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埃达克质岩

埃达克质岩

埃达克质岩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93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08462篇;相关期刊36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等;埃达克质岩的相关文献由342位作者贡献,包括许继峰、王强、陈建林等。

埃达克质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8462 占比:99.91%

总计:108555篇

埃达克质岩—发文趋势图

埃达克质岩

-研究学者

  • 许继峰
  • 王强
  • 陈建林
  • 唐功建
  • 姜子琦
  • 张旗
  • 李注苍
  • 杨晓勇
  • 武广
  • 王保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袁德志; 唐相伟; 史兴俊; 包峻帆; 刘奎松; 范金伟; 郭跃闪
    • 摘要: 由于缺少可靠的年代学资料和系统研究,大别山北部桃花岭岩体的时代和成因背景尚不清楚。MC-ICP-MS锆石U-Pb分析结果显示,桃花岭正长花岗斑岩侵位于154±1 Ma,花岗闪长岩侵位于142±1 Ma,表明桃花岭岩体是形成于侏罗纪末-早白垩世的复式岩体。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桃花岭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的I型花岗岩。这些花岗岩都相对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同时具有高Sr低Y和弱的Eu负异常(0.7~0.8),类似低镁埃达克质岩石,代表了加厚下地壳熔融的产物。
    • 薛怀民
    • 摘要: 江南造山带东段晚中生代花岗岩类侵入体可划分为三期:(1)初期阶段形成的侵入岩规模小、分布零星,时代主要介于181 ~ 167Ma之间,峰值约为173Ma;(2)早期阶段形成的侵入体出露广泛,以花岗闪长岩为主,时代主要介于153~137Ma之间,峰值约为141Ma;(3)晚期阶段形成的侵入体分布也较广,岩性主要为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时代主要介于135 ~122Ma之间,峰值约为128Ma.其中早、晚两期的岩浆活动在时间上略有重叠,表明区域岩浆活动的不均衡性和不同步性.三个阶段形成的侵入岩地球化学上各具特色,暗示彼此之间在岩浆源区、岩浆作用过程及动力学机制等方面既不相同但又具一定的联系.初期和早期阶段形成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地球化学性质上都兼具埃达克质及岛弧型岩浆岩的特征,但前者普遍具有高且较均一的全岩εNd(t)值(接近球粒陨石的值)和锆石εHf(t)值,低的87 Sr/86 Sr初始值,Nd和Hf同位素亏损地幔二阶段模式年龄(t2DM)相对较小(~1.0Ga),推测其岩浆源区为新元古代岛弧环境下注入到地壳底部(底侵)的玄武岩;后者具富集型且变化范围广的Sr、Nd、Hf同位素组成,拥有三期侵入岩中最低的全岩εNd(t)值(主要介于-9~-4之间,峰值约为-7)和锆石εHf(t)值(主要介于-10~ +2之间,峰值约为-6)、最大的Nd和Hf同位素亏损地幔二阶段模式年龄,87Sr/86 Sr初始值较高且变化范围大(介于0.7066~0.7121之间),结合其普遍富铝和低MgO含量的岩石化学特征,指示它们的岩浆源区以壳源为主,且古老的地壳物质(包括经历过表生作用的地壳物质)占了重要比例,推测其岩浆源区为古老的地壳物质和新元古代岛弧岩浆岩混合而成的下地壳.晚期阶段形成的侵入岩地球化学上具典型的A-型花岗岩的特征,它们与早期阶段形成的I/S-型花岗岩类具有密切联系,表现在空间上往往彼此共生,构成复合岩体;时间上有一定的迟后,与构成复合岩体的早期侵入岩间往往有约10Myr的间隔;成因上具密切联系,它们的Nd、Hf同位素组成具可比性,指示它们可能具有相同的岩浆源区,晚期的A-型花岗岩浆可能是早期部分熔融后残余组分再次熔融的产物.但与早期阶段形成的花岗岩类侵入岩相比,晚期形成的A-型花岗岩的εNd(t)和εHf(t)值偏高些,Nd和Hf同位素亏损地幔二阶段模式年龄偏小些,指示其中可能混入了更大比例的新生幔源物质.江南造山带东段晚中生代三期侵入岩的成因机制可能是太平洋板块俯冲的远程构造效应下,陆内持续拉张,且拉张状态随着俯冲板片的后撤和/或俯冲角度的变陡持续加强,先后触发了增厚的地壳底部(新元古代底侵的)玄武岩和下地壳混杂物质(古老地壳物质与新元古代注入产物)的部分熔融.不同层圈相互作用及对岩浆成因的贡献随时间有明显的演化,总体而言,随着时间的由早到晚,部分熔融的压力条件逐渐减小(地壳由加厚到减薄)、新生幔源物质的贡献不断增大.
    • 蔡文春; 曾忠诚; 赵鹏彬; 杨宗永; 李景晨; 王明志; 朱雪丽; 张小明
