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中段
大兴安岭中段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74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林业、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240篇;相关期刊42种,包括岩石学报、地质通报、中国国家地理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第六届全国矿床会议、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等;大兴安岭中段的相关文献由226位作者贡献,包括司秋亮、吴新伟、崔天日等。
大兴安岭中段
-研究学者
- 司秋亮
- 吴新伟
- 崔天日
- 江斌
- 张渝金
- 张超
- 李伟
- 李林川
- 郭威
- 唐振
- 杨雅军
- 王恩德
- 马永非
- 刘世伟
- 刘桂香
- 吕骏超
- 和钟铧
- 孙守亮
- 孙巍
- 张彦龙
- 张德宝
- 李永飞
- 李琛
- 杨发亭
- 杨浩
- 毕中伟
- 汪岩
- 王清海
- 王立伟
- 盛继福
- 秦涛
- 臧延庆
- 范书义
- 谭红艳
- 赵岩
- 郜晓勇
- 钱程
- 陈会军
- Fang Fukang
- Wang Yanbo
- Zhang Bo
- 丁姝
- 买廷成
- 于大水
- 付丹予
- 代雅建
- 仲米山
- 任国松
- 任子慧
- 任景兰
-
-
梁天意;
刘敬党;
李猛猛;
王刚;
李琛;
王利
-
-
摘要:
大兴安岭中段扎赉特旗西北部分布大面积的晚二叠世林西组沉积地层,该沉积地层主要为长石砂岩、粉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夹不同规模的含砾砂岩及灰岩,中部含有较为丰富的双壳类、植物化石.本次研究针对林西组下部的长石岩屑砂岩进行LA ICP MS碎屑锆石U Pb测年工作,共获得98个有效年龄,年龄分布范围为(2552.3±22.5)~(227.6±5.4)Ma,大部分年龄位于谐和曲线上,部分结果偏离曲线,根据测试数据按年龄值和频率分布特征大致分为以下几组:上泥盆世—晚二叠世(380.0~246.1Ma)、志留纪—寒武纪晚期(489.0~413.8 Ma)、中元古代—新元古代(1239.5~808.1 Ma)、古元古代(2554.0~1784.3Ma).上述年龄与区域上的岩浆事件基本吻合.综合研究表明研究区内林西组沉积下限为(253.4±1.5)Ma,林西组的物源主体应来自于西拉木伦河—延吉一线,其余锆石来源主要为兴蒙造山带内部、华北板块北缘和东北各地块,1.8和2.5Ga的碎屑锆石更有可能来自华北板块北缘,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在(253.4±1.5)Ma之前已经完成碰撞、拼合,古亚洲洋已经闭合,兴蒙海槽形成.林西组海相核形石的发现表明晚二叠世大兴安岭中段地区应以海相环境为主,直到三叠纪早期才逐渐转变为陆相沉积环境.
-
-
施璐;
唐振;
张渝金;
杨柳;
杜玉春
-
-
摘要:
为了深入研究大兴安岭地区中生代断陷盆地构造背景,利用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地球化学等方法,系统研究了索伦地区中侏罗统万宝组的沉积环境及地球化学性质.结果表明万宝组为一套分布于山间断陷盆地的陆相沉积碎屑岩建造,为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环境.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索伦地区万宝组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Th、U、LREE)和Zr、Hf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P、Ti)和Ba、Sr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具有轻稀土富集的右倾特征.万宝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中酸性岩浆岩源区,具有大陆岛弧构造背景特征,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南向俯冲弧后伸展作用有关.
-
-
贺晓天;
黄海涛;
俎新许;
张焕;
何鹏;
刘朝阳;
赵亚南;
李福斌
-
-
摘要:
笔者等通过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对大兴安岭中段天险沟石英二长斑岩的成因、物质来源和构造背景进行了探讨。通过锆石LA⁃ICPMS U⁃Pb定年法,得到天险沟石英二长斑岩的年龄为124.4±1.0 Ma,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天险沟石英二长斑岩属碱性、准铝质岩,里特曼指数σ为3.86~5.10,K2O+Na2O=9.14%~10.35%,钾钠比为0.93~1.0,A/CNK=0.76~0.93,成因类型为I型花岗岩。岩石富集La、Ba、Ce、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Hf、Zr等高场强元素;(La/Yb)N=11.72~13.90,分馏明显,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Nb、Ta负异常,具岛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δEu=1.00~1.59。[n(87 Sr)/n(86 Sr)]i=0.705065,εNd(t)=1.93,源区可能为上地幔。结合大兴安岭地区中生代地壳演化背景,认为天险沟石英二长斑岩形成于与洋壳俯冲有关的火山弧环境,区域应力场由挤压向伸展转换,岩浆源区为上地幔。
-
-
张波;
张守刚;
宋宗维;
高学正;
孔昭煜;
李晓蕾;
王国栋
-
-
摘要:
二道河银铅锌矿为大兴安岭中段最新发现的一处大型矽卡岩型矿床.银铅锌矿的形成与矿区多期岩体密切相关,矿体主要赋存于矽卡岩、大理岩及细粒花岗闪长岩内.本文对矿区主要岩体及石榴子石矽卡岩开展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Hf同位素研究和石榴子石电子探针分析,获得了绿帘石化细粒花岗闪长岩、绿帘石化细粒闪长岩、花岗斑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506±4.3Ma、213±2.8Ma和128±1.1Ma.二道河矿区石榴石矽卡岩与绿帘石矽卡岩常呈相互穿插关系,闪锌矿、方铅矿等矿石矿物具有重结晶特征,矽卡岩矿物石榴子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在矿区至少存在两期不同性质的流体活动,表明二道河银铅锌矿至少经历了两期以上的矿化事件.获得的三类岩体的锆石εHf(t)值分别为0.9~6.9、8.3~15.1和7.9~14.1,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1.6~1.1Ga、0.8~0.3Ga和0.8~0.3Ga,表明这些花岗岩类均来源于新生地壳部分熔融,它们的成因可能分别与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的拼合、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及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这些构造体系的叠加与演化对二道河银铅锌矿床的形成和富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
卢辉雄;
范芳;
董双发;
张恩;
冯博;
朱林;
程旭;
魏本赞;
李瑞炜;
牛海威
-
-
摘要:
大兴安岭中段构造-岩浆活动强烈,火山岩分布广泛,铀矿(化)点、铀异常点达108处,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受自然地理、植被覆盖等因素影响,铀矿工作程度总体较低,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为进一步挖掘大兴安岭中段铀成矿信息开展定量化铀成矿预测,在综合分析大兴安岭中段铀成矿地质背景、典型铀矿点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区域铀成矿控制因素;利用最新的航空放射性数据,结合地质、矿产、航磁、遥感等资料,开展铀成矿多源信息分析;选取了与铀成矿相关的地层、构造、潜火山岩、热液蚀变、航放异常信息、遥感蚀变异常、遥感解译构造等17个指标因子,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层次分析模型,通过构建判断矩阵,确定各评价因子的综合权重;利用GIS平台,开展了铀成矿预测,井预测铀成矿远景区13处,其中Ⅰ级铀成矿远景区1处、Ⅱ级铀成矿远景区7处、Ⅲ级铀成矿远景区5处,预测远景区覆盖了区内绝大部分已知铀矿(化)点、铀异常点.虽然预测的多个Ⅲ级远景区尚未发现铀矿(化)点,但其找矿线索较多,具有较好找矿潜力.预测结果表明,利用层次分析法开展铀成矿预测,能快速综合多源信息、提高预测精度,预测结果能为进一步铀矿工作部署提供参考.
-
-
赵保具;
张艳飞;
颜开;
肖荣阁
-
-
摘要:
大兴安岭中段是我国重要的铅锌银等有色金属成矿区,探讨其成矿物质来源对区内成矿预测及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经广泛地质调查、典型矿床采样、岩矿鉴定、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元素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海西期成矿岩浆岩稀土总量偏低,负铕异常不明显,轻重稀土比值较大,与稀土总量呈正相关关系,与δEu值呈负相关关系,表明成岩物质以幔源为主.燕山期成矿岩浆岩则相反,显示壳源物质特征.铅锌银多金属矿以锌为主,铅锌矿石与幔源分异岩浆岩的稀土配分模式基本一致;聚类分析显示TFeO-Cu-Zn为独立群组,表明铁铜锌物质是从岩浆结晶晚期的岩浆中分异出来;TFeO-Cu-Zn独立群组显示区域内闪锌矿均为高温铁闪锌矿.研究认为,大兴安岭中段铅锌银矿成矿物质来自闪长岩,后期热液改造对铅银富集有一定作用,中基性岩浆岩形成铅锌银成矿系统,而酸性岩浆岩形成铜钼及铜锡成矿系统.
-
-
-
李琛
-
-
摘要:
格布塔格地区处于于额济纳旗—兴安岭元古代、华力西、燕山期铜-铅-锌-金-银-铬-铌成矿区(Ⅱ2)中的大兴安岭中段华力西—燕山期铁-锌-钨-金-铅成矿带(Ⅲ4)。区内成矿地质条件有利,物化探异常明显,资源前景较好。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石灰窑等四幅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项目为依托,对该区地质特征、元素组合特征及铜矿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并对其找矿远景进行简要分析,为该区寻找热液型铜多金属矿的地质勘查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
-
-
-
张渝金;
吴新伟;
郭威;
张超;
江斌
-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大兴安岭中段龙江盆地为一个北东东向的中生代断陷盆地(李永飞,2013;丁秋红,2013),盆地内出露的中生代地层自下而上为中侏罗统万宝组,下白垩统龙江组、光华组和甘河组.万宝组(南平组和太平川组)由砂砾岩和火山碎屑岩夹煤层组成;龙江组主要由中性熔岩夹碎屑岩和薄层酸性熔岩组成;光华组主要为中酸性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产丰富的动、植物化石;甘河组主要为中、基性火山岩.综上所述龙江组时期处于干热气候,光华组时期转化为早期为干热气候,中期为温湿气候,后期为干热气候;这与辽西地区相比,龙江盆地早白奎世整体为干燥炎热的气候特点,仅出现短暂的温湿气候,并生存着小型生物群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