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测绘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99462篇;相关期刊30种,包括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安徽地质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汤中立院士八十华诞暨“小岩体成大矿与找矿战略突破”学术研讨会等;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相关文献由309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涛发、范裕、袁峰等。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99462 占比:99.98%

总计:499569篇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发文趋势图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研究学者

  • 周涛发
  • 范裕
  • 袁峰
  • 吕庆田
  • 张乐骏
  • 杨晓勇
  • 严加永
  • 张千明
  • 史大年
  • 吴明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张舒; 周涛发; 张赞赞; 吕博; 施立胜; 汪晶; 吴明安
    • 摘要: 黄梅尖复式岩体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A型花岗岩的代表,亦是区内重要的产铀岩体,其由早到晚可划分为黑云母石英正长岩、正长斑岩、石英正长岩、碱性长石花岗岩4个侵入阶段,黑云母石英正长岩与碎屑岩地层的接触带是主要的铀矿化部位。对黄梅尖复式岩体各阶段锆石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开展了锆石稀土元素分析及U-Pb定年。结果表明:黑云母石英正长岩、正长斑岩、石英正长岩中的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形成时代分别为(131.8±1.1)、(129.7±1.6)、(124.7±1.6)Ma。碱性长石花岗岩的锆石具有明显的核边结构,核部为岩浆成因锆石,经历了蜕晶质化作用,锆石U-Pb年龄为(111.5±1.3)Ma,代表了岩体就位时间;边部锆石受到流体的交代溶蚀并发生了变质重结晶作用,锆石U-Pb年龄为(107.6±2.1)Ma,代表了流体的活动时间。结合以往区域A型花岗岩的年代学数据,将长江中下游燕山期A型花岗岩活动初步划分为3个阶段。早阶段集中在132~129 Ma,岩性以黑云母石英正长岩、正长斑岩为主;主体阶段集中在128~124 Ma,岩性以石英正长岩与正长花岗岩为主;晚阶段集中在115~110 Ma,岩性以细粒碱性长石花岗岩为主。碱性长石花岗岩的成岩年龄及随后的热液活动时间同热液脉状铀矿床成矿年龄接近,结合铀矿床稳定同位素特征,推断末阶段碱性长石花岗岩可能为铀成矿提供了热液及驱动力。
    • 张昆; 吕庆田; 满祖辉; 兰学毅; 郭东; 陶龙; 赵金花
    • 摘要: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铁铜金属“仓库”,然而,关于矿体密集分布成因的深部背景研究仍存较多争议,前人相继提出了碰撞变形、俯冲变形、构造机制转换等多种解释模型。本文基于成矿系统概念和前人对成矿系统各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分析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宁芜、庐枞、南陵-宣城和安庆-贵池矿集区的深部电性结构,并发现成矿带地壳深部普遍存在的相对统一的高导结构。探测结果显示:(1)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下地壳高导层指示着曾经发生的部分熔融以及壳幔物质混染的空间;(2)成矿带的浅部垂向高导异常是控矿通道的反映,并与深部高导层相连。电性结构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源性,是研究区铁铜成矿系统的共性特征之一。基于电性结构和以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下地壳与上地幔混染的熔融物质不仅为区域广泛分布的中酸性岩浆岩提供了岩浆热液,同时“扮演”着铁铜成矿系统中的深部金属物源要素的角色,而与源区相连的通道在应力转换过程中控制着浅部成岩-成矿作用。基于通道宽度估算的应力体制转换过程的发育时间约为10Myr,期间控制着铜铁成矿系统的两个主要阶段。对于铜成矿系统,应力转换初期含铜热液迁移路径较长,混染了更多的地壳物质;而后期的铁成矿系统中含铁热液的上升通道较宽,二次壳幔混染较弱。
    • 赵文; 张怀瑾
