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混合燃烧

混合燃烧

混合燃烧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546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310820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洁净煤技术、石油学报(石油加工)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先进发动机节能及测试技术论坛等;混合燃烧的相关文献由127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荣、项光明、赵华等。

混合燃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10820 占比:99.94%

总计:311005篇

混合燃烧—发文趋势图

混合燃烧

-研究学者

  • 李荣
  • 项光明
  • 赵华
  • 谢辉
  • 赵宏伟
  • 朱琳珺
  • 陈韬
  • 王琪山
  • 王锦
  • 张小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浪; 曾靖淞; 焦庆瑞; 杨剑; 任山; 唐石云; 刘润学; 蒲玉宝
    • 摘要: 使用非等温热分析方法研究了生物质(麦秆)和烟煤混合燃烧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生物质的添加可以降低混合样品的燃烧着火温度和燃烬温度,且混合样品燃烧反应性能随着生物质混合比例的增加而提升;生物质添加质量分数为20%时,煤和生物质混合燃烧协同作用最明显。使用Coats-Redfern(CR)、Flynn-Wall-Ozawa(FWO)和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动力学模型对混合样品燃烧活化能进行计算,其值在挥发分燃烧阶段随着生物质混合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在焦炭燃烧阶段呈现下降趋势;通过对FWO和KAS动力学模型有效性进行分析发现,FWO和KAS模型在描述混合样品燃烧动力学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采用适宜机理函数的CR模型更适用于描述混合样品的燃烧反应动力学,对燃烧机理的分析也印证了动力学的分析结果。
    • 张岩; 薛李铭; 梁茹茹; 刘仁平
    • 摘要: 针对目前抗生素菌渣不能短时间内大量资源化利用问题,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仪(TG-DSC)分别研究了青霉素菌渣及其与煤混合的燃烧特性和动力学,探讨了掺有5%~30%菌渣的混合燃烧过程,利用flynn-wall-ozawa(FWO)和vyazovkin(V)方法计算混合物燃烧过程的活化能,并采用积分主图法求解机理函数。结果表明:混合燃烧过程包括菌渣的挥发分燃烧和煤固定碳燃烧2个阶段;当菌渣掺比为10%时,混合物平均活化能最低,协同效应最强,2种计算方法所得活化能分别为139.63 kJ/mol(FWO)和141.67 kJ/mol(V);通过积分主图方法求解其机理函数,燃烧反应第1阶段机理函数为[-ln(1-α)]^(4),反应机理为"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第2阶段机理函数为α^(2),反应机理为"一维扩散"。实验结果揭示了菌渣与煤混合燃烧的协调反应机理,可为实现菌渣的资源化处理提供理论支持。
    • 罗俊仪; 吴石亮; 肖睿
