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构造背景

构造背景

构造背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923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5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54515篇;相关期刊245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岩石学报、中国地质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1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第四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第五届全国油气储层学术研讨会等;构造背景的相关文献由3055位作者贡献,包括程日辉、周涛发、张连昌等。

构造背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5 占比:1.60%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54515 占比:98.35%

总计:55430篇

构造背景—发文趋势图

构造背景

-研究学者

  • 程日辉
  • 周涛发
  • 张连昌
  • 许文良
  • 陈衍景
  • 杜利林
  • 秦克章
  • 袁峰
  • 任留东
  • 刘树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詹慧丽; 白玲; 陈治文
    • 摘要: 印度—欧亚板块的挤压碰撞形成了长达2500 km的喜马拉雅造山带.北京时间1950年8月15日22点09分,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墨脱—察隅一带发生了M_(S)8.6地震,是世界上有历史地震记录以来发生的最大的内陆型地震,整个青藏高原及毗邻的印度平原均有明显震感,给周边地区带来重大的经济和财产损失.我们基于前人在地震灾害、地震定位和震源机制等方面获得的研究成果,对墨脱—察隅大地震的震源参数、震源区地下结构、发震断层的构造特点进行了系统回顾.在此基础上,我们收集了不同机构给出的历史地震目录资料,总结了震前20年和震后10年较为完整的5.0级以上地震目录,分析了4个不同时间和空间发展阶段的地震活动性;同时利用现代地震目录和我们在震源区架设的近台观测波形资料,探讨了1964年以来发生的中小地震、2017年米林6.9级地震和2019年墨脱6.3级地震的发生机制.东构造结地区构造背景复杂,发育了三个不同方向、依次向南迁移的次级构造结,即南迦巴瓦构造结、桑构造结及阿萨姆构造结.在最年轻的阿萨姆构造结地区,印度板块不仅沿着米什米逆冲断裂向NE方向俯冲,同时沿着主前锋逆冲断裂向NW方向俯冲,阿萨姆构造结前缘的察隅岛弧和桑构造结表现出强烈的地壳水平缩短.这种持续不断的高强度的构造挤压应力作用,导致主前锋逆冲断裂和米什米逆冲断裂同时发生破裂,形成M_(S)8.6的墨脱—察隅大地震,并在米什米山和阿博尔山一带发生大范围的余震活动和明显的地表形变.早期地震发生机制的不确定性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地震、地质、遥感和野外调查等多种研究手段的融合可以为其提供较为全面的观测依据.
    • 李彬; 许德如; 柏道远; 钟响; 李银敏; 高成; 曾广乾; 邹光均; 凌跃新
    • 摘要: 雪峰造山带位于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是研究和认识华南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本文在对雪峰造山带北段灰山港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构造变形体制、成因机制和加里东运动及印支运动构造线方向横向变化的成因。调查发现,区内存在两个角度不整合面,据此划分3个构造层,即加里东构造层(Nh~S_(1))、海西-印支构造层(D_(2)~P)和晚燕山-喜山构造层(K_(2)~E_(2))。不同构造层主要变形式样包括:加里东构造层中近EW向褶皱及同走向逆断裂、板状劈理等;海西-印支构造层中NEE向褶皱及同走向逆断裂、NW-NNW向断裂(走滑为主)、节理(包含共轭节理)和劈理等;晚燕山-喜山构造层中NE向宽缓褶皱、控盆断裂以及不同方位与性质的小断裂等。根据构造层的变形特征、断裂构造的衍生次序和构造变形的主应力方位,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识别出7期构造变形事件,初步厘定了研究区早古生代以来的构造体制演化过程。结合前人资料提出:加里东构造层变形受深部多层次拆离滑脱控制,海西-印支构造层变形则受控于盖层沿下伏不整合面及二叠系龙潭组的滑脱;雪峰造山带及邻区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构造线走向均存在自南往北,总体上由NNE向→NE向→NEE向→EW向的变化特征,分别形成于华南各地块碰撞拼贴、华南与华北和印支板块汇聚碰撞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并受新元古代扬子-华夏结合带边界或继发性陆内俯冲制约。
    • 石创
    • 摘要: 沉积岩中的稀土元素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能够较好保存原始沉积记录。为了揭示阳江东凹文昌组发育时期的物源区物质来源、构造背景和沉积环境,选取凹陷内Y-1井文昌组泥岩样品进行元素测试,系统分析研究区文昌组泥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文昌组泥岩稀土元素含量高,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Eu为明显负异常,Ce为微弱正异常特征。文昌组物质来源以花岗岩为主,含有少量沉积岩,沉积源区为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Ce_(anom)和δCe参数指示文昌期水体处于还原环境,为优质烃源岩发育提供良好的保存条件,纵向上水体还原性演化规律为:强→弱→强→弱,与文昌组泥岩TOC变化趋势一致。
