴生气、原油菌解气、高过成熟气和源岩菌解气;目前发现的浅层气以次生为主,源岩菌解气仅见显示。通过形成条件研究,松辽盆地浅层的原油伴生气是下伏油层原油经历蒸发作用和气洗作用,通过断裂沟通,在浅层聚集成藏的;原油菌解气的形成需要油层的边水或底水由储层或断层与地表水沟通,为微生物生存提供营养,持续为气藏供气,气藏成藏晚,后期构造活动弱;源岩菌解气的形成需要有一定丰度的低熟烃源岩,源岩渗透率相对较高,在0.1mD以上,适合生物生存,可持续供气,气藏形成后构造活动弱,有利于气的保存,现今松辽盆地泥岩渗透率大多数都低于O.1mD,已不适合生成生物气,寻找早期的原生生物气需在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地区;高一过成熟气需要下伏有深部气源,有断层沟通,晚期构造破坏较小。
  • 摘要:单体烃氢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出现,使氢同位素分析技术得到了实质性的飞跃,从而为深入了解分子内部的微观结构及自然界中稳定同位素的分馏过程创造了条件.由于单体烃氢同位素分析影响因素较多,实验要求高,H+3因子要保持在10以下,目前国内仅有国家有机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开展了此项研究,而本文主要考察裂解温度对单分子烃氢同位素分析的影响和单分子烃氢同位素的可靠性,并将此分析方法初步应用于松辽盆地朝长地区原油和源岩沉积环境和来源的探讨,经测定分析,扶205井泥岩含有甲藻甾烷和C31甾烷,侯读杰等认为是海侵的标志物。海相原油、源岩中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组成的分布范围为-50‰~-160‰;陆相来源的正构烷烃δD大体分布在-140‰~-250‰,明显较海相来源的贫δD。对松辽盆地朝长地区原油和源岩氢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它们氢同位素分布在-126‰~-248‰之间,分布范围大,具有典型的陆相沉积特点。有机质的氢同位素组成可以记录古环境水的δD,从氢同位素组成来看不支持松辽盆地海侵事件。同时,扶205井泥岩和其它泥岩相比氢同位素偏轻,可能和成熟度有关。五214井泥岩氢同位素最轻,可能和沉积时水体环境有关。
  • 摘要:针对研究区奥陶系样品有机质丰度低、成熟度高、缺乏真正的高等植物来源的镜质体等情况,研制了以下两种样品制备方法。第一种:取直径2cm以上新鲜无污染的岩芯样品,用切割机取横向、纵向分别切割出平面。用无荧光粘结剂初次渗胶、二次渗胶、粗磨、细磨、抛光。第二种:取新鲜无污染的全岩粒状样品,粉碎至粒径0.5~-1.Omm,按四分法缩分,取10~20g备用,用无荧光粘结剂粘结。初次渗胶、二次渗胶、粗磨、细磨、抛光,超声波机清洗。图像分析使用德国莱卡公司生产的DM4500P偏光荧光显微镜。反射率测试使用德国莱卡公司生产的MP V-SP显微光度计。全岩镜检分析镜下鉴定结果显示,GC7井泥岩有机显微组分以零星分布的“镜状体”为主,油浸蓝光激发下无荧光显示,有机质类型评价为III型(贫氢)。镜下观察选取均质的条带状镜状体进行反射率测试,认为GC7井处于高成熟演化阶段。
  • 摘要:近年来,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己广泛运用于油气勘探中,目前该分析技术主要包括流体包裹体的显微偏光-荧光分析、盐水包裹体测温、显微激光拉曼分析、显微红外分析等.本文利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以松辽盆地为例,针对油气成藏期次、成藏时间、成藏过程、古地温梯度、古剥蚀厚度、古压力恢复等方面展开研究.
