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岩石地球化学

岩石地球化学

岩石地球化学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1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矿业工程、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0篇、会议论文58篇、专利文献118023篇;相关期刊176种,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中国地质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十二届全国矿床会议、2010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等;岩石地球化学的相关文献由3208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学义、钱壮志、魏启荣等。

岩石地球化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0 占比:0.81%

会议论文>

论文:58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18023 占比:99.14%

总计:119051篇

岩石地球化学—发文趋势图

岩石地球化学

-研究学者

  • 徐学义
  • 钱壮志
  • 魏启荣
  • 唐菊兴
  • 姜常义
  • 李碧乐
  • 夏明哲
  • 李平
  • 王玉往
  • 邱军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文俊; 赵伟; 竹合林; 张航飞; 张金元
    • 摘要: 近年来,在实施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省政府性投资地质勘查项目的过程中,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矿物学、岩相古地理与岩石地球化学等系统性研究,在川南沐川地区首次发现了宣威组底部Nb—REE—Sc—Ti—Ga—Zr—V多金属元素超常富集。稀有、稀土在军事、能源、农业以及高精尖仪器等领域占据着关键地位,国际需求与日俱增,我国“三稀”等战略性矿产存在明显的急缺性,特别是铌矿高度依赖进口(邓攀等,2019),随着美国、缅甸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稀土产量猛涨,中国稀土的国际地位也面临挑战(郑国栋等,2020),因此急需加大勘查和研究投入,增加资源储备。因此,沐川地区宣威组底部的Nb—REE—Sc—Ti—Ga—Zr—V多金属富集层的发现对西南地区战略性关键金属找矿和补充完善峨眉山大火成岩成矿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黄昌旗; 张开毕; 曹明志; 王林昌; 王峰; 赵举兴
    • 摘要: 以桃溪穹隆与外围印支期花岗岩为研究对象,认为桃溪穹隆花岗岩更具壳源特征,表现为与壳源物质有关的矿物较多,岩石呈酸性和碱性程度更高,桃溪穹隆花岗岩高场强元素的亏损程度和亲石元素富集程度都大于穹隆外围,桃溪穹隆花岗岩δEu的亏损程度远大于穹隆外围。Sr-Yb元素特征还显示,印支时期地壳部分重熔形成花岗岩时,桃溪穹隆应处于地壳更薄位置(<30 km或15 km),压力更低(<0.4~0.5 GPa或0.8~1GPa),更接近地表的位置。与桃溪穹隆花岗岩更具壳源特征和该时期穹隆的构造演化(地壳拉伸减薄,穹隆上隆)是一致的。
    • 孟元库; 袁昊岐; 魏友卿; 张书凯; 刘金庆
    • 摘要: 冈底斯岩浆岩带(以下简称冈底斯带)是新特提斯洋俯冲和印度—亚洲板块碰撞的产物,为典型的复合型大陆岩浆弧,是研究板块增生、大陆地壳生长再造和碰撞造山的天然实验室。大量研究揭示新特提斯洋主要经历了4个重要的演化时期:分别是早期俯冲(>152 Ma)、晚期俯冲(100~65 Ma)、主碰撞(55~40 Ma)和后碰撞伸展期(23 Ma至今)。前人对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重要的认识和进展,然而关于新特提斯洋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冈底斯带火成岩岩浆源区的属性、精细的成岩过程等方面仍然存在着激烈的争议。文章首先介绍了冈底斯带的研究历史和大地构造背景,对冈底斯带目前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争议进行了初步梳理,从13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和总结。初步的梳理给出的启示是:冈底斯带是一个典型的岩浆—构造—成矿—变形变质带,经历了长期、复杂和多阶段的演化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拼贴于古老拉萨地体之上的新生大陆岛弧体。主要认识包括:(1)冈底斯岛弧带是研究新特提斯洋俯冲最为理想的场所,记录了新特提斯洋演化的关键信息,是破解新特提斯洋板片初始俯冲时限和板片俯冲方式最佳的研究对象;(2)冈底斯带中不同时代的花岗岩基或岩株可能经历了一个多期次组装累积的过程,今后应运用晶粥体的模型去重新理解冈底斯带花岗质岩石的形成和动力学成岩过程;(3)冈底斯地区地幔的性质沿着走向表现出复杂性,具有地球化学上的不均一性;(4)冈底斯带的火成岩存在同位素上的倒转,这可能暗示冈底斯地区存在老的基底;(5)冈底斯岛弧带在构造上具有明显的掀斜性,表现出东段以下地壳组分为主,中西段以中上地壳组分为主,暗示了冈底斯带自新生代以来经历了一个不均衡的构造抬升和剥露过程;(6)冈底斯带的研究对象仍以火成岩为主,研究方法多限于传统的岩石学和放射性Sr-Nd-Hf同位素手段,而非传统的稳定性同位素(Mg-O-Li-B-Mo)的研究却鲜有报道,并且在研究内容上主要以岩石成因和地质年代学为主,而对火成岩侵位过程和成岩后的构造变形和抬升剥蚀等相关研究则相对薄弱;(7)目前,构造地质学手段在冈底斯带的研究中运用较少,常以岩浆演化来代替构造演化。最后,文章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对冈底斯带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王琦崧; 王林均; 孙思辰; 周家喜; 钟昌悦
