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氢同位素

氢同位素

氢同位素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68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地质学、原子能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0篇、会议论文140篇、专利文献100750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沉积学报、地球化学、地球学报等; 相关会议61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暨同位素地质应用成果学术讨论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氢同位素的相关文献由1372位作者贡献,包括罗德礼、夏修龙、熊义富等。

氢同位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0 占比:0.35%

会议论文>

论文:140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100750 占比:99.52%

总计:101240篇

氢同位素—发文趋势图

氢同位素

-研究学者

  • 罗德礼
  • 夏修龙
  • 熊义富
  • 宋江锋
  • 王和义
  • 刘云怒
  • 龙兴贵
  • 秦城
  • 谢波
  • 姚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雪峰; 沈崇雨; 吴吉良; 叶小球
    • 摘要: 深入理解辐照条件下氢同位素与CO_(2)反应的微观机制,可为聚变堆氘氚燃料循环工艺的优化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基于此,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等离子体放电条件下H_(2)和CO_(2)的微观反应机制,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氢同位素效应对反应过程的影响。通过内禀反应坐标(IRC)算法结合反应过渡态获得4条初始反应路径,并对比研究了生成产物CH_(4)及CH_(3)OH的2条路径在热力学上的容易程度,以及不同氢同位素对各个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氚的自发衰变或等离子体中的高能电子都会诱导氢同位素与CO_(2)发生反应,形成CO、H_(2)O、CH_(4)及CH_(3)OH等产物;在高能电子诱导CO_(2)的离解后,由4条初始反应路径组成的复杂反应可以自持发生,且该复杂反应中存在2种倾向;升高反应温度对CO_(2)转化为有机物(CH_(4)和CH_(3)OH)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梁栋; 李丽; 贺娟; 贾国东
    • 摘要: 在古海洋、古环境研究领域,水体盐度重建是长期以来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无机地球化学作为古盐度计应用日趋成熟的同时,有机地球化学指标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观点。经过数十年来的大量生物培养实验和环境研究,基于C_(37.4)烯酮的质量分数、古菌膜脂的ACE(archaeol and caldarchaeol ecometric)指数、长链二醇的醇指数指标(diolindex,DI)和脂类氢同位素组成等都被证明与水体盐度有相当密切的联系,可以将它们作为指示区域水体古盐度变化的参考证据。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对这些生物标志物的生物来源和合成过程了解的局限性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也讨论了在具体应用时需要考虑的适用范围及区域校正问题。
    • 石磊; 侯艳丽
    • 摘要: 基于聚变核材料科研和生产、高温气冷堆产氚、氚放射性环境监测的需要设计了一套用于氢同位素分析的高分辨氢同位素质谱仪(HR-IRMS),通过简单易操作的压强法配气系统,建立了氢氘氚配气装置.所研制的HR-IRMS仪器分辨率达2 210,测量精密度达0.02%,相对原子质量范围为1~15 0.比对分析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运行稳定性和测定结果准确性,可实现氢同位素直接分析.
    • 王伟伟; 夏立东; 李海容; 张伟光; 周晓松; 龙兴贵; 彭述明
    • 摘要: 对氢同位素色谱分析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内容主要包括分析原理、材料研究与分析柱研制.材料研究主要包括改性材料的负载量、阳离子种类、阴离子种类.分析柱研制在材料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根据测试需求,在材料性质、柱型、柱长等方面进行设计,优选出适合于具体使用场景的建议柱型.无过渡金属磁性催化作用的氧化铝PLOT(porous layer open tubular)柱,适用于氢同位素的正-仲态分离;含过渡金属磁性催化作用的氧化铝色谱柱,适用于氢同位素的分子态分离.一般地,PLOT柱使用寿命较短,但其适用于快速分析;微填充柱分析时间较长,但性能稳定性较好.有序介孔材料(OMMs),具有较大比表面积,通过调节介孔孔径有望提升氢同位素低温分离性能;过渡金属离子(如Cu(Ⅰ))对氢分子的Kubas作用,有望实现氢同位素常温洗脱分离.
    • 刘喜川; 代飞; 黎军; 陶朝友; 雷海乐
    • 摘要: 为了研究低温下氢同位素样品的液化以及结晶生长规律,必须对样品进行大量的离线实验和验证,以获取样品在冷冻过程中的各项参数.采用基于G-M机械制冷的自适应减振/蓄冷/传热技术,设计并研制了离线实验用低温实验样品架,并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离线实验用低温实验样品架可获得与在线低温物理实验要求相同的温度和振动条件,即样品架最低温度为8.4 K,泡沫微球样品的振幅小于±400 nm.