  • 摘要:白家海凸起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具有二叠系平地泉组湖相和侏罗系八道湾组煤系两套主力烃源岩(陈建平,2003),具有阜康凹陷、五彩湾凹陷、东道海子凹陷三个生烃凹陷,侏罗系八道湾组油气来源尚不明确;且经历了印支、燕山多期构造运动,油气调整改造历史复杂,油气成藏期次和输导体系尚未开展系统研究;东西区油气分布具有差异,具有"东油西气"的特点,油气富集规律复杂,制约了下步勘探.本文运用原油、烃源岩的色谱、质谱分析,包裹体观察及均一化温度的测定及包裹体颗粒定量荧光(QGF)分析技术,对研究区侏罗系八道湾组的油气来源、成藏期次、输导体系进行了研究,重建了油气的调整改造史,明确了油气的富集规律,建立了该区的成藏模式。东区的成藏模式为远源弱充注、斜坡带砂体侧向输导成藏模式;西区的成藏模式为多源中等充注、多期充注叠加、深浅两段式充注成藏模式。
  •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获取的松科1井的特征分子标志化合物的定性、定量研究,检测出了一系列的C30甾烷,包括甲藻甾烷、24-正丙基胆甾烷、24-异丙基胆甾烷。其中24-异丙基胆甾烷是海洋海绵的分子化石,24-正丙基胆甾烷是海相藻类的分子标志物,这三类化合物的同时检出,进一步为松辽盆地海侵事件提供了证据。白垩纪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和嫩江组发生了海侵,但海侵的程度存在一定的波动,青山口一至二段海侵的程度相对较小,嫩江组一、二段海侵的程度更大,且是多期次的。峰值显示在嫩江组一、二段松辽盆地发生了7次(期)不同程度的海侵。这些研究结果将可以用来计算白垩纪松辽盆地海侵持续的时间,有利于同全球海洋记录的古气候/环境事件进行对比,更好地探讨中国晚中生代古气候/环境演变的规律和机制。
  • 摘要:本研究选取了田螺山遗址T401探方耕作层与非耕作层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详细解剖了土壤有机质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泥炭层的TOC含量明显高于耕作层,有机质组成所反映的生物先质也远较耕作层复杂,较好地指示了水稻田废弃后植物大量生长,腐烂形成泥炭导致有机质含量升高。结合遗址文化层中发现的水生植物孢粉,以及野生动物遗骨所指示的湖沼地带生活的鸟、鱼和龟鳖动物数量较多等现象,可以初步推断田螺山先民仍处于沼泽农业发展阶段。2.水稻土有机质中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反映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水生藻类相对贡献较少,同时,泥炭层的陆源芳构化三萜类化合物较耕作层明显丰富、复杂,反映两者在生态面貌上的差异性,可能揭示了先民在耕作过程中的除草行为。3.非挺水水生植物输入指数、平均链长度和藻类输入指数显示,从河姆渡晚期至良诸晚期,田螺山先民耕作区域土壤有机质所反映的藻类等水生生物输入增加,是一个水体逐渐加深的过程,生活周边湖沼水体的加深可能是古水稻田废弃的直接原因,甚至有可能是导致整个遗址衰落的原因。
  • 摘要:页岩油气以吸附态和游离态的方式富集于泥页岩纳米级孔喉系统,因而,系统认识泥页岩中孔隙结构特征对页岩油气的勘探与开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联合压汞法、氧气等温吸附法及扫描电镜法等多种手段,对泥页岩中的孔隙的孔径分布、孔容、孔结构及孔的连通性和弯曲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结合XRD衍射法、岩心常规分析法及热解法等对纳米孔隙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测试样品取自于东营凹陷S井泥页岩岩样的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岩三种岩石类型,样品数为30块.rn 就孔隙的结构特征来看,三种类型岩石中孔隙类型相似,差异不明显。除大孔有一定的圆柱形、半球形孔隙出现外,孔隙类型均以狭缝形孔为主。位于非粘土矿物颗粒之间及颗粒边缘的孔隙,孔隙两壁较光滑平整;其他位置出现的孔隙,孔隙两壁凹凸不平,不规则。三类岩石中孔隙的连通性及弯曲特征差异较大。大孔的连通性泥质粉砂岩最好,粉砂质泥岩次之,泥岩最差;孔喉的弯曲特征粉砂质泥岩与泥岩相似,单个孔喉呈蛇曲状延伸,多条孔喉相互交织成网状,弯曲程度较泥质粉砂岩明显增大。rn 岩石类型不同,孔隙特征不同。从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到泥岩:大孔孔容降低,微孔及介孔孔容增加;大孔之间的连通性变差,孔喉弯曲程度增加;孔型及出现位置相似,以狭缝形孔为主,各孔隙孔径分布较均匀。岩石中的孔隙特征影响因素复杂,受矿物组成,TOC大小,胶结物含量等因素的共同控制。