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延长组

延长组

延长组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5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128604篇;相关期刊194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二届中国石油勘探开发青年学术交流会、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2011年盆地动力学与油气储层研讨会等;延长组的相关文献由296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文厚、田景春、邓秀芹等。

延长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45 占比:0.96%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28604 占比:99.02%

总计:129872篇

延长组—发文趋势图

延长组

-研究学者

  • 李文厚
  • 田景春
  • 邓秀芹
  • 李元昊
  • 赵靖舟
  • 牛小兵
  • 刘化清
  • 姚泾利
  • 李凤杰
  • 李士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孙光远; 王哲麟; 刘培刚; 张志强
    • 摘要: 长石次生溶孔是致密砂岩储层微-纳米级别孔喉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明确碱性长石溶孔发育特征及其对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的改造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6段3亚段(长6^(3)亚段)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能谱分析获取各类长石的钾、钠元素分布特征及组成特点;基于ImageJ软件对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及参数提取,分别对具有典型溶蚀特征的波状条纹长石和斑块状条纹长石进行图像分析和理论计算,提出了基于溶蚀强度参数评价储层溶孔对储集空间贡献程度的方法;定量评价了长石溶蚀对孔隙发育的影响,精准刻画了长石发育特征、溶蚀率及孔隙度贡献率等参数。图像分析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碱性长石溶蚀微孔主要由弱溶蚀作用形成,形态特征为条带状和蜂窝状,面孔率大小分布在2.06%~35.20%,平均值为13.99%,因溶蚀作用形成的孔隙面积占比与碱性长石中K+富含区域面积大小呈负相关。
    • 梁正中; 许红涛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区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构造演化,油气成藏特征与盆地内部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利用流体包裹体观察、统计和定量颗粒荧光技术(QGF和QGF-E)开展了西缘南段长8油藏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油气包裹体荧光显示本地原油成熟度不高,包裹体丰度GOI及定量荧光数值均不大,研究区整体含油显示级别和含油饱和度均低于湖盆内部,其原因在于西缘生烃成藏条件不利;测试样品QGF Index值和QGF-E强度值两者变化趋势不一致,说明早期油气存在一定充注规模,后期油藏可能发生构造调整或者破坏造成了烃类逸散,使得西缘断裂发育区油水分布进一步复杂化。加强与盆内长8段成熟油区相关对比,可为拓宽类似该区西缘油藏勘探领域提供重要指导。
    • 林利飞; 高毅; 尹帅; 胡国祥; 马绒利; 张小莉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上三叠统延长组致密油储层中发育大量裂缝。但是,目前缺少针对强非均质性陆相致密油储层裂缝的测井识别方法的系统研究。以西部油区延长组长6~长8地层为例,利用大量取心、常规及微电阻率成像测井资料,对致密油储层裂缝的测井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6~长8地层致密砂岩中主要发育高角度及垂直构造剪切缝、张裂缝及层理缝。裂缝密度主要分布在0~0.2条/m,低幅度构造区裂缝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在构建常规测井裂缝模型过程中,首先对测井曲线进行预处理,并消除了泥质及凝灰质的不利影响。然后,在对各单一常规测井曲线的裂缝敏感性分析基础上,依次构建基于曲线变化率的裂缝表征参数模型、基于曲线分形维数的裂缝表征参数模型、基于微电极幅度差的裂缝表征参数模型及综合指数模型。综合指数模型实现了多常规测井信息融合及逐步剔除功能,能有效识别砂岩中的裂缝发育段,裂缝识别精度可达80%。根据裂缝方位分析确定了裂缝的形成与区域应力环境的耦合关系,砂体厚度与裂缝的发育程度具有一定负相关性。但对部分砂体而言,裂缝发育程度与单砂体厚度具有一定正相关关系,反映出这类砂岩可能位于应力相对集中的特殊构造部位。该研究可以为致密油甜点预测提供科学指导。
    • 庞军刚; 常梁杰; 国吉安; 楚美娟; 马治国; 王梓萱; 王欣月
    • 摘要: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深湖重力流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模式,利用钻井岩心,周缘野外露头及钻井测井资料,识别出深水区的块状砂岩、具撕裂屑块状砂岩、平行层理砂岩、沙纹交错层理粉砂岩、同生变形构造粉砂岩、水平层理粉砂岩、块状泥岩等7种岩相类型,代表了浊流沉积(高密度、低密度)、碎屑岩、滑塌岩、深水原地沉积等成因类型;其沉积微相分为水道、堤岸/漫溢、前缘朵体和水道间/深湖泥4种。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为一种深湖水道型重力流,由斜坡区向顺着水道延伸方向(或者由水道轴部向侧翼方向),水道的下切侵蚀作用逐渐变弱,水道成因的中厚层砂体发育,且往往垂向上叠置;在水道前端发育朵状体沉积,且侧向迁移频繁,形成了大面积分布、垂向上叠置的中薄层砂体。该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湖相水道-朵状体的浊流沉积模式,可为研究区深水区的砂体精细刻画提供依据,从而进一步追踪湖底水道砂体及(部分)朵状体沉积。
