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入岩
侵入岩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644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7篇、会议论文91篇、专利文献33761篇;相关期刊204种,包括岩石学报、山东国土资源、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51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等;侵入岩的相关文献由1799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才来、王世进、杨晓勇等。
侵入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3761篇
占比:98.17%
总计:34389篇
侵入岩
-研究学者
- 吴才来
- 王世进
- 杨晓勇
- 万丛礼
- 孙卫东
- 徐晓春
- 提振海
- 李子颖
- 李平
- 王海鹏
- 程培起
- 邢凤鸣
- 马昌前
- 姜常义
- 季天伊
- 张成基
- 张正伟
- 朱志新
- 杜杨松
- 杨兴科
- 毛建仁
- 秦克章
- 许文良
- 赵同阳
- 雷广新
- 鲁红峰
- 黄许陈
- 何娇月
- 凤骏
- 刘光莲
- 单婉婉
- 吕发堂
- 周涛发
- 国和平
- 孙巍
- 孟贵祥
- 屈涛
- 屈翠侠
- 张开毕
- 张映红
- 张爱奎
- 张金阳
- 徐祥
- 曹光杰
- 李光明
- 李斌
- 李进文
- 江思宏
- 汪岩
- 潘志民
-
-
李英丽;
王洪超
-
-
摘要:
该文选取某地区岩浆岩作为研究对象,对岩浆岩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岩浆源区以及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进行讨论,重新厘定花岗岩形成时间,恢复多个火山机构,为探索大陆地壳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指导意义。
-
-
吕钊;
王建平;
王继春;
许展;
袁硕浦
-
-
摘要:
内蒙古白乃庙铜金矿床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中段陆缘增生带,区内侵入岩发育,主要岩性有花岗闪长岩、白云母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对其中5件样品采用LA-MC-ICP-MS锆石U-Pb方法测年,获得花岗闪长岩加权平均年龄(443.2±1.7)Ma、(447.6±1.8)Ma,白云母花岗岩加权平均年龄(429.1±2.7)Ma、(431.6±4.2)Ma,石英闪长岩加权平均年龄(424.5±2.0)Ma。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分析认为白乃庙铜矿化时代为432~447 Ma,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与花岗闪长岩侵位有关;白乃庙金矿床形成于430 Ma左右,与白云母花岗岩侵位带来的丰富热液有关。在早古生代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的背景下,铜成矿以挤压环境为主,形成斑岩型铜矿化,而金成矿作用发生在相对张性构造环境,形成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化,在白乃庙岛弧的火山-岩浆作用下共同构成了一个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
-
-
司陈阳
-
-
摘要:
商73块构造位置位于济阳坳陷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东段商河构造带商三区东部,馆陶组—沙河街组地层发育呈现出各种类型和结构成因不同的火成岩体。由于火成岩侵入,商73块存在火成岩与地层间接触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地震资料的品质与测井响应特征受火成岩影响,有利储层分布规律认识不清等问题。针对问题开展研究,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录井及地震资料,明确储层的展布规律,为剩余油挖潜及增油措施方向研究提供依据。
-
-
张舒;
周涛发;
张赞赞;
吕博;
施立胜;
汪晶;
吴明安
-
-
摘要:
