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致密油

致密油

致密油的相关文献在2010年到2022年内共计1245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工业经济、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9篇、会议论文121篇、专利文献178943篇;相关期刊165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西部探矿工程、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等; 相关会议45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致密油的相关文献由3562位作者贡献,包括陶士振、杨智、朱如凯等。

致密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9 占比:0.51%

会议论文>

论文:121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78943 占比:99.42%

总计:179983篇

致密油—发文趋势图

致密油

-研究学者

  • 陶士振
  • 杨智
  • 朱如凯
  • 冉启全
  • 邹才能
  • 冯胜斌
  • 牛小兵
  • 尤源
  • 罗群
  • 袁选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颖; 周东魁; 余维初; 张凤娟; 董景锋; 王牧群; 张磊
    • 摘要: 玛湖1井区百口泉组为典型的低孔低渗致密油储层。该井区大规模水力压裂面临3大难题,如压裂液减阻效果差、对储层伤害大;水资源匮乏,油田污水处理困难;缝间剩余油分布,采收率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以羟甲基苯乙烯、醋酸乙烯酯、丙烯酰胺、聚乙烯基苄基三甲基氯化铵等为原料,通过分散聚合法制备了减阻剂(JHFR),将其与多功能添加剂(JHFD)复配制得滑溜水压裂液。研究了目标区块的压裂水源、储层岩石的黏土矿物含量对黏土在滑溜水中水化膨胀性能的影响,评价了滑溜水对玛湖致密油藏储层的伤害情况。结果表明,减阻剂JHFR溶解时间(15 s)短,可实现免配直混。由0.1%JHFR和0.2%JHFD组成的滑溜水具有高效减阻(减阻率76.9%)、低油水界面张力(0.89 mN/m)、防膨效果好(防膨率81.12%)等特点,且与玛湖1井区的地层水和返排水的配伍性良好、对岩心渗透率损害程度低,适用于该井区的大规模连续压裂施工。
    • 孔为; 逄建东; 康弘男; 张昊; 韩冬
    • 摘要: 鄂南中生界上三叠统延长组致密油已成为现今石油地质研究的焦点之一,致密油成藏模式及控制因素的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下组合的深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泾油田构造特征、烃源岩、储层特征、生储盖组合以及运移动力等综合地质特征的分析,总结三叠系延长组长9致密油成藏模式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镇泾油田长9油源来源于上覆长7的张家滩油页岩;长9油层组储层物性较差,孔隙度平均为13.2%,渗透率平均为1.7×10^(-3)μm^(2),运移动力以源储剩余压力差为主,石油通过优势通道垂直向下运聚,在源储剩余压差的驱动和断裂的输导作用下,选择性的长距离运聚至长9优质高渗储层中成藏。镇泾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9致密油成藏模式可以概括为“烃源岩控制油气分布,异常高压和断裂控制油气运移,多因素匹配择优成藏”。
    • 王兴坤; 刘逸飞; 易飞; 黄波; 吴文俊; 陈维余; 方彦超; 戴彩丽
    • 摘要: 表面活性剂渗吸作用是提高致密油基质原油动用的重要方法。为了揭示致密油基质-裂缝模型中表面活性剂渗吸提高原油动用特征,通过自发渗吸、界面张力及润湿性的测定,优选0.05%的椰油酰胺丙基磺基甜菜碱(ASB)作为渗吸用表面活性剂。通过基质-裂缝岩心模型及微流控模型,分别研究了裂缝迂曲度及缝内流速对近缝基质动态渗吸提高原油动用特征的影响;通过静态渗吸实验,研究了表面活性剂作用深度及浓度对深部基质自发渗吸提高原油动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近缝基质动态渗吸的原油采出程度随模型迂曲度的增加而增加,即裂缝复杂程度越高,动态渗吸的采出程度越高;缝内流速越大,毛细管中油水界面运移速度越大,即渗吸速度越大,且油水界面运移速度与缝内流速整体符合二次函数规律。表面活性剂作用深度越深,单位体积基质原油动用量越低。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较高时,毛管力的主控参数为界面张力,此时自发渗吸采出程度与界面张力的变化规律一致;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毛管力的主控参数为岩石表面润湿性,此时自发渗吸采出程度与界面张力的变化规律相反。
    • 屈童; 高岗; 梁晓伟; 孙明亮; 尤源; 党文龙; 淡卫东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首个亿吨级致密油赋存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油层组是该盆地致密油的典型代表,但对长7段致密油成藏机理的分析较为缺乏。通过对长7段致密储层特征及石油运聚动力的分析,储层成岩演化、物性演化及其与生烃演化匹配关系分析与储层润湿性分析,综合对长7段致密油成藏机理展开研究。研究表明,优质烃源岩的生烃增压及泥岩欠压实产生的剩余压力为致密油运移提供了动力;长7段致密油为两期充注,对应于晚侏罗世中晚期及早白垩世中晚期,第一期致密油充注时期储层尚未完全压实,第二期致密油大规模充注之前发生一期溶蚀,改善了致密储层的物性,两次油气充注成藏时期储层物性均未达到如今的致密程度,相对较好的储层条件为致密油提供了良好的运移和储集条件;致密储层以中性和亲油性储层为主,减小了油气充注的阻力;高源储压差与高温高压的地层条件使得低黏度的原油得以进入致密储层成藏。这对鄂尔多斯盆地下一步致密油勘探开发有重要意义。
