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构造变形

构造变形

构造变形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860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4篇、会议论文125篇、专利文献98927篇;相关期刊226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等; 相关会议71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2013学术研讨会等;构造变形的相关文献由2317位作者贡献,包括贾东、解国爱、朱文斌等。

构造变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4 占比:0.70%

会议论文>

论文:125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98927 占比:99.18%

总计:99746篇

构造变形—发文趋势图

构造变形

-研究学者

  • 贾东
  • 解国爱
  • 朱文斌
  • 吴晓俊
  • 张庆龙
  • 杨振宇
  • 张岳桥
  • 舒良树
  • 刘正
  • 卢华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宗凯; 李安; 原浩东; 苗树清; 杨晓平
    • 摘要: 研究天山地区活动逆冲断裂、褶皱对于认识整个天山再生造山带的隆升和地震危险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以天山北麓博乐盆地南缘库松木楔克断裂东段勒塔干褶皱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航拍提取高精度DEM和野外实地调查结果,将勒塔干背斜东部迪里克河附近的洪积扇分为5期,从新到老分别为T1、T2、T3、T4、T5。其中,T4洪积扇完整记录了褶皱的变形历史,其后翼褶皱陡坎高度为(8.1±0.6)m。自T4洪积扇废弃以来,勒塔干断层的滑移量为(33.0±2.6)m。T3洪积扇仅发育在迪里克河出水口处,即勒塔干背斜北侧,(16.9±0.2)m的断层陡坎高度揭示了自T3洪积扇废弃以来,控制背斜形成的逆断层发生了21.4~21.7 m的滑动。通过与相邻地区洪积扇期次进行对比,认为T4洪积扇的废弃年龄为(74.01±6.14)ka,勒塔干背斜下断坡晚第四纪滑动速率为(0.45±0.05)mm/a,勒塔干褶皱晚第四纪地壳缩短速率为(0.37±0.04)mm/a。
    • 陈宣华; 陈正乐; 邵兆刚; 张义平; 李冰; 丁伟翠; 王叶
    • 摘要: 构造高差分析是构造解析及平衡剖面制作与恢复的基础。长期以来,构造高差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也缺乏原理性描述;构造高差分析也主要局限在构造地貌和地形高差的分析。本文在分析前人有关构造解析、地貌高差和构造高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构造高程概念,将构造高差定义为构造高程之差,拓展了构造高差的内涵;并将构造高程定义为地质点所在构造形成时的有效深度,通常用相对高程的负值来表示。提出构造高差分析的基本理念,将构造高差的本质理解为构造势能,赋予其时间和空间涵义。由此给出了构造高差的估算方法,以及不同构造环境下构造高程的厘定与构造高差的分析原则,探讨了构造高差的形成与地质作用过程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出的构造高差理论拓展了传统构造地质学关于构造高差的认识,为构造高差分析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拓展应用给出了理论基础。
    • 华天; 李金玺; 李智武; 袁梦雨; 蔡鸿燕; 童馗; 王自剑; 李轲; 刘树根; 曾璐
    • 摘要: 安宁河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东边界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高原隆升和侧向生长的理想对象。为了进一步厘清安宁河断裂带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本文对该断裂带中段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磁组构研究,厘定了安宁河断裂带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和序列,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构造解析表明,安宁河断裂带存在三期构造变形。