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固定床

固定床

固定床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3年内共计4532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1篇、会议论文163篇、专利文献502041篇;相关期刊442种,包括炼油技术与工程、石油化工、石油炼制与化工等; 相关会议113种,包括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燃烧学学术会议、中国化工学会2010年年会暨第二届石油补充与替代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论坛、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等;固定床的相关文献由9435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昊、聂红、董卫果等。

固定床—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1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16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502041 占比:99.72%

总计:503475篇

固定床—发文趋势图

固定床

-研究学者

  • 吴昊
  • 聂红
  • 董卫果
  • 应卫勇
  • 房鼎业
  • 胡志海
  • 徐润
  • 蔡九菊
  • 王鹏
  • 徐春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杨英杰; 杨赫; 朱家龙; 郭双淇; 尚妍; 李扬; 靳立军; 胡浩权
    • 摘要: 采用滴管炉,在短停留时间下,制备具有一定低温反应活性而消除主要低温交联位点的淖毛湖煤(NMHcoal)快速热解半焦(NRPchar),再将NMHcoal和NRPchar混合进行慢速热解,研究官能团间的相互作用。热重分析结果表明,NMHcoal/NRPchar混合比为5∶5,温度为500°C热解时具有较强的负协同作用。固定床热解结果表明,NMHcoal热解生成的挥发物部分扩散至NRPchar中,·CH_(3)与芳碳自由基以及·O有更多的结合概率与时间,使焦油中含甲基的萘、酚类增多,半焦中烷基化邻氧芳碳结构与醚类结构增加。析出的酚类增多,使半焦中连氧芳碳结构减少。NRPchar中生成较多的多环芳烃前体,它们与酚类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多环芳烃和CO,使共热解焦油中5、6环化合物含量增加,而另一部分滞留在半焦中使其比表面积降低。
    • 蒋健俣; 郭雪岩; 霍官平; 王志远; 杨帆
    • 摘要: 使用浸渍法制备了球形与拉西环两种内扩散性能不同的铜基载氧体颗粒,在小型固定床反应器上进行了甲烷化学链燃烧实验,分析了球形与拉西环载氧体颗粒在还原反应与氧化反应中的最大温升及所需时间。结果表明:在还原反应中,甲烷进气流量能同时对拉西环载氧体的反应速率与最大温升产生影响,在总流量较大时有必要控制甲烷与氮气进气流量比;在氧化反应中,拉西环载氧体最大温升高于球形载氧体,反应温度的增大对拉西环载氧体最大温升的提升效果优于球形载氧体。
    • 许世佩; 王超; 李庆远; 张炳康; 许世伟; 张雪琴; 王诗颖; 丛梦晓
    • 摘要: 针对油基钻屑热脱附过程中能耗高、气味刺鼻和油气品质较低等问题,选用氧化钙(CaO)作为添加剂对油基钻屑热解过程调控,考察了不同CaO添加量和温度对反应工况、产物分布及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CaO添加量的上升,油收率上升,水和气收率下降,固相收率先升后降。(2)随着热脱附温度的升高,热脱附固体残渣收率逐渐降低,热脱附油、水、气的收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3)添加CaO后,所有温度下,均存在热脱附后油收率有明显的上升,而油气收率明显下降现象。(4)CaO的添加提升了油收率和油中脂肪烃的饱和度,降低了油中硫元素的含量,提升了回收油的附加经济值,降低了水和气收率,尤其是CO_(2)和H_(2)S的产率。引用CaO作为添加剂降低了热脱附工艺对操作环境的大气污染,以及后续流程的脱硫负担,降低了水分蒸发导致的高能耗,为油品与不凝气的再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 张思敏; 栾春晖; 黄伟
    • 摘要: 将完全液相法与热解法结合制备了CuZnAl催化剂,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进行了CO加氢制备低碳醇活性评价,结合XRD、XPS、O_(2)-TPO-MS、H_(2)-TPR、N_(2)吸/脱附以及NH;-TPD-MS表征手段,考察了热解温度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Cu-Zn-Al间相互作用增强,Cu的电子向Zn和Al物种转移,Cu氧化程度增大;催化剂表面碳含量降低,弱酸中心数量减少,比表面积先升高后降低,CO转化率则与比表面积呈现顺变关系。700°C热解所制备催化剂上CO转化率最高,达到23.6%;总醇选择性则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下降,350°C热解所制备催化剂上总醇选择性最高,为41.9%。
    • 孙珍珍; 刘化章; 叶攀; 韩文锋