黄梅尖复式岩体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A型花岗岩的代表,亦是区内重要的产铀岩体,其由早到晚可划分为黑云母石英正长岩、正长斑岩、石英正长岩、碱性长石花岗岩4个侵入阶段,黑云母石英正长岩与碎屑岩地层的接触带是主要的铀矿化部位。对黄梅尖复式岩体各阶段锆石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开展了锆石稀土元素分析及U-Pb定年。结果表明:黑云母石英正长岩、正长斑岩、石英正长岩中的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形成时代分别为(131.8±1.1)、(129.7±1.6)、(124.7±1.6)Ma。碱性长石花岗岩的锆石具有明显的核边结构,核部为岩浆成因锆石,经历了蜕晶质化作用,锆石U-Pb年龄为(111.5±1.3)Ma,代表了岩体就位时间;边部锆石受到流体的交代溶蚀并发生了变质重结晶作用,锆石U-Pb年龄为(107.6±2.1)Ma,代表了流体的活动时间。结合以往区域A型花岗岩的年代学数据,将长江中下游燕山期A型花岗岩活动初步划分为3个阶段。早阶段集中在132~129 Ma,岩性以黑云母石英正长岩、正长斑岩为主;主体阶段集中在128~124 Ma,岩性以石英正长岩与正长花岗岩为主;晚阶段集中在115~110 Ma,岩性以细粒碱性长石花岗岩为主。碱性长石花岗岩的成岩年龄及随后的热液活动时间同热液脉状铀矿床成矿年龄接近,结合铀矿床稳定同位素特征,推断末阶段碱性长石花岗岩可能为铀成矿提供了热液及驱动力。
-
-
孟令华
-
-
摘要:
西天山温泉地区是以温泉岩群为基底的古老地块,岩浆活动强烈,发育大量不同期次花岗岩类,奥陶纪侵入岩为一套准铝质—过铝质钙碱性岩石,(La/Yb)_(N)值为6.22~13.02,轻稀土元素富集,δEu为0.77~0.96,具轻微负Eu异常,微量元素中富集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Th、Nb、P、Ti等高场强元素,属于中等分异的Ⅰ型花岗岩,具有壳幔混源岩浆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奥陶纪侵入岩形成于洋壳俯冲作用下的火山弧环境,是古亚洲洋俯冲作用在本区的体现,对认识天山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
-
杨月后;
刘国瑞
-
-
摘要:
文章总结了四子王旗地区侏罗纪侵入岩的地质特征及岩石学特征、岩石化学特征、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以及副矿物特征,分析探讨了侏罗纪侵入岩成因类型与构造环境,并对该区域的花岗斑岩的形成时代进行了讨论。
-
-
马忠胜;
张广平;
王小锋
-
-
摘要:
豫北地区大地构造位置隶属于华北克拉通西部。其中六度寺侵入岩体岩石类型主要为更长斑岩及更长岩系列,属富钠、低钾碱性岩系列。通过分析认为岩浆来源深度大,属壳幔质以幔质为主的重熔岩浆。这期岩浆活动与燕山晚期以伸展构造为主体的太行山陆内造山运动息息相关。岩浆活动受控于基底断裂,总体为被动就位机制。同时,分析研究了岩体形成麦饭石母岩的条件及影响六度寺村居民长寿的主要地质因素。
-
-
产思维;
张家嘉;
顾大年
-
-
摘要:
徐淮地区是安徽北部重要的铁多金属矿成矿区,区内晋宁期和燕山期岩浆活动频繁,形成众多基性、中性和酸性岩体,其中早白垩世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分析该区侵入岩岩石组合和分布特点,晋宁—燕山期可以划分出3个阶段3个岩石组合:晋宁期辉绿岩-石英正长斑岩-闪斜煌斑岩系列,成岩年龄为距今890.0~913.0 Ma;燕山期早侏罗世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岩系列,成岩年龄为距今180.0~191.3 Ma;燕山期早白垩世闪长斑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二长花岗岩组合系列,成岩年龄为距今102.1~132.2 Ma。燕山期早白垩世形成的岩体最多,活动最为强烈,与该区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密切相关,形成于中国东部构造应力由挤压转变为伸展的转折期。
-
-
张建芳;
刘远栋;
蔡晓亮;
刘风龙;
王振;
程海艳;
龚瑞君
-
-
摘要:
