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五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第五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第五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3-06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质学会

会议文集:第五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随着全球常规油气勘探的深入和人类对油气能源需求量的日益增长,非常规能源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致密砂岩气则是非常规天然气的重要类型.川西拗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蕴含着丰富的致密砂岩气,经过半个世纪的勘探开发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基地.由于致密砂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等特点,须家河组天然气藏在川西拗陷的分布并不均匀.本文从典型气藏解剖入手,对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的烃源岩特征、储层特征、保存条件、圈闭特征、运聚条件及流体动力场条件等进行分析,对比了川西前陆盆地不同气藏的成藏条件差异性,进而分析其主控因素,认为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总体上具有“源、相、位”三元控藏的特点,充足的烃源供给、大面积分布的相对优质储层和丰富的圈闭类型为川西形成大型气藏(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 摘要:陡坡带砂砾岩体是多期叠置、快速堆积的沉积体,具有非均质性强、物性变化快的特点.有效储层制约了勘探及开发效果,瓶颈问题是有效储层的描述精度.通过多年的勘探实践,建立了砂砾岩体有效储层的识别标志和井震关系,形成了多元回归法有效储层的地震属性预测技术,开发了叠前、叠后联合反演定量描述有效储层的方法,形成地了震、地质、测井和动态资料联合识别和描述有效储层的技术系列,明确了盐上、盐下两套油气系统的规模潜力,减少了勘探风险,预测有利靶区,提高了钻探成功率.
  • 摘要:延庆硅化木地质公园发育的冲积扇露头由砾石、含砾砂岩、砂岩以及少量泥质成分组成,沉积界面的倾角表现为由沉积底面向顶面逐渐变小.本文依此为实例,提出同沉积掀斜冲积扇的概念,即冲积扇发育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动力(主要为构造运动)的影响,扇根相对抬升,扇体沉积地层倾角增大,最终使得冲积扇沉积地层中上覆地层倾角小于下伏地层.在扇根抬升的过程中,扇体内部多发育正断层,断层两盘之间发育区别于两盘的断层楔形碎屑体.
  • 摘要:塔中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油气资源丰富.但目前发现的油气藏具有多源混合、多期成藏、多期调整改造和再富集的特点,油气藏形成与调整改造模式不清,研究该地区油气藏形成与调整改造过程对指导当前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塔中地区油气藏特征、油气来源、运移、成藏和调整改造期次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塔中地区油气藏形成与调整改造模式.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原油来白寒武系一下奥陶统和中一上奥陶统的混源,天然气主要来白寒武系一下奥陶统的原油裂解;油气沿注入点注入,然后沿北西向南东和北东向南西方向运移,注入点有6个。最后建立了四期成藏、三期调整改造的演化模式。
  • 摘要:焦页1井龙马溪组页岩测试获得高产工业气流,经过长时间试采,压力、产量稳定,实现了南方海相页岩气的战略突破.通过对焦页1井构造、地层组合、岩性与龙马溪组TOC、热演化程度、矿物含量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得到如下启示:1)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是页岩层段富气的基础;2)在多期构造演化和抬升剥蚀背景下,良好的构造与保存条件是页岩气富集成藏的重要保障;3)多期层滑和构造作用形成的网状裂缝是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4)中、上奥陶统灰岩为龙马溪组页岩气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封隔作用;5)断裂和抬升对页岩气藏的破坏作用相对较弱,对南方广大地区页岩气的勘探具有示范意义.
  • 摘要:北美页岩气勘探开发飞速发展,2010年北美页岩气产量超过1379×1012 m3(EIA,2010),页岩气已逐渐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中的天然气具有多种存在方式,主要包括了吸附、游离和溶解三种形式.页岩储层具有低的孔隙度,纳米孔隙会影响页岩气的赋存状态,北美Barnett页岩孔隙中数为15~160nm,平均孔径为20~185nm.页岩储层中微观孔隙结构对页岩气的储集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进行了多尺度的页岩致密孔隙孔隙结构表征,揭示孔隙发育控制因素、页岩气的赋存特征和评价模型.
  •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主要发育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姬塬地区长9油层组油藏以长7为烃源岩,在油层组顶部的有利圈闭中聚集油气,形成典型的“油帽子”.对该种油藏油气聚集机理的研究是进一步勘探的基础.通过对岩心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对的分析,对长9油层组油气聚集的机理进行研究.油气在经过前后两期的二次运移后,受砂岩储层与泥岩空间展布和低幅隆起的共同作用,在长9油层组顶部聚集成藏。
  • 摘要:为研究火山岩有利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对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石炭系火山岩的岩性、岩相、储集空间类型及其溶蚀和充填等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普遍经历了古生代的喷发、凝结、埋藏、成岩、风化淋滤作用、流体作用以及中新生代的叠加改造作用,造成了火山岩储集空间及其分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火山岩有利储层主要受到火山岩岩石性质、岩相类型、蚀变充填作用、裂隙发育程度、风化淋滤作用和埋藏溶解作用等因素的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1)岩石的组分和结构决定了火山岩储层孔隙的发育潜力;(2)火山岩相控制了火山岩有利储层的分布;(3)岩石蚀变充填作用是火山岩储层储集的主要破坏作用;(4)裂缝发育程度是决定火山岩储层渗透性的关键因素;(5)风化淋滤和埋藏溶蚀作用决定火山岩优质储层发育带.
  • 摘要:西秋里塔格-却勒塔格构造带位于库车拗陷中西部前缘地区,基本上包括库车县以西至却勒塔格的冲断褶皱构造,东西长约150km,南北宽20~30km,地表构造由东向西逐渐加宽.随着油气钻探的不断深入,库车地区的油气勘探形式逐渐明朗,西秋构造带外围均有油气大发现,而西秋-却勒地区只在西段的却勒构造中有油气发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本构造带的复杂地质结构和目标构造难以清晰认识和落实,造成巨大的钻探风险. 通过精细的地震剖面解析和全层位3D构造建模,直观立体地展示了本构造带的地质结构特征。西秋一却勒冲断带整体结构表现为由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盐岩滑脱层控制的三构造层剖面结构,即盐上浅层冲断褶皱构造、盐内盐流动聚集构造和盐下复杂构造。从构造地质的角度上看,却勒一西秋地区存在多套勘探目标层位,包括深层的下白垩统、盐内夹层和浅层古近系苏维依组;其中,目标区段包括西秋里塔格构造带的东段卷入下白垩统的薄皮叠瓦逆冲结构、却勒塔格构造带深层古构造及其晚期改造构造。
  • 摘要:中央峡谷位于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峡谷长约570km,宽约6-19km.是深水区重要的勘探领域之一,为了能更好地指导中央峡谷内的勘探部署,开展峡谷成因演化及内部沉积充填特征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在前人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盆地的古地貌特征、构造活动、海平面变化等因素,结合盆地内多口钻井资料,借助新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利用地震相分析、均方根振幅属性、多种切片技术等,将峡谷从纵向剖面充填特征到平面演化特征逐一进行研究.
  • 摘要: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是盆地资源规模最大的二级构造单元,古近系渐新统地层埋深超出商业勘探活动范围,针对埋深适中的中新统地层的早期勘探相继失利,关键在盆地中心位置的储层沉积成因和岩性圈闭成藏规律认识不清,为了解决中央拗陷带中新统储层发育机制和岩性圈闭勘探方向问题.应用高精度地震资料和发展地震沉积学技术,重新认识盆地中新世地层坡折带演化规律、盆地空间硅质碎屑岩供应变化及区域海平面升降。掌握了中新统深水环境富砂区的沉积规律,使得位于盆地深部的重力流成因富砂沉积体识别和解析成为现实。研究发现琼东南盆地中新世形成区域缓坡背景下的断裂、挠曲和沉积三种类型坡折,在10.5 Ma。和15.5Ma。区域海退背景下,受北部海南物源水系供应变迁的影响,在盆地陵水北坡、宝岛北坡和乐东凹陷形成坡控重力流富砂沉积区,综合盆地有效烃源分布及断裂、热流体底辟等纵向构造活动和富砂沉积区空问藕合关系,提出中新统岩性圈闭勘探方向和有利区。
  • 摘要:元坝长兴组储层为海相礁滩储层,埋藏较深,地震响应特征为低频、中强振幅,常规地震资料分辨率低,难以准确刻画礁滩相储层特征.利用稳定的反Q地震高分辨处理技术,对元坝深层长兴组叠后地震资料同时做振幅补偿和相位校正处理.处理后的高分辨地震剖面能较好刻画长兴组礁盖、礁核、生物礁生长方向、等特征,提取长兴组上段均方根振幅属性平面图,清楚地展示了储层分布特征及含气性特征.
  • 摘要:巴西坎普斯盆地是典型的被动陆缘盆地,油气资源极为富集.分析控制盆地油气分布与成藏的地质条件,横向上明确不同构造带成藏模式与规律,纵向上分析成藏组合及各自成藏主控因素,为坎普斯盆地油气勘探提供方向与参考. 基于综合地质研究,认为裂谷期构造特征与蒸发岩构造带控制了盆地油气分布与成藏的整体特征.根据地震剖面、沉积地层厚度重新划分了盆地裂谷期构造单元;依据蒸发岩构造变形特征,划分了三个蒸发岩构造带:局限带、盐刺穿带、厚层盐盖带,分析了不同构造带的成藏特征.借助成藏组合分析,明确主要成藏组合的成藏主控因素,结合储层相带,分析有利成藏区.
