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水利工程>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3-10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会议文集: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华北克拉通为我国最古老的,也是最大的太古代克拉通.本文取得的12件火山岩样品采自太行山北段中生代岩浆岩带,并对其进行分析,样品具有高Sr/Y和高La1Yb,表现出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对其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数据表明火山岩的结晶时间为139Ma(MSWD=1.2),代表了火山喷发年龄,得出结论:(1)该地区火山岩成岩年龄为139Ma;(2)岩浆来源为新太古代下地壳熔融;(3)该区火山岩HAS成因可能与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有关,而LSA成因则可能与地幔橄榄岩的部分熔融有关;(4)该区火山岩的形成可能与古太平洋的俯冲有关。
  • 摘要:基性岩浆与壳源岩石反应熔融形成长英质岩浆岩的成岩机制是自然界有效利用基性岩浆的能量的成岩方式,其中长英质熔体的生成量取决于两相的成分以及基性岩浆的含水量、长英质岩浆的水含量等。本文介绍了含水富钾的煌斑岩和/或赞岐岩与陆壳岩石反应熔融可以形成中国东部中生代高钾钙碱性长英质岩浆岩。近年来在燕山地区发现了含水基性岩浆与陆壳通过反应熔融形成高钾钙碱性长英质岩浆岩的若干实例,对其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证据表明燕山中生代时期大规模高钾钙碱性岩浆活动是含水富钾基性岩浆与陆壳岩石发生反应熔融的产物。幔源岩浆(煌斑岩、赞歧岩、钾玄岩)与地壳岩石之间能量和化学成分双扩散作用所导致的部分熔融(即:反应熔融)是形成大规模高钾钙碱性长英质岩浆的重要成岩机制。
  • 摘要:秦岭造山带横贯中国大陆中部,是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结合带,它的演化历史一直是地质学的研究热点.位于商丹断裂北侧的商南县松树沟糜棱岩化橄榄岩体是秦岭造山带内出露面积最大的橄榄岩体.由于松树沟橄榄岩体独特的岩石组合类型和所处的特殊构造位置,使该岩体的成因问题仍存在争议.本文在详细野外地质考察基础上,对不同岩石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以讨论该岩体的成因及构造背景.松树沟橄榄岩LREE呈现富集形态,表明了岩体在上升过程中有流体/熔体的加入。详细的岩相学研究表明细粒纯橄岩的原岩应为粗粒的纯橄岩,后经糜棱岩化作用形成细粒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则为纯橄岩与熔体反应形成。详细研究表明松树沟岩体是古老大洋岩石圈地幔残片。
  • 摘要:祁连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本文以中祁连东部永靖地区的巴米山岩体和黑石山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组成以及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组成的研究,探讨了它们的岩石成因以及岩浆产生的构造背景,为中祁连地块东部早古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提供制约. 结合区域地质特征,结果表明中祁连地块东部的岩浆作用主要受到了向北的俯冲-碰撞等构造事件的影响,在祁连山和西秦岭之间,可能存在一个早古生代时期洋盆。中祁连南部~460Ma的岩浆作用形成于陆缘弧环境,而450~430Ma的岩浆作用形成于后碰撞的环境,板片断离是形成这一地区后碰撞岩浆作用的主要机制。
  • 摘要:为了厘定琼河坝地区岩墙群的形成时代,研究岩墙群与区域上的同时代的侵入岩、火山岩及其他岩浆作用的成因关系,探讨东准乃至中亚地区古生代的地球动力学环境,本文对东准琼河坝地区侵入花岗岩的暗色岩墙群进行了遥感卫星影像解译、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等方面研究。结合收集到的大量区域上前人的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地球化学资料,发现Hark图解上化学成分具有明显的连续变化和线性趋势,微量元素具有相似特征,并都具有弧岩浆特点,推测琼河坝地区的岩墙群指示该地区早志留纪和早石炭纪可能为大陆边缘弧伸展背景,为探讨该地区乃至中亚地区古生代的地球动力学环境演变提供了新的信息。
  • 摘要:为了直接的论证峨嵋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与瓜德鲁统末生物绝灭之间的关系,本文测试了来自大理苦橄岩橄榄石寄存的熔体包裹体中的硫含量,并与永胜,宾川苦橄岩橄榄石中的熔体包裹体的含硫量进行了对比。测试结果显示最高硫含量达到1311ppm,代表了未脱气岩浆的硫含量。根据未脱气岩浆中的硫含量和喷发后脱气的玄武质熔岩中残余的硫含量,计算得到峨嵋山玄武岩喷发时至少释放~900ppm的硫,相当于1立方千米的玄武岩释放出5Mt的SO2。在整个峨嵋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过程中,每一次单独喷发将至少有1.5×102-103Mt/yr的SOZ释放到大气中,产生3.1×102-103Mt的硫酸盐气溶胶。如此快速而大量的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会大量的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导致温度的下降,从而引起“火山冬天”的异常气候,是导致瓜德鲁普统生物绝灭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证明峨嵋山玄武岩的喷发是导致瓜德鲁普统末生物绝灭的主要原因。
  • 摘要:浙西北区属扬子地块,以江绍断裂带为界与浙东南区分开,基底为新元古代双溪坞群.该区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主要有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以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为特征.浙西北临安-安吉一带的燕山期花岗质侵入岩以小岩株、岩枝为主,具多阶段、多次活动的特点,锆石U–Pb LA–ICP–MS测年结果显示该地区的侵入岩年龄集中在150Ma-123Ma,岩石在地球化学特征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2,K2O+Na2O和K2O/Na2O值,富集K、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a、Zr、Hf等高场强元素,亏损Ba、Sr、P和Ti元素,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表现出A型花岗岩的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上,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且呈右倾趋势,重稀土元素(HREE)较平缓.Y/Nb比值>1.2以及Nb,Ti和Sr亏损指示其来自壳源及有来自与俯冲有关的物质.花岗闪长岩的SiO2含量较低,未见明显的元素亏损,Eu负异常不明显.富集LREE,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呈右倾型.微量元素特征显示花岗闪长岩形成于板内环境.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推测临安-安吉一带的两类花岗质岩石的形成过程及该地区的构造演化:165Ma开始,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构造体制下,原有的陆内深大断裂再活化,华南开始进入碰撞造山阶段,形成大量的花岗闪长岩.从约145Ma开始,华南板块可能逐渐进入碰撞造山后的陆内拉张环境,在125Ma时达到拉张高峰,在扬子地块南缘如浙西北及其邻区形成大量A型花岗岩. 这种变化指示了该地区从145Ma以前的活动大陆边缘向145Ma以后陆内岩石圈减薄和伸展环境转变的一系列构造体制转换过程。
  • 摘要:本文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宾川地区峨眉山玄武岩组顶部酸性凝灰岩和四川广元朝天剖面中-上二叠统界线粘土岩进行采样,在美国伯克利地质年代学中心采用单颗粒锆石CA-TIMS方法进行高精度定年。测得的宾川地区峨眉山顶部酸性凝灰岩和朝天剖面的中-上二叠统界线年龄为分别为259.1±0.50Ma(MSWD=0.70)和259.2±0.50 Ma(MSWD=1.6)。这一结果给出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峰期年龄为259.1±0.50Ma,中-晚二叠世界线最大年龄为259.2±0.50Ma,修正了国际地层表中由前人估算的259.8±0.40Ma的界线年龄,与之前报道的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攀枝花地区侵入岩岩体年龄(259.6±0.5~257.6±0.5Ma)基本一致。本工作为中-晚二叠世生物灭绝事件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时间耦合关系提供了高精度的同位素年龄依据。
  • 摘要:研究造山带花岗岩的时空分布,成因组合类型,地球化学特征,物质来源和源区性质,对探讨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物质循环,地壳形成和增生机制等科学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对宝鸡石英二长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宝鸡石英二长岩体的侵位年龄为222.3±1.9Ma,属于晚三叠世。岩石表现出经典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富集Sr(830~1184),亏损Y含量为(17.1~22ppm),Sr/Y比值为45~54,根据Si02-Mg0图,落在高镁安山岩区域,这些地球化学特征都表明宝鸡岩体类似于日本Setouchi火山岩带的赞岐岩(埃达克质高镁安山岩),类似于表明其可能起源于受埃达克岩质熔体交代的地幔直接发生部分熔融作用。宝鸡岩体的具有更高的Ni而投泊与板片熔融和地幔混合的趋势线上,表明亦有板片熔体与地幔的相互作用。斜长石作为Eu的主要赋存矿物,其在富水条件下的分离结晶作用会受到明显的抑制造成残余熔体很难出现Eu负异常甚至具有Eu正异常。宝鸡石英二长岩体具有较高的A1203含量,以及Eu异常不明显,表明斜长石未能在岩浆演化早期结晶,因而反映了一个有流体参与交代的地幔源区。
  • 摘要:大陆深俯冲带中的超高压榴辉岩是壳幔物质交换的重要载体之一,研究其结构水含量可以为俯冲带流变性质、脱水地震活动和超高压变质岩折返机制提供重要的约束.本文对采自大别-苏鲁超高变质带的五块典型柯石英榴辉岩(包括青岛仰口粒间柯石英榴辉岩、大别甘家岭和双河含柯石英榴辉岩)中主要名义上无水矿物(石榴石、绿辉石、石英、柯石英)的进行了详细的结构水含量研究.含柯石英超高压榴辉岩得以保存的主导因素是在变质峰期及早期折返过程中,部分超高压榴辉岩或其围岩片麻岩发生了部分熔融。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可能对榴辉岩中的水(包括NAMs中的结构水)进行了萃取,使其保持在相对干的条件下折返,榴辉岩和柯石英不发生退变或仅发生很低程度退变。在折返到相对低温阶段熔体消失后,榴辉岩才与流体接触,从而使榴辉岩和柯石英得以保存。柯石英的压力釜保存机制无法解释粒间柯石英的保存机制,低结构水和部分熔融可能才是真正的关健因素。
  • 摘要:中国东北佳木斯地块早白垩世末广泛发育岩浆活动,其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学成因对理解区内晚中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佳木斯地块西部和中部的两处双峰式复合岩墙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进展.锆石εHf(t)=8.77-15.54,表明辉绿岩既有软流圈地幔也有岩石圈地幔来源。LILE和LREE富集、HFSE亏损,偏高的(87Sr/86Sr)i;表明源区受到俯冲洋壳中的受海水蚀变的玄武岩或受俯冲作用卷入到地幔深部的陆源沉积物的影响。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桦南和佳木斯两处复合岩墙形成两类组合,一类为岩石圈地幔来源玄武岩和S型花岗岩组合,另一类是软流圈、岩石圈地幔来源玄武岩和铁质(A型)花岗岩组合,两种组合的差异可能与地壳的组成、地壳减薄程度及玄武质岩浆侵入位置不同有关。综上所述,佳木斯地块在100Ma发生了软流圈上涌、玄武质岩浆底侵、岩石圈地幔和地壳的部分熔融、地壳减薄、以及东西方向强烈的构造伸展。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这一事件与古太平洋板块在早白垩世末俯冲后撤有关。
