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737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古生物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0篇、会议论文87篇、专利文献222篇;相关期刊176种,包括沉积学报、岩石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等; 相关会议53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山东省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新形势下煤田地质工作发展论坛等;晚古生代的相关文献由210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世悦、付金华、杜远生等。

晚古生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0 占比:67.78%

会议论文>

论文:87 占比:9.07%

专利文献>

论文:222 占比:23.15%

总计:959篇

晚古生代—发文趋势图

晚古生代

-研究学者

  • 陈世悦
  • 付金华
  • 杜远生
  • 王涛
  • 陈宣华
  • 陈洪德
  • 王成文
  • 田景春
  • 迟效国
  • 邝国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盛林; 丁伟翠; 陈宣华; 李廷栋; 韩乐乐; 刘勇; 马飞宙; 王叶
    • 摘要: 西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剧烈,地壳的垂向和侧向增生显著,地壳生长和演化存在多阶段性。本文重点通过Sr-Nd-Pb同位素填图研究,发现西准噶尔地区ε_(Nd)(t)值为2.29~8.75,(^(87)Sr/^(86)Sr)_(i)值为0.697397~0.708336,(^(206)Pb/^(204)Pb)_(i)值为17.4975~19.0352,整体表现为高正ε_(Nd)(t)、低(^(87)Sr/^(86)Sr)_(i)和年轻的地壳模式年龄特征,源区以古生代新生地壳为主,地幔贡献值整体大于50%,深部地壳几乎不存在古老的结晶基底,可以与区域构造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作较好匹配。区域晚古生代主要经历3个时期的造山阶段,分别对应造山带演化的第一阶段(中晚石炭世,岛弧为代表的侧向生长为主)、第二阶段早期(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后碰撞阶段的垂向生长为主)和第二阶段晚期(早二叠世—早三叠世,壳幔混源背景下的垂向生长),区域造山作用结束于早三叠世。
    • 贾旭; 任俊光; 徐文坦; 马虎超; 张超; 石国明
    • 摘要: 【研究目的】大兴安岭多宝山地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部的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之间的构造带上,区内构造演化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本文通过对多宝山地区晚古生代碱长花岗岩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旨在约束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碰撞拼合的时限。【研究方法】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岩石主微量元素的测试分析工作。【研究结果】测年获得的2件样品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00.3±2.0)Ma和(307.3±1.7)Ma,属晚石炭世。岩石具有高硅SiO_(2)=69.70%~77.42%,相对富铝Al_(2)O_(3)=11.60%~15.05%,富钾和钠(K_(2)O=4.09%~5.67%;Na2O=3.13%~4.13%),贫钙和镁(CaO=0.02%~0.8%;MgO=0.02%~0.48%)的特征;微量元素表现出富集Rb、Th、Zr和Hf,亏损Ba、Sr、Nb和Ta,(Zr+Nb+Ce+Y)含量较高,平均值为529.10×10^(-6);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右倾,具明显Eu负异常;同时岩石具有较高的锆石饱和温度,符合A型花岗岩的特征。【结论】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认为该期碱长花岗岩为造山期后伸展构造环境下岩浆活动的产物,并指示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碰撞拼合的结束。
    • 张海洪; 王福亮; 李存直; 薛昊日; 姜雪飞; 付涛; 李阳
    • 摘要: 吉林省敦化尔站矿区位于吉黑东部多金属成矿带中南部,以往资料表明有Mo、Cu等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和斑岩体存在。为查明该区成矿条件,明确勘探思路,开展了水系沉积物、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和地物化综合剖面测量工作。通过对各元素分布、相关性和异常特征研究,发现水系和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具有较好重现性,R型聚类分析表明Mo与As、W元素相关性较好,主成矿元素为Mo元素,在地球化学高异常和低阻高极化率区域进行异常查证,发现钼矿体6条。钼矿体产于晚二叠世蚀变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体及其与围岩接触带,主要受北东向构造带控制,Mo和As等元素地球化学异常与矿体和蚀变带的辉钼矿、黄铁矿等关系密切。综合分析尔站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在已发现矿体北东和南东圈定靶区2个,区域上含前寒武系残片呈北东向展布的晚古生代花岗岩区是重点找矿地段。