    • 摘要: 秦岭造山带是一条复合型大陆碰撞造山带,存在若干新元古代构造岩浆事件的遗迹,它们对深化认识南北秦岭汇聚-碰撞过程和Rodinia超大陆聚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南秦岭东部豆腐尖岩体英云闪长岩开展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代表性样品的206 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为860.7±6.0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高SiO2(62.41%~68.89%)、高Al2 O3(15.33%~17.33%),富Na2O(4.23%~5.80%)和高Na2O/K2O比值(1.11~2.41),富Sr(>400×10-6),低MgO(0.55%~2.08%),低Y(7.40×10-6~18.20×10-6)、Yb(0.63×10-6~1.62×10-6),高Sr/Y比值(31.49~78.22),轻稀土元素显著富集[(La/Yb)N>20],弱Eu正异常,具埃达克质岩特征.较高的K2O含量(2.00%~4.31%)和低MgO以及显著的高La/Yb比值等特征指示,其具有典型高钾钙碱性埃达克质岩特征,很可能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推测该岩体形成时南秦岭地壳厚度可能达到65 km.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豆腐尖岩体形成于陆-陆碰撞环境,是新元古代松树沟洋盆闭合后北秦岭和南秦岭碰撞造山的产物,是Rodinia超大陆聚合事件在该地区的岩浆响应.新元古代早期商南豆腐尖高钾钙碱性埃达克质岩的首次识别为限定南-北秦岭碰撞事件提供了有力约束.
    • 陈秀其; 杜建国; 张达玉; 徐锦龙; 王俊涛; 侯克斌; 汪雅菲; 吴昊; 葛海影; 沈仕豪
    • 摘要: 黟县岩体位于江南造山带北东段,是该区侵入新元古代基底中面积最大的复式岩体。本文对黟县岩体开展岩浆岩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和研究。该岩体可划分为两个侵入体,岩石类型分别为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812±19 Ma和150.6±3.3 Ma,即上述岩石分别形成于晋宁期和燕山期。花岗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钾质、钙碱性、过铝质岩石,具有类似埃达克岩特征:高SiO_(2)(>65%),高Sr/Y(>21.44)和(La/Yb)_(N)(>11.57)比值,高Al_(2)O_(3)(0.5%)。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钾质、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具有较高的Al_(2)O_(3)(>16%),MgO(>2.39%)和高TiO_(2)(>0.41%)等含量,高Sr/Y(>15.49)比值,低Yb(<1.93×10^(-6))和Y(<15.5×10^(-6))含量,具有相似埃达克岩特征。两者的稀土元素配分图显示LREE富集,HREE亏损,强烈亏损P、Nb,具有微弱的Eu负异常。两者均为Ⅰ型花岗岩。两期岩浆源区主要源自古老下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晋宁期的闪长岩伴有地幔成分的参与。晋宁期的闪长岩可能形成于火山弧构造环境中,显示华夏地块向扬子地块俯冲汇聚过程;而燕山早期的花岗闪长岩形成于由挤压至拉张转换构造环境中,可能与古太平洋斜向俯冲作用有关。
    • 周小栋
    • 摘要: 闽东西朝钼矿成矿岩体具高SiO2、富Al2O3、高Sr,低Y、Yb、MgO,高Sr/Y比值和(La/Yb)N比值的地球化学特征,为典型的埃达克质岩的特征.该岩体具有较低的Ni、Cr和V含量,稀土元素配分为典型的轻重稀土强烈分馏右陡倾,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表现出Rb、Ba、Th、U等LILE富集,P、Ti等HFSE强烈亏损、Sr富集,(87Sr/86Sr)i比值为0.709 778~0.710 097,εNd(t)值为-7.09~-5.77,这些特征均与华夏地块早白垩世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成因的埃达克质岩特征相近.西朝钼矿的成岩成矿是早白垩世挤压向伸展拉张构造环境转换的背景下,在地幔物质上涌加热作用下,加厚的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且有幔源物质加入形成的.
    • 曾闰灵; 魏俊浩; 李欢; 黄啸坤; 闫茂强; 张新铭
    • 摘要: 对于东昆仑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古特提斯演化中洋盆闭合的时限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中段五龙沟地区鑫拓斑状二长花岗岩开展详细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确定其形成时代,探讨其岩石成因及成岩构造背景,限定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斑状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40.5±1.2 Ma,指示其侵位于中三叠世中晚期.