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俯冲

俯冲

俯冲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3年内共计288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中国文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9篇;相关期刊144种,包括岩石学报、中国地质、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航空学会飞行力学与飞行试验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学术交流会等;俯冲的相关文献由68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羽、于福生、徐华平等。

俯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8 占比:75.6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35%

专利文献>

论文:69 占比:23.96%

总计:288篇

俯冲—发文趋势图

俯冲

-研究学者

  • 刘羽
  • 于福生
  • 徐华平
  • 李春升
  • 肖忠源
  • 马文秋
  • 于佳富
  • 冯佳梦
  • 吕旭阳
  • 唐循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进; 曲军峰; 赵衡; 张北航; 刘建峰; 郑荣国; 杨亚琦; 牛鹏飞; 惠洁; 赵硕; 张义平
    • 摘要: 俯冲增生杂岩带是造山带重要的组成单元,它记录了从俯冲到碰撞以及碰撞后陆内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增生楔形成过程复杂,而后期的碰撞以及陆内变形又会强烈改造俯冲期的变形,因此如何区分增生杂岩中俯冲期间和碰撞阶段的变形就非常重要,但明确的区分两者又是非常困难的工作。我国几乎所有地区发育的俯冲-增生杂岩都经历了后期强烈的改造,因而正确合理地筛分俯冲阶段和碰撞阶段的变形,在我国的造山带研究中日益突出。本文在详细介绍俯冲期间相关变形及其机制的基础上,从不同构造要素的分布、发育特征、形成环境、成因机制等方面综合对比了俯冲阶段和碰撞阶段以及之后构造变形的异同,提出了区别不同阶段变形的主要原则。相比碰撞阶段变形,俯冲阶段的变形主要集中在俯冲隧道中,以简单剪切或一般剪切为主(逆冲断层多见),底板垫托以及双冲构造是变形的重要特征,变形呈弥散性,断层和面理以及褶皱等具有优势的构造极性,但缺少区域尺度的大型褶皱;纯剪变形少见,主要发育在俯冲隧道上方的增生楔中。流体作用以及水岩反应强烈,直接控制变形行为,发育有从显微尺度到区域尺度的变形分解现象。而碰撞阶段主要是在陆上环境进行,主要变形集中在接触带以及大型断裂/剪切带附近。断层和面理的构造极性不明显,增生楔整体变形,出现区域尺度的大型褶皱;流体作用虽有,但不如俯冲阶段明显和强烈,以逆冲和走滑断层多见。然而很多指标和依据并不是某种环境下唯一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综合各方面信息和要素进行判断,合理区分不同阶段的变形。
    • 纪伟强; 吴福元
    • 摘要: 地球宜居环境的形成和演变与挥发分循环密切相关。宜居性受地球表层系统中挥发分组成和变化的直接影响,但其本质上受控于地球深部系统的挥发分释放和循环过程。本文简要介绍了地球挥发分的起源、大气圈和海洋的形成与演化、深部挥发分释放及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俯冲带挥发分循环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概况。期望本文能使读者更好的理解本专辑稿件的内容,激发起同行对挥发分研究的兴趣,促进我国挥发分相关研究的发展。
    • 秦利; 陈有炘; 高峰; 裴先治; 李佐臣; 李瑞保; 裴磊; 刘成军; 周海; 王盟; 赵少伟