  • 摘要:事件性岩浆活动可给地壳浅层带来幔源二氧化碳,导致圈闭中的油气藏被排替,增加勘探失败风险,或降低待发现油气储量.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凝灰岩储层以及岩浆活动对烃源岩的影响,随着三维地震数据采集的逐渐增多,大量此前不被重视的,在数公里到几十公里的尺度上的浅层岩浆活动事件得以清晰刻画,由此定性判断其活动机制,更重要的是,在未钻井之前,半定量的判定其活动时间,从而能够研究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指导勘探.本次研究使用了超过5万公里的二维地震资料以及超过900平方公里的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以及11口钻井资料。虽然垂向的岩浆通道不能被地震识别,但层状的岩浆岩与围岩问存在强波阻抗差,通过均方根振幅,相干技术,时问切片和地层切片技术,多属性融合技术,以及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清晰的展示其形态,及其与连排斜坡裙储层,水道,以及构造圈闭的相互关系。
  • 摘要:鄂西渝东地区下侏罗统陆相地层为滨浅湖到半深湖的一个沉积环境,发育一套暗色页岩沉积,其烃源岩厚度稳定,演化程度达成熟阶段.对于具有特殊地质特征的陆相页岩气藏,如何来利用地震预测技术为陆相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依据.为此,本文通过对鄂西渝东区陆相页岩气储层的分析,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地质、测井等资料,通过岩石物理分析以及正演模型技术来建立页岩气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展地震相和地震属性提取分析,预测有利相带;运用叠后波阻抗、伽马反演等技术定量预测含气页岩的厚度,描述其展布特征;利用相干、方差、蚂蚁体等技术预测储层中的大范围天然裂缝系统发育情况以及有利于压裂形成复杂的缝网体系区域;通过对含气页岩岩石矿物的组分分析,利用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定性的预测脆性矿物相对发育区.通过地震预测技术的探索,预测陆相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利区,为鄂西渝东区陆相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 摘要: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地区青山口组高三、高四油层组是该区主要勘探层位。通过对该区致密油地质特征分析,齐家地区青山口组致密砂岩储层为三角洲前缘相带的沉积产物,岩性复杂、粒度细、物性差,孔隙度平均8.3 %,渗透率平均0.4mD,储层孔隙多以微米一纳米级孔喉联通体系为主。油藏解剖表明,致密油藏在纵向上呈薄互层出现,油层横向上连通性好,平面上呈大面积分布。经过前期地质及工程攻关研究,该区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成效,这部分资源已经成为大庆探区油气勘探最重要的现实接替领域。
  • 摘要:针对红层“哑地层”划分对比所面临的难题,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现有的多种分层方法相互整合,彼此约束和印证,形成了一套科学、便捷的综合地层对比方法.该方法通过东营凹陷南坡古近系红层的勘探实践,针对红层的特殊性,根据岩电特征对干旱气候的响应变化,整合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矿物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等多种方法,是一项“接触关系明顶底、岩电特征找界面、多元融合定方案、地震约束建格架”的红层“哑地层”综合地层划分对比技术.
  • 摘要: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地层主要以侵入岩、火山岩为主,实际上,在这套侵入岩和火山岩为主的地层中还广泛发育一套碎屑沉积岩.目前对于这些黑色泥页岩的具体形成时间、形成环境和生烃潜力还少有报道.本次研究以下白垩统黑色泥页岩为重点,在全区挑选了11条典型下白垩统剖面,进行了放射性年代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得出以下几点初步认识:(1)全区来看下白垩统黑色泥页岩可以分成上下两套,其中早白垩世早期黑色泥页岩主要分布于广东和闽西地区,以广东大亚湾水底山组和福建永安坂头组下部黑色泥页岩最为典型,形成时间为134±2Ma;早白垩世晚期黑色泥页岩分布相对普遍,典型的例如浙江馆头和石浦群、江西的石溪组和福建的坂头组.形成时间在113 ± 3 Ma到100 ± 2 Ma之间.
  • 摘要:研究区位于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东北洼,是渤海海域重要的含油气区,目前已发现多个含油气构造,油气主要富集在古近系的东营组和沙河街组地层中.郯庐断裂东支一系列的NNE向走滑断层穿过该区,在新生代表现为渤海最复杂最典型的右旋走滑断裂带.通过对主走滑断裂活动期次分析认为,本区新生代主要有三期较大的构造活动,形成了三期构造反转,并伴生有花状构造、挤压反转、掀斜断块等多类型的典型构造样式.勘探证实,该区的油气发现均与盆缘型走滑断裂相关,走滑断裂控制了该区油气的分布、聚集层位与规模,对圈闭形成、沉积砂体分布、油气保存等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油气勘探的关键和核心就是发现油气藏.传统的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能够发现地层深部的构造和圈闭,而对其烃类是否存在只是推测.微生物烃检测技术作为一项灵敏、快捷、有效的非震烃检测新技术,以油气藏的轻烃微渗漏理论为基础,根据圈闭中富含的油气与上方地表土壤中的微生物富集程度的关系来判断地层中烃类流体的富集状态,预测地层中油气藏的存在与分布.其检测对象为以轻烃作为唯一碳源(食物)的专属烃氧化菌,具有高度专属性,提供了烃类存在的直接证据,是对地震、地质等常规油气勘探技术的有效补充.
  • 摘要:本文以济阳坳陷埋岛地区新近系油气藏为研究对象,在宏观地质要素分析的基础上,统计已知新近系油气藏的圈闭充满度及其油藏特征,通过典型油藏解剖,分析油气源条件、输导条件、动力条件、保存条件等对圈闭充满度的影响,建立不同构造带、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圈闭充满度预测模型。从理论上对油气富集的差异性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为成熟勘探区圈闭充满度研究提供有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体系。
  • 摘要:塔中隆起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作为一长期发育的继承性古隆起,具有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一直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本文利用三维地震对断裂进行精细刻画与分段性识别,通过地震属性和油气地化参数对走滑断裂的响应,确认油气注入点及油气来源;通过对断裂倾向、地层倾向、裂缝发育及油气性质,探讨走滑断裂控制下的碳酸盐岩油气差异富集模式。
  • 摘要:沙雅隆起是塔里木盆地重要油气聚集单元,已经发现了塔河、轮南、雅克拉、大涝坝、英买力等众多油气田。本文通过钻进资料的分析和地震资料解释,进行了地质编图和演化图的编制,解剖了隆起的结构,明确了关键构造事件和隆起的演化特征。根据前东河砂岩一石炭系的地层残余分布与地质结构,将该区的雅克拉断凸、英买力凸起、哈拉哈塘凹陷、阿克库勒凸起、草湖凹陷、库尔勒鼻凸的展布和特征进行了重新厘定,雅克拉断凸、阿克库勒凸起的分布范围比原来方案要大,新方案增加了碳酸盐岩岩溶相关油气藏的勘探范围。
  • 摘要:本文从区域构造背景与成盆演化分析出发,以构造演化为主线,归纳总结区域油气资源宏观背景,分析盆地的原型与并列、盆地的充填与改造;以烃源条件研究为基础,分析烃源岩发育与展布,烃源岩生烃条件及其演化特征;以成藏关键要素评价为核心,按“盆地原型控源、迭加改造控藏”的评价思路,分析油气成藏要素与成藏过程,总结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富集分布规律;以潜力预测为目标,强调制约油气勘探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与技术对策分析,综合评价相关领域和地区的油气地质条件与勘探潜力. 研究表明:东北地区于早古生代末期各地块(额尔古纳地块、兴安-松嫩地块、佳木斯地块)完成拼合形成统一的佳蒙地块,从晚古生代开始进入盖层演化阶段;上古生界分布广泛,沉积厚度大,松辽南部地区具典型的大陆边缘沉积特征;上古生界烃源岩发育,石炭系以泥质碳酸盐岩烃源岩为主,二叠系以泥岩为主;印支-燕山等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保存条件是成藏的关键.源岩厚度大、构造稳定区为有利勘探区;存在古生古储、古生新储、新生古储等三种成藏模式.
  • 摘要:辽东凸起位于郯庐断裂渤海段的北部,西邻辽中凹陷.新生代受郯庐断裂多期次幕式活动及其控制的辽东凸起走滑隆升的影响,构造演化非常复杂,特别是辽东凸起的形成时间一直未有定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根据盆山耦合理论,主要通过凹陷边缘的构造样式、构造演化及其沉积响应的研究,探讨分析辽东凸起和辽中洼陷平衡演化过程.
  • 摘要: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多口钻井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段获得高产气流,揭示了中上扬子地区下志留统页岩气勘探的良好前景.尽管前人对南方地区下志留统富有机质页岩的有机地球化学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较多研究,但对页岩的储集空间及储集性能、矿物组成、含气性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分布及地球化学特征、储集空间及储集性能、岩石矿物组成、含气性等多个方面对中上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一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的形成条件进行了探讨,并对页岩气的勘探前景进行了分析。
  • 摘要:随着全球对油气需求的增大及开采技术的提高,非常规油气资源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非常规气资源已经成为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战略接替.然而,非常规气藏在地质方面、工程方面都与常规气藏不同,各类非常规气藏的特点也不尽相同,这些都给非常规气藏的储量评估带来了挑战.本文从分析非常规气藏与常规气藏的不同点入手,解析致密砂岩气藏、煤层气藏和页岩气藏在地质上和生产上的特点,分析常规油气藏中常用的容积法、递减曲线分析法、物质平衡法等储量评价方法在上述三种非常规气藏中各自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在上述三种非常规气藏中的适用性。同时通过解剖目前海外项目中非常规气资源的储量评价方法,对比目前国际上常用的非常规气藏储量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力图探讨目前非常气储量评估的中较为合适的方法。
  • 摘要:本文通过对突破井钻遇的岩心、镜下观测及储层物性对比研究提出砂砾岩是断陷湖盆致密碎屑岩气藏的优势岩类,明确了砂砾岩有效储层主要受控于颗粒成分、结构、沉积相带及成岩作用主要因素;建立了4种不同物源方向的砂砾岩发育模式,指出以断陷间隆起带物源的砂砾岩具备形成致密气藏的有利条件;提出沙二和沙三为有利勘探层段,指出箕状断陷缓坡带的辫状河三周前缘和陡坡带扇三角洲前缘为最有利的相带。通过综合预测及评价松辽深层主要断陷沙河子有利勘探面积共约6000km2,其中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有利勘探面积越共1950km2勘探前景广泛。
  • 摘要:据sy/t5368-2000规定,粒径在小于0.03mm的碎屑为泥质岩,泥岩的物质成分包括粘土矿物、非粘土矿物(包括石英、长石、方解石等)和有机质三部分.在页岩油气研究中作为油气的载体泥页岩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本文利用各类测试手段明确了优质源岩的类型(或岩石组合)及不同岩性的生烃能力,并利用层序地层分析技术通过单井及多井对比落实西部凹陷纵向上发育四套优质源岩及其平面分布,并分析其控制因素,期望更好指导油田非常规油气勘探.
