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解温度

热解温度

热解温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64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9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370595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热带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2013年全国镁化合物行业年会暨技术产品展示大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等;热解温度的相关文献由104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学斌、谭厚章、岑可法等。

热解温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9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4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70595 占比:99.93%

总计:370854篇

热解温度—发文趋势图

热解温度

-研究学者

  • 王学斌
  • 谭厚章
  • 岑可法
  • 张国胜
  • 张海波
  • 程红艳
  • 陈桂葵
  • 骆仲泱
  • 于晓娜
  • 何小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晓燕; 赵雨晴; 左岳; 李鹏
    • 摘要: 为研究热解温度对煤液化残渣可溶有机质热解产物组分的影响,采用超声-索氏相结合萃取法,以甲醇/甲苯混合溶剂作为萃取剂,从神木-府谷次烟煤液化残渣中分离煤液化残渣可溶有机质;借助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研究了不同温度下(300°C、400°C、450°C、500°C、550°C、600°C和700°C)煤液化残渣可溶有机质的热解产物中挥发性组分的分布特征,探索煤液化残渣可溶有机质直接热解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的温度条件。结果表明,煤液化残渣可溶有机质的热解过程包括三个阶段:300°C以下基本不发生热解反应,仅检测到少量挥发性化合物;300°C~600°C为主要的热解阶段,600°C时可检测到的挥发分种类最多,为190种;600°C~700°C的热解反应更剧烈,产物种类趋于集中化,700°C时有机组分全发生缩聚反应,可检测到的挥发分种类为133种。此外,从热解挥发性组分的各族组分的分布规律可以看出,煤液化残渣可溶有机质的热解温度应设置在550°C~600°C;轻馏分油含量随热解温度的升高总体呈减少趋势,重馏分油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增加趋势。
    • 张思敏; 栾春晖; 黄伟
    • 摘要: 将完全液相法与热解法结合制备了CuZnAl催化剂,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进行了CO加氢制备低碳醇活性评价,结合XRD、XPS、O_(2)-TPO-MS、H_(2)-TPR、N_(2)吸/脱附以及NH;-TPD-MS表征手段,考察了热解温度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Cu-Zn-Al间相互作用增强,Cu的电子向Zn和Al物种转移,Cu氧化程度增大;催化剂表面碳含量降低,弱酸中心数量减少,比表面积先升高后降低,CO转化率则与比表面积呈现顺变关系。700°C热解所制备催化剂上CO转化率最高,达到23.6%;总醇选择性则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下降,350°C热解所制备催化剂上总醇选择性最高,为41.9%。
    • 李文举; 曹贵; 李波
    • 摘要: 选取4种热解温度(300°C、400°C、500°C、600°C)半焦,通过扫描电镜(SEM)对油页岩半焦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然后采用油页岩半焦等质量(0%、5%、10%、15%、20%、25%)替代水泥,测试标准稠度需水量、胶砂流动度和不同龄期的水泥胶砂的抗折、抗压强度。结果表明:油页岩半焦呈层片状、且表面多孔,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微孔和小孔数量逐渐减少,中、大孔数量增加;掺入油页岩半焦会增加水泥标准稠度需水量,降低胶砂流动度,半焦替换量和水泥标准稠度需水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随着油页岩半焦热解温度的升高,水泥胶砂抗折和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在500°C时力学性能达到最佳;随着油页岩半焦替换量的增加,水泥胶砂抗折和抗压强度都逐渐降低,当油页岩半焦替换量为15%时,500°C热解半焦水泥胶砂56 d力学性能与P·Ⅰ42.5基准水泥胶砂接近。