    • 摘要: 扬子板块西北缘碧口微地块内部发育有较多的新元古代基性—中酸性侵入岩体.对碧口微地块勉略宁地区出露的新元古代二里坝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二里坝花岗闪长岩2件样品的206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821.3±5.5)Ma和(822.6±5.8)Ma;二里坝花岗闪长岩主体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Ti、Nb、Ta等,为Ⅰ型花岗岩;稀土元素总含量(质量分数)为(81.5~147.3)×10-6,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右倾型,具弱的正Eu异常(0.92~1.26);锆石εHf(t)为-14.06~-7.38,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2.25~1.90 Ga.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二里坝花岗闪长岩主要是由下地壳变基性岩部分熔融形成,是与俯冲相关的新元古代大陆弧环境下的产物.
    • 刘洪; 黄瀚霄; 张林奎; 李光明; 欧阳渊; 黄勇; 吕梦鸿; 兰双双
    • 摘要: 鲁尔玛斑岩型铜(金)矿为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新发现的斑岩型矿点,目前已发现赋存于石英二长斑岩体中的斑岩型铜矿体1条,赋存于构造破碎带中的热液型脉状金(铜)矿体1条、热液型脉状铜矿体1条.以鲁尔玛含矿斑岩为中心,依次发育钾硅酸盐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表现出斑岩型矿床的典型蚀变分带模式.其中,热液脉体从早到晚被可划分为:钾硅酸盐化脉(A脉)、石英-金属硫化物脉(B脉)以及石英-绿帘石-碳酸盐化脉(D脉).这一新的发现,证实冈底斯成矿带西段具有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找矿潜力,有望将冈底斯斑岩型铜矿带向西延伸近200km,同时也表明拉萨地体南缘的冈底斯成矿带斑岩型铜成矿作用最晚应该开始于晚三叠世.鲁尔玛斑岩型铜(金)矿点的发现,对深入理解冈底斯斑岩铜(金)矿带的成矿作用,完善冈底斯成矿带的成矿理论,更好地评价冈底斯西段找矿潜力,指导该地区的找矿突破,均具有重要意义.
    • 潘志龙; 王硕; 张立国; 张欢; 张金龙; 侯德华
    • 摘要: 基东花岗闪长岩体出露于内蒙古北山地区基东一带,侵入古元古代北山岩群、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公婆泉组、早志留世细粒闪长岩等,被早志留世中粒二长花岗岩、早泥盆世中粒二长花岗岩等侵入。SiO2含量平均63.91%,K2O/Na2O为0.59~1.42,铝指数A/CNK为0.93~1.05,MgO#为39.01~41.14,里特曼指数σ为1.34~1.60。稀土总量ΣREE平均为208.77×10-6;δEu值变化于0.67~0.79,负铕异常明显;稀土配分曲线为LREE富集的右倾型;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的蜘蛛网图中,富集Rb、Th、K等强不相容元素,Nb、Ta、P、Ti等元素亏损。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其形成年龄为436.65±0.94 Ma,地质时代为早志留世。锆石εHf(t)均为负值,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介于2015~2274 Ma。地质背景、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显示,基东花岗闪长岩体形成于早志留世俯冲环境,可能为古元古代下地壳物质再熔融的产物。
    • 毛星; 叶高峰; 张雨轩; 金胜; 魏文博
    • 摘要: 华南板块是中国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认为其由华夏和扬子地块沿江南造山带拼合而成,之后又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对华南板块的形成与演化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本文采用一条始于扬子地块内部并南东向穿越江南造山带南段、华夏地块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经过数据处理与分析,反演与模型验证等工作后,获得了可靠的岩石圈二维电阻率模型,并对江南造山带南段的边界、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与江南造山带的接触关系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电阻率模型显示扬子地块、江南造山带南段和华夏地块之间电阻率差异明显,其中华夏地块岩石圈整体表现为大范围的高阻,扬子地块由浅至深表现为高-低-高阻的层状结构,而两者之间的江南造山带南段深部表现为明显的低阻.根据电阻率模型的特征,得出如下主要结论:江南造山带南段西界为开远—平塘断裂,东界为萍乡—茶陵断裂;江南造山带南段深部的大范围低阻区域是二叠纪沉积岩的电性反映;华夏地块下方南东向倾斜低阻区解释为早三叠纪右江盆地持续下沉导致江南造山带俯冲到华夏地块之下的电性反映.