    • 摘要: 双碳背景下,采用生物质基航空燃油替代传统航油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生物质基航油组分与传统航油不同,生物质基航油的环烷烃由木质素加氢脱氧得到,与传统航油中的环烷烃在结构上有所差别。不同结构的环烷烃的燃烧特性有很大差别,基于此,本文通过可变压缩比内燃机研究了四种典型生物质基环烷烃(环戊烷、环己烷、乙基环己烷以及十氢萘)与RP-3航空航油掺混后的低温燃烧特性及其在压燃式发动机中对燃烧过程的影响以研究燃料单一性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提高掺混比例,十氢萘对燃烧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着火点提前,放热峰值有所增加,放热更为集中;乙基环己烷有着与航油相似的燃烧特性,而环己烷与环戊烷会使燃烧相位推迟,放热率下降,增大混合燃料的易压燃难度,不利于燃烧。研究对于木质素催化加氢制备环烷烃和生物质基环烷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王鑫; 凌鹏; 安晓雪; 韩亨达; 徐俊; 江龙; 汪一; 苏胜; 胡松; 向军
    • 摘要: 污泥和煤泥产量逐年递增,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急需对二者进行合理处置。结合污泥及煤泥的燃料特性,二者混烧能产生一定协同效果,在不同燃烧阶段有效互补,最终实现二者高效协同燃烧和综合减量化,对高效处置污泥与煤泥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大量研究了污泥/煤泥与典型燃料(煤、生物质等)的混合燃烧特性及硫氧化物释放特性,但鲜见二者之间的混烧特性及硫氧化物释放特性研究。因此在自主搭建的固定床燃烧反应系统上,对干燥后的1种典型污泥(达利污泥)以及2种煤泥(灵石煤泥和山西焦煤泥)进行了混合燃烧试验,分析了燃料种类、温度、混合比例等因素对混烧特性和硫氧化物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与煤泥混合燃烧时,提高温度和增加污泥混合比例均能加快燃烧反应;燃烧过程中SO_(2)转化率随燃烧温度升高均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高温会促进固定在无机物中硫的二次释放。污泥与煤泥混合燃烧时,二者存在明显交互作用,会显著影响SO_(2)的生成与释放。800°C混烧时,由于灰分与SO_(2)形成含硫化合物加强了固硫作用,抑制了SO_(2)释放;而1000°C混烧时,由于加快燃烧反应促进了无机硫分解,从而导致SO_(2)释放增加。因此在800°C、30%污泥/70%煤泥掺混燃烧时,可获得较低的SO_(2)排放以及较高的燃料燃尽特性。
    • 任琼; 邢献军; 马培勇; 陈涛; 张学飞; 刘娜
    • 摘要: 文章采用热重分析法研究生物质热解炭与煤及其混合物在不同升温速率、不同掺混比例的条件下从室温加热至1000°C的燃烧特性,并利用Flynn-Wall-Ozawa(FWO)法计算燃烧过程中样品的动力学特性参数。结果表明:生物质热解炭的燃烧行为与煤类似,但其燃烧性能要好于煤;升温速率的提高使得样品的微分热失重(derivative thermogravimetric,DTG)曲线向高温区移动且会产生燃烧热滞后现象,但样品的残余量不会有显著变化;煤掺烧生物质热解炭会改善其燃烧性能,随着生物质热解炭掺混比例的增加,混合物的残余量随之减少,着火性能和燃烧性能逐渐提升;生物质热解炭与煤混燃时会出现协同效应,高温区域协同效应更加显著;活化能的相关系数均高于0.97,混合样品中生物质热解炭掺混比例为70%的样品活化能最小,活化能为105.38 kJ/mol。
    • 宋康; 谢辉
    • 摘要: 火花点火-可控自燃(SI-CAI)混合燃烧对边界条件非常敏感,针对其燃烧相位和放热过程的瞬态控制难题,笔者提出一种基于燃烧模型的前馈、即时扰动观测反馈和累积观测校正相结合的主动抗扰自趋优控制算法.首先,通过引入点火角修正因子和模型参数自学习因子,发展了具备自学习能力的SI-CAI混合燃烧预测模型,并构建了CA 50、IMEP和过量空气系数Φa的前馈控制算法.其次,为补偿模型的偏差和外部环境条件的随机干扰,提出了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扰动即时观测算法.最后,为不断校正模型参数自学习因子,改善前馈效果,提出基于递推最小二乘法的累积观测器.对提出的控制算法进行仿真和台架验证,结果表明:IMEP可在3~5个循环内完成阶跃,该过程中CA 50波动幅度不高于4°CA,Φ_(a)偏差小于0.08,满足控制要求.
