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花岗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426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矿业工程、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0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76949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岩石学报、中国地质、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等;花岗闪长岩的相关文献由158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瑞保、李佐臣、栗亚芝等。

花岗闪长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0 占比:0.49%

会议论文>

论文:46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76949 占比:99.45%

总计:77375篇

花岗闪长岩—发文趋势图

花岗闪长岩

-研究学者

  • 李瑞保
  • 李佐臣
  • 栗亚芝
  • 裴先治
  • 宋忠宝
  • 刘成军
  • 吴荣新
  • 孙丰月
  • 李金超
  • 杨晓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邓飞; 杨晓聪
    • 摘要: 华南大陆南缘的加里东期构造演化过程尚不清晰,同期岩浆岩研究为探究其构造过程提供了窗口。对云开地块北缘粤西广宁地区花岗闪长岩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所采样品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440.1±6.4)Ma和(442.0±8.6)Ma,具有低钾、富钠、贫镁特征。花岗闪长岩富集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总体表现出I型花岗岩的特征。本区花岗闪长岩是由华南大陆陆陆碰撞造山阶段后期伸展环境下岩石圈地幔拆离导致软流圈上涌,使得古老(变)砂岩基底部分熔融形成。
    • 张晓伟; 张万益; 郭磊; 欧阳江城
    • 摘要: 内蒙古达茂旗南部北口子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集宁地块,该地区记录了两期(~2.7 Ga和~2.5 Ga)非常重要的新太古代—早古元古代岩浆构造热事件。尽管地质学家对该地区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对~2.5 Ga时期地壳形成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地壳增生还是地壳再造?为了解决上述争议问题,对北口子地区的片麻状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年代学以及Hf同位素研究工作。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的原岩形成年龄为2572.8 Ma,且经历了2520.6 Ma的变质作用改造。锆石Hf同位素结果显示,大部分ε_(Hf)(t)值位于球粒陨石线之上(-0.4~+3.15,平均值为+1.34),Hf同位素单阶段模式年龄(T_(DM))范围为2752~2885 Ma,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C) _(DM))介于2864~3082 Ma,表明达茂旗南部北口子地区的该期岩浆作用代表着一期地壳再造事件。结合华北克拉通Hf同位素特征,认为华北克拉通~2.5 Ga岩浆作用既有地壳增生作用也有地壳改造作用。
    • 陶威; 郭岭; 周宁超; 李阳; 王星; 陈涛; 白建科
    • 摘要: 巴斯克花岗闪长岩位于野马泉岛弧内,笔者等综合野外地质、岩相学、地球化学以及锆石U-Pb年代学等多学科手段,进而为该地区晚石炭世时期构造背景提供岩浆岩约束。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株主量元素具有高硅、准铝—弱过铝质、钙碱性的I型花岗岩特征;岩石样品稀土元素总量在83.79×10^(-6)至125.67×10^(-6)之间,且轻/重稀土之间的比值介于5.32至8.63之间(平均值为7.1),指示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Eu元素轻度负异常(δEu=0.69~0.89)。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Rb、Ba),且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和Ti)及P,Nb、Ta负异常明显。岩株锆石n(^(206)U)/n(^(238)Pb)加权平均年龄为301.3±2.5 Ma(MSWD=0.33)和310.7±3.6 Ma(MSWD=0.75),表明岩株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综合区域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和岩浆源区特征,表明东准噶尔地区晚石炭世(310~301 Ma)处于造山带碰撞后的陆壳伸展构造体制,且岩浆具有壳幔混合和分批熔融、增量生长的特征。
    • 朱永清; 余红平; 袁明伟; 李帅; 江国文
    • 摘要: 通过对越南太原省大慈县金山铜锡矿花岗闪长岩岩体及矿体进行岩相学、主微量元素分析及SHRIMP锆石U-Pb测年分析研究。金山铜锡矿nui phao花岗闪长岩侵位年龄为249.2±2.8Ma,岩体主量元素显示富钾(K_(2)O/Na_(2)O=1.27-2.40),过铝(A/CNK=1.07-1.31)和碱性。微量元素样品显示富集轻稀土(LREE)及Rb、U,相对亏损Nb,弱负Eu异常,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矿石显示与岩体相似而较低的微量元素特征。花岗闪长岩体中北北东走向断裂控制了铜锡矿体分布。本区早三叠世-晚白垩世主要有2期岩浆活动:早期为250 Ma~243.34Ma,主要为粗粒花岗岩、富钾斑状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第二期为85.5 Ma~81.5 Ma,岩性为细粒花岗岩。铜矿化与早三叠世花岗闪长岩有关,锡矿化与晚白垩世细粒花岗岩有关。
    • 李忆南; 陶波
    • 摘要: 铜陵蛤蟆岭铜金钼矿是近年来铜陵地区重要的找矿新发现之一,具有层控型+斑岩型+矽卡岩型“三位一体”特征,为一套岩浆热液成矿系统。蛤蟆岭铜金钼矿位于铜陵矿集区西南部,该地区勘查程度较低,蛤蟆岭花岗闪长岩体作为该矿的主要成矿岩浆岩地质体,以往地质工作对其系统研究较少,缺乏精确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通过对蛤蟆岭岩体锆石进行激光剥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U-Pb定年,得出其年龄为(140.4±1.9)~(137.7±1.1)Ma,形成于燕山期早白垩世,与铜陵矿集区的成岩成矿时代段基本吻合,佐证了蛤蟆岭铜金钼矿找矿成果,对于该地区进一步找矿工作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