  • 摘要:通过对江西庐山地区岩浆事件、变形序列和变质事件的高精度定年;确定了庐山片麻岩穹窿热演变过程和穹窿的成因机制.本文通过对星子群局部发育的混合岩浅色体中锆石进行U-Pb定年,得到142.6±1.5Ma(MSWD=0.49)的变质增生边年龄,应该是星子群峰期变质作用发生的时间;对星子群石榴二云母片岩中变质云母矿物进行Ar-Ar定年,得到了136.08±1.78Ma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进一步佐证了星子群中生代的变质作用.此外,由混合岩各项特征均显示其为流体交代成因,其流体可能来源于变质流体和岩浆热流体,结合这一地区存在大量中生代岩脉和岩墙,因此推断星子群中深变质作用的发生可能与该地区中生代广泛的岩浆事件有关,是岩浆热动力变质的产物.这一研究成果对江西庐山地区的构造演化格局,特别是庐山“星子变质核杂岩”的重新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本文通过对粤北和平县雪山嶂花岗斑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的研究,其加权平均值为103.4±1.2Ma(MSWD=2.4),属早白垩世晚期,雪山嶂花岗斑岩具有高的(FeOT)/(FeOT+MgO)值(0.85~0.90)和104×Ga/A1比值(2.59~294),在相关判别图解上也落入A型花岗岩区,应为A型花岗岩。可能由中元古代成熟度较低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或经由岩浆混合作用所形成。雪山嶂A型花岗岩的存在,对于华南内陆和东南沿海早白垩世晚期A型花岗岩的对比研究及探讨区域构造背景等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高邮凹陷是苏北盆地最大的含油气凹陷,构造复杂.江都-吴堡断裂带是高邮凹陷重要的边界断裂,其生长与连接对整个凹陷的发育、演化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根据高精度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利用“平均活动速率-距离剖面”对江都-吴堡断裂进行了重新分段.高邮凹陷边界断层活动对沉积控制作用明显,沿断裂分布的大量扇三角洲等沉积响应为这种控制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该项研究对探讨盆地的形成演化、盆地内的沉积物分布,区分不同的油气运聚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 摘要:作为四川陆相碎屑岩油气藏的主成藏期,白垩纪盆地的形成、演化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白垩系的广泛缺失,恢复其盆地原型难度较大.碎屑锆石U-Pb定年,古流向及其他相关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运用,对揭示区域构造热演化事件、源区性质、物源体系及盆山结构特征等意义重大,并对进一步探索原型盆地演化提供新的依据.川北盆地下白垩统碎屑锆石LA-ICP-MS年代学结果揭示了周缘包括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早期(2800~2300Ma),古元古代中晚期(1600~2000Ma),新元古代(707~881Ma),晚加里东-早海西期(334~472Ma),中晚海西期-印支期(205~297Ma)以及燕山期(143~188Ma)在内的6个阶段的构造热事件,在川北白垩纪盆地沉积岩再旋回沉积物中形成了清晰的沉积响应.古流向揭示了早白垩世早期主物源区为龙门山北段、米仓山和大巴山造山带,晚期为大巴山造山带和川东北前陆隆起.盆缘地震剖面揭示了白垩系沉积前的地质结构,结合年代学资料反映的早白垩世区域隆升情况,认为龙门山北段和米仓山的隆升早于大巴山和川东北前陆隆起.综合分析认为,川北早白垩世早期为来自SSE向挤压,NNW向阻挡的陆内前陆盆地,晚期为来自NNW向挤压,SSE向阻挡的陆内前陆盆地,沉积中心由西向东逐渐迁移。
  • 摘要:本文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盆地研究成果,在盆地概念分析的基础上,从岩石圈板块作用和岩石圈深部作用两个方面,兼顾系统性、科学性和应用性,深入研究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类型,并据此进一步阐述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将岩石圈深部作用作为盆地动力学分类的一个重要因素,首次从岩石圈板块作用和岩石圈深部作用两个方面相结合对盆地进行分类,对于建立明确、科学的盆地概念和类型具有重要作用。从岩石圈表生作用、板块作用、深部作用三个方面对盆地形成和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对整个盆地与资源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勉略构造带一直被认为是于晚古生代初期开始扩张并逐渐形成的勉略洋在中晚三叠世洋盆俯冲碰撞形成的一条板块缝合带.自2011年,本文对勉略带之经典区段勉县-略阳-康县进行了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中酸性火山岩稀土元素含量明显低于玄武岩,表明中酸性火山岩为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而非玄武岩分离结晶成因。玄武岩具有较高的Zr含量与较高的Zr/Y值,表现出板内玄武岩特征,稀土元素、不活泼元素含量与OIB较为接近,其具有的弧印记(亏损Nb,Ta,Ti)应为陆壳物质混染所致。LA-ICP-MS锆石U-Pb测试结果表明,流纹岩成岩年龄为(728±10)Ma。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张岩沟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地壳伸展机制下的大陆裂谷环境,预示着该地区新元古代洋盆的打开,这对研究勉略带新元古代的构造演化以及探讨扬子地块北缘对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琼东南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并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了构造演化过程的深入认识.根据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盆地内部沉积地层分布,结合断裂和区域不整合等区域构造演化主控因素,可将琼东南盆地(含深水区)形成和发育分为断陷期、坳陷期和新构造期三个阶段。在沉积作用早期,受构造控制作用非常明显,随着上覆地层厚度的增加,构造起伏逐渐减弱并最终消失。在5.5Ma以来,盆地整体向东南方向倾抖,并且随着新构造运动的进行,巨厚的莺歌海组地层迅速沉积,盆地构造格局又发生变化,形成了北高南低局面,并一直保持到现今。关于南海北部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及数值模拟工作,为定量研究南海北部盆地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依据。
  • 摘要:本文采样选择的研究区为克拉苏-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中沉积相研究程度较高且具有代表性的的库车河剖面上,结果测定的两个砂岩样品的年龄对南天山年代学论据做出了很好的补充说明,在不同部位采集的两件砂岩样品获得40Ar/39Ar坪年龄(351.2±1.2)Ma和(357.4±+2.6)Ma,年龄的一致性以及表明源区岩石经历了高压变质作用的多硅白云母等例证可以表明,两者应该属于同一沉积物源,来自于高压变质地体。结合库车盆地北部天山造山带中高压变质岩中前人得到的同位素年龄结果及高压变质岩在晚三叠石-早侏罗世时期已经揭顶并遭受剥蚀,成为物源供给区的研究结果,可以认定,库车盆地内下侏罗统阿合组的碎屑沉积物应来自于早古生代中天山南缘板块缝合带。
  • 摘要:本文从涡旋-甩出-热核反应构造-动力系及抽拉构造的观点出发,概括中国大地构造的三点基本特征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对论、量子力学、核物理学和宇宙学基本理论指导下,并与中国秦岭、西北造山带的实践相结合,提出的抽拉构造和涡旋-甩出-热核反应、热核燃烧、热核爆炸的新全球动力学理论,是一个简明、又能比较准确地描述实际观测与预言地球发展和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新理论,极有可能成为21世纪初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新起点,必将对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学产生深刻的、根本性的、方向性的影响。
  • 摘要: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地质响应:界于中国南北向构造带以东的中国东部在中新生代时期的构造体制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标志是产生一系列不同于以前的地质事件及相应的地质-构造产物,本文根据对秦岭造山带及西部盆-山转换研究所提出的在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控制下的多层扭动涡旋甩出说-核-慢-壳"台风"(或"风暴")的新全球动力学理论来重新认识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和成矿作用大爆发的成因机制。中国东部乃至整个中国、亚洲大陆在中新生代时期构造体制转换及地质响应是与联合大陆的裂解、"飘移"在总体上是一致的;也与地球物质演化的核燃烧阶段相匹配,只有地球在整体上完成以Si燃烧和(或))Fe的平衡燃烧时,地球才会真正"安定"或"稳定"下来。因此中国东部的地质-构造特征、成矿特征、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地质灾害以及亚洲大陆的发展演化并非地幔对流、拆沉和地幔柱(羽)所形成,而是受涡旋-甩出构造系及其所产生的核燃烧、核爆炸的控制,特别是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涡旋-甩出-热核反应构造系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东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东部应当从更大的范围加以研究。
  • 摘要:21世纪矿床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基于地球动力学、流体地质学和非线性科学等前沿科学的新思路,探索巨量金属堆积的机理,发展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和矿集区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大规模成矿作用研究的基点是成矿地球动力学、层圈之间、尤其是壳幔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过程和结果以及制约其发生的动力学机制,强调特别事件、矿质巨量供给、巨大能量系统、流体等作为大规模富集成矿的几个重要因素。矿床所在构造岩片、构造单位的属性和层次;矿床所在围岩的组成和结构。矿床的成矿物质、构造岩片、矿体围岩的组成取决于核元素的燃烧阶段,而它们的层次、属性与结构则取决于构造体制的发展演化及其在涡旋-甩出构造系中所在的部位。其两个方面都取决于热核反应过程中所决定的陆核(古陆块)体制、板块构造体制和抽拉构造体制,由构造体制所决定的统一地质-成矿场制约下的多重岩片控矿机制—成矿作用,必然反映到矿床所处的构造岩片的层次和矿床所在的围岩中,充分研究矿床的围岩和构造岩片的地质构造特征,对矿床的普查找矿、勘探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 摘要:西成矿田存在(古)元古界地层,而厂坝-李家沟矿床赋存于元古界地层中。是西秦岭腹地首次发现的前震旦系地层,其中还产出厂坝-李家沟超大型矿床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详细分析了西成矿田构造的基本特征以及其产出特征,西成矿田中矿床的具体控矿构造,是由构造面理或糜棱面理所组成的鞘褶或A型褶皱,并详细研究了其成矿作用,为西成矿床的研究提供借鉴。
  • 摘要:鞘褶皱是20世纪70年代研究韧性剪切带时,发现的一种新型的a型褶皱.本文通过介绍鞘褶皱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其鞘褶皱式结构和运动方式的普遍性,并总结了其五个特性,并从生命动力学的角度研究鞘褶皱式结构,表明一切都生活在膜上,一切都在鞘褶皱式结构和运动方式的膜的基础上生长、发展和演化,这就是生命动力学,是“物种起源”和进化新的理论基础。鞘褶皱式结构与运动方式的结构态的形成与演化就是世间万物的无限空间之王。
  • 摘要:研究盆地热史可以获得盆地构造演化的特征,对含油气盆地来说还可以获得烃源岩演化生烃、油气运移、聚集的信息,因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昌潍盆地为例,并结合黏土矿物温度计运用,以求获得贴近实际的盆地烃源岩热演化史。结果表明,用镜质体反射率来反映本区有机质成熟阶段,即有机质的反光性的变化是由于有机分子芳构化而缩聚成更大的芳香结构,导致芳香片间距缩小及芳环叠片分布逐渐有序化程度的结果。本区的总趋势为,伴随深度增加R0值随之增大,呈线性关系。当R0小于0.6时,为未成熟阶段,此阶段芳香较少且随机分布,缩合程度不高,故此时反射率很低;随着成熟度不断提高,有机质开始呈现光泽,芳香核逐渐缩合增大,反射率逐步增强。当本区R0于0.6时为成熟阶段,其中R0=O.6-1为低成熟阶段,R0>1为高成熟阶段。
