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挥发分

挥发分

挥发分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3年内共计108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矿业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2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107005篇;相关期刊331种,包括岩石学报、黑龙江科技信息、洁净煤技术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2015电力行业化学检测技术及中心化验室建设论坛、2013年度钢铁信息年会、第29届全国炭素技术暨节能减排交流大会等;挥发分的相关文献由2388位作者贡献,包括陈鹏、吕彬峰、张雪红等。

挥发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2 占比:0.72%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07005 占比:99.25%

总计:107809篇

挥发分—发文趋势图

挥发分

-研究学者

  • 陈鹏
  • 吕彬峰
  • 张雪红
  • 鲍俊芳
  • 宋子逵
  • 薛改凤
  • 詹立志
  • 项茹
  • 罗建文
  • 陈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亚洲; 刘洋
    • 摘要: 月球是地—月系统乃至整个太阳系演化历史的记录者,自形成之时起其表面就遭受了来自不同类型小天体的持续撞击.相比于其他类地天体,月球独特的空间环境有利于保存更长时间尺度及更完整的撞击记录.通过剖析月表不同时期的撞击通量及各类小天体的贡献比例,可以获取诸多关键科学问题的答案或线索.例如:碳质小行星是小天体中比较富含水及挥发分的。
    • 侯少芹; 刘欣; 李建强
    • 摘要: 通过试验研究了坩埚质量及其坩埚架摆放数量对煤炭挥发分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挥发分测定结果随坩埚质量的增加总体呈现降低的趋势,且坩埚质量对低挥发分样品测试结果影响大于高挥发分样品;坩埚摆放数量、是否添加煤样对挥发分测试结果有系统影响,煤炭检测实验室在进行挥发分测试时应放置同样数目的坩埚,同时添加等量煤样,以提高挥发分测试结果的精密度。
    • 王辛幸; 刘璐; 郭中山
    • 摘要: 针对四溴双酚A的特性,提出了真空桨叶干燥机干燥物料的方法,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在试验过程中,物料没有出现团聚和粘结现象,干燥后物料成白色粉末状,在120°C蒸汽温度下,干燥后的挥发分含量为0.23%-0.32%;而在160°C蒸汽温度下,干燥后的挥发分含量为0.12%-0.15%。本文验证真空桨叶干燥机对该物料脱挥的可行性,并获得该物料在真空桨叶干燥机内干燥的情况,确定了真空桨叶干燥机传热系数等基础数据,确定了四溴双酚A在真空桨叶干燥机中的实际运行情况,为后续工业放大提供基础数据。
    • 章靖; 吕嘉栋; 王建; 王绩
    • 摘要: 挥发分是确定煤炭分类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准确测定值也是评判煤化程度的重要参数。对影响煤炭挥发分的不同试验条件进行相应探究,有利于准确获得挥发分测定值。主要以不同认定值的标准煤样作为试验样品,通过改变空气中冷却时间、坩埚内积垢程度、不同坩埚质量、3 min内是否升温至(900±10)°C该4个变量得到一系列试验数据,从而分析推出影响挥发分测定的最佳试验条件。结果显示,不同试验条件对挥发分测定结果影响明显,总冷却时间在25 min为最适宜条件,坩埚内积垢将引起挥发分值偏低,同时发现挥发分值与坩埚质量呈负相关关系,坩埚放入马弗炉后的升温时间超过3 min则易引起挥发分值偏小。日常煤质分析前应将坩埚内壁擦净并灼烧至恒重,严格控制冷却时间及试验时马弗炉升温时间。
    • 李瑞; 刘建忠; 庞润连; 朱丹; 鞠东阳; 杜蔚
    • 摘要: 由于缺少直接来自月球深部的岩石样品,实验和计算模拟是认识早期月球演化过程的有效方法和手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岩石学和实验地球化学工作对月球岩浆洋(lunar magma ocean,LMO)演化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但是,学界对LMO模型中的两个关键性参数,即初始物质组成和熔融深度,仍然存在不同的认识。根据月震和重力探测数据推测的平均月壳厚度的差异、月球样品含水量的研究以及新的遥感数据解译发现月表广泛分布富镁铝尖晶石(Cr#<5)等等,直接影响我们对月球初始物质组成和LMO深度以及月球深部高压矿物相的评估。本文通过整理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和实验地球化学在研究LMO演化方面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以下几个科学问题:(1)月球初始物质组成中的难熔元素和挥发分含量,以及LMO深度对月壳厚度、结晶矿物的种类及含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2)高压矿物相石榴子石在月球深部稳定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对残余岩浆中微量元素的分配行为的制约;(3)特殊类型的月球样品(包括火山玻璃、镁质岩套等)的成因机制对月球深部物质组成具有指示意义;(4)月核的不同物质组成对LMO模型的初始成分含量,特别是微量元素的限定作用。我们以最新的观测数据和月球样品的分析结果为依据,对已有的LMO演化模型进行重新评估,提出月球深部含有石榴子石的LMO演化模型的可能性,并对该方向亟需开展的工作进行探讨。
