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早白垩世

早白垩世

早白垩世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8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古生物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5篇、会议论文73篇、专利文献4433篇;相关期刊206种,包括岩石学报、中国地质、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等;早白垩世的相关文献由2811位作者贡献,包括柳永清、彭楠、旷红伟等。

早白垩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5 占比:18.24%

会议论文>

论文:73 占比:1.32%

专利文献>

论文:4433 占比:80.44%

总计:5511篇

早白垩世—发文趋势图

早白垩世

-研究学者

  • 柳永清
  • 彭楠
  • 旷红伟
  • 周忠和
  • 汪筱林
  • 陈军
  • 万传彪
  • 乔秀云
  • 吕君昌
  • 邓胜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周桐; 孙珍军; 于赫楠; 王承洋; 刘广虎
    • 摘要: 内蒙古赤峰浩布高铅锌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大兴安岭地区南段,属黄岗梁—甘珠尔庙褶皱成矿带。对浩布高铅锌矿床小罕山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小罕山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143.9±1.1)Ma,属于早白垩世;地球化学组成上表现出高硅(SiO_(2)=66.96%~68.05%)、富碱(Na_(2)O+K_(2)O=9.91%~10.09%)、弱铝(Al_(2)O_(3)=15.69%~16.49%)、低钙(CaO=1.22%~1.41%)及低TFe_(2)O_(3)/MgO值(平均值为8.29)的特征,属于准铝质到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轻稀土富集,δEu(0.33~0.41)表现为明显的负异常,总体表现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等元素)和不相容元素(Th、U等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P、Nb、Ta、Ti等元素)的特征,显示出A2型花岗岩属性。样品初始^(176)Hf/^(177)Hf值为0.282829~0.282936,平均值为0.282888;ε_(Hf)(t)范围在4.4~8.4之间,平均值为6.7,表明小罕山岩体主要源于中下地壳部分熔融,且有少量地幔物质加入。综合认为小罕山岩体的形成与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大陆边缘的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有关。
    • 徐文坦; 刘广虎; 马虎超; 贾旭; 张斌斌; 张榕
    • 摘要: 福泉山岩体位于赣东北地区,为揭示其成因及形成构造背景,对福泉山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其中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显示,该岩体的形成年龄约为130 Ma,为早白垩世,属燕山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锆石εHf(t)值为-5.47~-1.51,t DM2为1255~1668 Ma。该岩体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较高的SiO_(2)(73.45%~74.56%)、富碱(7.61%~7.9%)、富铝(13.22%~13.5%),亏损Ba、Nb、Sr、Ti等元素,较低的稀土元素总量(87.1×10^(-6)~263.9×10^(-6)),并具有负Eu异常,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分布曲线等特点。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福泉山岩体为高分异S型花岗岩,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板块俯冲产生的拉张构造背景,为岩石圈地幔上涌导致的中元古代下地壳变沉积岩部分熔融的产物。
    • 杨航; 辛宇佳; 李建华; 张培星
    • 摘要: 广东莲花山岩体位于莲花山断裂带北部,由规模巨大的侏罗—白垩纪花岗岩组成。本文对莲花山岩体中部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和Lu-Hf同位素研究,获得片麻状花岗岩、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细-中粒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142.5±1.5)Ma(MWSD=3.5,N=30)、(138.9±0.6)Ma(MWSD=1.4,N=30)和(145.5±0.7)Ma(MWSD=1.2,N=28),表明岩体为晚侏罗至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体为偏铝质-弱过铝质(A/CNK=0.97~1.1)、富碱(K_(2)O+Na_(2)O=6.1 wt%~8.1 wt%)、富钾(K_(2)O/Na_(2)O=1.4~1.8),富集Rb、Th、U、K、Pb,亏损Ba、Ta、Nb、Sr、P、Ti,与壳源岩浆特征类似。岩体SiO_(2)含量差异较大(69.5 wt%~80.1 wt%),高硅样品明显经历一定程度的结晶分异,属于分异的I型花岗岩。所有样品锆石ε_(Hf)(t)值均为负值(–4.5~–2.0),在年龄-ε_(Hf)(t)图中,均落入球粒陨石演化线和华夏基底演化线之间,暗示源岩主要为古老壳源基底物质。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岩浆记录,本文认为莲花山花岗岩体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片俯冲后撤(roll back)诱发的弧后扩张作用相关。
    • 钟辉; 刘欣; 张渝金; 伍月
