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褐煤

褐煤

褐煤的相关文献在1966年到2022年内共计432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矿业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86篇、会议论文157篇、专利文献1886篇;相关期刊659种,包括洁净煤技术、煤炭工程、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等; 相关会议122种,包括2017’中国煤化工产业大会、2014‘中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论坛、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等;褐煤的相关文献由7484位作者贡献,包括吴道洪、施大钟、李宝才等。

褐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86 占比:52.81%

会议论文>

论文:157 占比:3.63%

专利文献>

论文:1886 占比:43.57%

总计:4329篇

褐煤—发文趋势图

褐煤

-研究学者

  • 吴道洪
  • 施大钟
  • 李宝才
  • 刘长胜
  • 张惠芬
  • 水恒福
  • 雷智平
  • 罗国林
  • 姚伟
  • 李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李小龙; 夏云凯
    • 摘要: 总结了干选技术在内蒙古地区的应用情况,X射线智能分选代替了人工分选,复合式干选设备分选混煤替代了全粒级湿法分选工艺,X射线智能分选机和复合式干选设备相结合实现了蒙东露天矿脏杂煤宽粒级分选,有效回收了煤炭资源,减轻了环境污染。尽管干选技术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展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 周道康
    • 摘要: BGL气化炉在国内的成功应用,说明了该技术是成熟的,但要将其应用于低阶煤——褐煤,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介绍了褐煤在BGL气化炉应用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情况,从褐煤块煤入炉后的工况角度分析了BGL气化炉运行的工作原理,找到了褐煤在BGL气化炉上运行的关键,即控制液态渣池的稳定性。对BGL气化炉的技术消化吸收、运行维护具有借鉴性。
    • 褚海艳; 高叶玲; 梁苗
    • 摘要: 选用褐煤作为原材料,分析其吸附汞离子的动力学特征,探讨其在不同温度、不同pH值、不同离子强度下的吸咐效果。结果表明,褐煤对汞离子的吸附在0~5 min内为快速吸附阶段,此后呈现为慢速吸附阶段,直至20 min基本达到吸附平衡。随着温度(25~55°C)和pH(3~6)的升高,褐煤对Hg^(2+)的饱和吸附量增加。而随着离子强度(CaCl_(2)0.005~0.05 mol/L)的增大,褐煤对Hg^(2+)的饱和吸附量降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更好的拟合褐煤对Hg^(2+)的吸附过程,说明该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
    • 侯金瑛; 董宪姝; 樊玉萍; 马晓敏; 姚素玲; 李帆
    • 摘要: 电化学具有检测限低、灵敏度高、分析时间短、操作简便等优点,是环境样品中重金属离子快速检测的有效方法。由褐煤提取的腐植酸经化学活化制备腐植酸基活性炭,并将其对碳糊电极进行掺杂,采用阳极溶出伏安法研究重金属离子Cd(Ⅱ)在电极上的溶出伏安特性。研究表明,腐植酸基活性炭对碳糊电极的掺杂可提高Cd(Ⅱ)在电极上的响应,提高了灵敏度,扩大了线性检测范围,降低了检测限。用于碳糊电极化学修饰的活性炭,含氧官能团含量高且孔径较大时,有利于提高Cd(Ⅱ)在电极上的响应,提高电极灵敏度。腐植酸基活性炭掺杂碳糊电极均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长期稳定性。
    • 陈博; 李磊; 刁智俊; 曹瑞栋; 宋利飞; 黄粱秋; 王学