    • 摘要: 江西香炉山大型钨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南侧新识别的钨矿带西段,为一矽卡岩型白钨矿床。矽卡岩矿体主要产于中寒武统杨柳岗组含炭质灰岩和香炉山花岗岩接触部位。香炉山花岗岩具有细粒至中粗粒结构,主要由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和黑云母组成,副矿物以钛铁矿为主。香炉山花岗岩的SiO_(2)含量为66.37%~67.76%,并具有较高的Na_(2)O+K_(2)O(8.33%~8.57%)和A/CNK(1.31~1.35),因此属于强过铝质花岗岩。香炉山矽卡岩矿物主要为钙铁辉石为主,而石榴石以钙铝榴石为主并有少部分锰铝-铁铝榴石,同时主要的白钨矿分布于矽卡岩晚期网脉中呈他形粒状并具有贫Mo的特征。因此,香炉山钨矿具有还原型矽卡岩钨矿的特征。黄铜矿和磁黄铁矿的δ^(34)S_(CDT)值分别为1.0‰~4.2‰和3.0‰~5.2‰,均呈现出典型的岩浆硫同位素的特征,同时矽卡岩后期白钨矿稀土元素的流体模拟配分形式也为右倾,与香炉山花岗岩稀土元素特征一致,表明岩浆热液流体的参与贯穿整个矽卡岩成矿过程。香炉山花岗岩具有较低但变化范围较宽的Nb/Ta(6.7~11.4),同时具有高Rb/Ba(1.6~2.4)和Rb/Sr(5.9~7.2),暗示壳源富粘土物质为原始岩浆的物源,并可能伴有极少量的幔源物质加入。同时香炉山花岗岩高Rb(339×10^(-6)~406×10^(-6))和Y+Nb(49.2×10^(-6)~62.0×10^(-6))及高Nb(15.7×10^(-6)~24.1×10^(-6))和低Y(33.5×10^(-6)~43.4×10^(-6)),指示其为板内花岗岩。因此,香炉山钨矿形成于板内的拉张环境。结合区域研究资料,其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中伊扎纳吉板片与太平洋板片间的洋脊俯冲,及太平洋板片回撤有关。
    • 张嵩松; 杨晓勇; 李伟; 王克友; 韩长生; 阳运楼
    • 摘要: 繁昌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与邻区宁芜盆地不同,其以矽卡岩型铁矿与锌矿为主要成矿类型,已发现的矿床规模较小,对该区矽卡岩型矿床的深入研究和总结对深入认识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成岩成矿作用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小阳冲矽卡岩型锌铁矿和松园矽卡岩型硫铁矿进行了成矿流体和成矿年代学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繁昌地区矽卡岩型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来源,并与宁芜盆地玢岩型铁矿进行了对比,结论如下:(1)流体包裹体测试表明,两个矿床矿石中的石英、方解石等透明矿物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的包裹体。石英-硫化物阶段,两个矿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50~380°C,盐度介于3.6%~22.0%NaCleq,密度为0.70~1.00 g/cm^(3),成矿深度变化范围为0.50~2.00 km。(2)电子探针分析测试结果显示,两个矿床中石榴子石的组分特征(钙铁榴石为主,钙铝榴石次之)以及微量元素在环带上的变化趋势指示其形成于偏氧化及偏碱性的环境。(3)通过对H、O、S同位素的综合分析和讨论,结合磁铁矿的多成因类型,认为矽卡岩阶段流体向石英-硫化物阶段流体的演变过程中,除了岩浆水和地表水的混合之外,还有膏盐层卤水参与成矿过程。(4)与宁芜盆地玢岩型铁矿相比,繁昌地区矽卡岩中的磁铁矿的形成温度的范围较窄且偏低。通过普通Os校正后获得的小阳冲锌铁矿主要成矿阶段的黄铁矿Re-Os年龄为125.7 Ma,稍晚于宁芜地区玢岩型铁矿的成矿年龄。
    • 郑小杰; 李晓晖; 袁峰; 薛晨; 吴帮财
    • 摘要: 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东部。前人对姚家岭矿床开展了一系列矿床学、地球化学研究和找矿勘探工作,但在矿区进一步的找矿勘探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原因为姚家岭矿床地质特征复杂,先期的矿床普查勘探和综合地质研究程度不够。近年来一些学者基于新的勘探成果对于姚家岭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等有了新认识。本文基于姚家岭矿床新的地质勘探数据和研究成果,利用GeoModeller隐式三维地质软件重新构建了矿区三维地质模型,深入解析了姚家岭地区复杂的地质特征和构造形态,并进一步利用三维成矿预测方法对矿区深部未探明的层控式和接触式矽卡岩型矿体进行了预测,圈定了深部找矿靶区。相关研究成果可为矿区内进一步的找矿勘查工作提供参考和方向。
    • 孟庆秀; 张勇; 匡福祥; 王冲