  •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H地区为砂岩型铀矿勘探新区,其赋矿主岩为直罗组下段灰色砂岩.鉴于钙质胶结砂岩的分布特点和其与铂矿石的空间产出关系,本文进行了钙质胶结砂岩的空间展布和成因研究,试图探讨其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δ13CV-PDB‰在-3.3‰-18.3‰之间,平均值为-7.1‰,投图后显示所有样品均落至与有机质有段的碳酸盐区间,代表其碳源为有机质,而可作为碳酸盐岩碳源的有机碳最可能源自烃类物质。前人研究表明研究区内及其邻域,延安组煤系地层热演化程度较低,未能生气。综合地质背景,认为此处最有可能的碳源应为来自古生界的天然气。钙质胶结砂岩主要分布在断裂以北,在其附近的展布也较其他地方厚。揭示钙质砂岩形成和铀矿化过程中,包含有机作用参与其中,并且可能起到重要作用,钙质砂岩的空间展布对铀矿的分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 摘要:川西北地区发育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自发现以来备受瞩目.近来在小金县仰天窝岩体外接触带发现的毒砂、金矿床,其成矿背景与该区微细浸染型金矿类似,但成因上却属石英脉型金矿.对比研究两类型金矿来深化认识构造、岩浆事件对该区地块与褶皱演化的制约因素,特别是相应的演化过程中各类型金矿成矿作用以及丰富该地区金矿床成因类型.结果表明矿脉多切穿岩体与围岩,但以产于围岩部分为主。矿脉受后期两组北东走向压扭型陡倾断裂的控制,产状为倾向290°-305°及325°-335°倾角65°-80°,总体呈雁形式排列,脉体宽度0.3m-0.6m不等,各条脉体都具尖灭再现及尖灭侧现等特征。同时,脉体可见明显弯曲是因二断裂追迹所致。岩体外接触带不同方位均发育有石英脉毒砂金矿化的潜力。综合矿床地质特征,结合野外实地地质调查,该毒砂金矿是与闪长岩体关系密切的石英脉型毒砂金矿,与微细浸染型金矿存在差异,是该区发现的又一种金矿床类型,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且将为今后在该区探索新类型金矿提供依据。
  • 摘要:流体包裹体40Ar/39Ar定年技术为成矿年龄测定开辟了新的途径。近年来流体包裹体40Ar/39Ar定年技术发展迅速,获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特别是石英流体包裹体40Ar/39Ar定年技术已成为矿床定年中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尝试采用流体包裹体40Ar/39Ar定年技术对赣南下垄钨矿中的矿石矿物黑钨矿进行测试,探索黑钨矿4oAr/39Ar法直接定年的可能性。研究表明,矿物中捕获的流体包裹体能够保持同位素体系封闭。流体包裹体40Ar/39Ar年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石英、石榴石、闪石、闪锌矿等矿物,已有的研究表明只要矿物中含有一定量的包裹体,就有可能获得合理的年龄结果。黑钨矿原生包裹体年龄与共生的黑云母“40Ar/39Ar年龄(152.0±0.8Ma)一致,代表了矿床的成矿年龄。为钨锡矿床矿石矿物直接定年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 摘要:盘龙铅锌矿位于广西盘龙县,大瑶山西侧,是近年来桂中地区发现的大型铅锌矿床.本文针对前人有关此矿床沉积-改造型和SEDEX型成因的争论,展开一系列野外及初步的室内工作.结果表明,此矿床具典型的热水沉积SEDEX型特征:(1)典型的层控特征,全部矿体均产出于下泥盆统上伦组白云岩中,矿体的延伸展布均受上伦组白云岩的严格控制.(2)矿体形态上,均呈现层状、似层状、透镜状顺层产出特点,部分地区矿体形态随褶皱发生操皱弯曲。(3)矿物组合简单,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重晶石,矿物粒度以微细粒为主,具有条纹状、条带状、块状和浸染状等构造。其中闪锌矿为灰色、浅棕色,不规则中-粗粒镶嵌结构及交代结构;方铅矿为灰、铅灰,他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致密块状、浸染状、网脉状构造。这些均是低温沉积环境下形成的。(3)具典型的热水沉积岩。容矿围岩为白云岩,层状矿体中及其上下盘附近,出现大量化学沉积的重晶石岩及少量硅质岩,且发育齐全、分异良好。铅锌矿化与热水沉积硅质岩和重晶石岩在空间位置上密切相关。(4)围岩蚀变类型简单,广泛发育重晶石化、白云岩化、硅化和黄铁矿化,其中重晶石化程度与矿体规模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其特征与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有很大不同,认为热水沉积SEDEX才是该矿形成的主要成因。
  • 摘要:红牛-红山铜矿床位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中甸)格咱乡,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云南三江造山带义敦岛弧南端的中甸弧,矿区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石英二长斑岩中角闪石和黑云母斑晶的出现以及较高的含F量(分别为1.49%和2.62%),表明其岩浆为富H20富挥发分熔体;石英斑晶具有港湾状、浑圆状的溶蚀表面和钾长石细晶外壳,并且显示了典型的骸晶状结构指示了其岩浆经历了快速上升侵位过程和岩浆热液的自交代作用;钻孔中岩浆热液角砾岩和大量石英细脉的出现暗示了岩浆在快速上侵过程中发生了隐爆作用,形成并出溶了含有大量F,CI等组分的高盐度超临界流体。石英-硫化物阶段,由于成矿流体超压→流体沸腾,裂隙生成→减压排泄,裂隙愈合→流体超压的循环,在此过程中围岩经历了多次破裂和裂隙的愈合,直至整个成矿体系完全开放,并与大气水发生混合,使成矿流体中剩余金属最终沉淀。
  • 摘要:滇东南老君山地区隶属于华南西部滇东南—桂西钨锡多金属成矿带的组成部分,对滇东南老君山地区钨锡多金属成矿规律作进一步归纳总结,从而对该地区找矿方向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滇东南老君山地区钨锡多金属矿床的时间谱系和空间谱系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以成矿时代、区域构造演化历史为纵坐标,以成矿密集区内矿床空间分布为横坐标,建立了区域矿床“时-空-因”综合谱系,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 摘要:华北地块南缘作为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晚中生代构造岩浆事件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与金、钼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岩体,构成了重要的金、钼等多金属成矿带,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对花山岩体进行LA-ICPMS锆石U-Pb精确定年,同时对该复式岩体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研究,确定其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其成因,并结合前人资料对花山、蒿坪岩体和五丈山岩体进行对比,为进一步探讨其成岩成矿关系提供岩石学和同位素方面的依据. 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花山岩体中细粒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128±1Ma(N=18,MSWD=0.60).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其富集LREE,Rb,Ba,K,P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HREE,Zr,Hf,Ta,Nb,P,Ti等高场强元素,总体Eu异常不明显,矿资料显示该复式岩体外围的金、钼矿床与花山、蒿坪岩体近于同时形成,矿化受岩体热力梯度的控制,多金属矿化组合在空间上具有分带规律性,表现为离岩体由近到远,温度由高到低,矿物组合由钼-黄铁矿→金-黄铁矿→金-多金属硫化物的变化。总体看来,花山复式岩体外围金、钼矿床的成因可能与晚期高分异的花山、蒿坪岩体的联系更为密切一些。
  • 摘要:岭后铜矿位于浙西建德市,大地构造背景上处于钦杭结合带北段(西段).本文通过系统的野外考察以及初步的室内工作,认为该矿床具典型的“两元”成矿特征,主要的成矿阶段为石炭系的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从宏观上,详细分析了其该矿床热水喷流沉积成因的五大证据,矿区内存在燕山中期的中酸性闪长汾岩脉,与矿体时空关系密切。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上蚀变主要有砂卡岩化、绿泥石一绿帘石化、磁铁矿化等,且这些蚀变存在明显的对称分带特征,还可见到微弱的铜矿化现象。这些都说明成矿与燕山期的岩浆活动关系密切。但较之分布于黄龙组地层中的似层状矿体,与岩浆热液活动相关的成矿规模较小。因此,提出该矿的“两元”成矿模式,即先期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主要成矿阶段),叠加燕山期岩浆热液成矿。
  • 摘要:红山-红牛铜多金属矿是中甸火山岩浆弧南段以矽卡岩矿化为主的超大型矿床.矿物组合和晶体形态研究,结合电子探针数据分析表明,矿床中石榴石和辉石广泛发育,可以分为两期:第Ⅰ期石榴子石呈浅红、浅肉红色,常呈致密块状和团块状,主要产在远离矿体的围岩中;第Ⅱ期石榴石主要为半自形-自形粒状,颜色呈深褐色,常作为最主要的非金属矿物与多金属硫化物伴生在矿体内部.第Ⅰ期辉石主要为团块状灰白色放射状的硅灰石,和第Ⅰ期石榴石伴生产在远离矿体围岩中.第Ⅱ期辉石主要为细小的自形透辉石,产在矿体内部.红山-红牛矿区石榴石属钙铝-钙铁固溶体系列,成分环带发育,结晶于偏碱性,弱氧化-氧化的高温环境,矿区矽卡岩并非岩浆同化碳酸盐围岩成因,成矿流体直接来源于岩浆演化热液,在不同的赋矿围岩形成不同矿化类型。
  • 摘要:锡田锡钨多金属矿床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与江西省交界处,茶陵-永兴断陷盆地东缘,属南岭多金属成矿带北缘,钦杭成矿带中部东缘.对锡田矿区范围内不同地区成岩-成矿关系的讨论很少有报道.本文重点论述锡田岩体东西两侧花岗岩地球化学及成矿条件差异性.通过锡田岩体东西两侧花岗岩钠长石性质、c-o同位素以及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发现,岩体西侧垄上矿段地层对岩体的混染更为明显,而东侧桐木山矿段受后期热液作用不强烈,围岩的同化混染作用不明显。岩浆演化程度上,东侧花岗岩较西侧花岗岩演化程度更高,岩浆分异作用更彻底,说明岩浆在矿区出露范围内,有自西向东流动的趋势,或者说明东侧花岗岩的侵入深度更浅,而西侧剥蚀程度更高。这可能是锡田岩体西侧矿化以矽卡岩型为主,东侧矿化以石英脉-云英岩型为主的主要原因。
  • 摘要:浩尧尔忽洞金矿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西段中元古代白云鄂博台缘凹陷带西部,行政上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新忽热乡.本文通过分析浩尧尔忽洞金矿气液两相包裹体,主要成分为H20,C02,N2和CH4,表明流体属于H20-C02-N2-CH4体系。成矿压力估算浩尧忽尔洞成矿深度的区间是2.65~6.27km,平均成矿深度3.91km,成矿深度属于中浅层.通过矿床地质特征、地层、矿石、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流体包裹体等方面的研究,认为浩尧尔忽洞金矿属于黑色岩系型金矿,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浩尧尔忽洞金矿床、朱拉扎嘎金矿床和赛音乌苏金矿床均产出在海西期造山带,成矿作用均发生在海西期,属于古亚洲成矿域的一部分,与中亚成矿带的南天山大山口金矿、南天山的萨瓦亚尔顿金矿、乌兹别克斯坦的穆龙套金矿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库姆托尔金矿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为内蒙古地区进一步找到大型甚至超大型金矿提供了可能。
  • 摘要:云南兰坪盆地是一个典型的中新生代陆内盆地,在大地构造上属环特提斯构造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著名三江构造-成矿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盆地中北部广泛发育大量沉积岩容矿的Pb-Zn-Ag-Cu多金属矿床.这些矿床的分布严格受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的控制,多呈脉状产出.流体包裹体及He,Ar,C,H,O同位素研究表明,西部逆冲推覆根部带的Cu-Ag(Mo)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主要为与围岩充分交换的深循环大气降水,具有富CO2、中高温(集中在2800C-3400C)、中低盐度(1-4wt.%NaCl equivalent)的特点;前锋带Pb-Zn-Ag(±Cu)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则主要源于大气降水的盆地卤水,具有贫CO2、中低温(集中在160℃-220℃)、中高盐度(集中在12-22wt.%NaCl equivalent)的特点。各矿床铅同位素组成表明,不同矿床具有大致相同的铅同位素组成,且与兰坪盆地区域地层的铅同位素组成一致,说明这些矿床的铅主要来源于兰坪盆地上地壳沉积岩。其中,金满铜矿床部分样品具有较低的铅同位素比值,它们均位于兰坪盆地地壳岩石铅同位素范围的左侧,指示金满铜矿床可能有部分深源铅的加入;连城铜(钼)矿床的铅主要来自上地壳沉积岩,并与地幔铅不同程度地混合。