    • 摘要: 宰便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发育有一系列新元古代镁铁质-超镁铁质火成岩。然而,其成因与构造背景仍存在广泛争议。因此,本文选择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宰便辉绿岩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Nd-Hf同位素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辉绿岩具有高Mg^(#)(50~69)、高Al_(2)O_(3)(13.94%~18.63%)、低钾(0.03%~0.33%)、低磷(0.04%~0.28%)特征,显示为低钾拉斑系列岩石特点。同时,岩石整体相对富集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和Y等高场强元素,Eu具有微弱负异常特征。辉绿岩的Nb/Ta、Zr/Nb比值揭示了母岩浆在岩浆侵位过程中未发生地壳混染。3件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820.7±3.0Ma、821.1±9.2Ma和823.1±9.5Ma,表明岩浆侵位时代为新元古代早期。锆石ε_(Hf)(t)值介于-13.6~7.7之间,Hf的t_(DM2)值介于1214~2547Ma之间,结合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其原始岩浆可能源于富集地幔,并伴有一定的亏损地幔参与。综合前人和本次研究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数据,本文认为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宰便地区在新元古代早期处于板内构造环境。
    • 李华亮; 高成; 刘强; 吴志春
    • 摘要: 白垩纪是班公湖-怒江洋演化的重要构造转折期,该时期火山岩对于研究古大洋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西藏边坝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进行了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套火山岩由底到顶,主要为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锆石U-Pb年龄为116~120 Ma。中基性火山岩SiO_(2)为54.07%~62.63%,Mg^(#)为48~67,SiO_(2)-Mg^(#)显示良好线性关系;酸性火山岩SiO_(2)为72.64%~75.41%,Mg^(#)为40~50。火山岩样品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富集K、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CaO-δEu和SiO_(2)-Na_(2)O没有明显线性关系。因此,西藏边坝地区火山岩应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盆南向俯冲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中基性火山岩与酸性火山岩岩浆源区不同。在班公湖-怒江洋萎缩关闭早期,板块俯冲流体交代古老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镁铁质矿物分离结晶而产生中基性火山岩;晚期则发生地壳部分熔融形成酸性火山岩。
    • 杨庆坤; 刘勇; 张小亮; 李海龙
    • 摘要: 近年,在江南地层区奥陶系宁国组下段陆续发现了多处透镜状灰岩及菱铁矿等碳酸盐岩夹层,前人对其岩相学特征的研究多限于定性描述,缺乏系统的成因分析。通过对其开展岩石地球化学和碳氧同位素研究,探讨了其形成与热水作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样品Σ(CaO+MgO+LOI)为95.67%~89.89%,分布范围较窄,反映了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SiO_(2)和TFe_(2)O_(3)与Σ(CaO+MgO+LOI)呈负相关关系,Al_(2)O_(3)、MnO、P_(2)O_(5)、TiO_(2)与Σ(CaO+MgO+LOI)不具有明显相关性;Co/Ni值为0.24~0.28(<1.0),Mn/Sr值为0.14~0.33(<10);ΣREE为(13.89~40.73)×10^(−6),远低于上地壳平均值,略高于球粒陨石;在Al-Fe-Mn、(Cu+Co+Ni)×10-Fe-Mn、Ni-Co-Zn三角图和lgU-lgTh关系图中,样品全部落入热水沉积碳酸盐岩区域;δ^(13)C_(V-PDB)为0.33‰~0.67‰,δ^(18)O_(V-PDB)为-9.76‰~-10.1‰,δ^(18)O_(SMOW)为12.56‰~12.9‰,与正常海相或湖相碳酸盐岩的灰岩碳氧同位素组成差异明显,碳氧同位素分布图指示其形成所需热水主要来自岩浆热液与加热海水的混合。丰富的断裂系统为海水下渗和热液混合提供了运移通道,海水与热液的对流活动为海盆持续输入热量并提供成岩所需物质。