    • 惠潇; 侯云超; 喻建; 龙盛芳; 郭懿萱; 刘永涛; 张杰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其中陇东地区是延长组主要的产油区之一。充分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大量钻井和测井资料,针对研究区广泛发育的前积型地震连续强反射现象,开展地震地层对比划分、沉积演化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以湖泛期凝缩层对应的地震同相轴作为地层界面的对比标志,将研究区延长组中段划分出7个层序组,表现为震荡性湖退充填沉积特征,沉积单元呈透镜体依次向湖盆中心叠置,每个沉积单元均发育上部三角洲前缘、中部富泥斜坡和下部深水重力流的三段式沉积相组合,砂体主要分布在沉积单元的上部和下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本次研究成果与传统等厚地层对比方案存在明显差异,尤其在顺物源方向,单井之间的小层连通性和叠置关系差异较大,其认识更符合震荡性湖退沉积背景,对油田勘探开发更具有指导性。
    • 肖玲; 胡榕; 韩永林; 雷宁; 陈曦
    • 摘要: 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地区西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页岩油砂岩储层渗流能力与孔隙结构之间的关系。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及核磁共振等测试技术,对新安边地区西部长7页岩油储层的物性、孔隙结构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长7储层的主要储集砂体类型为浊流砂体及三角洲前缘砂体,以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粒度较细,储层致密、面孔率低,粒间孔及长石溶孔为最重要的孔隙类型;长7储层具有排驱压力较大、中值压力大、中值半径小等特点;不同物性储层的孔隙大小及分布差异不大,但喉道大小及分布差异相对较大;储层中纳米级喉道和亚微米级喉道控制着可动流体,随着渗透率的增大,开发潜力增大。长7储层孔隙结构的多样性及不均一性是导致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浊流砂体的孔隙结构好于三角洲前缘砂体,喉道半径控制着储层的渗流能力。
    • 王秀娟; 陈冬霞; 郭文杰; 吕玉娟
    • 摘要: 确定地质时期古湖岸线和古深湖线的空间位置是拗陷湖盆古地理恢复、沉积演化、沉积相划分的关键和基础,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期长6油层组为例,采用岩心、测井、野外剖面等多种资料,系统分析、判断湖岸线、深湖线位置附近的沉积构造、岩石颜色、旋回、化石等多种典型标志形成机理及识别特征。结果表明,水上、浅水和深水环境在沉积构造、沉积旋回、冲刷面、化石、测井相等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是判定古湖岸线、古深湖线位置的有效方法。该研究成果对拗陷湖盆沉积相划分、砂体分布、湖盆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 郭鹏; 李元昊; 段祎乐; 马婷钰
    • 摘要: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是沉积物沉积不久尚未固结成岩之前形成的变形构造,常由突发性地质事件诱发形成。彬长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中区,在该区延长组岩心中发现阶梯状微断层、液化砂岩脉、卷曲变形、液化角砾、泥岩撕裂屑、复合变形等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根据沉积相研究结果,该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和深湖亚相,结合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特征及延长期鄂尔多斯盆地地质背景,认为其触发因素与盆地南部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秦岭造山带构造活跃,频繁的火山地震活动导致重力滑塌和砂层液化是该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形成的主要触发机制。
    • 成小溪; 高荣兴; 纪阳; 姬春燕
    • 摘要: 延长油田A示范区近年来在建设的注水开发试验区中,与同类油田相比开发效果有显著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最大限度提高油田采收率,投资设计并建设了注水站,对注水工作进一步的扩大规模。介于此,需要对区块延长组主力层位储层特征开展进一步的分析认识,为注水方案的编制提供依据。利用岩心、相渗实验等,对延长组储层开展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为低孔、低渗储层,通过提高产液来延长稳产期的传统方法效果较差,理论上验证了注水能更加有效的提高采收率。
    • 赵俊峰; 刘池洋; 张东东; 郭懿萱; 齐亚林; 吕奇奇; 张龙; 马奂奂
    • 摘要: 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为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的主力烃源岩,也是页岩油勘探与开发的重要对象。长7段沉积期为延长组湖盆鼎盛阶段,沉积了一套厚度100~120 m以泥页岩类为主的细粒碎屑岩建造,可划分为3个亚段,长7_(1)、长7_(2)为当前页岩油重点勘探开发层系。为了加深对长7段沉积环境和油气地质特征的理解,在野外剖面实测基础上,结合前人工作,重点对渭北铜川地区衣食村、背阴村、瑶曲、霸王庄、淌泥河长7段典型露头进行了描述,并讨论了中—晚三叠世延长组富烃凹陷形成的地质背景。结果表明,从长7_(3)到长7_(1),湖盆经历了由鼎盛逐渐收缩、湖平面下降的过程,砂岩含量向上部逐渐增多。研究剖面处于延长组湖盆沉积的深水区,长7段沉积类型既有正常深水细粒沉积岩,也发育类型丰富的深水重力流沉积以及异地搬运形成的火山凝灰岩、具有深部流体成因特征的碳酸盐岩结核等。这些重要现象记录了延长组沉积期富烃坳陷形成的特殊地质背景和过程,对理解陆相盆地烃类生成和富集机理、页岩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启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