  • 摘要:田冲白钨矿床就位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西部边界,富宁-那坡被动边缘盆地,属越北古陆边缘坳陷带,是首次发现的产于文山-麻栗坡断裂带中的萤石-石英脉型白钨矿床.本文通过对矿区内含矿萤石脉体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田冲白钨矿床成矿流体性质为浅成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流体;同时,通过对比老君山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田冲白钨矿床成矿流体表现出一定程度上对老君山花岗岩体的继承性;因此,田冲白钨矿床的形成与就位可能是对老君山花岗岩穹窿钨锡多金属成矿事件的外围响应.分析了其钨元素在石英脉型热液矿床中主要以黑钨矿和白钨矿两种形式存在,田冲地区钨矿仅以白钨矿的形式产出,是成矿体系中多种因素耦合的结果,其中田冲较低的成矿温度也是决定w元素以白钨矿形式产出的重要因素。
  • 摘要: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作为冈瓦纳大陆和欧亚大陆的界线被提出来以后一直受到地学界密切关注.本文对青藏高原羌塘中部日湾茶卡地区的一套侵入到三叠纪硬水泉组的花岗闪长岩对其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的测试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为211±1.8Ma,表明其时代为晚三叠世。岩石地球化学资料显示该花岗闪长岩的A/CNK值在1附近,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岩石Mg#值为52~54,具有高Si02,A1203,富碱,低Fe2O3T,Ti02的特征。结合区域上已有的研究资料,初步认为该花岗岩体为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的产物,为龙木错-双湖-澜沦江洋的闭合时限起到限制作用,也为龙木错-双湖-澜沦江洋的演化积累资料。
  • 摘要:地壳深熔作用是大陆构造作用和演化的核心作用之一,是大陆地壳活化、分异和演化的关键过程.地壳深熔作用形成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和混合岩,为深入理解地壳深部物理和化过程提供关键的岩石探针.在地壳深熔作用和岩浆演化过程中,副矿物溶解动力学特征强烈影响着熔体的(微量元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性质。为探讨副矿物溶解动力学行为在地壳深熔体系中的地球化学效应,本文以喜马拉雅造山带拿日雍错淡色花岗岩和辽南金州隆起角闪岩混合岩为例,采用野外实测方法,来揭示石榴石和榍石在地壳深熔作用中的行为和深远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效应.结果表明与磷灰石和独居石相似,在地壳深熔作用中,石榴石和榍石不仅调制着熔体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而且深远地影响着熔体的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摘要:本文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朗县两个岩体中三个不同岩性侵入岩样品的年代学分析,以期探讨本区白垩纪不同岩性侵入岩之间的演化关系,以便为深入理解冈底斯南缘侵入岩时序格架和成因动力学机制提供新的年代学资料。结果表明本区的岩浆演化过程是lO1Ma,中性闪长岩岩浆侵位;在81-84Ma,过渡性的花岗闪长岩岩浆侵位;在77-79Ma,演化成酸性黑云母花岗岩侵位。
  • 摘要:雅鲁藏布江中段三大岩类均有出露,其中以岩浆岩、变质岩相对发育,未变质的沉积岩较少.各类岩石的分布明显受地质背景的制约,与地层区划及构造位置密切相关.岩浆岩中侵入岩主要见于雅鲁藏布江左岸,为冈底斯-察隅岩浆岩带的主体之一,在喜马拉雅和雅鲁藏布江地层区内也见有出露.火山岩分布广泛,但新生代以前形成的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变质改造;其中中生代火山岩是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时期不同岩类的脉岩在不同地层区内均有见及.变质岩在各地层区内均有产出,构成了雅鲁藏布江中段地层区内出露地层的主要岩石组合,其变质作用类型、变质期次相对复杂,以滹沱-晋宁期、印支-喜马拉雅期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及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为主.沉积岩在各地层区内均有出露,但中生代及其以前的沉积岩均已有不同程度的变质改造,而未变质的沉积岩主要为新生代形成。
  • 摘要:青藏高原南部后碰撞火山岩出露较少,以前多被混入林子宗群火山岩.但近期的研究显示后碰撞火山岩与林子宗火山岩属于两次形成机制和构造环境完全不同的岩浆作用.本文对地堑南部查孜地区的新近纪火山岩进行了进一步野外地质调查、室内研究和锆石SHRIMP U-Pb定年。研究表明其加权平均年龄12.81±0.68Ma(MSWD=1.7),代表了岩石形成时间,火山作用发生在中新世中期。两件锆石U-Pb定年结果与样品的40Ar-39Ar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同位素年龄结果准确可靠。查孜地区高钾流纹岩定年结果确定了当惹雍错-许如错地堑南端中新世酸性岩浆出现的时间在大部分已有钾质-超钾质火山岩年龄结果范围之内(14.1~11.5Ma),该结果对厘清当惹雍错-许如错新近纪火山岩的时空分布提供了新的制约,对研究青藏高原新近纪时期岩石圈地幔的组成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西藏尼木斑岩铜矿矿集区位于冈底斯陆块西段北缘,南邻雅鲁藏布江板块结合带,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成矿条件优越。本文根据对该区铜矿床形成的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田构造和成矿作用的研究,对尼木斑岩铜矿矿集区存在的主要地质矿产及矿产勘查问题与找矿前景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讨论,以期进一步推动该地区的铜矿资源的找矿勘探工作,实现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
  • 摘要:Twenty one magmatic rocks were analyzed for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and asubset of them for Sr-Nd isotopes and zircon U-Pb isotopes,to constrain magmagenesis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Iranian segment of the Makran arc.Two samplesfrom the Bazman volcano yield zircon U-Pb ages of 7.5±0.1Ma and 5.9±0.2Ma.Four samples from the Taftan volcano yield a cluster of ages at ~3.4-3.2Ma and onesample was dated at 0.84±0.06Ma.The obtained ag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published K-Ar and39Ar/40Ar ages for these volcanoes ranging from the Late Mioceneto the Late Pleistocene.The Mirabad granitic pluton,which is close to and interpretedto be the root of the Taftan volcano,was dated at~19Ma.Theanalyzed rocks showbasaltic to rhyolitic compositions,calc-alkaline affinity and an orogenic geochemicalsignature revealed byenrichments in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light rare earthelements and Pb,and depletions in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andP relative toelements of similar incompatibilities.
  • 摘要:电化学方法是一种快速简便,适合元素的形态分析及现场检测的研究手段,广泛应用于自然体系中金属元素的分析.本文准备将其应用于矿物岩石样品中的金属元素分析,目标是经过简单的酸溶等样品处理后,可在野外进行即时元素含量和形态分析,为矿藏考察提供技术支持.此外,沉积矿物中的有机物与金属的结合状态也是研究古气候演变和地球演化过程的重要对象,以水体系为基础,所采用的震动汞齐银丝等微电极成功的测定了pM级Pb的含量及其与有机物的络合,对实现矿物岩石样品的研究提供了可行性。
  • 摘要:同位素分馏可分为热力学平衡分馏、动力学非平衡分馏和非质量相关分馏.钙同位素分馏及微量元素(Sr、Mn、Mg等)分异可以作为研究大气圈和海洋化学演化的重要指标.钙同位素分馏只受动力学同位素分馏的影响,而不受平衡分馏的影响.本文选取滇东北毛坪铅锌矿区Ⅱ号矿体赋矿围岩,包括灰岩、白云岩,以及热液白云石、热液方解石等蚀变矿物为对象,通过对其主量元素含量及钙同位素组成的分析,发现钙同位素分馏与主量元素表现出较为特殊的相关关系,进而揭示了钙同位素的分馏方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毛坪铅锌矿床白云石化过程中,钙同位素分馏方式主要表现为动力学分馏;主量元素含量对钙同位素分馏动力学分馏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Ca0与Mg0含量、矿物沉淀环境、流体性质、离子类质同象替换、大半径离子机械混入造成晶格崎变及胶体吸附作用等。
  • 摘要:Fe既为天然矿物的主要组成元素,又是重要的成矿元素,且广泛参与地球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随着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仪的出现,使高精度Fe同位素分析技术得以实现,并且广泛应用到地球化学、天体化学、环境化学等方面研究中,极大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对硅酸岩Fe同位素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岩浆、成矿过程中Fe同位素分馏特征及机理.本次分析方法是在中分辨条件下进行的,待测溶液和标准溶液进样浓度为3ppm,介质为2%HN03,信号强度大约为18~20V。仪器分辨率R≈4800,56Fe峰肩宽可达180ppm,足以将56Fe和干扰峰区分开来,相对于高分辨获得更高的信号,提升了δ57Fe的测量精度。对Fe同位素比值差别较大的9个USGS硅酸岩岩石标样,进行了化学处理和仪器测试,所得出的Fe同位素比值均与国际推荐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并符合同位素质量分馏效应。通过对两种内部标样长期测定,得到较高的测量精度,δ56Fe的2SD<0.041。因此,实验室目前已经成功研发了硅酸岩Fe化学分离、纯化和仪器测试方法,这一方法适用于自然界中多数常规硅酸岩样品,可广泛应用于解决岩石成因、流体演化与成矿等前沿科学问题中。
  • 摘要:测定熔体包裹体的Pb同位素组成可以获得有关岩浆起源、演化等重要信息,而这些信息通常很难通过全岩研究来获得.近几年来,快速发展的LA-MC-ICP-MS技术被应用于原位Pb同位素的分析。本研究中,使用LA-MC-ICP-MS技术建立了一种适合分析微小熔体包裹体Pb同位素的方法,并对来自年轻和古老火山岩中的熔体包裹体进行了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本实验建立的方法可以为微小的地质样品(如熔体包裹体,>45μm)提供快速精准的Pb同位素原位分析,不仅可以分析年轻地质样品,对古老地质样品也可以进行Th-U衰变校正,从而大大拓展了激光Pb同位素微区原位分析的应用范围。