    • 于喜洹; 石国明; 符安宗; 李新鹏; 孙江军; 尹国良; 林泽付
    • 摘要: 多宝山地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扎兰屯-多宝山岛弧构造带,早古生代地质体发育,且与区域成矿作用关系密切. 通过对多宝山地区中奥陶世侵入岩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特征的研究,对其形成时代、构造环境及成矿作用进行了探讨. 定年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LA-MC-ICP-MS 锆石U-Pb年龄为488±3 Ma,形成时代为中奥陶世;岩浆物质来源以幔源为主,同熔了部分壳源物质,伴随强烈的构造热事件和岩浆侵入喷发活动,大量深源流体带来Au、Cu等成矿元素,在有利成矿条件和扩容空间下,形成多宝山铜(钼)矿床. 研究显示,中奥陶世花岗闪长岩形成于与板块俯冲有关的岛弧环境.
    • 何佳军; 邵东; 王刚; 陈云杰; 李天石
    • 摘要: 为探讨龙首山东段青山堡花岗闪长岩的形成时代、岩石类型及其构造环境,采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其年龄为(451.5±3.2)Ma,属晚奥陶世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青山堡花岗闪长岩中w(SiO_(2))为67.06%~68.23%,全碱含量为6.36%~6.93%,w(Na_(2)O)>w(K_(2)O),A/CNK值为0.99~1.02,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具有Al_(2)O_(3)含量中等、富钾、钠而贫镁、铁、钛、锰的特征,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富集微量元素Rb、Th、U而亏损Nb、P、Ti,表明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青山堡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北祁连洋板块向阿拉善地块俯冲的环境下,说明至少在451 Ma之前,北祁连洋板块在龙首山东段仍处于俯冲阶段,但已消减殆尽,为北祁连洋的闭合和陆弧碰撞阶段的开始提供了年龄上限约束。
    • 王梓桐; 王根厚; 张维杰; 王行军
    • 摘要: 探讨阿拉善地块南缘早古生代地质构造演化历史。通过对达里克庙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获得成岩年龄为442.9±1.3 Ma、432.5±1.2 Ma;全岩主元素及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中钾-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高Mg#、CaO、Na_(2)O和低K_(2)O的特点,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向右陡倾的“W”形曲线,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达里克庙花岗闪长岩属于I型花岗岩、TTG岩类MA系列的高压型TTGG亚类花岗岩,形成于年轻的较热的洋壳俯冲带,是北祁连洋向阿拉善地块之下俯冲的产物。达里克庙花岗闪长岩形成于早志留世,由此推断北祁连洋至少从早志留世已开始向北俯冲。
    • 孙新春; 王怀涛; 李通国; 魏海峰; 徐磊; 王晓伟
    • 摘要: 为了确定双峰山花岗闪长岩的形成时代、岩体成因及形成环境,对其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Sr-Nd同位素的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双峰山花岗闪长岩的形成时代为334.8±2.1 Ma(MSWD= 1.2).岩石具较高的Si02(55.42%~65.53%)、A1203(14.84%~17.53%)和Na2O+K20(7.42%~8.32%)含量,K2O/Na20值为0.16~0.29,为钙碱性、准铝质I型花岗岩.岩石富集Rb、K、Nd、Zr、Hf元素,相对亏损Nb、Ta、P、Sm、Ti 元素.Nb/La值(0.41~1.01)、Hf/Th 值(0.80~1.15)接近典型岛弧岩浆岩.(87Sr/86Sr)i 值(0.706 0~0.709 5)和εNd(t)值(-0.22~+0.52)显示出壳幔相互作用的特点.结合区域地质研究表明,双峰山花岗闪长岩源于中元古代晚期形成的玄武质下地壳,是早石炭世玄武岩浆底侵作用下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是辉铜山-帐房山蛇绿岩所代表的弧后盆地北向俯冲的响应.
    • 陈秀其; 杜建国; 张达玉; 徐锦龙; 王俊涛; 侯克斌; 汪雅菲; 吴昊; 葛海影; 沈仕豪
    • 摘要: 黟县岩体位于江南造山带北东段,是该区侵入新元古代基底中面积最大的复式岩体。本文对黟县岩体开展岩浆岩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和研究。该岩体可划分为两个侵入体,岩石类型分别为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812±19 Ma和150.6±3.3 Ma,即上述岩石分别形成于晋宁期和燕山期。花岗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钾质、钙碱性、过铝质岩石,具有类似埃达克岩特征:高SiO_(2)(>65%),高Sr/Y(>21.44)和(La/Yb)_(N)(>11.57)比值,高Al_(2)O_(3)(0.5%)。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钾质、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具有较高的Al_(2)O_(3)(>16%),MgO(>2.39%)和高TiO_(2)(>0.41%)等含量,高Sr/Y(>15.49)比值,低Yb(<1.93×10^(-6))和Y(<15.5×10^(-6))含量,具有相似埃达克岩特征。两者的稀土元素配分图显示LREE富集,HREE亏损,强烈亏损P、Nb,具有微弱的Eu负异常。两者均为Ⅰ型花岗岩。两期岩浆源区主要源自古老下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晋宁期的闪长岩伴有地幔成分的参与。晋宁期的闪长岩可能形成于火山弧构造环境中,显示华夏地块向扬子地块俯冲汇聚过程;而燕山早期的花岗闪长岩形成于由挤压至拉张转换构造环境中,可能与古太平洋斜向俯冲作用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