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4247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经济、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70篇、会议论文60篇、专利文献292篇;相关期刊1283种,包括黑龙江国土资源、地质与资源、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45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大兴安岭的相关文献由5694位作者贡献,包括迟子建、董希斌、胡海清等。

大兴安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70 占比:92.22%

会议论文>

论文:60 占比:1.33%

专利文献>

论文:292 占比:6.46%

总计:4522篇

大兴安岭—发文趋势图

大兴安岭

-研究学者

  • 迟子建
  • 董希斌
  • 胡海清
  • 赵雨森
  • 孙平印
  • 谭俊
  • 周梅
  • 辛颖
  • 胡远满
  • 葛文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涛; 吉峰; 王文东; 王久懿; 赵喜东
    • 摘要: 大兴安岭北部新林地区战备村一带新发现早侏罗世酸性火山岩.共测试2个锆石LA-ICP-MS U-Pb年龄.第一个测年样品为绢英岩化流纹岩,谐和图上测点偏离谐和线右侧为典型的不谐和年龄,与谐和线相交年龄为192.0±1 Ma,MSWD=1.2,为流纹岩喷出后的冷却结晶年龄;第二个测试样品为弱硅化流纹岩,谐和年龄为178.0±1 Ma,系微量放射性Pb丢失的结果,其成岩时代为应与绢英岩化流纹岩时代相近.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具有高Ti流纹岩和Ⅰ型流纹岩特征.流纹岩的Mg#值(0.43~0.73)及CIWP标准矿物中紫苏辉石含量(0.25%~0.96%)佐证了流纹岩是由基性岩浆的结晶-分异演化而来.
    • 王子纯; 李耀翔; 孟永斌; 王晨
    • 摘要: 【目的】间伐改变林分环境,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处理12 a大兴安岭落叶松白桦混交林的空间变化特征,为合理经营森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O-ring统计分析方法,对大兴安岭落叶松白桦混交林5种不同强度(16.7%、25.5%、34.4%、49.6%、59.9%)间伐12 a后林木的径级结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1)对照与49.6%间伐强度的落叶松径级呈正态分布,而16.7%、25.5%和59.9%间伐强度使径级分布曲线偏离正态性。49.6%与59.9%间伐强度样地的白桦径级分布曲线明显右移,且径级频率分布更均匀。2)对照样地中,全林分及各树种在0~4 m尺度呈积聚现象。随着间伐强度增大,全林分及各树种的聚集强度均呈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在间伐强度为49.6%样地的0~20 m尺度无聚集分布现象,此时各尺度均为随机分布,竞争压力较小。3)对照、16.7%及34.4%间伐强度样地的小径级落叶松与中径级之间主要表现为负相关,存在生态位上的竞争,群落结构不稳定。而25.5%、49.6%、59.9%间伐强度样地的中小径级落叶松之间主要表现为不相关。所有样地的中、大径级落叶松主要表现为不相关。4)落叶松与白桦的种间关联性以不相关为主,这是两树种在此稳定生存的重要原因。【结论】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空间分布格局产生的影响不同,其中49.6%间伐强度可使大兴安岭落叶松白桦混交林林分结构优化,减少种内及种间竞争,为合理经营森林提供理论支撑。
    • 吴晞; 赵雨森; 辛颖
    • 摘要: 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恢复年限的林分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各形态氮素含量进行测定。为了研究重度火烧迹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氮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大兴安岭“5·6”大火造成的重度火烧迹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恢复了29 a的人工林土壤全氮储量最高,为3.16 g/kg。分别是恢复18 a、8 a和23 a土壤全氮含量的1.79、2.82和3.43倍。(2)0~10 cm土层,恢复29 a林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恢复年限。(3)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铵态氮和硝态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C/N与pH呈负相关关系。土壤全氮与铵态氮和硝态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作为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植被恢复的科学依据。