  • 摘要:塔中北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内发育着大量的拉分地堑,对油气藏有着一定的影响.前人对这些拉分地堑特征和作用的研究,多是在研究走滑断裂时附带进行简单分析.实际上,这些拉分地堑对储层的改造、裂缝发育和油气的疏导运聚都起着建设性的作用.为了明确拉分地堑的作用,论文立足三维地震资料和叠前反演和裂缝预测结果,对拉分地堑的成因、发育特征、储层改造及与储层分布之间的关系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研究表明:(1)利用沿层边缘检测属性和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可以准确识别特别是小规模拉分地堑的分布;(2)指出拉分地堑是受走滑断裂形成时的应力作用和后期重力压实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的;(3)提出了拉分地堑在形成过程中对储层的改造模式;(4)结合叠前储层和裂缝预测结果,分析了拉分地堑对其周围的碳酸盐岩储层和裂缝有着建设性的改造和影响.
  • 摘要:结合新钻井和地震资料,在层序地层格架内,以生物地层为基础,重新划分对比了塔里木中上奥陶统各组地层,重新厘定了T74界面的展布及特征.在古水深校正和剥蚀量恢复基础上,通过回剥法对该界面进行了古构造恢复,分析了其古构造演化过程.T74界面经历了加里东期的强烈改造变形、海西-印支期的埋藏改造和喜山期的构造活化三大阶段.加里东中期,塔西南、塔中、塔北古隆起形成,总体具有西高东低格局;加里东晚期,塔西南古隆起逐渐向东迁移,塔中隆起更趋明显,塔北隆起萎缩;海西晚期,塔西南、塔中古隆起幅度逐渐减小,塔北持续隆升;喜山期,巴楚快速隆升,塔西南沉降,形成清晰的北西向格局.受其影响,加里东中期I幕岩溶广布,古隆起上中奥陶统一间房、鹰山组大面积遭受剥蚀;加里东中期Ⅲ幕、加里东晚期,隆起高部位加里东I幕岩溶遭受叠加改造;海西晚期,塔西南、塔中埋藏,塔北北部加里东I幕岩溶叠加改造.
  • 摘要:阿姆河盆地东北部断阶带包括布哈拉阶地、查尔朱阶地和巴加真阶地,是天然气富集区,构造是该区油气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前人对构造演化的研究多从南西-北东向地质剖面进行,南东-北西向构造演化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研究的较少.本文利用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根据平衡剖面原理研究了南东-北西向构造演化,分析了构造形成机制,总结了构造对圈闭及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东北部断阶带具有南北分带和东西分段的特征,南北分带受控于北西走向的基底大断裂,东西分段性受控于北东走向的逆冲断裂,分析认为该区经历了二叠-三叠纪裂陷、侏罗纪-古近纪沉降和新近纪挤压抬升三个构造阶段,裂陷期伸展构造运动形成了北西走向的基底大断裂和断阶带内的古隆起构造,控制了沉积盖层的充填,挤压抬升构造运动形成基萨尔褶皱隆起区和别什肯特坳陷,西部阶地受改造而定型,因此东部形成狭长线性的逆掩断裂背斜构造带,呈北东走向,西部形成短轴背斜构造,呈北西走向,构造形态完整.伸展构造运动控制了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的分布,挤压抬升构造运动控制了圈闭类型与分布.
  • 摘要:2012年东非海岸RUVUMA盆地深水区发现天然气超过100TCF (2P可采储量),成为全球油气勘探最大的亮点.该区天然气成因及其烃源岩发育特征如何是勘探家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根据工区及周边烃源岩和油气地球化学资料分析,结合构造演化、沉积埋藏史和热史综合研究,取得以下认识:1)盆地及周边揭示自二叠纪以来多套烃源岩:二叠纪湖相烃源岩是索马里盆地已证实的气源岩;早三叠世湖相烃源岩是马达加斯加Morondava盆地已证实的烃源岩.RUVUMA盆地深水区天然气与凝析油伴生,属于凝析油伴生气。
  • 摘要:安第斯构造带属主动大陆边缘,具有典型的沟-弧-盆发育特征,安第斯山脉属科迪勒拉山系的南半段,为一系列高峻的褶皱山,与安第斯造山带相伴生,主要发育安第斯弧前盆地、弧间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三种类型,均呈现南北向纵列展布;不同类型盆地,其形成发育和演化特征具有较大差别,无论盆地的规模、盆地的沉积特征、油气成藏及演化特征均与其所在构造位置密切相关;本文通过研究安第斯构造带的形成演化背景,分析弧后前陆盆地和弧前、弧间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以及其对后期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弧前、弧间盆地面积相对较小,沉积厚度不大,热流值偏低,构造变形剧烈,油气成藏过程复杂,油气富集程度相对较低,保存条件是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之一;弧后前陆盆地具有典型的三元结构,即前陆逆冲带、深盆区和前陆斜坡带,深盆区烃原岩发育,生储盖组合良好,斜坡区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方向,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是安第斯山最重要的富油气盆地类型,重点解剖几个典型弧后前陆盆地(如奥连特)的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和富集规律,为中石化海外投资目标研究以及在执行项目勘探开发部署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依据.
  • 摘要:深水浊积砂岩油气藏是当今世界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目标,也是我国海外油气战略最具前景和现实可行的区域.西非安哥拉深水区油气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作为油气储集体的浊积砂岩主要发育于浊积水道和扇状朵叶浊积体系,其分布受水道影响,储层多期叠置、横向变化快,预测描述较困难;此外,储层含流体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不突出,识别预测流体性质的精度不高.为此,研究工作首先从沉积地质特征分析入手,在总结分析各类沉积特征的基础上,开展地震正演研究,建立了不同类型浊积水道砂体的地震反射特征识别模式,在此基础上,开展地震多属性优化研究,利用振幅、相干、分频及地层体等多种属性等较好地预测并刻画了砂体的展布形态;其次,基于岩石物理分析,开展叠前、叠后流体识别技术应用研究,形成了浊积砂岩及其含流体的地震预测技术体系.由此,进一步结合油气成藏特征,评价分析不同浊积砂体的油气资源潜力,进而明确了浊积目标的油气富集及其勘探意义.
  • 摘要:以油气源对比理论为指导,在分析石油及天然气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大Sunrise气田和Evans Shoal气田碳同位素、烃类组分及氢同位素特征,探讨其油气主要来源及二氧化碳成因.结果表明,大Sunrise气田和Evans Shaol气田天然气属湿气,并含有中等-高的二氧化碳,但具有较大的横向变化性;凝析油具低密度、低凝固点、低气/油比及以石蜡烃为主等特征.油气化学组分及同位素组成特征总体相似,表明油气均来自Plover组烃源岩,但Evans Shoal气田油气同位素总体偏重,与其更靠近成熟烃源灶有关.二氧化碳属于幔源成因,与裂陷作用相关的深大断裂有关.
  • 摘要:曼格什拉克盆地处于中里海的东缘,地理上盆地属于图兰平原,构造上位于图兰地台的西端,是典型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该盆地勘探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已有近60年的勘探开发历史,在此期间一系列油田相继被发现,目前整体处于勘探程度较高的阶段,较大规模的构造圈闭基本钻探完毕,亟需寻找下一步储量接替区.本次以其中的A油田为例,通过对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以及本油田现有油藏的剖析,发现该油田仍具有较大勘探潜力,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勘探方向,为储量接替及可持续增产提供有力保障.
  • 摘要:位于安哥拉的下刚果盆地和宽扎盆地是近年来全球油气勘探发现非常活跃的地区之一.该区前期油气勘探以第三系的浊积岩为重点勘探层系,随着巴西深水盐下层系油气勘探不断获得突破,对安哥拉盐下层系的勘探得到更多重视.南大西洋两侧的对比研究表明,西非海岸盆地与巴西大坎波斯盆地早期具有相同的裂谷盆地特征和盐岩沉积,都受控于大西洋的张裂作用和持续漂移,后期具有相似的构造演化史和地层层序.南大西洋两侧盐下层系发育同一时代的烃源岩和储层,具有相似的油气成藏组合特征.受不对称拉张条件的影响,安哥拉盐下层系油气成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盐岩的分布和变形特征是安哥拉盐下层系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宽扎盆地更厚的盐岩和相对稳定的晚期形变对盐下层系成藏可能更加有利.2012年以来,多家油公司宣布在宽扎盆地盐下层系获得商业发现,展示了安哥拉盐下层系良好的勘探前景.要获得更大的油气发现,需要对盐下层系成藏条件的更深入认识、品质更加良好的盐下成像地震资料,以及更多的信心和运气.