    • 张匡钰
    • 摘要: 对于致密油储层,压裂液强制返排技术是常用的技术手段,该技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是裂缝闭合时间和压裂液返排速度,而在施工现场很难求取这两个关键参数,缺乏相关理论模型进行预测。为计算裂缝闭合时间和压裂液返排速度,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岩石力学、流体力学和渗流力学,结合压裂液返排的特殊物理过程,建立了考虑重力和毛管力影响的致密油储层压裂液强制返排模型,计算出裂缝闭合时间和压裂液返排速度;并分析水力压裂后在不同放喷油嘴尺寸下,井底流压和返排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返排施工时所用油嘴直径越大,返排速度越大,返排过程中井底流压下降速度越快,即人工裂缝以更短时间闭合。研究结果可为压裂液返排时间和返排流速的确定提供依据,有助于现场返排的科学化和定量化。
    • 张东旭; 张烈辉; 唐慧莹; 赵玉龙
    • 摘要: 基于多孔介质弹性理论与流-固耦合作用机理,建立了致密油储集层多重孔隙介质变形与流体流动的全耦合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并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对致密油储集层多级压裂水平井进行产能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致密油井生产过程中近人工裂缝区域储集层物性大幅度降低,其中人工裂缝开度和人工裂缝导流能力损失幅度分别达到52.12%和89.02%;模拟致密油储集层水平井生产3000 d,全耦合模型与未耦合模型的产能预测误差达38.30%,忽略流-固耦合效应的影响会使产能预测结果产生严重偏差;致密油储集层水平井产能对启动压力梯度最敏感,人工裂缝开度次之,提高人工裂缝初始导流能力有助于提高致密油井产能;压裂施工设计需考虑人工裂缝导流能力、间距、数量、长度的综合影响,片面追求增加裂缝条数无法取得预期的增产效果。
    • 贾振华
    • 摘要: 中原油田东濮凹陷致密油在沙河街组普遍发育,埋深3250m~4250m,岩性为泥页岩夹薄砂,纵向呈“千层饼”式组合沉积,小层厚度小,厚度<2m的层占比75%。根据致密油储层纵向沉积特征,以提高纵向动用率、平面裂缝复杂程度为目标,形成了纵向穿层、平面扩缝、组合支撑的复杂缝压裂优化设计技术,明确了工艺参数。秉承体积压裂技术理念,研究应用结果表明在直井上能够形成相对复杂的裂缝系统,压后最高日产油10.6m3,较常规压裂效果显著。
    • 林利飞; 高毅; 尹帅; 胡国祥; 马绒利; 张小莉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上三叠统延长组致密油储层中发育大量裂缝。但是,目前缺少针对强非均质性陆相致密油储层裂缝的测井识别方法的系统研究。以西部油区延长组长6~长8地层为例,利用大量取心、常规及微电阻率成像测井资料,对致密油储层裂缝的测井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6~长8地层致密砂岩中主要发育高角度及垂直构造剪切缝、张裂缝及层理缝。裂缝密度主要分布在0~0.2条/m,低幅度构造区裂缝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在构建常规测井裂缝模型过程中,首先对测井曲线进行预处理,并消除了泥质及凝灰质的不利影响。然后,在对各单一常规测井曲线的裂缝敏感性分析基础上,依次构建基于曲线变化率的裂缝表征参数模型、基于曲线分形维数的裂缝表征参数模型、基于微电极幅度差的裂缝表征参数模型及综合指数模型。综合指数模型实现了多常规测井信息融合及逐步剔除功能,能有效识别砂岩中的裂缝发育段,裂缝识别精度可达80%。根据裂缝方位分析确定了裂缝的形成与区域应力环境的耦合关系,砂体厚度与裂缝的发育程度具有一定负相关性。但对部分砂体而言,裂缝发育程度与单砂体厚度具有一定正相关关系,反映出这类砂岩可能位于应力相对集中的特殊构造部位。该研究可以为致密油甜点预测提供科学指导。
    • 马浪; 杜彦军; 张治东; 惠瑞瑞; 王变阳; 宋健; 许璟; 何斌
    • 摘要: 针对安塞坪桥区长9油层组致密油储层难以预测、勘探开发有利区不明确、严重制约勘探开发进程等问题,笔者通过对典型取心井岩相、测井相研究,在确定砂岩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空间演化的基础上,对砂岩进行横向追踪对比,准确获取单砂体厚度数据,刻画出单砂体展布特征,并结合生产动态情况,优选出致密油勘探开发有利目标区。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油主要分布在长9油层组上部,自上而下可以分为3套砂体。其中,上部1号砂体属于小范围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砂体厚度为1~3 m,油藏分布局限,开发潜力小;下部3号砂体属于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砂体厚度为6~12 m。预测研究区中部P149-6井区、南部H87-19井区和W328-8井区是致密油开发的有利区,其中研究区中部P149-6井区油层分布稳定,对油藏认识程度较高,能够作为水平井开发先导试验靶区。研究成果有效解决了坪桥区致密储层预测难的问题,可以为具有相似地质特征的储层预测提供参考。
    • 刘向阳; 李慧敏; 贾悦; 卞卫国; 张芳袁
    • 摘要: 阐述了苯并芘的性质、危害和控制要求,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已研究应用的钻井废弃物中苯并芘污染的处理技术(吸附法、热处理法、化学法和生物降解),并对这些处理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未来钻井废弃物中苯并芘治理的研究方向加以总结和展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