在15万区域地质填图的基础上,对浙江临安晚中生代天目山火山盆地内的指南山-东坑侵入岩进行锆石U-Pb测年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火山喷发-侵入作用过程。指南山侵入岩主要由细中粒石英闪长岩胶结大量安山岩集块角砾组成,东坑侵入岩主要由外部中细粒石英二长岩和内部细粒正长花岗(斑)岩、中粗粒正长花岗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指南山细中粒石英闪长岩侵入时代为130.5±1.7 Ma,东坑细粒正长花岗(斑)岩和中粗粒正长花岗岩侵入时代为127.6±1.2 Ma和127.9±1.3 Ma,形成时代为华南中生代早白垩世火山活动的高峰期。岩石属准铝质–过铝质橄榄玄粗岩系列,具有中等-较高SiO_(2)、富碱、高K_(2)O/Na_(2)O、低P_(2)O_(5)、TiO_(2)特征,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曲线具有弱右倾和强负铕异常的特征,富集K、Rb、Th、U,弱亏损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弱亏损Ti、P、Nb、Ta等高场强元素。天目山-莫干山一带火山盆地中花岗质火山岩与侵入岩具有密切成因关系,其母岩浆可能主要是由幔源岩浆底侵导致江南造山带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受到大量富集岩石圈地幔物质混染,并且经历了较高程度的分异结晶演化作用,为华南地区早白垩世早期伸展拉张环境大规模喷发的产物。
-
-
张顺新;
胡绪云;
姜魁;
肖亮;
黄新华;
何立斌
-
-
摘要:
古亚洲洋在大兴安岭中段的构造演化长期以来争议不断,尤其是古生代岩浆活动亟待展开详细研究。本文在系统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大兴安岭中段央格力雅山地区扎文河岩体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其岩石成因,旨在深入对嫩江洋构造演化的理解。扎文河岩体主要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正长花岗岩三个单元组成。三个岩石单元均为中钾—高钾偏铝质铁质岩石,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产强元素,总体显示右倾型REE模式,但中—重稀土元素之间配分不明显,具有弱Eu负异常。闪长岩单元很可能是幔源玄武质岩浆分离结晶作用早—中期阶段的产物,并遭受了一定程度的俯冲流体交代。花岗闪长岩和正长花岗岩单元属于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它们与闪长岩单元具有相同的岩浆源区,很可能是富集地幔玄武质岩浆分离结晶作用中—晚期阶段的产物。扎文河岩体形成于安第斯型大陆弧背景,指示早石炭世期间嫩江洋存在向兴安地块之下的俯冲,俯冲过程中所形成的挤压环境和岩浆活动反映了该时期古亚洲洋构造域在大兴安岭中段的构造演化。
-
-
-
-
-
汤诚;
杨晓勇
- 《第十四届全国矿床会议》
| 2018年
-
摘要:
皖南上金山钨钼银矿床地处江南隆起带东段,是皖南地区新发现的一处大型钨钼银多金属矿床(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物探队),目前已初步查明矿床钨化合物量(WO3)56374.38t,钼金属量10641.42t.区内侵入岩广泛发育,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新元古界南华系休宁组、雷公坞组,其中休宁组三段为一套紫黑色中薄层含锰粉砂质泥岩、含锰质灰岩,是该研究区的主要赋矿层位.
-
-
-
-
-
-
-
刘杰勋;
郭巍;
朱凯
-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辽东半岛地区是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最为强烈和典型的地区之一,发育了大量的中生代岩浆和晚中生代时期的伸展构造.通过对这些伸展构造的研究,基本确定了辽东地区岩石圈减薄的时间、减薄记录与演化过程、减薄机制等问题.认为荒地花岗闪长岩是华北克拉通东部受古太平洋板块沿消减带俯冲,造成地壳缩短增厚和软流圈物质底侵作用产生的。与此同时,由大陆下地壳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酸性岩浆与早先慢源岩浆底侵作用形成的镁铁质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的中-基性岩浆混合形成了朝阳苏长辉长岩。荒地花岗闪长岩岩性的形成使研究区下地壳转变成密度较大的含石榴子石的残留相,可能导致拆沉作用,从而加速了岩石圈减薄、大陆伸展作用,在之后慢源岩浆上涌过程中,中下地壳受到高温的加热而部分熔融为帽盔山二长花岗岩。因此,在帕岩地区的3个岩体,虽然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但各个岩体都为伸展环境下产物,是辽东帕岩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与大规模伸展活动的最直接证据。也反应了岩石圈减薄和大陆伸展作用从岩石圈深部逐渐向地表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