  • 摘要:通过对现有各种热压生烃模拟实验技术分析发现,实验大多在无压、无水及无穷空间(开放)(如Rock-Eval热解)或是在低流体压力、无静岩压力、少量水蒸汽及较大的生烃空间中(传统密闭空间生烃模拟实验)进行,为了获取与烃源岩在地质情况下成烃条件相似环境的认识,研制了基于有限空间生排烃思维的DK-Ⅱ型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仪.
  • 摘要:随机模拟是油气勘探开发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三维马尔可夫链模型储层随机模拟是油气储层随机模拟中的热点. 本文在二维马尔可夫链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马尔可夫链模型及其计算公式,使得应用马尔可夫链进行三维储层岩性更为简便.为使结果更加符合地质情况,作者引进了Metropolis算子,并在此基础上改进了算子进行随机模拟.
  • 摘要:膏盐岩是油气盖层的一种重要类型,但对其油气封盖机理与成藏效应的研究较为薄弱.以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为例,初步开展了这一工作.首先通过详细的膏盐岩岩石学特征分析,结合区域分布,研究了其成因和分布,查明了油气封盖的基础.雷口坡组总体存在两种岩性组合和分布特征的膏盐岩,一类出现于雷一段~雷三段下亚段沉积,表现为纹层状膏盐岩夹块状膏盐岩,厚度较小,横向分布稳定,属于泻湖成因;另一类出现于雷三段中亚段~雷四段中亚段沉积期,以块状硬石膏岩和石盐岩为主,厚度差异巨大,横向变化较快,并且膏盐岩沉积中心出现向西、向北迁移的趋势,与早期的膏盐岩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为膏盐盆成因.因此,不同成因类型,但分布广泛的膏盐岩为油气封盖提供了良好基础.然而,早印支运动期表生岩溶的发育,使得膏盐岩被溶蚀,破坏了盖层封盖性.膏盐岩的溶蚀普遍而广泛,在岩溶高地、斜坡、盆地均可见,并以高地—斜坡地带相对最为发育,垂向上的溶蚀影响范围最深可达100 m左右.膏盐岩的溶蚀还造成了上覆地层的垮塌,使得经典的岩溶分带结构不易辨认,不利于先期孔隙层及岩溶缝洞系统的保存,导致同一岩溶单元易形成残丘与沟谷,破坏储层的横向连续性,剥蚀了薄层滩相储层,导致储层破坏,成藏范围变小.
  • 摘要:优质烃源岩的研究是我国近海新生代盆地拓展勘探领域,实现新的储量发现的关键性问题之一.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已证实4个富烃凹陷,发育湖相文昌组,过渡相恩平组和海相珠海组烃源岩.其中,文昌组湖相优质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将为珠江口盆地乃至深水区资源潜力评价和富烃凹陷预测提供科学依据.运用油气地球化学方法结合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分析方法,对钻井揭示已判识优质烃源岩的体系域和沉积相进行分析确定.同时基于米兰科维奇旋回,对文昌组各凹陷沉积速率进行了计算.
  • 摘要:郯庐走滑断裂从南向北横穿渤海,对大中型油气田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渤海走滑转换带的详细研究分析其对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提高大中型油气田勘探的成功率.本文运用了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方法,结合构造物理模拟等技术,对渤海海域走滑转换带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分析了不同走滑转换带的成因及其对成藏关键要素的控制作用.
  • 摘要:本文从盆地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入手,通过对盆地构造-沉积发育演化的系统再研究,以及底辟构造成藏主控因素的重新梳理分析,摆脱了底辟背斜控制天然气富集成藏理论的束缚,认识到东方大型底辟构造区西侧翼部具备超压成藏的优越地质条件.该气田的发现破除了莺歌海盆地高温超压条件下天然气难以成藏的权威论断,建立了中深层高温超压天然气成藏新模式,为广阔的中深层新领域天然气勘探提供了良好借鉴.
  • 摘要:叠前地震反演是目前应用于流体识别的主要技术,但在针对具体研究区储层地质地震特点的应用过程存在岩石物理基础研究薄弱、多解性等问题.为提高流体地震识别精度,开展了陆相碎屑岩典型储层的岩石物理基础、叠前地震反演技术研究及应用.利用河道砂岩实验室岩石物理测试数据,分析了岩性、物性及孔隙流体对岩石物理参数的影响;基于弹性阻抗方程,通过弹性参数直接反演获取对储层流体敏感的参数,对KD地区河道砂岩储层进行了流体识别,提高了流体地震识别精度,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 摘要:地震沉积相研究主要有波形分类法、地震结构属性映射法和地震地貌学法,进行大尺度、定性的地震沉积相分析,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精细的薄层等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需求.随着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技术体系的逐步完善,充分利用三维地震数据的横向分辨能力,结合测井资料的纵向高分辨能力,提出沉积模式规律指导下精细的、定量化的地震沉积相解释新方法.精细年代地层框架的建立和各种地层切片数据体的生成是关键,高频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地层切片清晰刻画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精确的合成记录保障地震相、测井相、岩心相综合研究时的井震统一,确定出的最小等时研究单元作为沉积分析时一个最小的地质成图单元;测井相、岩相、地震相的岩石物理参数构建技术及其相互转换技术、融合技术为指相参数优选及地震相定量解释提供有力工具;沉积模式规律指导下地层切片图像特征的增强、过滤等数字处理技术保障物探资料快速、合理、准确的转换为地质成果(精细的沉积相平面展布图).
  • 摘要:地震勘探中,获取高质量地震数据的关键之一是地震检波器.根据地震勘探采集的要求,合理选择和应用检波器至关重要.利用数字单点检波器频带宽、动态范围大的优势,在川东南地区开展了系统的试验,获得了较常规检波器采集资料较高的分辨率,进而在四川盆地其它地区进行了推广应用.通过对采集到的模拟检波器和数字检波器地震数据的单炮记录、叠加剖面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应用全数字单点采集技术获得的地震资料,单炮原始记录的分辨率较模拟检波器高,叠加剖面除波组特征清楚,同相轴连续性好,反射信息丰富外,全数字单点采集技术较模拟检波器采集资料对小幅度构造的刻画能力更强.因此,全数字单点采集术在信噪比较高地区对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和分辨率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多年来的研究表明,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的构造地质特征与经典前陆盆地存在一定的差异,早期发育典型前陆盆地,晚新生代以来受印-藏碰撞远程效应的影响演化形成叠加型、改造型、早衰型和新生型等4种类型前陆盆地.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和成藏特征研究表明,前陆盆地演化、充填层序、构造叠加特征不同决定了我国不同前陆盆地的生-储-盖组合、成藏时期、成藏后的改造作用以及油气富集部位的差异.本文研究认为,可从前陆盆地、构造单元、冲断带等三个层次深入认识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即: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三种构造作用方式控制着不同类型前陆盆地的形成,控制前陆盆地油气成藏条件与油气分布差异;前陆盆地不同构造单元控制着盆地内油气成藏和分布差异,平面上“外油内气”,且多数前陆盆地冲断带油气最富集;冲断带成藏关键要素、构造转换带和多期成藏叠置控制着前陆冲断带油气分布的差异,冲断带中段油气相对富集、构造转换带附近油气相对富集。据此,对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构造单元和有利构造带的勘探潜力进行深入了的分析,指出了有利勘探方向。
  • 摘要:本文通过岩心观察和镜下薄片鉴定,得出: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孔洞缝储集体中普遍存在沥青,平面上主要分布在盆地中西部地区,剖面上主要集中在桌子山组顶—克里摩里组和乌拉力克组,表明盆地中西部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油气运聚成藏.研究区的沥青赋存形式多,但常见有3种:①赋存于裂缝中;②赋存于晶间孔中;③赋存于溶蚀孔隙、缝合线中,且成层富集的固体沥青具有纵向上相互叠置、多数横向上可连接成片、厚度较大和规模大的特征,据此可称为古油藏.在地质背景基础上,应用天然气碳同位素、黄金管热模拟实验进行研究,表明中央古隆起东西两侧的奥陶系储层中天然气的气源岩为平凉组泥页岩,结合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与成藏史分析,认为侏罗世一早垩世,平凉组泥页岩生成的油气向中央古隆起区带运聚形成古油藏;晚侏罗世一古近纪,古油藏裂解生成的天然气向盆地北东方向的构造高部位进行区域性运移,形成群体性潜山风化壳大气田一靖边气田。
  • 摘要:乌什凹陷白垩系舒善河组勘探程度很低.2002年,通过W1井,发现YLK气藏.2005年通过S1井,发现SM油藏.但此外先后钻探的3口井均未获得新发现,使的乌什凹陷白垩系舒善河组的成藏条件变得更为复杂.本文首先通过对单井和露头的沉积特征分析,并结合地震反射特征研究,认为乌什凹陷舒善河组主要发育两大沉积体系.同时进一步通过对三维区地震资料的精细研究,以目的层顶构造成图后发现W1井的气藏并不受局部高点的控制,且W1井和YL101井舒善河组的砂体并不是同一套砂体,前者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后者为扇三角洲平原沉积。结合该区的构造背景特征,认为YLK气藏为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油气藏。由此指明下一步应以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思路进行。
  • 摘要:川西地区雷口坡组(T2l)为局限海台地相沉积,以厚层块状白云岩为主,夹灰岩和深灰色泥岩,厚180米-600米,自上而下分为四段,顶部以印支期风化面与须家河组及天井山组呈假整合接触,底部以绿豆岩与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区分.目前在龙门山北段中坝构造发现了雷三气藏,在南段平落坝构造雷三段产富钾卤水.研究得出:龙门山前雷口坡组烃源岩为中等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以工型干酪根为主,生气丰度30-50X 108m3/kmZ,生气中心在安县。雷口坡组储集岩为粒屑白云岩,主要发育于雷三段,其次为雷一段,为孔隙性储层。研究表明这些粗结构碳酸盐岩的发育与滩相沉积环境密切相关。认为雷三气藏成藏主控因素是印支、燕山期的古构造,有利的储层和良好的保存条件。
  • 摘要: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盒1段和山2段砂、泥岩之间的纵波波阻抗差异微弱,利用单一的纵波速度无法区分含气储层的问题,提出一套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流体识别方案.首先,基于岩石物理模型进行精确横波估算,将纵波信息和横波信息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岩石物理交会,明确了岩性及流体敏感参数.其次,针对叠前调谐效应对反射层AVO特征的影响,提出一套基于小波尺度分解去调谐的方法,恢复反射层AVO特征,提高反演精度.最后,基于流体弹性阻抗反演方法,直接反演岩性及流体指示因子.叠前流体预测效果较好,说明该方案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 摘要:本文研究中,以已知完钻井为基础,运用油气运聚单元评价方法,利用相带精细刻画技术,识别出不同沉积微相控制的独立岩性圈闭,结合源岩断层等成藏匹配条件分析,实现其有利富集区带准确预测,预测结果证实,德阳向斜蓬莱镇组四段气藏具有两套沉积体系与两套成藏体系,其中在工区西南广金6井地区的成藏体系最有效,油气充满丰度最高,同时研究还证实,针对以薄层,中等阻抗砂体为主的隐蔽性储层,常规地震异常识别难度较大,采用相带精细刻画与成藏条件有利匹配区结合的手段,可以较准确的预测其有利富集带,对于勘探开发井位部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摘要:单程波照明相对于双程波照明具有信噪比高和计算速度快的优点,在地震采集施工中,通过对工区地球物理模型进行三维单程波照明统计分析可以找到针对目的层位的地面最佳的激发范围.针对采集物理点发生大量位移的复杂地表区三维地震采集施工,在三维速度建模的基础上,分析三维观测系统在主要目的层照明能量的分布来优选变观设计方案,从而实现对炮检点合理优化.该技术在胡庆-赵庄高精度采集施工中的应用表明,三维单程波照明分析技术有效的减少了施工设计的盲目性,极大的提高了采集质量.