    • 摘要: 采用蒸汽辅助法合成了无定形硅铝(ASA)-TiO_(2)复合载体,并在此基础上制备了双功能催化剂Ru_(5)/ASA-TiO_(2)。利用X-射线衍射(XRD)、吡啶吸附红外(Py-FTIR)、氨-程序升温脱附(NH3-TP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所制备催化剂的结构和酸性进行了详细表征。以二苯醚为褐煤模型化合物,在温和条件下考察了催化剂Ru_(5)/ASA-TiO_(2)加氢解聚4–O–5类型醚键的反应活性,二苯醚的转化率高于98%,苯收率为67.1%。弱Brønsted酸和/或Lewis酸而非强Brønsted酸是提高二苯醚的加氢解聚转化率和苯收率的主要因素,并且反应温度能够影响各类型酸的相对含量从而显著影响二苯醚加氢解聚产物的选择性。
    • 狄军贞; 杨瑞琪; 董艳荣; 鲍斯航; 王显军
    • 摘要: 为解决褐煤对酸性矿山废水中Cr(Ⅵ)吸附饱和量有限的问题,采用超声波辅助Al_(2)(SO_(4))_(3)及高温焙烧改性褐煤。通过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原理等方法研究铝盐改性褐煤吸附Cr(Ⅵ)的特性和机理,并且利用SEM、BET、XRD以及FTIR表征褐煤改性前后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Al_(2)(SO_(4))_(3)改性并经过500°C高温焙烧后的褐煤对Cr(Ⅵ)的吸附效果好。改性褐煤对Cr(Ⅵ)的吸附率比原褐煤提升了62.24%,对Cr(Ⅵ)的饱和吸附容量为1.04 mg/g。通过SEM、BET和XRD测试可知,褐煤在经过Al_(2)(SO_(4))_(3)超声震荡和高温焙烧后,原有的微晶结构并未被破坏,但改性褐煤表面变得十分粗糙,出现一些分布不均匀的细小孔状结构,平均孔径有所增加。通过FTIR测试可知,褐煤分子结构中的—CH,环烷烃、脂肪烃中的—CH3与附着在褐煤表面的氧原子结合,生成含羧基化合物和酚羟基。褐煤结构中的烷烃和烯烃支链、C==O、芳环中C==C骨架以及醇类—OH均有所减少,生成较小的羟基类、羧基类的小分子有机物。褐煤结构中的自由水和结合水蒸发使表面出现细小孔隙。改性褐煤表面的羟基、羧基等含氧官能团的增加为吸附过程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从而提高褐煤的吸附能力。
    • 张文辉; 李全生; 陈为高
    • 摘要: 在"双碳"目标下,国家逐步压减煤炭高碳能源减污降碳的新形势对煤炭产品质量、生产模式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出新要求,煤炭生产利用产业链不仅要减少污染物排放,而且要减少CO_(2)排放量,因此,清洁燃煤电厂厂用动力煤除了灰分、硫份等指标外,H/C原子比是评价动力煤性质的重要指标,由于褐煤等低变质程度煤H/C原子比高,在获得同样热量的情况下,CO_(2)排放量少,有助于燃煤电厂减少CO_(2)排放。初步测算,若燃烧褐煤达到天然气的CO_(2)排放水平,脱除42%的CO_(2)即可。在未来清洁燃煤电厂中,褐煤等低变质程度煤将是"双碳"目标下的优质动力煤,但由于褐煤水分含量高、发热量低的特性限制了其能源效率的提高,因此,应建设"利用电厂的余热对褐煤进行干燥脱水提质加工的煤电一体化"新模式,提高褐煤品质和发电效率,降低煤炭生产利用成本,为燃煤电厂实施CO_(2)捕集封存拓展足够的成本空间,使清洁燃煤电厂污染物和CO_(2)排放达到或低于天然气电厂水平,实现低碳化,充分发挥清洁煤电在"双碳"目标下的"兜底"和能源安全保障作用,使清洁煤电成为碳中和后我国清洁能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 成建国; 马力通; 赵文渊; 刘云颖; 邹云鹏
