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岩石组合

岩石组合

岩石组合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170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7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685710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安徽地质、岩石学报、中国地质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东部和海域地质特征及资源环境学术研讨会等;岩石组合的相关文献由550位作者贡献,包括孟宪锋、王玉往、解洪晶等。

岩石组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7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85710 占比:99.98%

总计:685876篇

岩石组合—发文趋势图

岩石组合

-研究学者

  • 孟宪锋
  • 王玉往
  • 解洪晶
  • 李鸿
  • 王京彬
  • 钟增球
  • 丁仨平
  • 何国琦
  • 刘发刚
  • 吴泰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云飞; 焦建刚; 王猛; 闫馨云; 刘健; 高超; 王静; 李峰; 姚瑞军
    • 摘要: 在华北克拉通北缘达茂旗地区,近东西向分布前寒武纪基底,前人根据岩石组合特征将其划为色尔腾山岩群,但缺乏年代学依据。通过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Lu-Hf同位素等研究对达茂旗地区前寒武纪基底岩石组合、形成时代、物质来源进行讨论。研究表明,达茂旗地区前寒武纪基底由色尔腾山岩群和古元古代变质侵入岩构成。色尔腾山岩群由黑云斜长片麻岩、大理岩组成,形成时间为2009~2142 Ma,属古元古代。古元古代存在2期侵入岩,分别为1992~1999 Ma、1920 Ma。达茂旗地区在约2.6 Ga、2009~2142 Ma分别发生过陆壳增生作用,并受到古老陆壳物质混染,1999~1992 Ma的碱长花岗岩与石英闪长岩为新生陆壳重熔产物,可能受到古老陆壳物质混染;1920 Ma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古老陆壳重熔产物。这些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华北克拉通北缘前寒武纪构造发展演化提供了更多依据。
    • 产思维; 张家嘉; 顾大年
    • 摘要: 徐淮地区是安徽北部重要的铁多金属矿成矿区,区内晋宁期和燕山期岩浆活动频繁,形成众多基性、中性和酸性岩体,其中早白垩世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分析该区侵入岩岩石组合和分布特点,晋宁—燕山期可以划分出3个阶段3个岩石组合:晋宁期辉绿岩-石英正长斑岩-闪斜煌斑岩系列,成岩年龄为距今890.0~913.0 Ma;燕山期早侏罗世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岩系列,成岩年龄为距今180.0~191.3 Ma;燕山期早白垩世闪长斑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二长花岗岩组合系列,成岩年龄为距今102.1~132.2 Ma。燕山期早白垩世形成的岩体最多,活动最为强烈,与该区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密切相关,形成于中国东部构造应力由挤压转变为伸展的转折期。
    • 詹国鑫; 陈友良; 殷桂芹; 张宝玲; 顾孟娟; 范伟
    • 摘要: 本文以四川米易垭口地区五马箐组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剖面实测以及室内岩矿鉴定,对五马箐组的岩石组合与岩相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米易垭口地区的五马箐组为一套海相沉积的陆缘碎屑岩建造,其岩性组合为一套以云母石英片岩、云母片岩、片状石英岩夹变质泥岩、变质粉砂岩等组成的变沉积岩系,其地层层序相当于会理群下部的力马河组。野外观察和镜下岩矿鉴定结果均表明五马箐组变沉积岩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均较低,指示其为近源沉积产物。
    • 丁雨
    • 摘要: 矿山地层研究是找矿工作中的关键一步.花山地区隶属扬子地台成矿区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由于花山地区第四系覆盖严重,所以多数地层罕有露头,仅有志留纪地层、泥盆纪地层和二叠纪地层的露头广泛出露.区内主要出露地层有志留系坟头组(S2f),泥盆系云台观组(D3y),泥盆系黄家磴组(D3h),石炭系黄龙组(C2h),二叠系孤峰组(P2g),第四系早中更新世的王家店组(Qp2w)和晚更新世的青山组(Qp3q)还有全新世的走马岭组(Qhz).
    • 张旗