  • 摘要:本文以四川盆地为研究对象,描述了三叠统须一、三、五段沉积体系及成藏条件。地震、露头和钻井资料综合分析表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发育4类沉积体系,即高能礁滩-混积台地沉积体系、障壁砂坝-泻湖沉积体系、海相三角洲-滨浅海沉积体系和陆相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其中,高能礁滩-混积台地沉积体系发育于须一段下部(即马鞍塘亚段),高能礁滩体分布于川西龙门山一线,向盆内逐渐变薄.障壁砂坝-泻湖沉积体系发育于川中须一段上部(即小塘子亚段),分布于营24-公山1-蓬33井一线,沿海岸线形成条带状.海相三角洲-滨浅海沉积体系发育于川西须一段上部(小塘子亚段)和须三段,物源主要沿着龙门山北段和江南古陆方向进入盆地,在川西北部、川西南部和川中形成2~3个大型的三角洲砂体.
  • 摘要: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是近一个时期天然气勘探和发现的重点.研究发现,气藏多为岩性和岩性-构造型,在“甜点”富集天然气基础上,气藏分布范围很大,呈大范围成藏特点.其中,中低丰度大型储集体是这种气藏形成的基础.通过大量的露头描述(15个野外露头点)、岩心观察(30余口关键井累积长度千余米)、井震解释(解释二维地震测线208条长约12000公里)与分析测试,围绕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中低丰度储集体开展研究,探讨了中低丰度储集体形成的地质基础.
  • 摘要:新场须二气藏经过10余年的勘探开发,显示出气藏独有的复杂性.笔者认为须二气藏的复杂性也应表现在其成藏的复杂性,对进入开发阶段的须二气藏有必要对前期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气藏成藏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结合气藏特征真正叫确气藏成藏主控因素,以探索气藏开发潜力区.本文遵循2006年杨克明、叶军等提出新场须二气藏的成藏模式为高压驱赶的成藏模式,从早期原油聚集与裂解阶段、中期生气增压聚集阶段、晚期高压驱赶运聚成藏阶段对须二成藏过程中,储层及气藏气水分布进行逐一解剖,以求揭开气藏复杂性的根源。
  • 摘要:涪陵大安寨产建区面积60km2,资源量623×108m3,开发前景巨大.大安寨碳酸盐岩储层属特低孔特低渗储层,裂缝是气藏的主控因素,并具有介壳灰岩与页岩互层的特点;因其为油气同产的凝析气藏,常规碳酸盐岩措施工艺在措施液、措施规模等方面不适用.本文通过对已改造井措施工艺分析,得出在该类储层改造工艺上的认识:措施液在酸液改造为主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入井液与储层流体的乳化问题;工艺上针对储层裂缝的发育情况,采取相适应的进攻性措施,以获得最好的改造效果,为涪陵大安寨碳酸盐岩储层有效开采提供参考.
  • 摘要:川东北元坝地区是中国石化南方海相重点勘探区域,所钻海相井完钻井深大多超过7000m,且属于超深含硫气井.该地区存在陆相地层岩性可钻性差、研磨性强,井眼易斜导致井身质量控制难度大、海相地层盐膏层发育易缩径、从上至下地层压力系统差别大极易井漏、高压盐水层和高压含硫气层易导致井控安全问题、地体温度高等诸多施工难点.本文就该地区钻井施工存在的难点、钻井周期长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该地区油气井钻井进度的钻井安全提速技术措施.通过元坝地区多年以来的钻井施工实践分析,元坝地区超深井钻井技术提速应“抓好头,紧好腰,收好尾”。抓好“头”,即3200米(沙溪庙组)以上陆相地层,运用好泡沫钻井、空气钻井技术,实施中加强组织、精心操作发挥最大提速效果。
  • 摘要:本文通过开展陆相页岩油形成条件、赋存机理、富集规律等研究,明确了泌阳凹陷陆相页岩油成藏条件及富集主控因素;首先,开展了陆相页岩油地质评价技术研究,基本搞清了资源潜力与有利目标区,初步建立了陆相页岩油地质评价技术系列;其次,针对地层稳定性较差的陆相页岩地层钻完井,研究并形成了适用于陆相页岩地层特点的水平井钻完井技术系列;第三,针对非均质性较强的陆相页岩储层,研究并形成了水平井多级分段压裂技术系列.以上三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泌阳凹陷泌页HF1井15级分段压裂获日产23.6方高产工业油流,泌页2HF井21级分段压裂获日产28.1方高产工业油流,标志着中国陆相页岩油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展示了我国陆相页岩油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 摘要:白云岩储层是非常重要的油气储层,白云岩成因一直是多年来的研究热点,并提出了很多白云石化模式,白云石化在孔隙建造和破坏中的作用更是长期以来的争论焦点.本文以塔里木、四川和鄂尔多斯盆地蒸发潮坪白云岩储层、蒸发台地白云岩储层、埋藏白云岩储层和热液白云岩储层为例,系统阐述了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的成因,指出原岩(石灰岩)特征和各种溶蚀作用主导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的发育,并不是传统观点所认为的白云石化是重要的孔隙建造作用.事实上,白云石化对孔隙的建造作用是次要的,甚至是破坏孔隙的.
  • 摘要: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非均质性强,目前制约缝洞型油藏高效开发的主要难点是缝洞储层的连通性识别.本文以塔北Y地区为例,地质-物探-油藏多学科相结合,形成了一套静态描述、动态验证、迭代调整的储层连通性分析技术.该套技术从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出发,预测出孔洞地震属性体和裂缝地震属性体,对不同地震体进行网格化运算,根据网格化后晶格间的接触关系,判断地震体间的连通性,并将生产动态特征与储层预测结合,静态确定地质模型,动态约束确定地震属性阈值,迭代调整,确定储层连通性边界,实现缝洞储层的连通性预测.预测结果清晰地刻画了缝洞单元的连通性及缝洞储层的分布规律,为井位部署及储量落实提供了重要依据.
  • 摘要:普光气田中生界三叠系雷口坡组和嘉陵江组地层的盐岩较发育,由于地震、地应力及岩盐蠕动等原因,该地区套管损伤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影响了气田开发生产.40臂井径成像测井技术能够准确判断套管的变形位置、直观形象地展示套管变形状况,为油(气)田检测套管技术状况提供了有效手段.本文简要介绍了40臂井径成像测井原理、技术特点及资料解释方法,总结分析了近些年来普光气田40臂井径测井概况及资料应用情况,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技术建议,为进一步提高该地区套管检测技术水平奠定了基础.
  • 摘要:为了准确地判断钻头是否钻遇盖层,以及井眼轨迹是否在油层中延伸,实时获取钻头处地层的岩性和流体性质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LWD传感器距离钻头有8~20m的距离,因此,所测得的数据并不能真实地反映钻头处的自然伽马和电阻率值,从而也无法对钻头处地层的岩性和物性实时做出判断.为此,对钻头处自然伽马和地层电阻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算法的随钻测井参数预测方法,根据邻井的各种参数建立随钻测井参数预测模型并融合当前井的随钻测井信息进行校正.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的估计测点另长处的地质特征参数,以便实时进行地质导向.