    • 覃洪锋; 李昌明; 邓宾; 蒋剑; 尹庭旺; 王学恒; 李玉坤
    • 摘要: 晚古生代右江盆地分布有众多规模不等的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对台地形成与演化的研究对于认识右江盆地的构造演化、全球海平面变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隆或台地研究认为,盆地-台地间可划分为孤立台地相及斜坡-盆地相两大相区,并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浅滩、台地边缘礁、台沟、台地前缘斜坡及深水盆地相7种沉积相类型。台地孕育于早泥盆世晚期,并逐步演化发展,至早三叠世最终消亡,可划分为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孕育阶段(D_(1)-D_(2))、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成型阶段(D_(3))、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持续演化阶段(C_(1)-P_(2))和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淹没收缩阶段(P_(3)—T_(1))等4个阶段。隆或台地是右江盆地在晚古生代发生了强烈的扩张、沉降,扬子台地边缘破裂形成规模不等的块体逐步向盆地内滑移并接受沉积形成的,其后逐步发展演化直到最终淹没消亡,该过程与右江盆地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同时受全球海平面变化和盆地内陆源物质的输入影响。
    • 李功宇; 周建波; 李皓东; 陈卓; 王红燕; 王斌
    • 摘要: 佳木斯-兴凯地块是吉黑东部地区至关重要的地质组成单元,其东缘和西缘分别平行对称分布着两条晚古生代岛弧岩浆岩带和中生代增生杂岩带,它们是古亚洲洋闭合向古太平洋俯冲-增生构造体制转换的关键地质记录。本文对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吉黑高压带中的青龙村群斜长角闪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锆石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青龙村斜长角闪岩原岩为拉斑系列玄武岩,其原岩时代为~260Ma,具有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E-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结合前人对佳木斯地块东缘和西缘分布的大量晚古生代岛弧岩浆岩以及增生杂岩的研究,本文识别出佳木斯-兴凯地块东、西缘的“双带双弧”结构。“双带”即东缘和西缘平行对称分布的那丹哈达增生杂岩带和吉黑高压变质带,“双弧”则是东缘和西缘同样平行对称分布的早-中二叠世和中-晚二叠世岛弧岩浆岩带。通过对双带双弧的组成、形成时代以及构造背景的研究,进一步为吉黑东部地区晚古生代时期的古大洋构造体制转换提供新的证据,并重建了中亚造山带东缘晚古生代到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
    • 洪文涛; 余明刚; 赵希林; 褚平利
    • 摘要: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运动在华南大地构造演化过程中意义重大,但对其动力学机制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即与特提斯洋闭合有关的碰撞造山以及与华南东缘大洋俯冲相关的增生造山。后一种认识备受争议的主要原因是华南地区缺少晚古生代与俯冲直接相关的增生杂岩、高压变质岩等记录,而这些记录在西南日本保存完整。本文通过对西南日本内带朝来地区晚古生代夜久野(Yakuno)蛇绿混杂岩的锆石U-Pb定年,结合区域构造-地层分析,探讨西南日本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朝来地区夜久野蛇绿混杂岩中-上部辉长岩形成于早二叠世(281.8±1.8 Ma);而斜长角闪岩的变质年龄为231.0±5.8 Ma,与西南日本广泛分布的周防带(Suo belt)高压变质时间一致,表明西南日本主要的造山事件发生在印支期。综合夜久野蛇绿混杂岩内不同类型火成岩的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组成,以及区域构造-地层特征,将该蛇绿岩的构造演化归结为三个阶段:(1)晚石炭世大洋(泛大洋或古太平洋)扩张阶段;(2)早二叠世洋内弧-弧后盆地阶段,夜久野蛇绿混杂岩主体即形成于弧后盆地;(3)早二叠世末期(约280~272Ma),弧后盆地闭合,岛弧-洋岛海山地体与华南大陆东缘碰撞形成新的陆缘弧,这一弧-陆拼贴过程控制着东南沿海地区中二叠世的古地理格局转变。考虑到西南日本晚古生代俯冲增生作用一直持续至中三叠世末期,中三叠世西南日本以及华南东缘的印支造山可能主要受控于泛大洋(或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
    • 董玉; 王锶淼; 于倩; 陈井胜; 杨浩; 葛文春; 毕君辉; 井佳浩