    • 摘要: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东西向分布数个中生代火山岩盆地,其中之一的溧水火山岩盆地处于该成矿带东端。形成于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后,板内拉伸岩石圈减薄的构造背景,形成时间为135~130 Ma。溧水盆地火山岩较发育,主要是基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其物质来源于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岩石圈地幔。研究发现在盆地东南边缘火山喷发间歇期河湖相沉积建造中有较好的锗矿化,该地区的锗主要赋存在早白垩纪陆源碎屑岩中,矿化明显,与赤铁矿化、褐铁矿化呈正相关。
    • 陈一秀; 杨丹
    • 摘要: 安徽铜陵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区,该矿集区具有大规模的成矿作用和多种类型的复杂成矿系统演化,找矿潜力大,研究程度较高.区内广泛发育一系列层状硫化物矿床,其成因问题一直是中国矿床学界争议的焦点之一.文章从成矿年代学、成矿流体来源以及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对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该矿集区内层控硫化物矿床成因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了初步归纳,并对对铜陵矿集区的成矿规律和成矿机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①铜陵矿集区的层状硫化物矿床的成矿过程包含海西期海底喷流沉积和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富集两个阶段,但是对于不同矿床的贡献是有差异的,具体到单个矿床需要结合多种方法进行详细分析;② 燕山期岩浆热液交代改造、叠加富集成矿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大约持续20 Ma,峰值在140 Ma左右;③燕山期含矿岩浆从早到晚岩石地球化学上表现出由中基性→中酸性→中性的演化趋势,以岩浆活动高峰期(140 Ma±)的花岗闪长岩成矿规模最大,这种成矿偏好性是否与深部岩浆源区性质有关值得深入研究;④目前关于海西期喷流沉积作用对成矿的贡献的工作很少,期望对其有正确客观的评价.
    • 杨金龙
    • 摘要: 宣城矿集区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根据已有研究总结该矿集区的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以元素储备含量,总结宣城矿集区的成矿系统;通过研究宣城矿集区在太古宙到震旦纪、寒武纪到中三叠纪、晚三叠纪到新生纪的不同时间演化,以及该矿集区的地质背景和重磁场特征,归纳出矿集区的成矿规律.
    • 孙明明; 王利民; 赵先超; 高曙光; 陈静静; 吴礼彬
    • 摘要: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徽段)以长江断裂带为界,存在江北和江南两条大致对称分布的斑岩带,是省内斑岩型铜金矿床的主要产区.从研究区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构造环境、矿床地质特征、成岩成矿作用等方面入手,对两条斑岩带内的斑岩型铜金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矿床位于下扬子被动陆缘(坳陷区)与宿松—肥东陆缘(隆起区)和江南隆起(隆起区)交汇部位,分布于NE向—NNE向区域性断裂构造旁侧,形成于燕山期陆内挤压到伸展的转换构造环境.成矿斑岩体属中酸性—中基性的(高钾)钙碱性系列,以复式斑岩体为主;岩性包括辉石闪长(玢)岩、石英闪长斑(玢)岩、英安玢岩、花岗闪长斑岩等,属石英闪长玢(斑)岩-花岗闪长斑岩-辉石闪长岩组合.矿体分布在斑岩体内部及其与碎屑岩或碳酸盐岩接触带部位,主要产于钾-硅质蚀变带和石英-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带内.成岩成矿作用与早白垩世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有关,成岩成矿物源相同,主要为幔源岩浆,有壳源物质混染.研究认为,江北斑岩带中的沙溪—新屯仓一带和江南斑岩带中的贵池—青阳—南陵一带仍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 王云云; 兰学毅; 郭冬; 陶龙; 马冬; 丁文祥; 张莎莎; 叶林; 李勇
    • 摘要: 为查明深部闪长岩及膏盐层与庐枞盆地内玢岩型铁矿的关系,指导盆地南西缘许家咀下含山地区的找矿工作,该文利用最新测量的重力、磁测数据,结合地表地质和钻探等先验信息,采用2.5D重磁联合反演方法建立地质地球物理精细模型,发现二长闪长岩侵入深度为-1200 m,岩体与中三叠统月山组接触部位发育带状膏盐层和磁铁矿化互层,类似于龙桥式矿化,表明庐枞盆地内铁矿化与闪长岩、膏盐层密切相关。该文圈定了许家咀地区下含山隆起部位两处有利找矿靶区,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证明了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建模方法是指导找矿的有效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