    • 摘要: 内蒙古赤峰双胜地区早白垩世多斑流纹斑岩,发育气孔构造,具多斑状结构,斑晶含量高达70%,成分为透长石(30%)、石英(35%)及斜长石(5%).斑晶透长石呈半自形宽板状且具有梳状反应边,反应边成分为Na-正长石,反应边中含针柱状矿物雏晶.斑晶石英边缘或内部被强烈熔蚀,并发育碎斑结构,具有“裂而不离”或“离而不散”的特点,碎斑石英之间被基质成分充填.岩石兼具熔岩及碎斑熔岩的双重结构.岩石中含气孔.岩石结构特征反映岩浆经历了绝热-减压快速上升过程,可能指示成岩时期区域伸展构造背景的开始.
    • 姬书安; 张培
    • 摘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那派盆地早白垩世新隆组中产有包含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疑似鹦鹉嘴龙类的恐龙动物群,但鸟脚类的属种鉴定尚不能进一步确认。最近发现于那派盆地新的鸟脚类肠骨、坐骨化石材料,显示出基干禽龙类的典型形态,其特征又不同于该类群其他已知属种,应代表禽龙类一新属新种,被命名为广西那派龙Napaisaurus guangxiensis gen.et sp.nov.。这是我国南方地区首个禽龙类新属种,不仅丰富了扶绥那派盆地早白垩世恐龙动物群的内容,也为探讨那派恐龙动物群与东南亚泰国以及中国北方等地同期恐龙动物群的关系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据。
    • 韩美芝; 李子颖; 邱林飞; 骆效能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纳岭沟铀矿床以北,大营及巴音青格利铀矿床以东的黑石头沟发育一层玄武岩,为探讨这期玄武岩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铀成矿的关系,文章对该玄武岩进行了地球化学与年代学的分析。该玄武岩切穿下白垩统东胜组,SiO_(2)含量较低(46.99%),里特曼指数σ为8.69,显示出碱性玄武岩的特征;其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26.7±2.4) Ma,表明黑石头沟玄武岩形成于早白垩世,反映鄂尔多斯地块在早白垩世发生了一次构造-岩浆-热事件,与大区域的华北地区乃至中国东部在早白垩世发生的较普遍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具有一致性。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这次构造-岩浆-热事件是由于岩石圈地幔减薄造成的。该事件使地下深部热流体上涌及板内运移,导致早白垩世古地温梯度增高,这一过程为铀元素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迁移、沉淀、富集成矿创造了条件。
    • 王晨旭; 仝亚博; 杨振宇; 杨向东; 孙欣欣
    • 摘要: 川东褶皱带作为华南板块中部的“侏罗山式”褶皱,开始形成于晚古生代.自白垩纪晚期开始,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对欧亚大陆挤压的影响,这一构造带乃至华南板块中部又叠加了新的构造变形.但是,目前对于川东褶皱带白垩纪以来的构造演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位于川东褶皱带东侧、雪峰造山带西麓的沅麻盆地形成于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以来,沅麻盆地与川东褶皱带处于同一构造应力场中,因此对盆地内早白垩世红层的古地磁研究对于解释川东褶皱带中生代晚期以来的构造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在沅麻盆地早白垩世红层中开展的古地磁学研究获得了可靠的原生剩磁分量:Ds=15.6°,Is=42.9°,k=118.6,α_(95)=2.6°,表明沅麻盆地自早白垩世以来发生了4.1°±3.0°的顺时针构造转动.对川东褶皱带周缘白垩纪古地磁数据所揭示的地壳旋转变形,与断裂和褶皱轴组成的构造线迹变化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川东褶皱带位于齐岳山断裂带东南侧的部分,受印度板块-欧亚大陆、太平洋板块-华南板块间的挤压作用,自晚白垩世以来累积了约50~93 km的右旋错断量.
    • 孟凡波
    • 摘要: 为明确大兴安岭北段晚中生代的岩浆活动和构造环境,以大兴安岭北段霍洛台地区闪长玢岩为研究对象,运用同位素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等方法,研究其成因机制、岩浆源区及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霍洛台闪长玢岩形成于早白垩世早期,加权平均年龄为(142.0±1.6)Ma;稀土配分曲线为平缓的右倾型,Eu异常不明显,闪长玢岩相对于原始地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呈现明显的“TNT”型异常;闪长玢岩具有幔源和俯冲带岩浆岩的双重特征。霍洛台地区闪长玢岩的岩浆源区为受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碰撞导致的下地壳加厚的构造环境。
    • 赵越; 高海龙; 张拴宏; 刘健
    • 摘要: 一百年前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先驱者们竖立起中国地质科学的旗帜,也是中国科学的第一面旗帜,从此中国地质科学发展进入快车道。燕山运动、中国北方?科研究,长身贝研究、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是中国地质科学快速进入国际赛道的标志。经历了近百年的研究,北京西山及北京北山、冀北和辽西典型地区积累的证据和资料表明,翁文灏提出的燕山运动A期(幕)发生在160±3 Ma前;晚侏罗世早—中期记录了以髫髻山组和蓝旗组为代表的区域强烈火山喷发和广泛的岩浆侵入(中间期/幕);晚侏罗世晚期区域发育逆冲推覆构造;燕山期构造发展至早白垩世早期135 Ma,冀北张家口组和辽西义县组之下的不整合为燕山运动B期结束的代表。燕山运动是东亚大陆构造体制从古特提斯及古亚洲洋构造域转变为环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域的产物。这是中国东部和东亚区域中生代独特的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
    • 安茂国; 支成龙; 尚振; 张莹莹; 韩宗瑞; 姜腾飞; 李鹏飞
    • 摘要: 鲁西龙宝山杂岩体由石英正长斑岩、霓辉二长斑岩、闪长玢岩及角闪闪长岩等岩性组成。近年研究结果表明:龙宝山杂岩体相关岩性侵位时间主要集中在125.0~131.7Ma,属早白垩世,与沙沟序列相关岩性形成年龄相近,并且具有相近的地球化学及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鉴于龙宝山与郗山岩体相近的形成年龄、成岩成矿地质条件及地球化学特征,因此建议将龙宝山杂岩体相关岩性单元划归沙沟序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