  • 摘要:本文分析了仲岗洋岛的各单元的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探讨了其构造环境和形成时代。结果表明仲岗洋岛具有典型的洋岛型岩石组合,玄武岩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它形成于以洋壳为基底的洋岛环境。仲岗洋岛形成年龄为116Ma,说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所代表的新特提斯洋在早白垩世晚期并未闭合。结合蛇绿岩、洋岛、岛弧型火山岩、碰撞型火山岩等的对比研究,认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最终闭合于早白垩世末期-晚白垩世早期(约100Ma)。
  • 摘要:本文在藏东类乌齐地区吉塘群中解体出一套花岗片麻岩,对其进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可以为探索北澜沦江板块缝合带的构造属性和藏东地区冈瓦纳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界线提供新的线索。结果表明花岗岩片麻岩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亏损Nb,Ta,Ti和P等元素,富集Th,U,LREE等元素,在相关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落入碰撞型花岗岩区域。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吉塘群中花岗片麻岩的原岩形成于陆陆碰撞环境,为古特提斯洋三叠纪碰撞闭合的岩浆记录。由此推测,北澜沦江板块缝合带可能代表了藏东地区冈瓦纳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界线。
  • 摘要:目前羌塘地区还没有确切的三叠纪以前火山弧岩浆岩的报道,本文采集的望果组两件样石锆石LA-ICP-MS定年样品结果显示该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为350Ma(安山岩)、358Ma(英安岩),均为早石炭世,为该火山岩的形成年龄。地球化学数据显示,英安岩A/CNK为0.69~0.88,平均为0.79;安山岩铝饱和指数A/CNK为0.62~1.08,平均值为0.81,均具有偏铝质特征。英安岩里特曼指数δ为1.00~1.17,平均为1.11;安山岩里特曼指数δ为1.04~2.67,平均为1.84,显示钙碱性特征。两件样品均为偏铝质钙碱性岩石。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曲线均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形式,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Th,U,Pb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亏损,具有典型岛弧型火山岩的特征。该火山岩是钙碱性岛弧火山岩,说明龙木错-双湖-澜沦江洋在早石炭世就开始了洋陆俯冲过程,该弧火山岩很可能反映了扬子大陆南缘的大洋信息。
  • 摘要:青海格尔木地区东昆中复合岩浆弧地处昆仑造山带及柴达木盆地交界处,昆北,昆中,昆南三条大型断裂带呈近东西向延展. 本文所述中基性岩主要出现在东昆中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北侧,出露范围不大,总出露面积约1km2,主要岩石类型为中粗粒辉长岩、中细粒辉长岩、辉绿岩及辉长闪长岩,围岩为早二叠世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同时在附近伴生有一套硅质岩。东昆仑造山带中段印支期中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整体上表现出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玄武岩的特征。中基性岩偏高的Si02含量,Mg#较低,高钙高钾的特征反映该中基性岩岩浆形成深度较浅,应受到了较强的地壳物质同化混染作用,且在岩石形成过程中应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对中基性岩的三个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的年龄分别为辉绿岩246.6±1.8(MSWD=0.44),辉长岩240.1±1.4(MSWD=2.4)及辉长闪长岩234.0±1.2(MSWD=0.93),属于早-中三叠世。早-中三叠世时期,古特提斯洋正在向北面的柴达木板块下俯冲消减。受俯冲挤压作用影响,使得岛弧后侧岩石圈伸展-减薄,地幔物质上涌并上升侵位,与地壳物质经历了一定的同化混染作用,形成该期中基性岩。
  • 摘要:目前,对拉萨地体中部(拉萨地体的主体部位)地壳的演化过程还缺乏系统的认识.本文对拉萨地块中部羊八井地区出露的花岗质侵入岩做了系统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原位Hf-O同位素以及全岩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研究。锆石U-Pb定年显示花岗斑岩形成于晚白垩世末期(~66Ma),黑云母花岗岩形成于早始新世(~48Ma)。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花岗斑岩可能是拉萨地块中部中上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而黑云母花岗岩可能来自受幔源物质改造的下地壳的重熔,反映了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过程中幔源物质上涌对下地壳的物质改造。
  • 摘要:近年来的地球化学调查表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北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也是一条显著的铬元素富集带,具有良好的铬铁矿找矿远景.本文通过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的地质构造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康穷铬铁矿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首次发现的铬铁矿体,为豆荚状铬铁矿类型,该矿体露头良好,依据地表露头判断,已达中型矿体规模,矿体矿化较好,矿石品位高,以冶金级致密块状矿石为主,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本区具有良好的铬铁矿找矿潜力。豆荚状铬铁矿是蛇绿岩中地幔岩类的典型岩矿单元,是识别蛇绿岩的一个重要标志,康穷铬铁矿的发现,有助于加深对本区蛇绿岩的认识。
  • 摘要:本文报道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改则北部热那错英安岩、改则西北部多不杂玄武岩和辉绿岩脉的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和全岩Sr-Nd同位素数据.研究认为热那错埃达克岩很可能是晚侏罗世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羌塘南缘发现的俯冲洋壳来源的改则热那错地区埃达克质英安岩和多不杂地区同期的高Nb基性岩石组合指示了班公湖一怒江特提斯洋壳的北向俯冲,因而这套高铌玄武岩很可能来源于板片熔体交代地幔楔的部分熔融。
  • 摘要:Whole-rock geochemistry,Sr-Nd isotope and zircon U-Pb isotope data arereported for five granitoids and mafic dykes and enclaves from the eastern Lhasaterrane.Our zircon U-Pb data exhibit that these rocks were intruded during 83 and 45Ma.The Late Cretaceous(83Ma)granitoids with adakitic characteristics(high Sr/Yratios)display ISr of 0.7060 to 0.7065 and εNd(t)=-0.3 to -3.0 and T2DM=0.9 to 1.1Ga,indicating that they were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over-thickened mafic lowercrust.
  • 摘要:本文以五龙沟黑石山东部的花岗闪长岩研究对象,对所采集的花岗闪长岩样品K61和K63-1花岗闪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其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60.4±2.3Ma。对样品的锆石Hf同位素测量,具中K61花岗闪长岩杆品中的19颗锆石的εHf(t)值为-4.65~8.98,对应的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为(TCDM=1.41~1.68Ga)。而样品K63-1中18颗锆石的εHf(t)值为-4.81~8.33,对应的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为(TCDM=1.41~1.64Ga)。结合东昆南构造带内发育石炭纪海相碳酸盐岩和晚二叠世-三叠纪碎屑沉积岩地层,以及晚二叠世格曲组与晚石炭世的浩特洛洼组的角度不整合现象。早三叠世洪水川组的沉积组合具有古俯冲带之上(活动的古构造背景相关)弧前盆地的沉积特征,其碎屑组分主要来自北侧的岩浆弧。因此,综合昆北地区出露的晚二叠世时期岩浆岩是在陆缘弧的构造环境下形成的。
  • 摘要:本文报道冈玛错-日湾茶卡地区日湾茶卡组的岩石组合和碎屑锆石U-Pb年龄数据,初步表明日湾茶卡组碎屑锆石中360Ma和450Ma年龄峰值最为明显,是青藏高原羌塘地区的首次发现,为龙木错-双湖-澜沦江洋岛弧消减事件和加里东运动的年龄记录,表明碎屑岩的物源区主要来自扬子大陆周缘。结合古生物化石资料可知,日湾茶卡组属于欧亚大陆扬子型石炭纪沉积地层,为岛弧环境下的一套浅水台型沉积,对探讨其物源区和构造归属等问题提供新的资料。
  • 摘要:日湾茶卡地区位于改则县城北约260多公里,处于羌塘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也是地质找矿的空白区.近年来在此发现了难爬日铁矿.初步研究后认为,该区成矿地质条件较为优越,已发现的矿化线索出露好,规模较大,品位富,显示该区具有较好的成矿潜力与找矿远景.本文通过对其地质环境以及矿石的详细分析,初步确定难爬日铁矿的成因类型为接触交代型铁矿。矽卡岩型铁矿占我国富铁矿储量的第一位,难爬日矽卡岩型铁矿的发现填补了该区找矿的空白,证明该区具有较好的矽卡岩型铁矿床的成矿潜力,对区域找矿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在阿里冈底斯山主峰岗仁波吉峰-阿伊拉日居山一线,冈底斯花岗岩体受到多期断裂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喜马拉雅大反向断裂和喀喇昆仑断裂活动的改造,花岗岩作为喀喇昆仑断裂活动引起的同构造花岗岩,并把此年龄归结为断层活动年龄,从而引起极大的争论.本文对本区的花岗岩做了一系列的锆石U-Pb测年和云母氩氩测年,年龄数据表明岗仁波吉峰地区的冈底斯花岗岩由110Ma,60Ma,SOMa和32-25Ma四期花岗岩组成,韧性剪切带内云母的氩氩年龄均为12Ma左右,表明喀喇昆仑山断裂错断了早期活动的喜马拉雅走滑错距大概在52公里。冈底斯花岗岩热年代学数据排除了把北阿伊拉日居山花岗岩体(侵入时间:32-25Ma)作为喀喇昆仑断裂同构造花岗岩的推论,并详细分析了其原因,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 摘要:义敦岛弧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羌塘地块和松潘甘孜地块之间,沿岛弧中央线从北至南广泛的分布着燕山晚期的花岗岩体及相关的矿床.本文对义敦岛弧南端中甸地区新发现的四个燕山期岩体的地球化学性质,来源及成因进行介绍,并对它们的动力学背景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中甸地区的四个岩体可能主要来自于较厚下地壳在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下部分熔融而形成母岩浆,后经历了较高程度的角闪石、辉石和黑云母等镁铁质矿物,长石,磷灰石和榍石等副矿物的结晶分异而形成的从埃达克质岩石到高分异I型花岗岩系列的岩浆作用。由于义敦岛弧晚白垩纪成岩成矿年龄(115-75Ma),与拉萨板块和羌塘板块白垩纪碰撞的时间(145-80Ma),以及与藏东地区区域抬升的时间(154-72Ma)相耦合,指示义敦岛弧(包括中甸岛弧)燕山晚期的岩浆及矿化作用,可能与拉萨板块和羌塘板块碰撞而引起的东侧伸展作用有关。