    • 纪伟强; 吴福元
    • 摘要: 地球宜居环境的形成和演变与挥发分循环密切相关。宜居性受地球表层系统中挥发分组成和变化的直接影响,但其本质上受控于地球深部系统的挥发分释放和循环过程。本文简要介绍了地球挥发分的起源、大气圈和海洋的形成与演化、深部挥发分释放及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俯冲带挥发分循环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概况。期望本文能使读者更好的理解本专辑稿件的内容,激发起同行对挥发分研究的兴趣,促进我国挥发分相关研究的发展。
    • 师庆民; 王双明; 王生全; 郭晨; 蔡玥; 杜芳鹏; 乔军伟; 常波峰; 张宏; 苗彦平
    • 摘要: 富油煤对缓解我国油气资源供应紧张局势、实现煤炭绿色低碳利用具有重要的资源优势。与富氢煤相比,富油煤具有更广义的范畴、更明确的实用性,且高挥发分产率与高焦油产率之间并不具有单调对应性,尤其在有限区域或煤阶范围内,这一规律尤为明显。但目前富油煤识别指标单一且以往数据较少,在标准格金干馏试验基础上丰富富油煤识别方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神府南部矿区为例,通过探讨富油煤相关性特点及宏-微观控制规律,结果显示:①煤层厚度与煤焦油产率分布稳定性呈正相关性,但与焦油产率相关性较弱;②在有限的煤阶范围内,挥发分与焦油产率间规律不甚显著,反而对产气率、产水率约束性更为明显。这一现象同样体现在H/C原子比,高H/C原子比并未指示高焦油产率,但对较低的产气率和较高的产水率具有清晰指示意义,这与煤中含氧官能团裂解并获取氢自由基的过程存在密切相关性;③宏观煤岩类型对焦油产率具有较好的控制性,这与煤体显微煤岩组成密切相关,总体表现为镜质组、矿物双重控制性,其中光亮煤、半亮-半暗煤焦油产率主要受控于镜质组含量;暗淡煤、夹矸主要受控于煤中矿物含量;④灰分与焦油产率间总体呈单调递减规律,但不同煤灰成分表现有所不同。指示内源沉积作用的CaO+MgO质量分数增加,有助于富油煤热解催化并一定程度提高煤焦油产率。指示陆源碎屑沉积的SiO2+Al2O3质量分数增加则会降低煤焦油产率,与灰分指示规律一致。指示闭塞、滞留环境的Fe2O3(黄铁矿)虽然对煤热解具有催化裂解作用,但在格金干馏试验条件下并未明显促进焦油产率升高,反而对产水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⑤真密度与焦油产率间呈负相关性,低密度煤样表现为Aar/Aal,B,C,CH2/CH3相对较小,指示煤中脂肪结构较为丰富、烷基侧链丰富,有利于热解过程中不稳定化学键裂解形成分子量较小的烷基自由基进而提高煤焦油产出。
    • 帖呈
    • 摘要: 现行的利用工业分析和可燃组分计算煤炭发热量的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煤炭发热量计算模型。通过对山西朔州地区王坪煤矿的商品煤化验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推导出该矿区商品煤发热量与全水分、一般分析试验煤样水分、灰分、挥发分的关系式。该模型简单实用,精确度高,可操作性强,可将其作为煤炭发热量日常化验分析数据检查和复核依据。
    • 刘盛遨
    • 摘要: 俯冲带挥发分的循环不仅深刻影响着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在成矿金属元素迁移-富集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重要地质和环境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金属稳定同位素示踪俯冲带挥发分循环受到了广泛关注,取得了众多进展,但大多针对单个挥发性元素开展某个特定金属同位素的示踪研究。本文根据不同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差异及其与多种挥发分之间的结合形式,系统归纳了金属稳定同位素在示踪俯冲带不同挥发分循环方面的特点。整体上讲,镁和锌同位素体系示踪俯冲带碳循环最为有效;锂、镁、钾、钡、钼等金属同位素体系在示踪俯冲带水(流体)循环方面则具有各自的特点;锌同位素在示踪俯冲带硫循环方面有巨大潜力;铬同位素示踪俯冲带氯循环有独特优势;铁、铬、铜等变价金属同位素体系对挥发分的氧化还原状态较为敏感,有望示踪俯冲带氧循环。这些同位素体系对理解俯冲带挥发分循环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有望成为未来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 王大伟
    • 摘要: 本文分析了全钢载重胎用溶聚丁苯橡胶(SSBR)1106的门尼黏度、分子结构和成品挥发分等的影响因素,制定了相应解决措施,实现了SSBR1106的稳定工业化生产。通过调节引发剂和偶联剂浓度,严格规范加料操作工艺,实现了偶联剂的自动精确加料,产品的门尼黏度得到了有效控制。通过优化结构调节剂用量、单体投料顺序及投料量、精细控制反应温度,实现了SSBR1106分子结构的精准控制。产品合格率达到97.74%。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