    • 摘要: 褐煤作为一种低阶煤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微生物转化褐煤制备高值化学品是利用褐煤的新技术手段,分离筛选可高效溶解转化褐煤的微生物是该技术的关键。从内蒙古东部平庄矿区褐煤中分离到一株具有较好溶解转化褐煤能力的内源真菌命名为HM-M1,经基因鉴定为草酸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该菌株具有对褐煤环境适应性强和溶解转化效率高的优点,在液体培养基中28°C下溶煤处理20 d,对预处理褐煤溶解率达50.3%。同时对煤样进行了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并利用SEM、FTIR对微生物溶解转化前后褐煤的结构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可在以褐煤为唯一营养源的条件下生长,并可将褐煤进一步溶解转化为黑色液体。经过硝酸氧化处理后褐煤中含氧量增加,同时硝酸处理可将褐煤中部分固定碳通过氧化断键转变为挥发份,进一步提高褐煤的微生物溶解转化率;SEM分析结果表明经草酸青霉菌HM-M1溶解转化后褐煤残渣呈腐蚀形状,褐煤结构变得疏松多孔,有较多的褐煤成分被溶解转化为液体流出。FTIR分析结果表明草酸青霉菌HM-M1主要对褐煤中含O和N基团如羰基、羧基、酰胺基、醚键等部位进行断键降解;对褐煤溶解转化液态产物进行GC-MS分析,得到10种浓度较高的溶解转化产物,包括苯甲酸、邻苯二甲酸酯类、苯并呋喃、萘类、菲类等,这些化合物均为应用价值较高的精细化工原料和医药合成中间体。本研究首次从褐煤中分离草酸青霉菌,并应用于褐煤的溶解转化制备高值化学品。
    • 郝建秀; 丁志伟; 刘倩; 姚雪峰; 王晓璐; 陈宇新; 刘全生
    • 摘要: 褐煤等低阶煤直接作为能源物质利用效率低。同时褐煤又含有丰富的天然结构单元,具有较高的化学反应性,这使其作为非能源物质利用成为可能。探索褐煤清洁高值化转化新途径是褐煤非能源利用的现实需求和必然选择。褐煤解聚是实现褐煤清洁高值化利用的潜在途径,但由于解聚后产物组成复杂,如何实现解聚产物的有效利用是限制褐煤解聚这一途径的瓶颈问题。目前,关于褐煤解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聚方法的建立和解聚条件的优化上,对于解聚产物如何利用则报道较少。基于此,围绕褐煤解聚这一非能源转化利用途径进行文献综述,包括褐煤不同解聚方法及解聚产物组成特征、已报道解聚产物利用途径、解聚产物分离过程等,重点总结了褐煤解聚产物利用途径与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目前褐煤解聚产物利用途径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根据解聚产物反推煤的原始结构,这方面报道较多;二是利用解聚产物的特点对其进行功能化利用,包括解聚产物不分离直接利用和先对解聚产物分离再利用其中单体,这方面也在逐步探索。而解聚产物分离方法的探索方面,除了常见的离心、过滤、萃取、柱层析外,低共熔溶剂法、抗溶剂法和金属离子配位分离等方法也逐渐用于这类复杂体系的分离。最后,在以上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褐煤解聚产物利用领域中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 张一昕; 贾文科; 郭旸; 王如梦; 郭凡辉; 武建军
    • 摘要: 研究了非薄层状态下昭通褐煤粒径对其干燥及干燥褐煤自燃、复吸特性的影响。采用褐煤非薄层干燥实验装置,测定了不同粒度褐煤非薄层干燥残留水分含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粒度较小的样品具有较高的干燥速率,当褐煤粒度降低至临界粒度(2~5 mm)时,进一步降低粒度不会促进褐煤干燥速率的提升;非薄层干燥过程中仅观察到了升速干燥阶段和降速干燥阶段,且最大干燥速率显著低于褐煤薄层干燥研究中的最大干燥速率;褐煤非薄层干燥中样品温度、残留水分为非均匀分布,通过数值模拟发现样品表层和中心区域温度、残留水分存在显著的梯度,温度、残留水分分布呈现分层现象,温度分布数值模拟结果在褐煤非薄层干燥中试实验中得到验证。采用交叉点温度法与绝热氧化速率法测定了干燥后褐煤的自燃特性,在交叉点温度测试过程中自然对流主导热质传递,小于临界粒度时进一步减小褐煤粒度其交叉点温度无明显变化;在绝热氧化速率测试过程中强制对流主导热质传递,绝热氧化速率随褐煤粒度减小持续降低。干燥后褐煤非薄层复吸时,粒度较小的样品具有较高的复吸速率,当褐煤粒度降低至临界粒度时,进一步降低粒度不会导致复吸速率的增加。非薄层状态下褐煤干燥及干燥褐煤自燃与复吸特性均与薄层状态下有显著差异,临界粒度对于褐煤干燥具有重要意义,在临界粒度范围进行干燥可在保证干燥速率的同时降低破碎成本,且不会导致自燃倾向性与复吸速率提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