  • 摘要: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两侧广泛发育的岩浆岩作为洋壳俯冲碰撞的直接产物,承载了大洋演化的重要信息,是反演大洋开合过程的关键.本文通过对达查沟地区识别出的一套具有埃达克特征的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进行锆石U-Pb年龄测定和地球化学分析,研究显示早白垩世末达查沟地区处于伸展环境下,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研究认为早白垩世末班公湖-怒江洋壳岩石圈南向俯冲的过程中发生了板片断离。板片断离导致携带大量热量的软流圈物质从板片断离窗口上涌,无疑为断离板片边缘熔融提供了热源条件。同时区内富镁安山岩的发现,也被认为是断离板片熔体混染上覆地幔橄榄岩的产物。因此,板片断离模式是达查沟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形成的最好地球动力学机制解释。达查沟地区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的发现为班公湖-怒江洋壳岩石圈南向俯冲过程中板片断离模型提供了重要的岩石学证据。
  • 摘要:西藏八宿花岗岩处于北冈底斯东段,紧邻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组成,侵位于石炭-二叠系、泥盆系变沉积岩及朱村组火山岩中,4件花岗闪长岩样品的Si02含量在63%~69%之间,A1203含量大于15%,Na20+K20含量为5.28%~6.95%.稀土元素总量在126×10-6~296×10-6之间,样品显示强烈富集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于Rb和Th亏损Ba,富集U和Pb,亏损Sr等特征.从而得出结论:(1)八宿花岗岩类样品显示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相对亏损的特点,具有明显的铕负异常;(2)八宿岩体属于白垩纪中、北冈底斯岩浆大爆发的产物;(3)八宿岩体很可能是中冈底斯在西藏境内的东延部分。
  • 摘要: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是新特提斯洋俯冲于亚洲板块之下形成的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的重要部分,广泛发育着渐新世-中新生代岩浆岩,并孕育了大量的金属矿产。本文对拉萨地块西部亚热南杂岩体识别出的两类侵入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及Hf-O同位素、岩石地球化学等研究表明,亚热南杂岩体主要由始新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年龄49.40±0.88Ma)和中新世花岗斑岩(年龄16.30~16.53Ma)组成。始新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钾玄岩系列准铝质-弱过铝质,具有低的Sr/Y、(La/Yb)N值(14.41~24.22),高Y、YbN值,为典型的岛弧岩浆岩性质,其锆石Hf同位素特征εHf(t)为-0.19~2.80,δO18介于5.18至6.18;中新世花岗斑岩为钾玄岩系列、准铝质,具有高(La/Yb)N值(24.94~37.17)和较低的YbN、Sr/Y比值的类埃达克质特征,其锆石Hf同位素特征为εHf(t)=-5.17~-3.52,反映O同位素特征的δO18为6.24~8.75。对比拉萨地体其他始新世-中新世侵入岩,锆石原位Hf同位素显示出明显的东西差异特征:代表拉萨地体西部不含矿斑岩的亚热南中新世花岗斑岩具有着相对富集的Hf 同位素特征,而东部含矿的斑岩(驱龙、冲江等)则表现出亏损特征.锆石原位δO18-εHf(t)图解中也明显显示出明显的负相关性,即不含矿的中新世斑岩显示出高的δO18与负εHf(t);含矿中新世斑岩(驱龙等)显示低的δO18与正εHf(t)。多种证据显示这两种岩性的源区存在着差别,始新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源区为地幔楔混染过的中下地壳;而具有埃达克性质的花岗斑岩则可能是源于古老地壳部分熔融。结合年代学及构造背景,推论出始新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岩石成因为新特提斯洋板中下地壳;而具有埃达克性质的花岗斑岩则可能是源于古老地壳部分熔融。结合年代学及构造背景,推论出始新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岩石成因为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引发混染过的中下地壳发生熔融并结晶分异形成;而中新世花岗斑岩则由形成于某种动力学机制引发的古老下地壳熔融后侵位于上地壳。本研究对中新世类埃达克质斑岩的深入报道为进行拉萨地块东西部含矿、不含矿斑岩的对比及预示找矿规律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摘要:羌塘盆地雁石坪地区是出露侏罗系最完整的典型剖面之一,盆地内出露最广、发育最完整的地层是侏罗系,且大致呈东西向展布,其自下而上依次为曲色组(J1q)、雀莫错组(J1-2q)、布曲组(J2b)、夏里组(J2x)、索瓦组(J3s)和雪山组(J3x).藏北羌塘盆地雁石坪地区中侏罗统夏里组是一套以粉砂岩与泥岩韵律互层为主、夹砂岩、灰岩、膏盐岩组成的地层体,属典型潮坪环境沉积产物,通过分析得到其岩性和沉积物颜色变化呈明显旋回特征.通过对雁石坪中侏罗夏里组高分辨率岩性、沉积物色度和碳酸钙含量分析,并采用Redfit频谱分析以及滤波手段对其碳酸钙含量主频周期的演化重现,发现岩性、明度和碳酸钙含量频谱曲线与米兰科维奇旋回周期之间对应良好,认为由地球轨道效应控制的海平面变化是影响该区中侏罗统夏里组沉积旋回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按照夏里组滤波信息对地层的划分,2046-2308m段显示岁差波段的低振幅是导致该段气候保持温暖湿润状态的主要原因;2308-2680.5m段夏里组气候最终转化为干旱炎热型的根本原因是岁差较前段增大数倍;2449.5-2680.5m段持续强势的岁差以及100ka的输入对该段石膏层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西藏嘎拉勒矽卡岩型金铜矿位于阿里地区革吉县城西20km 处,本文以嘎拉勒金铜矿床中矽卡岩中金云母为研究对象,通过40Ar/39Ar同位素定年的方法,精确厘定了嘎拉勒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的成矿时代.嘎拉勒矿区的非成矿岩体巨斑状花岗闪长岩侵入年代为(131±17)Ma,成矿期的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和闪长玢岩锆石年龄为(86.52±0.410)Ma和(89.09±0.41)Ma,可见嘎拉勒矽卡岩矿床金云母的年龄晚于成矿岩体的1Ma左右,进一步证明样品中金云母之于成矿的代表性。这一数据与在同一矿田内尕尔穷斑岩型铜金矿床中成矿期辉钼矿Re-Os年龄也极为相近,进一步显示出矿田内成岩与成矿的时空一致性,而尕尔穷是以铜为主的斑岩型铜金矿床,显示出同一矿田具有内铜外金的成矿分带性。此外,该矿床的成矿年龄与措勤县日阿矽卡岩型铜钼矿床的成矿年龄(87.69±0.64Ma)相近,反映了拉萨地块北部存在一条晚白垩世铜金成矿带,其成矿作用可能与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碰撞后在拉萨地块北侧发生岩石圈拆沉引起地幔物质上涌而诱发的岩浆活动有关。
  • 摘要: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是西藏中北部重要的构造带之一,也是西藏重要的成矿带之一,所以搞清楚班-怒洋盆开启的时限对区域矿产调查和堪查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对班-怒结合带中东段发育的中-晚三叠统地层确哈群和嘎加组中均夹有的火山岩进行详细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发现,虽然其火山岩地球化学性质有所差异,但是其反应的构造环境确是一致的:初始裂谷构造环境,说明班-怒洋盆中东段开启时限为中-晚三叠世。
  • 摘要:东北地区出露大面积花岗质岩石,其中往往存在数量不等的暗色微粒包体,本文对佳木斯地块东北缘早二叠世六连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与其寄主花岗闪长岩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该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及其构造属性.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寄主岩石和包体分别形成于284Ma和278Ma,在误差范围内两者基本一致,这表明六连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278~284Ma)。在主微量元素上,主岩和包体分别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低钾拉斑系列和准铝质中钾钙碱性系列,反映出包体的源区具有亏损地幔性质,表明其岩浆源区可能是受俯冲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楔。结合同期火成岩组合的空间变异特征以及区域构造演化历史,认为佳木斯地块东北缘早二叠世六连岩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其地球动力学机制与佳木斯地块东侧古洋板块的西向俯冲作用有关。
  • 摘要:本文对采自东天山沙泉子至星星峡一带的星星峡杂岩中3个变沉积岩和1个正变质岩代表性样品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定年结果显示,副变质岩的原岩主要由0.8~1.1Ga和1.3~1.9Ga的碎屑物质组成,并有少量古元古代早期的碎屑物质;正变质岩的原岩结晶年龄为~880Ma。结合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东天山的前寒武纪地壳基底可能形成于中元古代早期,并且与塔里木克拉通具有不同的地壳形成和演化历史,而不可能起源自塔里木克拉通。通过与造山带周缘古老陆块的对比研究,认为中天山地块可能是在中元古代时期,由东欧板块边缘的弧增生造山作用形成。此外,变质沉积岩和正变质岩的锆石边部均记录了~380Ma的变质作用年龄。变质锆石的稀土元素和Hf同位素特征反映它们为变质熔体生长锆石。矿物温、压计算结果显示变质作用发生在约720℃和0.4GPa的相对高温、低压的条件下。星星峡杂岩泥盆纪变质作用的形成很可能与造山带中同碰撞或后碰撞花岗岩的侵入,加热中上地壳而发生的高温低压变质作用有关。
  • 摘要:塔里木地块和中亚造山带分布有大量的~280Ma岩浆岩,组成了塔里木大火成岩省。相邻的阿拉善地块也分布有大量的显生宙花岗质岩石,并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对阿拉善地块巴彥诺尔公岩基的新发现的I型、A型花岗岩、高 Sr/Y花岗闪长岩和镁铁质包体,及毕级尔台杂岩的辉长岩、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的SIMS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它们均形成于~280Ma。锆石Hf-O同位、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表明,巴彥诺尔公岩基I型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A型花岗岩可能分别形成于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作用和底侵的幔源基性岩的部分熔融作用;而毕级尔台杂岩的辉长岩、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可能分别来自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作用、玄武质岩浆的分异和中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作用。因此,阿拉善地块在~280Ma经历了广泛的地幔和地壳的部分熔融作用。结合区域上的~280Ma岩浆岩并没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它们很可能形成于伸展背景,推测由这些岩石组成的阿拉善酸性火成岩省可能是在~280Ma的塔里木地幔柱背景下爆发的。
  • 摘要:尼新塔格铁矿区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辖区内,大哈拉军山组第三段(C1d3)为主要的赋矿地层,其中从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及其对应成分的火山碎屑岩均有分布,以玄武安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根据对矿石组构、成因、矿物共生组合关系和产出特征的研究,可将矿床形成过程划分为两个主要成矿期次,即矿浆成矿期和热液成矿期。从玄武粗面安山岩-弱矿化玄武粗面安山岩-矿化玄武粗面安山岩-浸染状矿石及磁铁矿岩屑,均反映出一种特征:磁铁矿可以以任何比例存在于该类岩石的基质中,而矿区其他类型岩石中没有这种现象,由此认为该类岩石既是矿源岩又可作为赋矿围岩。另一方面,矿石和中基性火山岩之间,无论是稀土元素特征还是二者的微量元素特征均表现出较好的相似性,这进一步佐证了玄武粗面安山岩即矿源岩。而如前所述,该区内的玄武岩、玄武粗面安山岩、粗面安山岩、安山岩以及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均由玄武质岩浆分异演化形成,故玄武质岩浆即矿浆期磁铁矿的成矿母岩浆。基于上述特征,研究认为该矿床成因上属于以玄武质岩浆为母岩浆的岩浆矿床和热液矿床的复合型矿床,并且以岩浆成因为主。
  • 摘要:为了查明不同造山带蛇绿岩铬铁矿中金刚石等深部矿物的分布规律,本文开展了内蒙古晚古生代贺根山蛇绿岩中的铬铁矿床的人工重砂矿物学研究,并从中找到了金刚石,成为蛇绿岩铬铁矿含深部矿物又一新的例证。