    • 摘要: "双沟蛇绿岩"是笔者最早研究的蛇绿岩之一,位于云南哀牢山带.双沟出露的岩石有二辉橄榄岩、辉长岩、辉绿岩、斜长花岗岩、玄武岩、硅质岩等.辉长岩亏损LREE,锆石U-Pb年龄为362 ~ 328Ma.玄武岩具N-MORB和E-MORB的特征,锆石U-Pb年龄为249Ma.研究认为,"双沟蛇绿岩"可能产于陆间小洋盆或裂谷或裂陷槽背景.但是,双沟没有可信的深海沉积和混杂堆积的记录,虽然岩石组合类似蛇绿岩,地球化学也具有MORB的特征,暗示双沟可能不是一个典型的蛇绿岩.如果双沟镁铁-超镁铁岩不是蛇绿岩,则晚古生代的哀牢山带就不存在一个有一定规模的洋盆,也不可能存在大陆碰撞的记录.双沟镁铁-超镁铁岩不是蛇绿岩是什么?可能是造山橄榄岩(Orogenic peridotite).造山橄榄岩与蛇绿岩的岩石组合类似,蛇绿岩的橄榄岩产于洋壳之下;造山橄榄岩产于陆壳之下.检讨双沟蛇绿岩的研究,反思蛇绿岩的概念.笔者认为,斯泰因曼的"三位一体"概念是合适的,1972年彭罗斯会议的决议是正确的,1996年怀柔会议构造学家对蛇绿岩概念的理解是对的.考虑到混杂堆积对于蛇绿岩的重要性,建议将混杂堆积也作为与蛇绿岩相伴的一个重要指标加进来.如果这个想法合适,则一个完整的蛇绿岩组合将由三个要素组成:1)岩浆岩(包括地幔岩、堆晶岩、侵入岩和火山岩,代表夭洋岩石圈的物质组成);2)深海沉积(代表洋盆顶部的物质组成);3)混杂堆积(代表洋盆消失、陆块碰撞的构造产物).蛇绿岩不同于其他岩浆岩,其研究需要特殊的方法和思路,明白这一点,蛇绿岩研究才能走上正轨.双沟蛇绿岩研究遇到危机,中国其他一些蛇绿岩也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因此,检讨双沟蛇绿岩,对反思蛇绿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 王玉往; 解洪晶; 廖震; 张会琼; 王京彬; 王莉娟
    • 摘要: 岩浆热液型矿床主要与中性-酸性岩浆岩类密切相关,成矿地质体较为明确,因此成矿地质体特征是该类矿床重要的找矿预测标志。我国岩浆热液型矿床可划分为壳-幔混源和壳源两大系列和6个亚系列,其中壳-幔混源岩浆热液矿床又分为Cu-Mo-Au系列、Pb-Zn-Ag多金属系列、Fe系列,壳源岩浆热液矿床分为W多金属系列、Sn多金属系列、稀有元素系列。从Fe→Cu-Mo-Au→Pb-Zn-Ag→Sn多金属→W多金属→稀有元素系列,成矿地质体特征具有一系列规律性演变:含矿岩石类型从中基性向中酸性、酸性变化和从准铝质向过铝质变化,岩浆性质从高氧化、低氧化到还原性变化。各系列矿床的成矿地质体均表现出多期次/多阶段特征,是岩浆演化晚期作用的产物。它们总体表现为小岩体,多以岩株、岩脉、岩瘤、岩枝等形式产出。各类成矿地质体的产出规模和深度不尽相同,主要与矿化类型有关,与矿床系列也存在一定关系。总体上,斑岩型、斑岩-角砾岩型矿床等高位侵入体型成矿地质体的规模较小,而夕卡岩型矿床的成矿地质体面积较大。
    • 高志杰; 杨维刚
    • 摘要: 本文选取西秦岭中段为研究区,以安家岔组为研究对象,在了解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质剖面测量、样品采集和测试等手段,详细了解并分析了研究区的岩石组合特征,详细研究了其沉积环境,为后续在该地区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提供参考.
    • 王玉往; 解洪晶; 廖震; 张会琼; 王京彬; 王莉娟
    • 摘要: 岩浆热液型矿床主要与中性-酸性岩浆岩类密切相关,成矿地质体较为明确,因此成矿地质体特征是该类矿床重要的找矿预测标志.我国岩浆热液型矿床可划分为壳-幔混源和壳源两大系列和6个亚系列,其中壳-幔混源岩浆热液矿床又分为Cu-Mo-Au系列、Pb-Zn-Ag多金属系列、Fe系列,壳源岩浆热液矿床分为W多金属系列、Sn多金属系列、稀有元素系列.从Fe→Cu-Mo-Au→Pb-Zn-Ag→Sn多金属→W多金属→稀有元素系列,成矿地质体特征具有一系列规律性演变:含矿岩石类型从中基性向中酸性、酸性变化和从准铝质向过铝质变化,岩浆性质从高氧化、低氧化到还原性变化.各系列矿床的成矿地质体均表现出多期次/多阶段特征,是岩浆演化晚期作用的产物.它们总体表现为小岩体,多以岩株、岩脉、岩瘤、岩枝等形式产出.各类成矿地质体的产出规模和深度不尽相同,主要与矿化类型有关,与矿床系列也存在一定关系.总体上,斑岩型、斑岩-角砾岩型矿床等高位侵入体型成矿地质体的规模较小,而夕卡岩型矿床的成矿地质体面积较大.
    • 王永魁
    • 摘要: 汶上凹陷位于鲁西隆起区,地表第四系覆盖,区域上古近纪官庄群为含盐岩系,该区研究程度较低.通过收集以往钻孔资料,对汶上凹陷古近纪官庄群进行系统划分对比,将区内官庄群自下至上划分为常路组、朱家沟组、大汶口组,常路组为河流相沉积,朱家沟组为山麓洪积相沉积,大汶口组为湖相沉积.大汶口组岩石组合具明显三分性(上段、中段、下段),其中中段为含膏层.建立了区内官庄群地层格架,探讨了其形成演化以及成矿条件.
    • 陆建宝; 刘浩; 张钟华; 赵明峰
    • 摘要: 通过对比区内上二叠统岩性组合特征及变化情况分析,讨论了黔西南海子地区晚二叠世的沉积环境.龙潭组主体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含煤碎屑岩建造,再往南部到龙广一带相变为浅海台地相吴家坪组灰岩、礁灰岩夹少量碎屑岩建造.在沉积厚度上,从北往南厚度有逐渐增厚趋势,再往南相变成吴家坪组,反应沉积时从北东往南西,海水由浅-深-浅的趋势.认为龙潭期沉积时,可能存在一个北西向的凹槽或同生断裂,控制了龙潭组沉积厚度的变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