    • 吕鑫; 于晓飞; 杜泽忠; 康凯; 杜轶伦; 王春女
    • 摘要: 北山造山带处于中亚造山带南缘,研究其岩浆事件对于推演中亚造山带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在甘肃北山南带的双鹰山-花牛山岛弧带中,分布有大量花岗质岩体。本文选取甘肃北山南带双峰山南复式岩体中的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开展LA-ICP-MS锆石年代学、Hf同位素、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式岩体成岩时代、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特征基本一致,具体如下:(1)锆石年代学结果显示二长花岗岩年龄为367.5±1.7Ma、368.0±1.8Ma,花岗闪长岩年龄为366.3±2.2Ma,均为晚泥盆世;(2)复式岩体SiO_(2)含量为64.39%~74.95%、碱含量为5.01%~9.21%,属准铝质(A/CNK=0.88~1.00),P 2O 5含量低(0.02%~0.17%),且与SiO_(2)呈负相关,具有典型的I型花岗岩特征;(3)样品总体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6.23~23.0),具有较强烈的Eu负异常(δEu=0.31~0.55),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i、P等高场强元素;(4)锆石εHf(t)值为-3.1~+6.0,t DM2为928~1327Ma,全岩(87 Sr/86 Sr)i在0.705607~0.708523之间,εNd(t)在-4.1~-1.9之间。结合区域构造环境,实验数据表明,双峰山南晚泥盆世复式岩体是在活动大陆边缘的环境下,由幔源岩浆底侵加热下地壳使之部分熔融,并与之混合形成的,代表了晚泥盆世柳园洋向北俯冲的构造事件。
    • 叶永芳; 张缓缓
    • 摘要: 为揭示赣西蒙山地区岩体岩石成因及其构造背景,为深入研究该地区非金属、多金属矿床成因提供理论依据,对蒙山岩体开展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Sr、Nd同位素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蒙山岩体的结晶年龄在209.04±1.2~220.8±2.81 Ma之间,形成于早印支中期;(2)具有高SiO_(2)、富K_(2)O、次铝饱和指数,低CaO、贫MgO的特征,属钙碱性的准铝质-过铝质,属于A型花岗岩;(3)蒙山花岗岩体发育在后造山带的构造环境之中,是印支运动之后的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下的产物,是古老的变质沉积岩在地壳缩短之后的伸展、减薄环境下产生的减压和地幔上涌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发生部分熔融所形成的。
    • 雷传扬; 唐菊兴; 尹显科; 宋扬; 李威; 袁华云
    • 摘要: 阿翁错-盐湖复式岩体位于狮泉河-纳木错蛇绿混杂岩带北缘,为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俯冲消减、碰撞造山过程中岩浆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认识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盆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阿翁错-盐湖复式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地质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总结了复式岩体的时空分布规律,探讨了复式岩体的成因类型、源区特征和构造背景。复式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玢)岩、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正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组成,为一套岛弧岩浆岩组合,成岩年龄集中在120-104 Ma,属于早白垩世末期,空间分布上具从南到北,由早到晚的趋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从石英闪长岩到二长花岗岩具有由钙碱性系列岩石向钾玄岩系列演化的趋势,主体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轻稀土元素分馏程度较高,而重稀土近于平坦,具有弱的负铕异常;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Ta、Zr、Hf等高场强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具有岛弧岩浆岩的特征。基于本次研究结果,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阿翁错-盐湖复式岩体形成于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盆北向俯冲的背景,来自俯冲板片的流体上升,引起上覆地幔楔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幔源岩浆,在密度差的作用下幔源岩浆向上运移,底侵至新生下地壳,致其发生部分熔融,并与之发生混合作用,形成了阿翁错-盐湖复式岩体的母源岩浆,早白垩世末期(104.8±1.4 Ma)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壳仍持续向北俯冲,下白垩统竟柱山组磨拉石建造的沉积才意味着洋盆彻底关闭。
    • 张金博; 徐梦婧; 吴彦旺; 赵佩云; 肖雪