岩石K2O/Na2O值为0.79~1.02,Mg#为34~39,σ 为1.71~1.96,A/CNK为1.00~1.05,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的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a/Yb)N=20.93~32.89),具有微弱的Eu负异常(Eu/Eu*=0.88~0.93),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Pb、Sr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等,以及具有较高的Sr含量(384~460μg/g)和Sr/Y值(46.11~61.53),较低的Y(7.20~9.30μg/g)和Yb(0.63~0.89μg/g)含量,显示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εHf(t)值介于?7.7~?0.3,对应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157~1565 Ma.综合分析表明,鑫拓斑状二长花岗岩形成于由俯冲向同碰撞转换的构造背景,源于增厚的古老下地壳含石榴子石角闪岩的部分熔融,且在岩浆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但未发生明显的壳幔混合.综合区域构造演化以及同时代岩浆岩证据,本文认为鑫拓斑状二长花岗岩侵位于古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末期、陆(弧)陆局部初始碰撞造山阶段,古特提斯洋最终完全闭合时间应为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
    • 洪宇飞; 邱检生; 王睿强; 温定军; 徐航; 李艳芳
    • 摘要: 查布复式花岗质岩体位于冈底斯岩浆岩带中段,出露面积约400 km2.文章报道了该岩体浅成相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和次火山岩相英安斑岩的锆石U-Pb年龄、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据此探讨了岩石的成因及其所蕴含的地质意义.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它们的成岩年龄为13~16 Ma,属中新世时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组成上,这套岩石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富集轻稀土和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Cr、Ni的含量低,缺乏显著铕负异常,并具有高Sr和低Y、Yb含量,以及高的Sr/Y及(La/Yb)N比值,可归之为埃达克质岩石.它们的(87Sr/86Sr)i比值偏高(=0.706347~0.707584),εNd(t)值明显偏低(=-4.15~-7.33),并具有散布于负值到正值之间的锆石εHf(t)值(=-5.99~7.78).综合分析表明,中新世时期印度陆壳已俯冲至拉萨地块之下,查布埃达克质岩形成于后碰撞的伸展背景,应为增厚的初生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岩浆与深俯冲而进入拉萨地块之下的印度古老地壳组分经混合作用的产物.
    • 冯小明; 李注苍; 张海峰
    • 摘要: 德乌鲁岩株位于西秦岭夏河-合作大断裂和力土山-围当山断裂间的中秦岭褶皱带.岩性以花岗闪长岩为主,石英闪长岩和石英二长闪长岩次之,为一套中酸性侵入岩,Si02含量58.6%~ 65.96%;Al203含量14.23%~14.86%;MgO含量3.24%~ 5.84%;Sr含量262.4×10-6~325× 10-6,为喜马拉雅型花岗岩(Sr小于400×10-6);Y含量为15.86×10-6~17.07×10-6,与经典C型埃达克岩定义一致.该埃达克岩的确立,对深化西秦岭区域成矿构造和指导今后找矿具有借鉴意义.
    • 鲁涛; 马秀春
    • 摘要: 为探讨大兴安岭中段哈拉改吐地区晚二叠世花岗岩的岩浆源区、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花岗岩开展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哈拉改吐地区晚二叠世花岗岩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岩体主量元素SiO 2、Al 2 O3和MgO质量分数分别为63.80% ~70.30%、14.60% ~15.80%和1.05% ~1.98%.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重稀土元素,具有弱的Eu负异常.岩体显示出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应为加厚的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哈拉改吐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的构造环境,表明古亚洲洋在大兴安岭中段地区于晚二叠世已经闭合.该结果为大兴安岭地区晚古生代晚期构造演化和岩浆作用研究提供了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