    • 陈国超; 陈孝珍; 裴先治; 魏均启; 张勇; 李瑞保; 李佐臣; 陈有炘; 刘成军; 季宪军; 吴树宽
    • 摘要: 东昆仑东段哈图地区稀土元素富集与正长花岗岩关系密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哈图正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51.6±1.3 Ma。哈图正长花岗岩富硅(SiO_(2)=74.78%-75.78%)和碱(Na_(2)O+K_(2)O=7.68%-8.11%),低铝(Al_(2)O_(3)=12.58%-13.06%),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0.96-1.03之间,主体为准铝—弱过铝质中钾钙碱性系列。哈图正长花岗岩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具较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67-0.91);微量元素富集Rb、Th、Ba、Cs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较低的Nb/Ta比值和较高的Mg^(#)值。以上显示,哈图正长花岗岩具壳源特征,为镁铁质岩浆底侵下地壳,使其部分熔融形成的原生岩浆再经过分异形成。哈图正长花岗岩具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结合东昆仑造山带岩浆岩分布以及沉积地层特征显示,早三叠世东昆仑地区处于布青山-阿尼玛卿洋的俯冲阶段,大规模的岩浆事件引起东昆仑造山带东段稀土元素成矿作用。
    • 徐亚雄; 吕永华; 康世虎; 苗爱生
    • 摘要: 近些年,在乌兰察布坳陷北西缘地区赛汉组下段中发现了较好的铀矿化信息,铀矿化与氧化带的发育密切相关。文章以岩心、地质露头观测和岩石地球化学参数分析等手段,分析了研究区不同的岩石地球化学类型、氧化带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该区不同的氧化带类型、空间展布及其与铀矿化之间的成因关系,划分了同沉积叠加后期改造泥岩型和潜水-层间氧化带砂岩型两种铀矿化类型,探讨并总结了研究区氧化带空间发育特征与铀矿化的分布规律,对今后在该区进行铀矿找矿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 宫相宽; 陈丹玲; 木热地力·买合苏提; 谭俊; 李阔; 任云飞; 罗芬红
    • 摘要: 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秦岭岩群东段陕西丹凤大寺沟超高压变质地体中混合岩化英云闪长岩脉体开展了详细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1)英云闪长岩脉的结晶年龄为417±4Ma,内含1 832~980 Ma、506~490 Ma以及462~443 Ma等多组继承/捕获锆石年龄,其中:第一组年龄与秦岭岩群长英质片麻岩的碎屑锆石年龄一致,后两组年龄对应锆石微区Th/U比值2,A/CNK>1.1,属过铝质中钾钙碱性系列,与I型花岗岩特征相似;微量元素方面富集Rb、Ba、K和轻稀土元素,具有明显Eu正异常,同时具有高Sr(815×10^(-6)~941×10^(-6)),低Y(2.66×10^(-6)~6.90×10^(-6))和Yb(0.26×10^(-6)~0.68×10^(-6))的特征,具有埃达克质岩石属性.综合脉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脉体形成年龄(~420 Ma)明显晚于北秦岭超高压变质作用峰期变质时代(~500 Ma)而与区域第二期退变质作用时代(~420 Ma)相当的事实,尤其是脉体锆石中部分榴辉岩相和麻粒岩相继承锆石的存在,无疑表明大寺沟英云闪长岩脉是经历超高压变质的秦岭岩群变质岩石折返过程中部分熔融的产物,而且以榴辉岩的部分熔融为主,伸展背景下幔源岩浆上涌可能为本次部分熔融提供了部分热源.
    • 刘畅; 杨竹森; 徐培言; 赵晓燕; 夏文杰; 杨晓旭
    • 摘要: 青藏高原冈底斯带发育有大量的岩浆岩,本文对中拉萨地块西段南缘革吉县西南麻木地区的花岗斑岩和流纹质晶屑凝灰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微量元素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综合讨论了其岩浆成因及源区深部过程。麻木研究区内的花岗斑岩和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属于早白垩世同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均属于钾玄质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和Eu,具有较高负值的εHf(t)值,分别为-9.57~-3.43和-8.79~-4.80,以及较古老的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t_(DM2),分别为1774~1388 Ma和1727~1477 Ma。研究区早白垩世岩浆岩源于古老下地壳物质的重熔,并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经历了岩浆混合后角闪石、长石和黑云母等矿物的分离结晶,最终形成了花岗斑岩和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结合前人和本文的研究认为研究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主要诱发机制可能为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洋板片回转。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