    • 钟霞
    • 摘要: 以醋酸锑为锑源和氧化石墨烯作为碳源,结合自组装和热还原技术合成锑基复合材料。研究了热解温度对复合材料储钠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分段热解温度和热解时间分别为350°C2 h和500°C2 h时,合成复合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在0.2 A·g^(-1)下的稳定容量约为560 mAh·g^(-1),在8 A·g^(-1)下的可逆容量为213 mAh·g^(-1)。
    • 杨继鑫; 张久权; 郜军艺; 刘永新; 任晓红; 李方明; 肖艳松; 陈敏; 彭梁睿; 宁扬; 张继光; 李彩斌
    • 摘要: 为明确热解温度对不同烟草废弃物生物炭中元素组成及重金属安全性的影响,以烟秆、烟梗及废弃烟叶为原材料,研究了2种热解温度(450°C和600°C)下制备生物炭的产率、元素组成、重金属(Cr、Ni、Cu、Zn、As、Cd和Pb)含量及其浸出毒性特征。结果表明,当热解温度从450°C升至600°C,各废弃物生物炭的产率降低,生物炭中的碳(C)含量升高,而氮(N)和氧(O)含量降低;其中烟梗炭的产率最高,烟秆炭的碳含量及烟叶炭的氮含量最高。随热解温度升高,各生物炭中Ni、Cu、Zn、As和Pb等重金属含量均呈不同程度升高,而烟叶炭中Cr及烟梗和烟叶炭中Cd含量在600°C热解温度下显著低于原材料中含量;随热解温度升高,烟梗炭的Cr、As元素和烟叶炭的Zn、As元素的相对富集系数(REF)下降,且由富集趋势(REF>1)转为挥发趋势(REF<1);烟叶炭的Ni、Cu元素则由挥发趋势转为富集趋势。各生物炭中重金属的沥滤浸出毒性(TCLP)均低于其原材料浸出液,生物炭浸出液中Cu、Cd和Pb含量随热解温度升高而降低,As含量呈相反趋势,各生物炭浸出液重金属含量均低于GB 5085.3—2007浸出毒性规定限量值,表明烟草废弃物生物炭的重金属浸出毒性较低,可以在农田中安全施用。
    • 朱启林; 索龙; 刘丽君; 张雪彬; 刘金霞; 孟磊; 何秋香; 柯用春
    • 摘要: 为探求热带地区生物质在制备生物炭时对温度的响应,以热带地区植物桉树、橡胶树和椰糠为原料,在300、500和700°C下制备成桉树炭(E)、橡胶树炭(RT)和椰糠炭(SC),利用元素分析仪、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仪(EDS)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等研究不同裂解温度对生物炭的酸碱度、结构及元素组成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裂解温度升高,3种生物炭的灰分含量和pH均升高,其中300~500°C的增幅(17.60%~27.59%)要明显高于500~700°C(4.97%~10.47%);3种材料生物炭对比,裂解温度为300和500°C时,pH值E>SC>RT,温度为700°C时SC>E>RT。随温度升高,3种生物炭的产量降低,各温度下,SC的产率明显高于E和RT。C/N对比,各温度条件下均为RT>E>SC。SC含有更多的元素,而E和RT的C含量更高。裂解温度在300~500°C时,E和RT的-OH振动峰(3432 cm^(‒1))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温度升高至700°C,峰值出现降低;SC在300~700°C内,-OH振动峰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波数在1659~1744 cm^(‒1)时,E和RT的C=C振动峰在300~500°C时,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此时,温度再升高,峰值差异不大,SC在300~700°C内,峰值随温度升高而升高。2800~3000 cm^(‒1),脂肪族的CH_(3)和CH_(2)基团出现,裂解温度高于500°C时,E的振动峰与700°C基本持平,而RT的振动峰在700°C出现了降低。785~880 cm^(‒1)波段的吸收峰为芳环C-H弯曲振动,裂解温度高于500°C时,随温度升高,3种原料所形成的振动峰均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椰糠制备的生物炭其元素组成、表面特征以及官能团与桉树和橡胶树制备的生物炭存在较大差异性,且对裂解温度的响应更敏感。