    • 郑光高; 刘晓春; 赵越; 裴军令
    • 摘要: 西南极主要由哈格冰原岛峰群、 南极半岛、 瑟斯顿岛、 玛丽·伯德地和埃尔斯沃思-惠特莫尔山脉五个各具特色的地壳块体组成.通过综述上述各块体主要的岩浆事件及其构造意义,旨在了解西南极的地质演化过程.西南极最古老的岩石为哈格冰原岛峰群地块的前寒武纪正片麻岩,时代为1238 Ma,记录了中元古代弧岩浆作用,其余四个地块记录了~500 Ma以来的地质演化过程.古生代时期,埃尔斯沃思-惠特莫尔山脉地块处于快速沉降的陆相断陷盆地环境,岩浆活动稀少,与罗斯造山运动形成的弧后伸展有关;玛丽·伯德地地块中—晚古生代发育一套与板块汇聚有关的岩浆作用,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而南极半岛-瑟斯顿岛地块记录了石炭纪—二叠纪时期弧的发育.各地块的构造背景从侏罗纪开始明显分化,埃尔斯沃思-惠特莫尔山脉地块记录了侏罗纪板内岩浆作用,可能与大火成岩省有关;玛丽·伯德地地块发育的侏罗纪—早白垩世I型弧岩浆岩随时间转变为白垩纪中期的A型碱性岩浆岩,经历了由俯冲向裂解机制的转变;南极半岛-瑟斯顿岛地块侏罗纪—白垩纪为弧岩浆活动活跃期,同时也有大火成岩省火山活动的记录,是持续俯冲和裂解相互作用的产物.新生代岩浆作用以南极半岛地块为代表,弧岩浆作用持续到始新世,其时空分布特征与左行错断扩张脊的分段俯冲和碰撞有关.
    • 潘志龙; 王硕; 张立国; 张欢; 张金龙; 侯德华
    • 摘要: 基东花岗闪长岩体出露于内蒙古北山地区基东一带,侵入古元古代北山岩群、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公婆泉组、早志留世细粒闪长岩等,被早志留世中粒二长花岗岩、早泥盆世中粒二长花岗岩等侵入.SiO2含量平均63.91%,K2O/Na2O为0.59~1.42,铝指数A/CNK为0.93~1.05,MgO#为39.01~41.14,里特曼指数σ为1.34~1.60.稀土总量∑REE平均为208.77×10-6;δEu值变化于0.67~0.79,负铕异常明显;稀土配分曲线为LREE富集的右倾型;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的蜘蛛网图中,富集Rb、Th、K等强不相容元素,Nb、Ta、P、Ti等元素亏损.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其形成年龄为436.65±0.94 Ma,地质时代为早志留世.锆石εHf(t)均为负值,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介于2015~2274 Ma.地质背景、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显示,基东花岗闪长岩体形成于早志留世俯冲环境,可能为古元古代下地壳物质再熔融的产物.
    • 李康宁; 刘伯崇; 狄永军
    • 摘要: 三叠纪以来,西秦岭地区构造-岩浆活动极为强烈,中酸性侵入岩呈北西向弧状分布,前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对出露较少的火山岩鲜有研究.本次工作选取青海省同仁县麦秀和甘肃省夏河县甘加、德乌鲁3个地区的安山岩,从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安山岩均属于钙碱性系列,具有富钾火山岩的特征.其中,麦秀安山岩中既有高镁安山岩,也有镁安山岩,而甘加与德乌鲁安山岩属于镁安山岩,为洋壳俯冲作用形成的两种典型火山岩类型.西秦岭地区安山岩形成时间东早西晚,由西向东安山岩基性程度降低,K2O、Na2O、∑REE等含量增高,MF、FL、DI、La/Sm等值变大,SI、Mg#等值降低,并且呈明显的线性特征,构成同仁—合作镁安山岩(镁闪长岩)岩浆弧组合,和北部隆务峡蛇绿岩带一起,组成岩性分布极性,从而判断出西秦岭西北部在三叠纪存在隆务峡蛇绿岩代表的洋壳板块向南俯冲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