可见,只有更加充分的认识泥页岩中的孔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才能对页岩油气储层进行合理的评价,进而对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 摘要:本研究选取处于气候敏感带的湖光岩玛珥湖作为研究场所,通过对比研究湖边土壤、表层沉积物、水体颗粒物和一年时间的沉积物捕获器(trap)样品中支链GDGTs的组成和分布,探讨湖泊中支链GDGTs的来源和比例,为支链GDGTs相关指标在湖泊环境中的应用提供现代过程的证据。rn 结果显示,湖光岩玛珥湖四类样品中均是Ⅰ类支链GDGTs含量高于Ⅱ类,高于Ⅲ类;单类支链GDGTs中不含环戊烷的化合物含量最高,含有两个环戊烷的化合物含量最低。对比分析发现土壤样品中支链GDGTs的组成与分布和湖泊样品存在明显差异:将9类化合物的百分含量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出湖泊水体、trap和表层沉积物被归为一类,湖边土壤样品和湖泊样品存在明显的差别,表明湖光岩玛饵湖中支链GDGTs除了陆源土壤输入以外,还有湖泊内源成因。从季节上看,冬季水体和trap样品支链GDGTs含量最高,推测湖光岩玛饵湖中支链GDGTs记录的可能是冬季温度。
  • 摘要: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历经40余年,仅发现了威远气田,2011年在川中高石梯构造震旦系勘探取得重大突破,获得了日产百万方的高产工业气流,预示其天然气勘探潜力大.多年勘探实践表明,该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储集层内枥青较为发育,普遍存在过油气的生排聚过程.结合地质背景,认为川中地区震旦系储层沥青多为后生-储层沥青,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笻竹寺烃源岩,属古油藏深埋时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原油裂解成气后的热演化沥青-焦沥青。这些沥青既是原油裂解气存在的标志,同时也可作为一种生气母质而成为原油裂解气成藏的重要来源。
  • 摘要:本文根据油藏与烃源灶层之间的相对空间位置以及沉积岩沉积初期的古环境关系,建立了从源到藏含油气系统及其与古环境(古沉积环境、古生态环境)关系综合模式图.将油气藏及含油气系统分为:源·藏异层远源型油气藏及含油气系统,源·藏异层近源型油气藏及含油气系统,源·藏异层紧邻叠置型油气藏及含油气系统,源-藏异层互层源夹储叠置型油气藏及含油气系统,源·储·藏同层型油气藏及含油气系统。在各种类型的含油气系统中,烃源灶层一定是沉积岩。储集层或油藏,一般是沉积岩,也可以是岩浆岩或变质岩。储集空间一般是洞、孔、缝,对不同类型的储集层而言,它们的权重各不相同。非致密储层油气藏,除上述第5种类型外,都有可能形成。一般需要在正向构造中成藏,由于储集层物性比较好,流体孔隙空间大,油气流体成藏流动阻力一般较小。因此。从输导通道到油气藏,一般是一个低压含油气系统。致密储层油气藏,除上述第1,2两种类型外,都有可能形成。由于储集层物性比较差,流体孔隙空间小,油气流体成藏流动阻力一般较大,储集层物性越差,流体孔隙空间越小,油气流体成藏流动阻力一般也越大。因此。从输导通道到油气藏,一般是一个高压含油气系统,并且当储集层致密到一定程度,油气流体成藏流动阻力有可能会增大到,一次运移的流体进入致密储层后,水流走,而油气特别是原油滞留在原地而直接成藏。这种致密油气藏甚至有可能形成于负向构造圈闭中。
  • 摘要:国内学者对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气藏的成藏特征与成藏机理进行过研究,但对于该区天然气成藏期次争议较大,如有二期充注成藏、一期充注成藏等的不同认识,并且对合川大气田天然气成藏时期和充注成藏过程研究少.本文以储层砂岩样品为研究对象,观测了合川大气田须家河组储层中流体包裹体的镜下特征、类型、均一温度分布及盐度特征,并结合自生伊利石K-Ar测年,研究了合川大气田须家河组天然气的成藏时期,旨在为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岩性大气田的成藏过程分析与成藏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rn 依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实测结果,结合沉积埋藏史-热演化史资料,可以推算出合川大气田须家河组天然气的成藏时期。研究认为,合川大气田须家河组天然气可能是一个连续充注的成藏过程,主要成藏时期为晚侏罗-早白垩世,即170~125Ma。rn 从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气藏储层岩心中选取中细粒砂岩样品,扫描电镜观察样品的粒度和伊利石的形态、含量,确定可用于自生矿物伊利石定年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须家河组砂岩样品的伊利石K-Ar年龄分布在125~77Ma,这一年龄对应的地质年代是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说明须家河组天然气主要充注成藏期为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