    • 杨晓平; 钟辉; 杨雅军; 江斌; 钱程; 马永非; 张超
    • 摘要: 大兴安岭地区古生代处于古亚洲洋闭合阶段,其间发育众多的弧盆系和蛇绿岩带,笔者等在大兴安岭地区1∶1 000 000地质编图和野外地质调研基础上,应用“洋板块地质”学术思想在大兴安岭地区元古宙、古生代地质体中划分出一系列“俯冲增生杂岩”、地块基底残块、岛弧、弧前盆地、弧后盆地等构造单元,结合陆(地)块和岩浆弧、弧前盆地、弧后盆地和“俯冲增生杂岩”的时空展布,划分出9条俯冲增生杂岩带,其中新识别出3条俯冲增生杂岩带。俯冲增生杂岩带主要分布于兴蒙造山带内部各地块之间和地块与大型岛弧带之间,相当于地块间及地块与岛弧带间的缝合带。依据俯冲增生杂岩带两侧对应的陆(地)块、岛弧带等构造级别,归并出5条结合带。俯冲增生杂岩带的展布方向以北东向为主,时代自北向南依次变新,从早奥陶世演化到中—晚二叠世,暗示古亚洲洋洋盆向大兴安岭地区陆(地)块俯冲作用最早发生在北部额尔古纳一带,逐渐向南后撤,不断形成新的洋壳和产生俯冲增生作用,相应的活动陆缘从北部额尔古纳地块向南逐渐增生,配套弧盆系时代也逐渐向南变新。早—中三叠世至西拉木伦一带发生陆-陆拼贴,完成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对接。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的研究,重建了大兴安岭地区古生代构造格架,提高了古亚洲洋东段洋-陆转换的研究程度。
    • 隋建立
    • 摘要: 大兴安岭第四纪火山岩(包括诺敏河火山区和哈拉哈河-绰尔河火山区)地幔包体中含有少量石榴子石,普遍发育矿物反应边。根据显微照片和BSE图像特征,石榴子石反应边可分为3类:(1)冠冕状石榴子石反应边,包裹在石榴子石矿物外部,具有一期或者多期反应的特征,厚度通常为0.1~1 mm,反应边矿物组合为Opx+Glass、Cpx+Glass、Grt+Sp等;(2)脉状石榴子石反应边,深入矿物内部,呈脉状分布特征,宽度为几百微米,长度为几毫米,通常为一期反应的产物,反应边矿物组合为Opx+Glass;(3)微裂隙石榴子石反应边,石榴子石内部发育极细的网脉状分布的微裂隙,沿着裂隙发育几微米到十几微米的薄层反应边,反应边矿物组合为Sp+Glass。结合电子探针分析研究,将这些石榴子石反应边的成因机制归为两类:(1)岩浆/熔体与石榴子石反应成因。石榴子石反应边的化学成分与石榴子石明显不同,K_(2)O、Na_(2)O等元素含量比石榴子石高一两个数量级,暗示地幔硅酸盐熔体或者碱性岩浆参与石榴子石分解反应,石榴子石外面包裹的冠冕状反应边大多属于该类成因;(2)等化学分解成因(isochemical breakdown)。石榴子石反应边的总体成分与石榴子石相当,无明显的外源物质加入,暗示在封闭环境下石榴子石发生等化学分解,脉状石榴子石反应边和微裂隙石榴子石反应边通常属于该类成因,冠冕状石榴子石反应边是否属于该类成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大兴安岭第四纪地幔包体中发现两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石榴子石反应边,记录了地幔熔体反应和富集的过程以及地幔温度变化和隆升历史,为深入研究地幔地球化学成分变化和热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证据。
    • 杨雅军; 杨晓平; 江斌; 汪岩; 庞雪娇
    • 摘要: 为了提高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地层的区域可对比性、深入研究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与古太平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构造关系,本文在大兴安岭地区1∶1000000地质图编图的基础上,依据岩石组合、古生物、接触关系、区域对比以及最新的年代学(锆石U-Pb、^(40)Ar/^(39)Ar测年)资料,对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地层重新进行了厘定。进一步界定了塔木兰沟组(172~161 Ma)、满克头鄂博组(162~148 Ma)、玛尼吐组(158~145 Ma)、白音高老组(145~129 Ma)、梅勒图组(143~128 Ma)、龙江组(128~120 Ma)、光华组(128~118 Ma)、甘河组(120~113 Ma)和孤山镇组(118~110 Ma)的形成时代。结合古太平洋、蒙古—鄂霍茨克洋板块对东亚大陆边缘的俯冲作用,解析了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构造背景,认为中—晚侏罗世NE向展布的火山岩主要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板块向南东俯冲的伸展背景,早白垩世NNE向展布的火山岩主要形成于伊泽奈岐板块向东亚大陆俯冲的伸展背景。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火山岩地层之间发育的开库康组、木瑞组等类磨拉石建造,是两个构造体系转换阶段的主要沉积记录。