  • 摘要:卡瓦布拉克地块位于东天山东部喀拉塔格-星星峡微地块,喀拉塔格基性火山岩具有低铝(14.92%~16.62%)、较高的钾(0.40%~0.49%)和铁(9.01%~12.39%)的特征,显示具有大陆裂谷玄武岩的特征。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配分曲线均显示了大陆内部玄武岩的特征,与裂谷初期玄武岩相似。喀拉塔格中性火山岩富铝(14.67%~16.28%)、镁(2.23%~4.90%),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图型式呈右倾型,具有弱的负Eu异常(0.70~0.90),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图与大陆安山岩稀土元素配分曲线相似。酸性火山岩富硅(64.67%~75.37%)、富碱(7.97%~9.73%)、富钾(3.09%~8.73%),属钙碱性系列。A/CNK=0.96~1.10,属于准铝质到弱过铝质,比较接近S型花岗质岩类特征。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与典型的大陆裂谷流纹岩的稀土曲线一致。喀拉塔格火山岩不整合覆盖于蓟县纪及青白口纪碳酸盐岩地层之上,其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既有碱性系列也有亚碱性系列,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配分曲线型式较为相似,显示彼此相似,稀土元素分配曲线呈右倾型,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Eu异常从基性岩到酸性岩具有由弱到强的特征,具有裂谷带火山岩的特征,与前裂谷大陆拉斑玄武岩和酸性岩浆活动共生的信息相似。喀拉塔格火山岩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它们可能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作用的深部地球动力学的地表响应,是古亚洲洋开启的前兆标志。
  • 摘要:西准噶尔地区位于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西缘,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西准噶尔地区找矿勘探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一系列与岩体有关的矿床,如包古图铜矿、苏云河钼钨矿、加曼铁列克德铜矿、宏远钼矿和吐克吐克铜矿等,本文重点研究了加曼铁列克德含矿岩体的岩石学及年代学。研究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定,认为含矿岩体为晚石炭世。此外,已经获得的克拉玛依地区包古图斑岩铜矿含矿岩体的SIMS锆石U-Pb年龄,其中早期闪长岩为313±2Ma,晚期闪长玢岩为312±2Ma。可见,巴尔鲁克地区加曼铁列克德含矿岩体与克拉玛依地区包古图含矿岩体成岩年龄基本一致,均为晚石炭世。新疆西准噶尔巴尔鲁克地区和克拉玛依地区含矿岩体的形成时代与哈萨克斯坦北巴尔喀什含矿岩体的形成时代基本一致。
  • 摘要:阿拉善地块西缘的北大山分布有大量的晚石炭世-三叠纪的花岗岩类,其成因及其动力学过程可为古亚洲大洋最南部的俯冲-闭合时限提供约束.本文花岗岩类样品分析测试均由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花岗岩类均呈岩株状产出,为多期次侵入。根据岩体锆石LA-ICP-MS年龄及野外的侵入接触关系,由老到新由石英闪长岩(302.0Ma±9.2Ma),黑云母英云闪长岩(246.5Ma±4.6Ma),二长花岗岩(235.0Ma±4.4Ma),黑云母花岗岩(229.5Ma±9.2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除了石英闪长岩为低钾拉斑系列外,其余花岗岩类均为高钾钙碱性。古亚洲大洋在最南端的阿拉善地块北缘闭合的时限应该晚于275Ma,早于246Ma,为中二叠世至早三叠世。
  • 摘要:为了详细的研究林西组与老龙头组的沉积、构造特征,本文对黑龙江省龙江县济沁河乡老龙头村东山进行了剖面实测,剖面总长度340m,剖面主要控制晚二叠世林西组(P3l)地层上部与早三叠世老龙头组(T1l)下部,剖面很可能包含P/T界限,其中实测林西组厚度>180m,老龙头组厚度>100m,样品TTL-5位于剖面底部,为晚二叠世林西组砂岩(P3l),样品TTL-2位于剖面中部,为早三叠世老龙头组砂岩(T1l)。结果表明林西组和老龙头组碎屑锆石最小年龄分别为254Ma和247Ma,说明大兴安岭中段林西组和老龙头组为连续沉积;林西组和老龙头组1800Ma左右的碎屑锆石年龄反应华北板块北缘与其北侧佳-蒙地块应在晚二叠世林西组沉积时期已经开始碰撞,板块碰撞的最终闭合的时间应在250Ma左右。
  • 摘要:对于研究大陆溢流玄武岩(CFB)的成因,探讨CFB喷发的环境效应及其与重大生物灭绝事件的关系,甚至了解类地行星火山作用的机制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对塔中地区与塔北英买力地区早二叠世塔里木溢流玄武岩覆盖区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地震影像学分析研究,总结了该CFB火山喷发模式的一些基本特征,发现塔中与塔北具有不同的喷发模式。塔北英买力地区则发现侵位于奥陶系灰岩中碟状岩墙的清晰成像,钻井资料证实奥陶系碳酸岩辉绿岩墙与侵位于溶洞中的辉绿岩充填。与其它CFB相比,塔里木塔中地区CFB的岩浆来源于更深的地幔源区且喷发过程比较突然,因此在喷发之前没有一个明显的构造裂隙网络形成。
  • 摘要:吉林中部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的华北板块北缘,西拉木伦-长春-延吉缝合线的东段南缘,古生代时期主要经历了古亚洲洋构造体系的演化。本文对吉林中部大河深组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大河深组玄武岩落在了火山弧玄武岩和活动大陆边缘玄武岩范围内,结合华北板块北缘早石炭世–早二叠世钙碱性花岗岩、吉林中部晚二叠世与俯冲作用有关的高镁安山岩、延边地区早二叠世五道沟群英安岩以及辽源地体早二叠世钙碱性I型花岗岩的存在,暗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大河深组火山岩的形成可能与古亚洲洋板块向南俯冲于华北板块之下形成的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有关,同时也暗示了古亚洲洋在早二叠世之前尚未闭合。
  • 摘要:超高温变质作用对于了解地球的热史和区域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限定作用。阿尔泰造山带是世界上最大的显生宙增生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报道了Li et al.(2004)发现的阿尔泰造山带额尔齐斯构造带富蕴地区的超高温泥质麻粒岩的流体特征、P-T轨迹研究进展,以期探讨阿尔泰造山带晚古生代的变质构造演化。综合变质 P-T轨迹,流体包裹体特征以及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初步认为阿尔泰超高温麻粒岩的形成与幔源岩浆底侵有关。基性岩浆的底侵不但提供了异常高的地温梯度,同时其所释放的大量CO2降低了水活度,使得变质作用峰期的特征矿物得以保存。低密度的CO2流体指示了阿尔泰超高温麻粒岩沿顺时针P-T轨迹紧随超高温峰期变质之后快速抬升降压,使得捕获的同变质流体包裹体因腔体体积增大而密度降低的退变质过程。
  • 摘要:变质相平衡的研究是过去30年中变质岩石学领域的三个突破性进展之一,极大地加深了对变质反应和相平衡关系的理解,开辟了定量研究变质作用的新阶段.本文运用相图方法对大别造山带西段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进行的模拟研究,在分析矿物组合特征及演化规律、确定岩石变质P-T条件与P-T轨迹、揭示高压和超高压变质演化过程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西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主体岩石具有一致的进变质P-T轨迹,都具有早期升温为主、随后升压的特征,差别只是高压岩石升压阶段未达到超高压P-T条件。部分高压岩块如熊店岩块可能具有升温降压的变质P-T轨迹,反映了不同地体具有不同的变质演化特征。榴辉岩与片麻岩退变至角闪岩相条件时流体的多少与来源影响两类岩石的退变质行为,榴辉岩体系缺水有利于保存高压矿物相,片麻岩则可以有矿物脱水而相反。
  • 摘要:南天山南缘花岗岩具有活动陆缘岩浆弧性质,但目前缺乏隆升剥蚀及冷却历史等方面的研究,其所代表的地质意义尚不清楚。本文在对欧西达坂岩体石英闪长岩中分离出的锆石、磷灰石、角闪石、黑云母及斜长石分别进行U-Pb、U-Th/He及Ar-Ar定年的基础上,模拟再现了南天山南缘欧西达坂岩体自侵位以来冷却和隆起的热历史,对岩体的冷却速率、隆升速率进行了初步估算,定量探讨了南天山的区域构造活动。
  • 摘要:中天山南缘缝合带被认为是南天山洋向伊犁板块俯冲关闭所致。许多学者认为南天山洋为一个小洋盆或弧后盆地,最终向伊犁板块之下俯冲消亡。本文开展了巴仑台闪长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LA-ICP-MS年龄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巴仑台地区早志留世构造背景和南天山洋在早志留世的构造演化特征。根据乌瓦门蛇绿岩的地球化学数据与蛇绿岩的产出特征,巴仑台地区乌瓦门蛇绿岩可以跟长阿吾子蛇绿岩和榆树沟、铜花山蛇绿岩进行对比。做出的巴仑台闪长岩体年龄430.1±1.1Ma,为早志留世,也是目前为止,巴仑台地区比较早的岛弧火成岩,产出于乌瓦门蛇绿岩北侧,应该是南天山洋俯冲的产物。
  • 摘要:新疆东准噶尔北缘地区位于新疆北部北部萨吾尔-阿尔曼太晚古生代岛弧带内,介于NWW向额尔齐斯断裂和乌伦古断裂之间。索尔库都克铜钼矿床位于东准噶尔北缘富蕴县西南部,矿床兼具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床的特征,本文在分析其区域地质特征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该矿含矿粗面英安斑岩和粗面斑岩及矿体主要围岩(底层)安山玢岩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测试结果显示粗面斑岩加权平均年龄为383.8±1.7Ma,粗面英安斑岩加权平均年龄为387.6±1.8Ma,安山玢岩加权平均年龄为411±4Ma,表明东准噶尔北缘构成一条中晚泥盆世的斑岩-矽卡岩成矿带,该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 摘要:查明敦德铁矿区内矽卡岩的特征、形成机制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不仅对研究区内岩浆热液过程及其与铁矿床形成的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丰富矽卡岩的成矿理论并为进一步勘查矽卡岩型矿床开拓了新的思路,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对主要的矽卡岩矿物及磁铁矿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矿相学及矿物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矽卡岩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火山变质成因矽卡岩和热液交代成因矽卡岩。火山变质期矽卡岩石榴石的端元组分主要为钙铝榴石,辉石的端元,敦德铁矿床内矽卡岩与火山的喷发密切相关,其中火山变质期矽卡岩可能是由于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受到火山喷发后期所释放的潜热的影响,发生热变质而形成;热液交代期矽卡岩为火山气液沿裂隙交代地层中火山岩而形成。
  • 摘要:华北克拉通是中国最大且年龄最老的克拉通,其形成和演化一直是国内外前寒武纪研究热点之一。其中孔慈岩带被认为是在~1.92Ga由阴山陆块和鄂尔多斯陆块的碰撞而形成,而胶-辽-吉带的形成和演化一直备受争议。辽吉地区古元古代广泛发育着的条痕状花岗岩和斑状花岗岩成为研究胶-辽-吉带的重要线索之一。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卧龙泉斑状花岗岩体和双岔斑状花岗岩体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对该构造带的认识提供新的依据。研究表明,辽东地区古元古代卧龙泉巨斑状花岗岩体和双岔巨斑状花岗岩体属于S型花岗岩,其形成时代为1890Ma左右,是造山作用过程中应力由挤压开始向伸展转化的产物。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胶-辽-吉活动带在约1890Ma时由挤压造山开始向伸展环境转换,到1870Ma左右,造山作用结束。