  • 摘要: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是一套以陆相为主的含煤碎屑岩沉积,自下而上可依据岩性划分为六个层段.笔者近年在川中西部地区开展大量的储层和天然气成藏研究工作,发现斜坡带须二段整体以三角洲河道砂体沉积为主,河道迁移频繁,物源、沉积微相差异控制了斜坡带有利储层的分布,高孔渗储层主要分布在主河道发育和埋藏相对较浅的中南部和东部地区。储层裂缝广泛发育,沿北西向呈多个带状展布,受深层构造活动控制,有效改善了储层物性,是天然气富集高产的有利条件。储层含气性非均质性强,主要受构造高部位和物性的双重控制,天然气主体分布在物性较好的上部四、五小层,细吼道导致含水饱和度高。通过大量的储层测试和微观实验研究,建立了有利储层的物性下限。该区天然气成藏的包裹体特征显示明显的两期充注、晚期成藏,有利富集区主要分布在北部金华、充西和南部磨溪地区,勘探潜力巨大。
  • 摘要:中化集团作为第四大国有石油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要求,发挥传统原油贸易优势,2002年“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油气上游业务,成功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近年来,进一步加强成盆、成烃和成藏研究,深化了南美、中东-北非、东南亚等含油气盆地的油气成藏规律性认识;推广国内岩性、地层等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与技术,取得一系列油气新发现;开展页岩油气研究,实现了北美页岩油气合作的新突破.海外油气储量产量实现了翻番.未来三年,中化集团油气上游发展将实施“123”战略,坚持“常规油气与非常规油气”并举和“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协同发展的原则,不断强化油气理论研究、技术集成和管理创新,实现油气储量产量再翻番.
  • 摘要:随着海外油气勘探进程的不断深入,勘探对象已经逐渐从常规的构造圈闭转向了岩性地层圈闭.与常规构造圈闭相比,岩性地层圈闭更复杂,勘探面临更大的挑战,对储层预测技术的要求更高.通过结合层序地层学与常规地震解释,按照沉积背景分析、层序地层划分、地震属性分析、储层反演的步骤,在层序约束的等时格架内,来开展对岩性地层圈闭的识别和描述.将Campos盆地上白垩统Carapebus组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并进一步识别出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将该三级层序划分为低位域、海侵域和高位域3个体系域.针对砂岩层根据准层序叠置样式识别进一步划分出4个准层序组,在准层序等时格架约束下识别出4个有效砂体,为研究区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提供了有利的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层序约束下的储层预测技术提高了储层预测的效率和精度.
  • 摘要:碳酸盐岩地层岩石脆性大,裂缝发育.裂缝的存在有利于岩溶作用形成溶蚀孔、洞、缝等储集空间,并能沟通缝洞体,使储层在空间上连通范围更大,有利于保障生产井高产的同时能够稳产,因此对于裂缝的预测极其重要.笔者基于GeoFrac综合裂缝预测软件,首先讨论了方位角的划分和偏移距的选择对裂缝预测结果的影响,并根据走时、频率衰减、振幅、AVO梯度等地震属性的方位各向异性,基于椭圆拟合预测裂缝密度,对不同属性裂缝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将裂缝预测结果应用于高产井的部署和缝洞单元的划分。
  • 摘要:随着玉北1井在奥陶系取得重大突破,玉北地区成为了研究热点地区,研究人员在该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流体检测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研究认为影响研究区目的层频率类属性的因素为流体,频率类属性可以反映研究区鹰山组地层的流体分布特征,各种频率类属性对比发现,低频调谐和高频衰减属性可以反映研究区鹰山组上部地层的流体(油气)分布状况.25HZ的单频体可以比较有效的反映研究区整个目的层的流体分布特征.综合低频调谐、高频衰减及单频属性认为,研究区流体整体上沿断裂带呈条带状分布,研究区东南部流体相对比较发育,利用本文方法得到的流体检测结果与该区钻井情况和地质认识也是比较吻合的.
  • 摘要:本文应用“地震影像学(Seismic Imageology)”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塔北隆起哈拉哈塘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地质切片、属性融合等关键技术,分析奥陶系一问房组一鹰山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主控要素,为预测有利储层发育区提供理论依据。在研究中,通过地震影像学图像识别出两期以河道发育为标志的不整合及四期断裂。并通过影像学图件所反映的断裂与河道的切割关系,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了6期可能与岩溶储层发育相关的构造事件的演化时序:①奥陶系吐木体克组(03t)沉积前长期构造活动,发育X型剪切断裂系;②吐木体克组沉积前,一问房组一鹰山组顶界面上发育第一期不整合;③志留系(S)沉积前发育第二期不整合;④在第一期不整合形成后,NNE向断裂发育,并持续到二叠纪(P)沉积前;⑤二叠纪形成了与火山活动相关的反S型断裂;⑥在二叠纪(P)中期至侏罗纪(CJ)前,X型断裂中的一支发生再次活化运动,并在浅层形成雁行断裂。综上所述,奥陶系一问房组一鹰山组古岩溶发育的主控构造事件是两期抬升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以及NNE向断裂、X型断裂,寻找岩溶储层发育有利区应以河道和NNE向断裂、X型断裂控制的区域为主。
  • 摘要:分布在全球27个区域、6种构造背景下的/盆地中的约950个大型油气田代表着全球油气富集区域,而这些区域绝大部分分布在现代大型河流三角洲流域.控制油气富集程度的主要内在因素是烃源岩发育与否,世界级烃源岩一般是在盆山转换期形成,即大型河流开始形成期;构造运动所导致的热演化史是外在因素,地质时期决定盆地所在地理位置、构造事件,空间决定盆地类型与大小.4种河流演化模式控制了油气形成和聚集不可缺少的有机碳埋藏通量及储层发育程度,有机碳和储层是油气成藏的主要内在因素,这两个参数受控于地形地貌、流域面积、水流量、含沙量等,其分布特征决定了油气富集程度.全球迈入深水勘探阶段,“将今论古”研究与沉积盆地相关的河流发育史可预测勘探新领域与深水储层发育状况.俄罗斯鄂毕河-叶尼塞河河口及勒拿河河口、加拿大马更些河-育空河河口涉及的北极斜坡、美国圣劳伦斯河河口、西非塞内加尔-冈比亚河河口、南美奥里诺科等河口、葡萄牙特茹河口等新领域和深水区域具有找到大型砂岩油气田的条件.研究物源区隆升变化和古水系发育历史对预测深水重力流砂体发育与空间展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摘要:本文通过岩心观察、文献调研和综合分析,认为该砂岩形成于晚三叠世深湖背景下的异重流Chyperpycnal flow)沉积。其产物—hyperpycnite不同于其他浊积岩,因为其具有极为发育的反粒序和层内侵蚀接触,逆粒序代表洪水增强期的产物,上部的正粒序层为洪水衰退期的沉积,逆粒序一正粒序的成对出现代表一次洪水异重流事件沉积;层内微侵蚀面是洪峰期流速足够大到对同期先沉淀的逆粒序沉积层侵蚀造成的。鄂尔多斯晚三叠世盆地南部陡峭的地形、深湖环境、湿润的气候、丰富的物源是形成异重流沉积的有利条件。
  • 摘要:地震沉积相研究主要有波形分类法、地震结构属性映射法和地震地貌学法,进行大尺度、定性的地震沉积相分析,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精细的薄层等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需求.随着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技术体系的逐步完善,充分利用三维地震数据的横向分辨能力,结合测井资料的纵向高分辨能力,提出沉积模式规律指导下精细的、定量化的地震沉积相解释新方法.精细年代地层框架的建立和各种地层切片数据体的生成是关键,高频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地层切片清晰刻画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精确的合成记录保障地震相、测井相、岩心相综合研究时的井震统一,确定出的最小等时研究单元作为沉积分析时一个最小的地质成图单元;测井相、岩相、地震相的岩石物理参数构建技术及其相互转换技术、融合技术为指相参数优选及地震相定量解释提供有力工具;沉积模式规律指导下地层切片图像特征的增强、过滤等数字处理技术保障物探资料快速、合理、准确的转换为地质成果.
  • 摘要:石油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与石油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的专业学科,是适应油田现场需要,逐渐兴起的前缘交叉学科.本文针对油气田矿场勘探开发过程中地质与工程结合较弱的现状,以石油地质学、地质力学、地球物理学、储层地质学、岩石力学、岩体力学、油气储层改造及油气藏工程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初步形成了石油工程地质的系统理论与方法.创建了针对地下深处油气藏岩体,在其复杂的围岩、变温、变压等条件下,多孔、多相及非均质的油气储层岩石强度理论和油气藏岩体物理基础,并通过钻井取心、测井计算与三维地震叠前弹性参数反演相结合,建立油气藏三度空间上任意一点米级岩石力学参数和非均质应力场初始模型.进一步模拟四维非稳态地应力场变化过程.可以满足钻(完)井工程、采油工程和油藏工程对储层参数、岩体力学参数和地应力大小及方向的量化精准要求.