    • 摘要: 中国东北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由多个不同构造属性的微陆块拼贴而成,包括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佳木斯地块以及那丹哈达地体。伴随不同微陆块的复杂拼贴演化过程,东北地区发育强烈的晚古生代岩浆作用,因此这些岩浆作用的产物是记录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历史的重要媒介。根据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岩浆岩的岩石学、年代学以及地球化学等特征,发现大兴安岭地区晚古生代岩浆作用以石炭纪-二叠纪为主,其中早石炭世岩浆作用的产物为辉长岩-闪长岩-花岗岩组合,晚石炭世产物以花岗质岩石为主以及少量辉长岩,二叠纪岩浆作用的产物以花岗质岩石为主,同时这些晚古生代岩浆岩大部分具有典型的弧属性特征;而吉黑东部地区则广泛发育的晚古生代岩浆岩,以二叠纪花岗质岩石为主,同时包含少量辉长岩,且这些二叠纪岩浆岩普遍表现出典型的弧属性特征。结合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等资料,认为大兴安岭地区和吉黑东部岩石可能具有不同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同时东北地区内各微陆块具有复杂的地壳增生历史。
    • 张诺; 王长兵; 刘正宏; 徐仲元; 李刚; 玄雨菲; 高煜; 王晨
    • 摘要: 本文对辽北开原地区尖山子火山岩进行了LA-ICP-MS 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的研究,探讨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尖山子变质火山岩原岩包括流纹岩、英安岩、安山岩等,为一套钙碱性火山岩,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变质流纹岩和变质安山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256.1±1.5Ma、252.4±1.7Ma和222.4±1.8Ma、227.9±1.2Ma,相对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和高场强元素。变质流纹岩明显Eu负异常,ε(t)值为-10.83~+8.10,多为正值,二阶段模式年龄为698~1967Ma,主要来源于新生玄武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还有少量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变质安山岩无明显Eu异常,ε(t)值为+4.54~+6.79,二阶段模式年龄为825~968Ma,可能是由新生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尖山子火山岩存在两期岩浆作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247~256Ma)和晚三叠世(~225Ma),由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境下形成的火山岩叠置混杂而成。综合认为,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在二叠世期间处于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中,古亚洲洋双向俯冲;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俯冲板片的断离诱发软流圈地幔熔融以及幔源岩浆上升侵位,形成新生地壳并导致地壳加厚。古亚洲洋在中三叠世早期最终闭合,碰撞造山的影响可能一直持续到晚三叠世早期。
    • 冯军成
    • 摘要: 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左旗呼仁木图门沃博勒卓地区广泛出露晚石炭世花岗岩。笔者采用LA-MC-ICPMS对岩浆岩锆石进行U-Pb测年,获得了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317.0±1.6)Ma和(313.5±1.5)Ma的侵位年龄,时代为晚石炭世巴什基尔阶—莫斯科阶;通过地球化学研究,发现研究区花岗岩样品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ΣREE含量介于110.77×10^(-6)~147.29×10^(-6),轻、重稀土分馏中等,轻稀土富集,Eu负异常明显;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和U等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Hf和Zr等略显富集,Ba、Sr和Ti相对亏损。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研究区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构造环境。
    • 张顺新; 胡绪云; 姜魁; 肖亮; 黄新华; 何立斌
    • 摘要: 古亚洲洋在大兴安岭中段的构造演化长期以来争议不断,尤其是古生代岩浆活动亟待展开详细研究。本文在系统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大兴安岭中段央格力雅山地区扎文河岩体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其岩石成因,旨在深入对嫩江洋构造演化的理解。扎文河岩体主要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正长花岗岩三个单元组成。三个岩石单元均为中钾—高钾偏铝质铁质岩石,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产强元素,总体显示右倾型REE模式,但中—重稀土元素之间配分不明显,具有弱Eu负异常。闪长岩单元很可能是幔源玄武质岩浆分离结晶作用早—中期阶段的产物,并遭受了一定程度的俯冲流体交代。花岗闪长岩和正长花岗岩单元属于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它们与闪长岩单元具有相同的岩浆源区,很可能是富集地幔玄武质岩浆分离结晶作用中—晚期阶段的产物。扎文河岩体形成于安第斯型大陆弧背景,指示早石炭世期间嫩江洋存在向兴安地块之下的俯冲,俯冲过程中所形成的挤压环境和岩浆活动反映了该时期古亚洲洋构造域在大兴安岭中段的构造演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