    • 方诗雯; 丁力行; 陈姝; 沈向阳; 王澜珂
    • 摘要: 为研究造纸污泥与煤/生物质混合原料的燃烧特性及其动力学行为,通过热分析试验和分布式活化能模型方法,研究20%O2/80%N2的燃烧气氛下,造纸污泥在10°C/min升温速率下与混煤、蔗渣在不同掺混比下的燃烧特性和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显示:1)随着混煤掺混比的增加,燃烧过程的温度范围不断缩小,综合燃烧特性指数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平均活化能增加至219.41 kJ/mol(10Z90H)后下降.在低温范围内,污泥与混煤的掺混对减少物料的质量残留率具有促进作用,高比例的混煤与污泥掺混在高温阶段对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结果表明,90Z10H为污泥与混煤的最佳掺混比.2)随着蔗渣掺混比的增加,着火温度先增加后减低,终止温度不断降低,综合燃烧指数不断增加,活化能从190.97 kJ/mol不断增加至215.24 kJ/mol,低温阶段两者并没有明显的交互作用.综上所述,50Z50Z为污泥与蔗渣的最佳掺混比.
    • 刘孟齐; 胡章茂; 田红; 尹艳山; 刘亮; 陈冬林
    • 摘要: 本文采用热重分析仪分析了杜仲药渣和石下江煤的混合样品的燃烧特性,采用灰熔点测试仪、X射线荧光仪、X射线衍射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混合物灰样的灰熔融特性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药渣掺混比为40%时着火温度最低;加入90%药渣时,稳燃性指数、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最大燃烧速率和平均燃烧速率值均达到最大,燃尽温度最小;在杜仲叶渣和煤的共燃过程中,发生了协同作用,生成了一些新的矿物质,混合灰样的灰熔融温度随着药渣质量分数的增多而减小.
    • 陈登科; 闫永宏; 彭政康; 王兴益; 孙刘涛; 孙锐
    • 摘要: 半焦是低阶煤经低温热解后的产物,着火和实现稳定燃烧较原煤需更高温度,为拓展其在电厂动力用煤等领域的应用,有必要引入一些易燃高挥发分煤种作为混燃燃料;同时国内外关于混煤燃烧研究多是基于小型试验台和数值模拟,而非中试规模的试验系统.基于此,在350 kW热态试验炉上开展了不同挥发分煤种(褐煤、烟煤、次烟煤)与神木热解半焦混燃热态试验研究.通过测量燃烧器下游主燃区不同轴向位置、径向位置处炉膛温度以及O2、CO、CO2、NOx等气体成分浓度,研究掺混煤质变化对混合燃烧(半焦质量掺混比50%)的着火特性以及NOx生成影响.结果 表明:混合燃料浓侧煤粉射流的着火优于淡侧,O2消耗及燃烧产物生成也主要集中在浓侧;随着混合煤质Vdaf增加,混煤射流着火距离减小,燃点下降,燃烧器出口与稳定燃烧区之间的距离随之缩短;主燃区出口截面处,褐煤+半焦、烟煤+半焦、次烟煤+半焦混合射流中心的NOx浓度分别为473、462、532 mg/m3 (6% O2下,下同),对于褐煤+半焦、烟煤+半焦混合射流NOx浓度差值较小,仅为11 mg/m3.综合考虑着火距离、燃烧强度和主燃区NOx排放量,适合较大比例混合热解半焦(半焦掺混比50%)混燃煤质的Vdaf不宜低于16%.
    • 杨强; 李雅军; 从文峰; 林枫
    • 摘要: 对燃气轮机双燃料燃烧室进行了2种燃料混合燃烧条件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混合燃烧条件下,液体燃料不同质量流量下的雾化特性、双燃料喷嘴气/液路结构以及气/液燃料的燃烧场差异决定了双燃料燃烧室的混合燃烧性能;当2种燃料混合燃烧时,液体燃料雾化质量恶化及外环气体燃料喷嘴对燃烧场的径向压缩导致高温驻点向燃烧室出口移动,温度分布系数(OTDF)偏高,燃烧效率下降;可通过进一步优化气动燃油雾化喷嘴或提高雾化空气量,来有效提高双燃料燃烧室低工况混合燃烧时的燃烧性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