  • 摘要:本研究以正构烷烃降解菌的特征基因为分了靶标,通过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克隆文库和高通量测序等一系列先进的分了生态学手段对陆上典型油气藏上方的正构烷烃降解菌的多样性和丰度分布特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解析。综合结果显示,从油气藏渗漏的微量烃类使得正构烷烃降解菌群从革兰氏阳性菌的放线菌类向革兰氏阴性的变形菌缓慢演替。实时定量PCR的结果进一步表明,油气基因的丰度在油气藏上方明显升高,尽管油气藏上方由于微生物降解使土壤烃类浓度较之背景区稍低。本研究深化了对油气藏地表烃类生物转化机制的认识,为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提供新思路。
  • 摘要:现代卫星影像能够为露头和现代沉积研究提供宏观指导,通过编写基于API组件的"数据采集系统软件",提出了基于GoogleEarth影像的地质信息识别和提取方法.该方法强调地质现象在GoogleEarth影像中的识别和响应,主要包括4步:影像校正,野外校正,数据校正,处理成图。研究表明该方法的提出可为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提高井下研究的对比和预测功能。
  • 摘要:上世纪90年代中期,油气藏开发过程中,近地表微渗漏动态性变化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微生物油藏表征技术研究过程中,美国科学家指出,需要用烃类微渗漏的迅速变化来解释在精细微生物调查中所观测到的微生物数量模型.原始的调查研究提示,地壳内气体和流体的运移是受固体潮控制的,控制地壳内微裂隙通道的开启与闭合使快速微渗漏到达地表,似乎是最具逻辑性的机理.本文从地应变固体、微生物地球化学方面阐述了对油气的勘探。勘探实践证明,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技术是灵敏、快捷、经济而有效的烃检测技术。在MGCE勘探实践中,以二维/三维地震法的圈闭识别技术为主导,以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法(MGCE)的烃检测技术为辅助,两者紧密结合,使之发展成为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地质微生物学多学科相结合的“4G综合勘探法”,将为显著地提高我国油气勘探效益做出贡献。
  • 摘要:世界原油剩余可采储量的分布情况是海外石油投资项目的能源基础,以BP数据库为基础,分析了非洲、中东、中亚-俄罗斯、南美及亚太五大资源区主要资源国原油剩余可采储量的分布特征,世界主要资源国剩余原油可采储量超过1653BBO,但石油资源的分布在世界范围内是极不均匀,中东地区的原油剩余可采储量规模高居榜首,资源区内资源国的原油剩余可采储量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结合油气资源吸引力、资源国对外油气开放程度和对外油气合作政策优选出31个国家按资源区和资源国分别进行了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分布情况、储采比变化情况及新增可采储量情况进行分析,提出资源区的投资方向按非洲、中亚-俄罗斯、南美、中东、亚太;资源国的投资方向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尼日利亚等14国家,第二层次包括利比亚等11个国家,第三层次包括刚果(布)等6个国家.
  • 摘要:针对印尼南苏门达纳盆地(中化区块)圈闭难以识别的特点,研究中油气圈闭识别方法是,采取重力资料处理、解释,结合少量钻井和浅部密度界面地震反射特征,建立上覆主要密度界面埋藏深度,通过综合反演解释,获得基岩面构造形态;运用wefox双聚焦精确成像技术,加强老资料深部目的层处理,获得高品质地震数据.通过建立适当的构造模式,开展有利地区主要目的层地震资料精细解释,识别和落实圈闭形态.
  • 摘要:油气在地层空间中时刻保持着流动的趋势,其在地质历史中每一时刻的状态、位置及其变化取决于在作用于其上的力之间的平衡关系。本文利用逾渗运移模型,模拟分析具有结构性非均质性的输导层中油气运移路径的特征,并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由于钙质胶结隔夹层的规律性分布的东河砂岩输导层为例,分析输导层结构性非均质性对于油气运聚的作用和影响。
  • 摘要:针对中西部冲断带构造变形复杂、多期油气充注与改造的特点,在断裂、盖层等关键控藏要素评价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了冲断带复杂构造体系有效油气聚集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以库车、准噶尔南缘、柴西冲断带主要油气藏解剖为基础:(1)通过重点区带断裂控藏封闭性评价揭示了冲断带逆冲断层泥涂抹封闭机制及断裂对油气成藏起到有效封堵的下限值;(2)通过成藏动力学与应变物理模拟揭示了不同盖层(膏岩、盐岩)随埋深脆-塑性转化的封闭机制及封闭有效聚集的上限;(3)建立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断裂-盖层有效控藏的类型及典型模式.
  • 摘要:笔者从叠前地质统计学基本原理入手,简单概括的讲述反演技术实现的基本过程,说明叠前地质统计学反演技术能有效地综合地质、测井、地震资料,把地震横向分辨率和测井纵向分辨率有机结合,不仅可以解决储层波阻抗与围岩严重叠置的问题,而且有助于解决薄层识别问题;同时还介绍了地质统计学反演中两个最重要的参数:概率分布函数和变差函数.其中概率分布函数描述的是特定岩性对应的岩石物理参数在空间的概率分布情况,而变差函数则描述的是横向和纵向地质特征的结构和特征尺度,是地质统计学中描述区域化变量空间结构性和随机性的基本工具.
  • 摘要:针对该盆地深水区没有钻井的情况,本文以Taranki盆地东缘台地区钻井为研究对象,构建台地区现今温度特征与岩石圈结构关系,利用岩石圈结构与重磁关系,结合前人认识,建立深水区岩石圈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建立深水区虚拟井1D模型,利用1D模型正演热历史,模拟整个深水区烃源岩的热演化。
  • 摘要:本文阐述了郯庐断裂带从渤海东侧通过,对盆地的形成演化和油气聚集成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构造变形特征的差异,渤海郯庐断裂带自北向南可分为4大段,即辽东湾段、渤东段、黄河口段和莱州湾-青东段,各大段内还可进一步细分出多个小段.辽东湾地区郯庐断裂带主干断裂线性连续性好,延伸长,分布范围窄,走滑作用强烈,辽东地区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压扭段和凸起段.渤东地区的郯庐断裂带延伸较短,但平面展布范围较辽东湾宽,主干断裂叠加伸展和走滑变形特征明显,剖面上多呈似花状构造特征,浅层断裂明显增多.黄河口地区郯庐断裂带平面展布范围更宽,由多条呈雁列式排列的分支断裂带组成,次级断裂发育,NE向郯庐断裂带和近EW向伸展断裂呈近垂直相交.莱州湾-青东地区郯庐断裂带由东、西分支断裂带组成,东支平直,由多条雁列式断裂组成,旁侧次级断裂较少,西支呈S型弯曲,次级断裂发育.
  • 摘要:为了研究原油母源输入、沉积环境、成熟度和运移方向,对17个哈拉哈塘凹陷奥陶系原油进行了芳烃组成分析.哈拉哈塘原油中1,2,5-和1,2,7-三甲基萘含量较低,9-甲基菲和二苯并噻吩较为富集,DBT/P和Pr/Ph比值较低,均反映出其来自海相强还原环境中高等植物源有机质.利用芳烃成熟参数求得的等效镜质体反射率Rc1 (0.80-0.95%)和Rc2 (1.28-1.60%)表明哈拉哈塘凹陷原油成熟演化处于成熟到高成熟范畴.哈拉哈塘凹陷北部原油中烷基咔唑和苯并咔唑含量高,而南部原油具高烷基咔唑含量,低苯并咔唑含量的特点,表明北部原油较之南部原油经历了较长距离的运移过程.依据屏蔽型C2-二甲基咔唑/暴露型C2-二甲基咔唑比值由南向北、向西北、向东北渐进性增加的规律,认为哈拉哈塘凹陷原油的主要运移方是由南向北.
  • 摘要: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分析、砂岩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鉴定和包裹体测温等手段,并对取自须二段9口井的28个岩心样品进行氮气测孔隙度,非稳态脉冲法气测渗透率,研究了四川盆地合川地区上三叠统二叠统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储层岩石学特征表现为为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长石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次之;孔吼特征表现为储集空间包括剩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微裂缝,次生孔隙是储集空间的主体,喉道类型以缩颈型、管状喉道型与粒间隙喉道型为主;物性特征表现为储层平均孔隙度为6%,主体介于4%~9%之间,渗透率平均值为0.14×10-3μm 3,80%的值介于0.05~0.5×10-3μm 3之间,并且孔渗值之间没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总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致密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结论认为: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是致密砂岩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储层岩石铸体薄片中观察到的大量的颗粒流变、成岩裂缝以及颗粒间的线—凹凸接触关系表明强压实作用是储层致密的关键原因,此外,石英次生加大、绿泥石环边等自生矿物以及钙质胶结作用也是导致储层致密化重要原因,有机酸的溶蚀作用是次生孔隙形成的关键;该地区构造作用较弱,对储层致密化的影响较小.
  • 摘要:吉木萨尔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西南部,是在中石炭统褶皱基底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西断东超的箕状凹陷,其周边边界特征明显.本文根据岩心观察描述、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分别从岩石学及储层地质学等方面分析了芦草沟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及储层物性等方面的特征。在成因方面,分别从沉积、成岩作用及储层中特殊矿物成因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的形成条件,初步认为,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地层是机械沉积作用和化学沉积作用混合沉积形成,同时伴有不同规模的慢源热液喷流沉积。文章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特征及成因分析,为进一步勘探开发致密油资源,提供有效依据。
  • 摘要: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5口井岩心实验资料为基础,通过X射线衍射实验、扫描电镜和铸体薄片及地球化学等测试结果数据对比发现,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系与三叠系暗色页岩均主要为陆相沉积,有机质丰度高(太原组平均3.33%、本溪组平均2.54%、山西组平均2.25%、长7平均1%~6%)、埋深中等-较浅,保存条件好,但是岩层厚度小,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很强.石炭-二叠系暗色页岩储层可见微裂缝较发育以及微孔隙富集且连通性好,孔隙度分布在0.4%~3.3%,平均1.5%,基质渗透率分布在0.004~0.161mD,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成熟度较高,以生气为主;三叠系暗色页岩储层多被有机质不同程度侵染,呈现显微层理构造,孔隙度分布在3.2%~7.0%,平均为4.5%,基质渗透率分布在0.004~0.219mD,平均0.053mD,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Ⅱ,成熟度中等,以生油为主.文章通过对石炭-二叠系与三叠系暗色页岩各自特征的分析,认识到石炭-二叠系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关键是储层预测,且与煤层气和致密砂岩气结合开发,可实现最佳效益.三叠系延长组长7和长9,尤其是长7黑色页岩主要处在生油阶段,页岩气聚集规模可能不大.