    • 谷宏森; 肖斌
    • 摘要: 以重氢重氧水(D:35.1 atom%;18O:97.2 atom%)为同位素原料,先通过氢氧气发生器获得D2和18O2,再将D2、 18O2分别通入石英管在催化剂催化作用下与过量高纯氧气/高纯氢气及应,合成得到35.1 atom%重水和922 atom%重氧水.结果 表明,该方法具有同位素丰度稀释少,易调节的优点,可以作为水精馏法生产重氧水的后处理工艺,并可以副产一定丰度重水.
    • 王道兵; 张柏林; 岳红卫; 高冠勇; 李国辉; 宋立里; 王一路; 费晓伟; 贾召鹏; 钟其顶
    • 摘要: 建立了高温裂解/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联用技术(TC/EA-IRMS)测定油脂稳定氢氧同位素比值(δ2H和δ18O)的方法,并根据氢氧同位素特征开展花生油掺假检测技术研究.对28个花生样品、5个大豆样品和6个油菜籽样品榨油后测定δ2H值和δ18O值,结果发现三种油的δ2H值分布范围分别为-231.50‰~-213.69‰、-183.11‰~-169.53‰和-192.17‰~-175.82‰;δ18O值分布范围为 14.06‰~16.77‰、19.77‰~20.98‰和24.31‰~27.45‰;其中花生油的δ2H值与大豆油和菜籽油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模拟实验表明根据氢氧同位素特征可检测花生油中掺入大豆油或菜籽油.通过对氢氧同位素比值的二维分布对比,可以更为全面的评价和鉴别花生油的掺杂掺假情况,为花生油的掺假鉴别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技术支持.
    • 武文浩; 郭莉; 张志; 宋江锋; 陈长安; 王广西
    • 摘要: 液态锂铅合金可兼作中子倍增剂、氚增殖剂以及冷却剂,因此液态锂铅合金包层被认为是一种在示范堆(DEMO)或聚变电站中颇有应用前景的增殖包层设计.为了连续监测锂铅增殖包层模块中氚的输运情况,准确、快速测量液态增殖剂的产氚率,需要实时在线测量流动液态增殖剂中氢同位素的浓度.现有传感器都是通过一定手段测定液态金属中的氢分压,然后代入Sieverts定律计算氢同位素浓度,其中氢同位素溶解度系数与同位素浓度的准确测量息息相关.目前氢溶解度系数测量方法主要分为定容法和渗透法,各团队对锂铅合金中氢同位素溶解度系数的测定数值差异较大.一方面由于氢同位素在液态锂铅合金中的溶解度极低,实验误差的影响不可忽视;另一方面杂质效应也会导致溶解度系数的差异,来自空气、水、CO中的氧会引入到锂铅中形成Li2 O,而与氧的反应会消耗液态锂铅合金中的Li,使Li活性降低,进而降低氢同位素的溶解度,因此氧含量以及其他杂质的控制对于锂铅合金的实际应用至关重要.近几年已开发的液态锂铅中氢同位素在线测量传感器主要包括金属渗透窗传感器和固体电解质传感器.金属渗透窗传感器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研究者们主要从材料选择和器件结构优化等方面不断尝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的研究证实了动态测量模式在液态锂铅中氢同位素浓度快速在线测量方面的可行性,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避免金属探头材料的氧化,保证长期工作的稳定性.固体电解质测氢传感技术相对成熟,但陶瓷材料韧性较差,测试时需要通入参考气体,并且在器件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方面要求更高.还有一些液态金属在线测氢技术,探头采用多孔陶瓷来收集气体,主要用于铝液中氢浓度的测量.对于液态锂铅合金测氢,仍需探索材料的发气性与锂铅材料的相容性,以及对锂铅中极低氢同位素浓度测量的可行性.本文首先论述了影响氢同位素在液态锂铅合金中溶解度的因素,然后综述了液态锂铅合金中氢同位素溶解度系数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原理和研究方法,讨论了不同方法测量数值的差异.此外,本文对在线测量液态锂铅合金中氢同位素浓度传感器的研究进行了概述.最后,对在线测量液态锂铅合金中氢同位素浓度传感器的器件优化和未来发展方向作出了评价.
    • 武文浩
    • 摘要: 在聚变反应堆中,液态锂铅合金作为一种较理想的氚增殖剂和中子倍增剂一直被广泛应用。其中氢同位素的测量对反应堆安全、 氚提取和产氚率至关重要。我们采用质谱测量分析氢氘混合气在液态锂铅合金中渗透气体成分,从而探究氢同位素在锂铅合 金中的同位素效应。结果表明渗透气体含有 47.02% HD,33.39 % H2, ~19.54% D2,且测量的可重复性较好。
    • 汤显辉; 陈永乐; 李芳; 宋欣
    • 摘要: 水分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水同位素自然示踪和人工标记是研究生态系统水循环过程的重要方法,利用水同位素所具有的示踪、整合和指示等功能特征,通过测量和分析生态系统中不同组分所含水分的氢氧同位素比值的变化情况,可实现生态系统蒸散发的拆分、植物水分来源判定和叶片水同位素富集机理研究,是研究生态系统水循环过程机理和生态学效应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该文首先简要回顾了生态系统水同位素发展和应用的历史,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水同位素技术和方法在生态学研究热点领域应用的基本原理,概述了水同位素在植物水分来源判定、蒸散发拆分、露水来源拆分、降水的水汽来源拆分以及17O-excesS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植物叶片水富集机理及基于稳定同位素的碳水耦合研究.最后,指出了水同位素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展望了水同位素应用的前沿方向,旨在利用水同位素分析加深对生态系统的水分动态、植被格局和生理过程的理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