    • 王梦妍; 刘烨; 姚玉梅; 张新雁; 韩鲁佳; 刘贤
    • 摘要: 热解法是屠宰废弃骨合理处理与利用的有效手段,且动物骨原料差异对其热解特性与产物特性具有显著影响。以牛、猪骨为研究对象,基于热重、红外光谱和质谱(TG-FTIR-MS)及扫描电镜-能谱(SEM-EDX)等方法,研究了动物骨的热解过程及产物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主要热解阶段为350~600°C,产生了CO_(2)、NH_(3)等无机气体和CH_(4)等有机气体。炭化阶段后CO释放,在骨炭中生成了金属羰基。热解温度升高,骨炭的碱性及灰分含量提高,900°C时灰分质量分数超过90%。由于猪骨含有较多的脂肪,脂肪酸裂解生成大量短链烃。而牛骨灰分更多,炭产率可达60%。500°C牛骨炭比表面积为172 m^(2)/g,孔隙特征更利于物理吸附作用。
    • 王海候; 程月琴; 金梅娟; 刘泽凯; 韩奇隆; 施林林; 沈明星
    • 摘要: 为探讨添加生物质炭条件下羊粪堆肥的腐殖化特征,采用静态堆制、高温好氧发酵的方法设置了3个处理,以羊粪与食用菌渣鲜质量比9∶1混合体作为初级物料,在初级物料上分别添加450、650°C热解的稻壳生物质炭(占初级物料干质量百分比15%,BC450、BC650)以及未炭化的稻壳(与生物质炭等体积,CK),进行43 d的堆肥试验,监测了堆肥体水溶性有机物、总有机碳、可提取腐植酸含量等,分析了堆肥体腐殖化率、胡富比等。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添加生物质炭促进了羊粪与食用菌渣混合堆肥体的无害化及腐熟,其中BC650处理对堆肥腐解的促进作用优于BC450处理,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堆肥过程中BC450、BC650处理较CK处理减少了水溶性有机物、可提取腐植酸、富里酸、胡敏酸含量,降低了堆肥腐殖化率、腐殖化指数,提高了总有机碳、胡敏素含量,提升了胡富比,堆肥43 d后,BC450、BC650处理的可提取腐植酸含量比CK处理分别降低了29.32%、42.37%,富里酸含量分别降低了38.05%、46.77%,胡敏酸含量分别降低了26.28%、40.83%,但BC450、BC650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堆温、种子发芽指数、腐植酸及其组成等腐殖化特征来看,添加生物质炭促进了堆肥的腐解,虽没有提升腐植酸及其组分的绝对含量,但提高了腐植酸的稳定度,且450°C热解的稻壳生物质炭堆肥腐殖化程度优于650°C热解生物质炭。
    • 黄婷; 张山; 苏明雪; 李宁
    • 摘要: 采用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探索不同热解温度(500~900°C)条件下所制备的污泥基生物炭结构变化的表征方法.结果表明,拉曼信号的荧光干扰与生物炭的理化特性有较强的相关性.随着热解温度升高,拉曼漂移系数减小,这与污泥基生物炭挥发分含量、H/C和O/C比变化趋势一致.其中,漂移系数与挥发分含量和H/C的相关性指数分别是0.97和0.94,其变化规律可用来准确评估生物炭挥发分含量和H/C的变化.同时,生物炭在拉曼光谱中的特征峰强度比D/G随着热解温度升高而增强,代表了污泥基生物炭无序化程度增加的过程.谷区域(V)与D峰强度比IV/ID随热解温度升高而减小,表明具有缺陷的稠合芳环结构的比例增加;另外,经分峰拟合后得到的ID1/IG1变化较小,而ID2/IG2呈增加趋势,证实了小分子侧链基团断裂形成的化合物部分沉积在炭表面,形成缺陷和非晶结构;IG1/IG2随着热解温度升高而减小,表明了炭基材料键角有序与无序比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拉曼光谱可用于表征污泥基生物炭的微观结构变化,反映其结构演变规律.
    • 孙风琴; 全乃佳; 奚列闻
    • 摘要: 以聚乙烯管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用微波马弗炉法测定聚乙烯中炭黑质量分数的可行性,探讨了气体性质、热解时间和热解温度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同时将微波马弗炉法与传统管式炉法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表明:微波马弗炉法可以替代管式炉法测定聚乙烯中炭黑质量分数,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测试精密度,降低分析成本。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