  • 摘要:内蒙古中部温都尔庙群主要由变质基性火山岩夹少量硅铁质岩和石英片岩组成,原来一直被认为代表早古生代或更早期的洋壳残片或蛇绿岩套。其中变质基性火山岩以绿片岩相变质为主,局部保留枕状构造或发育蓝片岩。本文对其中的变质基性火山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变质基性火山岩中锆石来源复杂,多为基性岩浆从围岩或其它源区捕获的,锆石年龄变化从晚太古代到早中生代,其中最小年龄为246Ma~261Ma,限定该变质基性火山岩的原岩形成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或之后。综合分析认为温都尔庙群变质基性岩的原岩形成于一个扩张规模有限的陆内洋盆环境,该洋盆的形成可能与内蒙古中部从早二叠世以来持续的伸展作用有关,洋盆的最终闭合应发生在早中生代。
  • 摘要:华南地区印支运动的性质是华南大地构造研究中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至今未能取得一致的认识。本文自西向东选择了华南板块南缘的南盘江盆地、桂西那豆合山组、广西来宾蓬莱滩合山组、十万大山盆地和粤东盆地的碎屑岩开展系统的碎屑锆石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获得了这些盆地碎屑沉积物质的年龄组成和Hf同位素数据,结果表明,目前主要有古太平洋板块平板俯冲和特提斯的俯冲碰撞两种不同的模式。本次研究基本否定了物源来自盆地东南部华夏地块的可能性,明确提出了南盘江盆地为三叠纪时古特提斯洋闭合在华南形成的前陆盆地,其与古特提斯洋沿Song Ma带向北俯冲闭合碰撞有关。前人提出的南盘江盆地形成于太平洋板块向西北俯冲作用的观点值得商榷。因此,对华南板块南缘中生代盆地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系统研究,基本勾画了华南板块印支运动前后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
  • 摘要:日本岛第四纪岩浆活动及深部作用过程一直备受关注但综合性研究较少.本文结合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方面的证据,对日本岛第四纪火山作用进行系统研究.日本岛东北部具有类似于MORB的亏损地幔源区,其玄武岩形成于低温含水的浅部源区,经过较高程度部分熔融;而西南部受到富集地幔的混合作用,在高温无水的深部源区经过较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南北两侧俯冲带剖面的Sr-Nd-Pb同位素特征也呈现规律性的差别.地球物理资料显示日本岛东北部受到西太平洋的俯冲速率较大、倾角较小、向西延伸范围较大,而西南部受到西太平洋的俯冲则正好相反.日本岛东北部、西南部的显著差异可能是与西太平洋南北两侧不同的俯冲模式有关。
  • 摘要:金厂沟梁金矿田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金厂沟梁乡境内,理清区内花岗岩类与金矿的成因关系,对于该区地质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该地区的花岗岩进行锆石定年以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测得边缘部位的花岗闪长岩U-Pb年龄为125.51Ma,测得中心部位的似斑状花岗闪长岩K-Ar年龄为121.5Ma。SiO2含量较高,金厂沟梁片麻状花岗岩平均72.63%,西台子岩体平均69.43%,对面沟中心岩体70.21%,对面沟边缘岩体66.78%。全碱质组分(Na2O+K2O)高,片麻状花岗岩平均8.80%,西台子岩体平均8.95%,对面沟岩体平均均为8.87%。微量元素方面,四个岩体整体上富集K、Rb、Sr、Ba等元素,西台子斑状花岗岩亏损Sr、Ba,另外3个岩体亏损Nb、Ta、Ti、P等元素。稀土配分曲线均为右倾斜型,轻稀土部分较陡,重稀土相对较缓。∑REE在92.51×10-6-215.69×10-6,LREE/HREE在10.94-25.50之间,但四个岩体也不完全相同,金厂沟梁岩体片麻状花岗岩具有正Eu异常,西台子岩体为负Eu异常,其他两个岩体异常不明显,说明其来源可能有所不同。
  • 摘要:华南分布有大面积、多期次的中生代花岗质岩石,其中,广泛分布的多期次的正长岩和A型花岗通常被认为和华南的多阶段伸展作用和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规律密切相关。本文对恶鸡脑正长岩,南昆山、黄世尖、虎坐池、苏村、彭坑和东山岩体的钾长花岗岩(或花岗斑岩)进行了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Hf-O同位素研究,确立了这些正长岩和钾长花岗岩的年龄、成因以及和区域演化的关系。研究表明华南在早白垩纪开始了整个区域上的强烈的岩石圈和陆壳的伸展作用,南部的伸展作用略早于北部的伸展作用,显示出伸展作用的不一致性。从早白垩纪A型花岗岩-正长岩以及相互伴生的火山岩的时空分布规律来看,华南白垩纪岩浆作用(142-125Ma)并没有东西向变年轻的趋势,而显示出由南向北向变年轻的趋势。
  • 摘要:大岭上钨矿是大湖塘超大型钨铜钼多金属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矿与细粒花岗岩密切相关。锆石微量元素特征记录了锆石形成环境及其寄主岩石岩浆成因和后期变化过程的丰富信息,可以很好地反映锆石的形成和变化环境,指示其寄主岩石岩浆的形成、演化特征及其对成岩、成矿的制约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大岭上钨矿细粒花岗岩中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为今后分析这些锆石U-Pb测年数据,正确确定含斑细粒花岗岩成岩年龄,推断成岩成矿的时间联系和成岩与成矿关系打下基础。同时对正确认识矿区燕山期侵入岩岩浆演化及成岩、成矿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锆石Ti温度计的平均地质温度为764.97℃。为原生的岩浆锆石,边缘部分受热液改造。
  • 摘要:海南岛是位于华南大陆南端的大陆型岛,岛上出露大面积的中生代岩浆岩,但尚未有110~160Ma的岩浆记录,与华南内陆与沿海地区不同。为了进一步认识海南岛中生代岩浆作用的活动期次及其与区域的对比,本文对白沙盆地中白垩纪鹿母湾群长石砂岩的碎屑锆石进行原位微区U-Pb年龄和Hf-O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鹿母湾群沉积年代晚于115Ma,即白沙盆地的形成时代晚于早白垩世末期;海南岛可能存在110~160Ma的花岗岩岩浆活动;侏罗-三叠纪岩浆作用以陆壳物质再循环为主,白垩纪岩浆活动可能与幔源岩浆侵入提供的热源及部分物质加入密切相关。
  • 摘要:华夏地块是华南地块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发育多时代的岩浆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巨量金属矿产为特征。不同期次的岩浆活动产生的构造背景却存在较多争议。变质作用是构造热事件的一种重要表现,常常伴随着岩浆活动,但又与岩浆活动的强弱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然而,变质作用的类型和强弱直接反应了构造热事件的类型,能够很好地指示变质作用发生的构造背景。本文介绍了除了局部由岩浆侵入造成的接触变质作用,华夏地块经历了至少5期区域变质作用。并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虽然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都是构造热事件的产物,但不同构造背景或动力学机制下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强弱和性质明显不同。燕山期岩浆活动在华夏最为广泛,但同期的变质作用仅限于平潭-东山变质带近非常局限。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以基性岩为主)发育于北武夷地块,但至今没有发现同期的变质作用。早古生代和早中生代以S型花岗质岩浆活动为特征,而这两期的变质作用最为广泛和强烈,指示了变质作用与造山作用的密切关系。
  • 摘要:本文通过对华夏地块的岩石进行了年龄分析,从而对华南的构造演化历史有了整体的认识: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有统一的古大陆—华南古大陆,到中元古代早期,华南古大陆裂解成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两板块之间形成了古华南洋;新元古代早期古华南洋往北西向扬子地块俯冲;新元古代晚期古华南洋消减消失,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发生碰撞拼合形成联合陆块;之后,联合陆块又裂解成若干残块,这也响应了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加里东期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碰撞造山,拼贴形成新的大陆。
  • 摘要:鹦鹉岭矿区地处云开隆起南东边界吴川-四会断裂控制的阳春盆地的南西端,本文通过对鹦鹉岭矿区的含矿岩体黑云母花岗岩进行锆石LA-ICP-MS 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分析,进而了解成岩成矿之间的关系以及示踪成岩成矿物质来源,综上所述,鹦鹉岭钨多金属矿床黑云母花岗岩锆石206Pb/238U同位素加权平均年龄为81.3±0.6Ma,这与辉钼矿Re-Os年龄83.0±1.7Ma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保持一致,表明该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同时形成于晚白垩世时期。成岩物质主要来自于中元古代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并可能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但是其具体来源于壳幔两种岩浆混合成因,还是壳幔物质混合源区(即硅铝质地壳中包含有或侵入有幔源基性岩石)部分熔融成因还需要详细结合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分析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判断.鹦鹉岭矿床正好处于粤西燕山晚期这一成矿高峰期,构成一条北西向展布的钨、锡多金属成矿带,是大陆岩石圈大面积伸展背景下的产物。
  • 摘要:华南地区广泛分布中生代花岗岩,随着锆石U-Pb定年技术的发展,本文对广东中部及沿海10个花岗岩体进行详细的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锆石原位微区U-Pb年代学和Hf-O同位素分析,精细地厘定它们的成岩时代、岩浆源区及成因,以对该区花岗岩时空分布规律和大陆地壳演化提供制约。研究发现广东中部及沿海广泛出露中晚侏罗世花岗岩,结合Huang et al(2013)和Yan et al(2010)等在广东西南沿海和南沙群岛等地区发现的侏罗纪花岗岩,认为东南沿海的南部地区广泛发育中晚侏罗世岩浆活动,并且从内陆至沿海参与成岩的幔源组分逐渐增加。这一结果对探索整个华夏地块中生代岩浆活动与金属矿产时空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侏罗纪期间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迁移和俯冲角度的变化提供新的制约。
  • 摘要:骑田岭岩为南岭地区典型成矿复式岩体。本文通过对比骑田岭南北岩体以及南岭其它地区成矿岩体特征,认为成锡矿岩体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具有较高的Nd、Hf同位素组成,有明显地幔物质加入,岩体为高F岩体;成钨岩体具有S型花岗岩的特征,具有较低的Nd、Hf同位素组成,仅有少量或没有地幔物质的加入,岩体为低F岩体。地幔物质加入量的不同,造成南岭地区岩体F、Cl含量的不同,进而影响W、Sn成矿,从而形成了骑田岭岩体南锡北钨的成矿特点,也是南岭地区钨锡矿空间分布特征形成的原因。
  • 摘要:作为南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单元,西南次海盆记录了大陆张裂到海盆扩张的丰富信息,形成了中央裂谷、线性海山及沉积盆地。随着海盆往西南方向的延伸,洋中脊逐渐转变为具有陆缘张裂性质的海底裂谷,并最终消失在南北向的越东大陆边缘,是研究大陆边缘初始张裂过程、洋中脊火山活动以及洋中脊与大陆边缘相互作用的重要地区。本文利用3D物理模拟实验对西南次海盆的拉张过程进行模拟。研究表明:南海西南次海盆的拉张是属于方向稳定的单侧拉张,东侧的减薄型地壳先形成断裂,然后渐次向西发育,并由此形成海盆东大西小的形态。南海西南次海为渐进式拉张的模式,而非剪刀式拉张;西南次海盆陆缘的共轭方式为共凹或者共凸,也即礼乐滩与中西沙地块对应,郑和隆起和中建南隆起对应;陆壳破裂和地幔上涌以点状方式形成,并连接成片,并会首先出现在刚性地块之间的位置。这种点状破裂的方式可以与红海的扩张进行对比。
  • 摘要:深海橄榄岩产生于洋中脊。西南印度洋(SWIR)是世界上两大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之一。由于其地理位置偏远,因此对该区展开的岩石矿物学研究还较少。本文通过对采自SWIR东部的热液区的蛇纹石化橄榄岩进行详细分析,矿物学研究表明SWIR蛇纹石化的深海橄榄岩经历了多期热液反应。尖晶石的反应序列矿物表明深海橄榄岩在蛇纹石化之前直至蛇纹石化之后曾经历了低角闪岩相到低绿片岩相的热液变质作用。共存的纤蛇纹石和利蛇纹石代表SWIR东部的蛇纹石化水合温度<300℃,而与蛇纹石共存的绿泥石和角闪石表明水合温度曾达到了绿片岩相条件(>300℃)。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