据切割关系判断,第一期变形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SW向,造成局部断层的逆冲和右旋走滑运动。第二期变形最大主应力方向为E–W向,形成走向近N–S的劈理带。第三期变形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SE向,以断层的逆冲活动为主。(2)岩石磁学结果表明,上三叠统白果湾组主要载磁矿物为顺磁性的硅酸盐矿物。安宁河断裂带磁面理较磁线理发育,磁化率椭球体以扁圆型为主,表明安宁河断裂带以挤压、剪切变形为主。最小磁化率主轴方位表明安宁河断裂带曾受NW–SE向和E–W向主压应力控制。构造变形与磁组构对比研究表明,多期脆性变形下,磁组构对应变的记录具有差异性。在脆性变形地区开展磁组构研究,应建立在构造解析基础之上。(3)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地层不整合关系以及年代学研究,本文推测早期NE–SW向挤压可能与印亚板块初始碰撞相关。NE–SW向应力场控制下,安宁河断裂重新激活。E–W向应力可能主要响应青藏高原的向东生长,可能主要发生在渐新世到早中新世。NW–SE向应力可能主要响应青藏高原的南东向生长,即川滇地块的侧向挤出。在此期间,鲜水河断裂、安宁河断裂和小江断裂自北向南以走滑形式贯通。
    • 王连峰; 徐扛; 李智勇; 王强; 蒋映德
    • 摘要: 为厘清错那洞穹隆的成因机制,本文开展了详细的变质变形演化及独居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错那洞地区发育了两期主要构造变形。早期变形以发育近水平变质面理为特征,而晚期变形以普遍发育轴向近东西的褶皱和高角度轴面劈理为特征。变质岩相学表明,早期面理伴随云母、石榴石、十字石等巴罗型特征变质矿物组合的发育,暗示地壳埋深加厚的进变质演化过程;而晚期变质面理则表现为长石、石英及云母的重结晶和重定向排列,无更高级变质矿物的发育,具剥露的退变质演化特征。伴随晚期变形,穹隆南侧核部与边部转换带发育一向南伸展的韧性剪切带,而在穹隆东西两侧分别发育具有右行及左行的水平走滑断层,表明穹隆边部相对于核部向南伸展拆离的剪切变形。独居石U-Pb年代学结果表明穹隆中淡色花岗岩的形成年龄约为19.9±1.0 Ma,而穹隆核部石榴石‒十字石云母片岩为19.3±2.2 Ma,后者为晚期面理的形成时间。综合区域已有研究成果,指出错那洞地区早期变形发生在中‒晚始新世,可能与该时期印度‒亚洲板块碰撞而产生的地壳垂向显著增厚相关;而第二期变形可能与中新世藏南拆离系活动的背景下,中上地壳发生南北向巨量缩短并伴随深部地壳物质经构造挤出在浅部地壳形成穹隆有关。
    • 罗正江; 鲁如魁; 王剑; 刘奎; 周小虎; 冯乔; 李阳; 孙少林
    • 摘要: 阿吾拉勒成矿带是西天山重要成矿带之一,经历了多期构造作用,并伴生多期成矿作用。本文对成矿带内查岗诺尔矿区及邻区构造变形特征以及变形序列精细解析,探讨构造变形对铁矿的成矿作用以及后期改造作用的影响,为西天山地区铁矿床成因和找矿方向提供新启示。野外构造观察发现,研究区断裂构造主要分为NW-NWW向高角度韧性‒韧脆性走滑断层及逆冲推覆断层,以近EW向、近SN向为主的高角度共轭脆(韧)性走滑断层和近SN向脆性右行走滑断层。年代学研究表明,断层分别形成于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喜马拉雅中期和喜马拉雅晚期,均为成矿期‒成矿期后的构造记录。早期高角度韧性‒韧脆性走滑断层是区域性控矿构造,而逆冲推覆断层是矿区主导控制性构造;中期共轭脆(韧)性走滑断层对矿体具有较为强烈的破坏和改造作用;晚期脆性右行走滑断层对矿体影响较小。查岗诺尔和智博矿区的断裂构造主要表现为对矿体的破坏和改造作用,而在松湖和塔尔塔格矿区,韧性‒韧脆性剪切带是主要的控矿构造。主矿脉与构造密切伴生,具体表现为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磁铁矿化、绿泥石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等蚀变多沿构造裂隙发生。
    • 王殿举; 李一赫; 于法浩; 王志琛; 刘志强
    • 摘要: 被动陆缘盆地盐构造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时空演化分析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丰富的油气资源促进了被动陆缘盆地地震资料品质的不断提升,高精度地震数据的解译结果表明,被动陆缘盆地盐层下的地形往往具有大型的起伏特征,而前人在基底构造形态对盐构造形成影响方面的研究并未取得共识,仍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为此,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认识,采用物理模拟方法,通过2组模型的平面、剖面结构刻画及对比分析,开展了陆隆斜坡构造对盐岩变形的控制作用研究。模拟结果表明,相对于平坦的盐下地形,陆隆斜坡的存在能够提升盐岩的流动能力,促使盐构造在相同时间内形成更多构造样式以及发生更大规模的变形。本文研究成果能够进一步丰富被动陆缘盆地盐构造变形的理论认识和明确盐构造与油气的时空演化关系。