  • 摘要:随着干酪根生烃理论的提出,烃源岩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分析测试方法也层出不穷,现今己有干酪根元素分析、X光衍射、色质谱分析、同位素分析等各种技术手段,这些技术都需要对工区进行采样分析,采样数目及采样的不连续性等都影响了烃源岩分析的精确性.快速、精准的识别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是油气勘探与资源量评价过程中最基础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受常规岩样取芯数量以及测试成本限制,不可能大量的进行烃源岩有机碳含量的测定;此外,烃源岩层在平面及纵向上存在不均质性,采用间隔取样方法很容易使油气资源量评估产生很大的误差.因此,为了获得连续的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数据,准确测定烃源岩层厚度分布,有必要利用资料连续性强、纵向分辨率高的测井资料,为评价烃源岩提供精准、合理的数据参数.rn 辽中凹陷烃源岩与正常泥岩相比,在测井曲线上存在明显的差别,可以利用测井资料来预测烃源岩TOC值。分析结果也表明,利用测井资料对辽中凹陷烃源岩进行评价证实是可信的,可以弥补分析化验资料不足造成的烃源岩评价局限,为优质烃源岩划分提供更可靠的依据,但是在应用多元回归方法时要注意排除欠压实地层、低孔隙度层、超压实带、含水孔隙等井段;测井数据要尽量避免泥浆滤液的干扰,尽量反映原状地层的特征。测井评价烃源层具有较好的推广性,可以用于辽东湾盆地相似凹陷的烃源岩评价中。
  • 摘要:本文用分子模拟方法对天然气和轻烃在石英及蒙脱石的在不同地质温度压力下吸附进行模拟得到以下初步认识。同时模拟结果与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进行类比。模拟结果显示天然气在不含水的石英储层中为单层吸附并主要吸附在Si02的氧原子上,相对乙烷和丙烷,甲烷在Si02上吸附能力最强而且受压力和层间距影响最大。在353.5K和5-25MPa温压条件下甲烷在蒙脱石上的吸附随压力增加而增大,乙烷和丙烷却与压力变化无关;乙烷吸附量为丙烷的两倍,而甲烷是乙烷的2-7倍(5-25MPa)。天然气吸附与蒙脱石中Na最近(0.32nm)其次为0(0.39nm)和Si(0.46nm),在同样温压条件下当系统中含7.15%水,天然气成分中甲、乙、丙烷在蒙脱石上的吸附量分别下降30-40%,43-60%和44-64%.苯更容易吸附到20nm的二氧化硅孔侯,苯与正己烷吸附比为93:7。
  • 摘要:琼东南盆地宝岛北坡宝岛13-1区天然气(含油)丰度低,但低丰度油气藏的成因尚不明确,这严重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进展。研究表明,宝岛13-1区梅山-三亚组储层颗粒内含烃级别非常低,镜下找到好的烃类包裹体非常困难。气藏中普遍含有凝析油,但缺乏取心资料。定量颗粒荧光技术灵敏度比较高,能够识别隐蔽输导通道,并且QGF-E和QGF对现今油气藏和古油气藏有不同的荧光响应,所以本文尝试通过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结合包裹体分析、油气地球化学分析等,从油气成藏期、油气源等方面研究宝岛13-1低丰度油气藏的成藏特征。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成藏期,通过对目的层砂岩储层薄片进行观察,发现含烃包裹体数量非常少,这也反映了宝岛13-1区油气充注晚,未能大量形成含烃包裹体。一般情况下测温都较高,高于储层现今的温度,比较可信的是BD13-1中与含烃包裹体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在80-90℃。按照这一温度推测宝岛北坡油气主要成藏期很晚,主要在2Ma至今。这与利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分析结果一致。rn 宝岛凹陷内从始新统到中新统的烃源岩均处于成熟阶段及过成熟阶段,斜坡带中新统烃源岩均处于未熟阶段,只存在渐新统源岩成熟可以生成油气。另外,宝岛13-1区油气与BD 19-2区的油气有明显的不同。宝岛13-1区梅山-三亚组天然气为油型气或者以油型气为主,原油以低熟凝析油为主;而宝岛19-2区浅层三亚组的气体甲烷碳同位素非常轻,属于生物气或亚生物气,宝岛19-2区深层陵水组天然气则以煤型气为主。由于宝岛北坡宝岛13-1油气又是晚期成藏的,所以油气主要来自邻近渐新统源岩,而宝岛19-2油气主要来自宝岛凹陷。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