    • 摘要: 在Al_(2)O_(3)、K_(2)O、CaO三个基础助催化剂基础上,针对MgO、V_(2)O_(5)、ZrO_(2)、WO_(3)四种助催化剂,分别组成单变量、双变量、三变量和四变量共17个样品的实验方案,采用简单对比法,考察各变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采用SEM-EDS、H_(2)-TPR、N_(2)-TPD、XRD、BET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单变量、双变量、三变量和四变量的样品中各自具有最高活性的样品都含有V_(2)O_(5)、ZrO_(2)或WO_(3)助催化剂,且每增加一个助催化剂,出口氨浓度就提高一个百分点,达到19.06%,相对提高24%,表明催化剂活性与助催化剂的叠加及其交互作用有关,其中ZrO_(2)和MgO有利于催化剂中元素的均匀分布,增加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提高催化剂的活性位数目和耐热性能;V_(2)O_(5)和WO_(3)降低了催化剂表观活化能、增加了α-Fe上的电子密度;ZrO_(2)和MgO偏碱性而V_(2)O_(5)和WO_(3)偏酸性,它们之间存在酸碱协同作用,所以同时加入时催化剂活性最高。
    • 程功林; 任新峰; 徐冬菲; 汪学广; 鲁雄刚; 尚兴付
    • 摘要: 通过一步沉淀-蒸发法制备了具有不同P/Al摩尔比(x=1.00、1.05、1.10、1.15、1.20)的无定形介孔Al-xPO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N_(2)吸附-脱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和CO_(2)程序升温(CO_(2)-TPD)等手段对制备的Al-xP-O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了P/Al摩尔比对催化剂表面酸碱性及催化性能的影响。当P/Al摩尔比在1.00~1.10范围时,随P/Al摩尔比增加,催化剂弱酸性位点数量增加,中等强度碱性位点数量降低,邻苯二酚转化率提高,邻羟基苯乙醚选择性提高。当反应温度为270°C、空速为3.0mL/(gcat·h)、P/Al摩尔比为1.10时,催化性能最佳。200h稳定性测试中,邻羟基苯乙醚选择性始终保持在93.0%左右,反应后催化剂无明显积炭,表明该催化剂对邻苯二酚与乙醇气相合成邻羟基苯乙醚反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工业应用价值。
    • 雷骞; 梁琳琳; 吕高孟; 陈洪林
    • 摘要: 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和吡啶吸附-红外光谱(Py-IR)等对不同硅铝比(SiO_(2)/Al_(2)O_(3))的ZSM-5分子筛粉末催化剂进行表征。在间歇反应器中,本文对比了不同硅铝比ZSM-5分子筛粉末催化三聚甲醛和甲缩醛合成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硅铝比为400的ZSM-5分子筛粉末具有最高的PODE_(2~8)的收率和选择性。然后,采用挤条成型法,在ZSM-5分子筛粉末(SiO_(2)/Al_(2)O_(3)=400)中加入硅溶胶黏结剂和甲基纤维素黏结剂,制备得到ZSM-5成型催化剂,硅溶胶添加量和甲基纤维素分子量影响成型催化剂强度。采用ZSM-5成型催化剂,以固定床为反应器,反应温度和反应空速在所考察的范围内对三聚甲醛(TOX)的转化率和PODE的选择性影响较小。在85°C、压力1MPa、空速为5h^(-1)的条件下进行了240h催化性能考察,成型催化剂催化性能稳定,三聚甲醛的转化率高于90%,PODE_(2~8)的选择性达到95%以上。
    • 杨志红; 王婕; 周恒玉; 刘敏; 傅胜辉; 鲁宁宁
    • 摘要: 以直径Al_(2)O_(3)为载体负载的Pd-Ni合金催化剂,固定床为反应器,采用吡啶合成2,2-联吡啶。系统的考察了Pd含量、Ni含量,催化剂用量、原材料摩尔比、反应温度的影响,筛选出合适的反应条件。反应的最优条件为Pd含量25%,Ni含量7.6%,反应温度500°C条件下,催化剂用量7%条件下,此时2,2-联吡啶的收率达40.9%。该工艺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收率高,适合工业化生产。
    • 王屹亮
    •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甲醇制汽油工艺过程,找出目前工艺存在的能量浪费问题,提出了改进工艺流程,充分利用反应热量,有效控制反应温升,降低了甲醇制汽油过程循环气的循环量,进而降低循环气冷却水用量及压缩机能耗,从而降低设备投资费用和总能耗。
    • 曹琬; 张卫军; 郭子杨
    • 摘要: 为解决烧结烟气低温脱硫效率低及脱硫产物难处理的问题,研究了氧化镁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将该技术应用于烧结烟气,在60°C的干燥条件下,氧化镁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的脱硫效率稳定在99%。除此之外,通过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谱(XPS)分析测试方法探究了镁基脱硫剂对SO_(2)的吸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镁基脱硫剂对SO_(2)的吸收方式属化学吸收,脱硫产物为硫酸盐类化合物。脱硫过程为:SO_(2)扩散至镁基脱硫剂表面并被表面上的氧缺陷位(O^(2-))氧化为亚硫酸盐,亚硫酸盐最终被烧结烟气中的氧气进一步氧化为硫酸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