  • 摘要:白云岩的成因问题一直是一个谜,尤其是常温下原生白云石的成因一直是争论的焦点.震旦系灯影组藻白云岩显微结构和成因的剖析对于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与生物有关的白云岩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沙湾范店剖面和金沙岩孔剖面的震旦灯影组地层的野外和薄片研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显微结构分析,对震旦系藻白云岩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索.
  • 摘要:模拟实验表明,来源于深部的氢气可以提高Ⅱ1型干酪根的生烃率高达147%,因此,氢气对促进烃源岩生烃、提高含油气盆地的资源潜力具有显著的促进意义,在油气资源评价过程中,需要建立新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充分考虑氢气的影响对盆地油气资源量的影响作用;氢气是原油催化加氢炼制轻油的原料,氢气的获得成本,对炼化企业降低成本重要直接决定作用。在研究氢气的分布及成因过程中发现,氢气在天然气中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在大陆裂谷系地区,如北美Kansa裂谷,氢气的最高含量可达47%;在含油气盆地中,氢气的含量不高,但变化范围较大,如在四川盆地威远气田,氢气含量在4%左右,在松辽盆地的部分井中,氢气的含量可达10%以上。
  • 摘要:本次研究通过对我国典型煤层气盆地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的煤样的高温高压吸附实验,模拟和探讨深部煤储层的环境下的吸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深部煤储层吸附甲烷的量受吸附平衡时间、热演化程度、水分、显微组分和灰分、挥发份含量的控制。煤样的煤阶越高,实验压力越大,则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问就需要越多。同时随着煤样品热演化程度Ro的增加(Ro<3%的范围),即热演化程度越高,吸附甲烷的量就越大。煤样中镜质组含量越高,吸附量越大。此外,煤样的吸附量与水分、灰分和挥发份含量呈负相关。研究发现随着煤层埋深的增加,煤储层吸附量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存在深度上的吸附拐点。根据吸附实验和数学统计,建立了温度、压力和热演化程度三参数的深部煤储层吸附评价模型和方法,利用此模型可以预测深部煤储层的吸附量,同时还可以恢复地史时期中煤层吸附量的演化特征,对于沁水盆地南部和鄂尔多斯韩城地区而言,煤层吸附量的演化规律均表现为低稳定吸附、吸附增加和高吸附的三个阶段。
  • 摘要: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各专业的原始研究数据、成果数据由于存储的格式、位置、介质都不一样,所以在跨专业的综合研究上,基本还是靠人工经验结合单项研究成功来完成.本文通过对各油田各专业研究的原数据、成果数据格式,通过编写的计算机程序,进行解析、视图,通过读取各专业数据的三维坐标,把不同专业的数据,按照业务需要,在同一个视窗里,进行数据的叠加显示,对于数据体中不含坐标数据如:成果图,在空间里通过三点坐标,给予图的空间位置,对于研究报告类数据,直接关联到空间里的某类数据如:在空间里选择井,计算机程序会把这口井名发送到后台,后台自动把这口井关联的测井解释成果数据、综合录井数据、完井报告、生产试油数据等信息推送到视窗里,根据选择打开相应的数据,在勘探辅助决策支持上,能实现地震数据、测井数据、地质研究成果数据、三维地学数据、单井数据的按照各自的三维坐标叠加显示,通过判断视角,自动选择某类数据的显示方位、透明度,在专业上,实现地质研究的成果图数据,和最新的单井数据、地震地质原数据的结合,从而更新地质认识,在开发辅助决策上,实现单井的实时钻井数据、生产数据和地震数据、地质数据、区块井数据、研究成果数据的结合,通过实时动态数据结合静态数据的方式,实时更新对单井、区块的认识,从而辅助开发决策,在集输辅助决策方案,通过调取GOOGLE地表高层和影像数据、单井井口坐标、管网坐标、联合站类数据坐标,把多种不同源数据叠加在一起显示,在这基础上,把单井、管网节点、联合站库区等图源,连接到钻井、生产、采输、库区的实时数据,在专业上可实现,把鼠标放在井口上、管网节点上,就可以把这个点的实时数据查看到,如果发现当前的产液量和自己的估算不一样,可直接沿这口井,把这口井关联的三维地学数据、地震数据掉出来,进行地面地下的一体化显示,通过选择邻井数,程序自动根据邻井分层,形成一张连井剖面图,以供研究需要。
  • 摘要:石炭系在开江古隆起区乃至整个四川盆地勘探开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地层-构造气藏是开江古隆起区石炭系重要气藏类型之一.本文主要对开江古隆起区地层-构造气藏与构造气藏形成分布方面的差异性进行总结.通过生储条件、圈闭特征、输导体系、保存条件四个方面的对比,认为地层-构造气藏在形成分布方面具有“优势性”特征。
  • 摘要: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在成岩演化过程中遭受了多种类型流体的溶蚀改造作用,并在部分溶蚀孔洞中形成方解石的沉淀充填.通过针对孔洞、裂缝中充填的方解石做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碳氧锶同位素、稀土元素等分析认为这些充填的方解石既有大气降水成因也有深部热液成因.
  • 摘要:以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新元古界震旦系灯影组为对象,研究古隆起演化与其油气成藏过程的关系。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桐湾运动控制着灯影组古岩溶的发育,加里东运动期形成了古隆起的雏形,其后海西、印支、燕山运动期古隆起总体继承发育,轴线不断由西北向东南迁移,并最终在喜马拉雅运动后定型,控制着油气成藏过程。通过流体包裹体和埋藏史研究,认为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经历了三个关键生排烃期:志留纪沉积期、早三叠纪沉积期和侏罗纪一白坐纪沉积期。伴随着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的构造演化过程,新元古界灯影组成藏经历了7个阶段:初次充注、生烃停滞、二次充注、古油藏形成、古油藏迁移、古油藏裂解及气藏形成。结合油藏数值模拟和油气勘探实践,建立了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灯影组的成藏模式,在高石1井所在的斜坡区,发育集群展布的气藏群,横向上总体表现为层状分布特征,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同时认为,以四川盆地为代表的中国新元古界含油气系统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价值。
  • 摘要:针对中国前中生代海相层系,提出了“以构造-沉积成因联系为主导,以缝合带为其两侧盆地的联系枢纽,以板块的岩相古地理再造为目标,以前中生代油气地质条件为侧重点”的岩相古地理编图思想.构建了地理-地质信息和软件支撑平台,实现构造区划与洋盆定位、编图资料覆盖面扩充、多种编图信息的标注与综合信息成图、图件适时修正等功能.将中国前中生代划分38个编图单元进行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系列图件的编制,明确了震旦纪-中三叠世的3个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阶段,明确了前中生代的洋-盆-陆-山的转换规律和沉积环境与岩相的演化过程.提出了中国前中生代烃源岩、储层的沉积-构造成因类型、层系与平面分布,指出了海相油气勘探的宏观方向.
  • 摘要:本文以岩心观察、成像测井裂缝发育特征为研究,分析礁滩相储层裂缝在常规测井序列上的响应特征,创新地采用了变尺度分析、曲线重构法、滤波差值法、孔隙结构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进行裂缝识别;通过多口取芯井及成像测井对比,识别率达到80%以上,研究形成了一套针对礁滩相储层孔隙结构复杂,裂缝张开度低、三孔隙度响应不明显等地质特征的常规测井裂缝识别方法。
  • 摘要:欠压实原理并不符合碳酸盐岩地层,致使碳酸盐岩地层压力的随钻监测成为一个世界级难题.为了探索解决这个难题的理论与方法,以川东北飞仙关组和长兴组实测压力数据的纵深分布特征为研究基础,通过与东营凹陷碎屑岩地层压力分布特征的对比,甄别出基于上覆压力梯度的地层压力随钻监测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层.针对不同的压力成因机制,剖析了其地质、钻井、录井参数响应特征,在分别计算不同成因压力贡献因子的基础上,形成了包含孔隙体积变化、孔隙流体体积变化和流体运动成因在内的随钻监测理论,并建立了不同储集空间类型和不同流体类型的地层压力随钻监测综合模型.该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了碳酸盐岩地层异常压力随钻监测的理论与方法,大幅度提高了监测精度.
  • 摘要:东道海子凹陷是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的二级构造单元,尚未发现规模油(气)藏,但其邻近的石西地区、莫北地区、滴西地区和彩南地区都发现了一定规模油(气)藏.部署在东道海子凹陷西部的东道3、东道4两口井均未钻穿侏罗系,中部成1井钻揭侏罗系,东部彩49井钻揭三叠系中上统,四口井均未钻达二叠系,因此本文重点选择凹陷环带上滴南凸起和白家海凸起钻揭二叠系的井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地震地层学原理对研究区内部署二维三维数据进行解释,结合钻井、录井、测井等资料,从地层形态、断裂分布、地层应力分析、油源分析等各角度入手,总结该区二叠系三叠系的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特征.
  • 摘要: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东坪-牛东斜坡带早期勘探程度与认识程度均比较低,勘探没有取得突破.近两年在寻找源外大型斜坡岩性油气藏勘探新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加强斜坡带岩性气藏成藏条件综合分析与评价,认为东坪-牛东斜坡带具有大面积展布的源岩与多套目的层系、有利储盖组合、持续发育的古隆起(古斜坡)、区域性不整合、油气疏导断裂等有利成藏条件,目前在低断隆部位的东坪1在基岩风化壳及路乐河组地层获得勘探突破,在高断阶部位的东坪3井下干柴沟组地层也获得工业气流,牛东鼻隆牛1井在侏罗系同样获得高产油气流,展示出整个东坪-牛东斜坡带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