    • 柳菲絮
    • 摘要: 严冬已至,万物冰封,在北国边陲,一场因冷而生的寒地热潮却如期而至。这里冬季酷冷、寒气逼人,却因"寒"制宜、借"冷"造势,向冰天雪地要"金山银山"。依托独特的地理区位、天然的冰雪资源及得天独厚的寒区试车条件,黑河、大兴安岭等市(地)纷纷拓展寒地试车产业链,把"冷资源"变成"热经济",在冰天雪地中找到了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 许学慧; 李佳琪; 张宇飞; 李俊文; 李柏成
    • 摘要: 大兴安岭南麓是我国北方草原向森林过渡的重要生态带,为了解该区域内环境中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的环境风险,采集大兴安岭南麓土壤、凋落物和树皮等环境样品,分析不同环境介质中多溴联苯醚(PBDEs)的含量、组成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南麓土壤、凋落物和树皮中均检测出PBDEs存在,其中土壤中共检测到25种PBDE单体,∑PBDEs质量比为69.86~471.6 pg·g^(-1),平均值为190.1 pg·g^(-1);凋落物中共检测到15种PBDE单体,∑PBDEs质量比为30.72~258.2 pg·g^(-1),平均值为153.6 pg·g^(-1);活树皮中∑PBDEs质量比高于死树皮中的,平均分别为216.0和115.4 pg·g^(-1);不同环境介质中PBDEs组成均以一溴联苯醚、二溴联苯醚等低溴代联苯醚为主。危险商值法评价结果显示大兴安岭南麓环境中PBDEs污染处于较低水平,且主要以低溴代同类物为主,生态风险较低。大气长距离迁移沉降可能是该地区不同环境介质中PBDEs的主要来源。
    • 黄帅; 丁琳; 丁黔; 胡争; 王鹤; 陈克政
    • 摘要: 在大兴安岭地区内沿北向南设置4个试验点(二十四站、塔尔根、临海、古源),应用库得里亚采夫(Kudryavtsev)模型(平衡模型)、一维瞬态传热的数值模型(物理模型)对研究区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与热状态进行模拟;对比实测地温与模型模拟地温,检验模型模拟精度;依据模拟精度、计算成本,比较2种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结果表明:一维瞬态传热数值模型计算精度为0.14~0.18 m,但其计算成本较高;库得里亚采夫模型计算精度为0.19~3.00 m,但计算成本较低,基本能满足工程计算需求,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 孙杨; 谢远云; 迟云平; 康春国; 吴鹏
    • 摘要: 白土山组地层是大兴安岭东麓地区第四纪下限,早期仅对地层的岩性特征进行了调查,缺乏对地层全面属性的认识,并且对其成因和沉积环境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选择大兴安岭东麓龙江县白土山组标准剖面为研究对象,选取200块砾石进行沉积学观察,实验进行重矿物鉴定和地球化学分析(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确定白土山组沉积物的化学风化特征、物源、沉积环境以及构造背景。结果表明:(1)白土山组砾石分选性和磨圆度差,经历了弱-中等的风化程度。砾石成分以流纹岩(30.65%)、脉石英(21.51%)和凝灰岩(20.97%)为主,陆源碎屑岩和花岗岩也占一定比例。(2)重矿物组成以钛铁矿(32.28%)、白钛石(29.05%)、绿帘石(19.77%)和锆石(6.21%)为主,锐钛矿、赤/褐铁矿、磁铁矿和榍石也有少量出现。(3)沉积学、重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地貌证据表明,白土山组沉积物主要是来自大兴安岭的中-酸性岩浆母岩,受到了洪积和冲积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冲洪积物,是初次循环的结果,沉积物堆积后经历了中等程度的化学风化。(4)构造背景判别图解表明其构造背景为被动大陆边缘。此项研究对大兴安岭东麓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和早更新世构造—地貌—气候—水系演化等地质事件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