    • 王晨旭; 仝亚博; 杨振宇; 杨向东; 孙欣欣
    • 摘要: 川东褶皱带作为华南板块中部的“侏罗山式”褶皱,开始形成于晚古生代.自白垩纪晚期开始,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对欧亚大陆挤压的影响,这一构造带乃至华南板块中部又叠加了新的构造变形.但是,目前对于川东褶皱带白垩纪以来的构造演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位于川东褶皱带东侧、雪峰造山带西麓的沅麻盆地形成于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以来,沅麻盆地与川东褶皱带处于同一构造应力场中,因此对盆地内早白垩世红层的古地磁研究对于解释川东褶皱带中生代晚期以来的构造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在沅麻盆地早白垩世红层中开展的古地磁学研究获得了可靠的原生剩磁分量:Ds=15.6°,Is=42.9°,k=118.6,α_(95)=2.6°,表明沅麻盆地自早白垩世以来发生了4.1°±3.0°的顺时针构造转动.对川东褶皱带周缘白垩纪古地磁数据所揭示的地壳旋转变形,与断裂和褶皱轴组成的构造线迹变化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川东褶皱带位于齐岳山断裂带东南侧的部分,受印度板块-欧亚大陆、太平洋板块-华南板块间的挤压作用,自晚白垩世以来累积了约50~93 km的右旋错断量.
    • 曹新文; 孙知明; 黄宝春; 李海兵
    • 摘要: 目前实验条件下获得的AMS(磁化率各向异性)是岩石内所有磁性矿物磁化率各向异性叠加的综合响应,详细的岩石磁学和构造地质学的综合分析表明常规AMS测试结果通常无法揭示岩石复杂的构造变形过程.本文综述了运用非磁滞剩磁各向异性(AARM)、低温AMS(LT-AMS)和高场AMS(HF-AMS)等实验方法对岩石AMS组分进行分离,可以定量获取不同磁性矿物的磁组构贡献,进而解释其不同的变形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近年来针对不同磁性矿物组合的AMS分离方法的理论技术创新和进展及其在岩石构造变形特征分析中的应用前景,讨论了常见磁性矿物单晶的岩石磁学性质及各向异性度(P;)与形状因子(T)在揭示岩石变形特征中的复杂性与局限性,最后举例并分析了磁组构分离技术在造山带岩石构造变形分析中的应用.
    • 代向明; 李志刚; 王伟涛; 孙闯; 闫永刚; 惠格格; 梁浩; 张逸鹏; 李冠华; 李立国; 吴显灿; 吕良伟
    • 摘要: 珠江口盆地构造演化与南海扩张运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盆地内构造变形信息对南海多期次的扩张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作用。为研究珠江口盆地构造变形特征与白云凹陷构造演化,本文对横跨珠江口盆地的三条区域地震反射剖面及过白云凹陷沉积中心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同时对白云凹陷主控正断层系统开展正演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过珠江口盆地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三条区域地震反射剖面都反映“三隆夹两坳”的结构特征;剖面对比发现盆地中部吸收的累计构造变形量最大,其中白云凹陷最为突出。对白云凹陷内的控凹正断层系统展开的2D-Move几何学正演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凹陷主要受控于三条北倾的铲形正断层,活动时间集中于T80~T70(约38~32 Ma)。结合白云凹陷反映的强烈活动时间和沉积分布特征,我们认为白云凹陷的形成可能与南海北部早期伸展作用相关,期间可能叠加了西北次海盆的扩张作用;西北次海盆扩张作用结束后,整个珠江口盆地构造演化都受到了东部次海盆扩张作用的影响。
    • 刘雄
    • 摘要: 探讨了焦家断裂带地质特征,得到焦家断裂带受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整个断裂带上分布有许多金矿床的结论;分析了焦家金矿、河东金矿等焦家断裂带典型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特征,得出焦家金矿矿区内,矿区内,黄铜矿与黄铁矿是最重要的载金矿物,矿区内的矿石结构多为粒状结构与碎裂结构,矿物以长石、石英石为主;河东金矿矿区,望儿山断裂是矿区内主要的断裂构造,岩浆岩以郭家岭花岗岩闪长岩及玲珑花岗岩为主等结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