    • 摘要: 钾霞橄黄长岩是一种贫SiO_(2)和Al_(2)O_(3),富碱的超基性超钾质火山岩,是了解地幔的重要窗口.本文总结了国内外钾霞橄黄长岩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不同地区钾霞橄黄长岩的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等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钾霞橄黄长岩主要由橄榄石、金云母、白榴石、钾长石和辉石类矿物组成.钾霞橄黄长岩富集不相容元素,显示了富集地幔特征,但意大利钾霞橄黄长岩明显亏损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而中国钾霞橄黄长岩则具有亏损地幔的同位素特征.通过地球化学分析,目前普遍认为钾霞橄黄长岩形成于伸展环境,可能形成于同造山的后碰撞阶段,或与地幔柱活动有关,亦或是其他作用导致的拉张环境.钾霞橄黄长岩在地幔源区、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等方面尚存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
    • 付忠才
    • 摘要: 为获得大兴安岭北部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信息,利用研究区内1∶50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成果,采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法,探讨吉祥沟岩组变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源区构造背景。研究结果表明:变沉积岩中w(SiO_(2))为56.04%~77.78%、w(Al_(2)O_(3))为11.30%~21.80%,均高于上地壳丰度,Ba、Th、Co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678.0×10^(-6)、14.7×10^(-6)、11.6×10^(-6),与上地壳丰度一致;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δEu为0.43~0.89,具有明显的负异常;成分变异指数多大于1,化学蚀变指数为53.47~78.64,反映了源区物质成分为来源于上地壳的长英质火成岩及沉积岩,物源区处于寒冷—温暖、半干旱气候条件,具中—低风化程度;变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大陆岛弧环境。
    • 寇彩化; 刘燕学; 李江; 李廷栋; 丁孝忠; 刘勇; 靳胜凯
    • 摘要: 本次研究对象为江南造山带西段桂北四堡地区新元古代辉长岩,主要由斜长石和单斜辉石组成,含有少量的橄榄石和钛铁氧化物,表明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斜长石和单斜辉石以及少量橄榄石的分离结晶作用。辉长岩锆石SIMS U-Pb谐和年龄为(830±7)Ma,指示其侵位年龄约为830 Ma。全岩具有低SiO_(2)含量(48.46%~53.99%)、高MgO含量(9.27%~25.22%)、Mg^(#)值较高(62~79)的特征。辉长岩为钙碱性系列岩石,其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和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与典型的弧岩浆相似,具有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_(N)=2.2~3.7,(La/Sm)_(N)=2.5~2.9)和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的高场强元素(Nb、Ta和Ti)亏损的特征,还具有较高的Th/Nb比值(0.7~0.8)和低Nb/La比值(0.4~0.6)。辉长岩具有负的ε_(Nd)(t)值(-6.3~-3.0)和正的ε_(Hf)(t)值(8.0~12.1),指示其源区为亏损地幔,但有富集组分加入。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推测辉长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俯冲构造背景,起源于受沉积物流体交代了的楔地幔。
    • 华杰雄; 刘汉仑
    • 摘要: 通过对浙江治岭头地区的霏细岩进行较为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晚白垩世华南地区的构造演化。定年结果显示霏细岩年龄为(98.31±0.92)Ma,为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的产物。岩石为高钾钙碱性偏铝质系列,富SiO_(2)(68.17%~72.90%)、Al_(2)O_(3)(13.58%~16.07%)和K_(2)O(4.75%~5.34%),而贫Fe_(2)O_(3)(1.17%~1.37%)、MgO(0.15%~0.22%)和CaO(1.03%~1.62%)。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Eu具有明显的负异常,ω(∑REE)=(206.57~222.54)×10^(-6),LREE/HREE为18.17~19.10,(La/Yb)_(N)值为23.56~25.49,δEu=0.61~0.65。Rb、Th、U、K表现为相对富集,而Nb、Ta、P、Zr、Hf表现为相对亏损。微量元素配分曲线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和轻稀土元素(LREEs),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及重稀土元素(HREEs),类似于I型花岗岩的特征。结合岩石成因、构造环境判别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认为治岭头地区霏细岩的形成与古太平洋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该地区晚侏罗世-晚白垩世早期由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消减作用为主导,结合同时期伸展构造,并伴有大量的玄武岩浆底侵上涌,导致了大量的花岗质岩浆产生,随着地幔组分逐渐参与形成了区内发育的霏细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