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复式岩体

复式岩体

复式岩体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工业经济、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568945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安徽地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暨同位素地质应用成果学术讨论会等;复式岩体的相关文献由312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涛发、娄峰、李伍平等。

复式岩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68945 占比:99.98%

总计:569057篇

复式岩体—发文趋势图

复式岩体

-研究学者

  • 周涛发
  • 娄峰
  • 李伍平
  • 李宏卫
  • 刀艳
  • 刘家远
  • 张元朔
  • 张达玉
  • 李峰
  • 沈渭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舒; 周涛发; 张赞赞; 吕博; 施立胜; 汪晶; 吴明安
    • 摘要: 黄梅尖复式岩体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A型花岗岩的代表,亦是区内重要的产铀岩体,其由早到晚可划分为黑云母石英正长岩、正长斑岩、石英正长岩、碱性长石花岗岩4个侵入阶段,黑云母石英正长岩与碎屑岩地层的接触带是主要的铀矿化部位。对黄梅尖复式岩体各阶段锆石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开展了锆石稀土元素分析及U-Pb定年。结果表明:黑云母石英正长岩、正长斑岩、石英正长岩中的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形成时代分别为(131.8±1.1)、(129.7±1.6)、(124.7±1.6)Ma。碱性长石花岗岩的锆石具有明显的核边结构,核部为岩浆成因锆石,经历了蜕晶质化作用,锆石U-Pb年龄为(111.5±1.3)Ma,代表了岩体就位时间;边部锆石受到流体的交代溶蚀并发生了变质重结晶作用,锆石U-Pb年龄为(107.6±2.1)Ma,代表了流体的活动时间。结合以往区域A型花岗岩的年代学数据,将长江中下游燕山期A型花岗岩活动初步划分为3个阶段。早阶段集中在132~129 Ma,岩性以黑云母石英正长岩、正长斑岩为主;主体阶段集中在128~124 Ma,岩性以石英正长岩与正长花岗岩为主;晚阶段集中在115~110 Ma,岩性以细粒碱性长石花岗岩为主。碱性长石花岗岩的成岩年龄及随后的热液活动时间同热液脉状铀矿床成矿年龄接近,结合铀矿床稳定同位素特征,推断末阶段碱性长石花岗岩可能为铀成矿提供了热液及驱动力。
    • 何世中; 石磊; 聂张星; 古黄玲; 杨晓勇
    • 摘要: 本文通过对区内岩浆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识别出区内存在两期岩浆活动:第一期为闪长岩-闪长玢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侵入,成岩时间在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之间,其中最早的花岗闪长斑岩侵位年龄为155.4Ma,其他岩浆岩略晚,但几乎是同时侵入,构成了牌楼中性-酸性复式岩体的主体;第二期为辉石闪长岩侵入,侵位年龄为134.2Ma,较之早期的杂岩体,第二期的岩浆岩岩性较简单。结合牌楼金多金属矿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定结果,认为牌楼金多金属矿为岩体控制的斑岩型-中低温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
    • 张向飞; 李文昌; 杨镇; 王裕琴; 严桃桃; 张军军
    • 摘要: 休瓦促钨钼矿区位于义敦地体南段,是该区域唯一存在晚三叠世、晚白垩世和新生代酸性侵入体直接接触形成复式岩体的矿区。目前尚未对该复式岩体的岩浆演化过程开展过系统深入研究,限制了对该矿区及区域构造事件和岩浆演化的认识。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开展东矿段黑云母花岗岩,西矿段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休瓦促复式岩体岩浆演化过程及其对区域构造的指示意义。研究表明,东矿段黑云母花岗岩结晶年龄为205.4±4.3 Ma,属高钾的钾玄质系列,偏铝质,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Nd、Sm等,亏损重稀土和高场强元素Nb、Ta、Zr、Hf等,具有较明显的负Eu异常,氧逸度较高(f_(O2)=-22.8~-6.8,平均-12.2),ε_(Hf)(t)为正值(0.0~3.9),ε_(Nd)(t)=-2.11~-1.18,^(87)Sr/^(86)Sr=0.707248~0.708070,锆石Hf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1.32~1.68 Ga;西矿段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和细晶岩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和极为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花岗斑岩年龄为80.2±1.5 Ma,与黑云母花岗岩相比,具有更强烈的负Eu异常,更低的氧逸度(f_(O2)=-33.2~-3.2,平均-23.0),更低的ε_(Hf)(t)值(-8.4~-2.1)、ε_(Nd)(t)值(-8.59~-5.14);更高的^(87)Sr/^(86)Sr值(0.709987~0.713559),更老的锆石Hf二阶段模式年龄(1.62~2.36 Ga)。研究认为:晚三叠世黑云母花岗岩在甘孜-理塘洋西向俯冲的开放系统中通过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亏损地幔和少量俯冲洋壳物质;晚白垩世岩体物质来源于区域拉张环境下的古老下地壳和少量幔源物质,在相对封闭系统下通过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形成,同时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围岩同化混染作用影响。与成矿相关花岗岩的成因研究对揭示区域构造和成矿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 叶龙翔; 张达玉; 汪方跃; 姜重任; 陈雪锋; 张飞; 席晓晨; 周涛发
    • 摘要: 青阳—九华山复式岩体是安徽南部地区出露面积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复式岩体,该复式岩体的岩浆源区、演化过程和成矿联系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查明。在前期对青阳—九华山复式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基础上,笔者等进一步开展了锆石微量元素与Hf同位素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青阳—九华山复式岩体4个阶段从早到晚(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细粒花岗斑岩),晚期(第三、第四阶段)比早期(第一、第二阶段)岩浆岩的锆石εHf(t)值呈显著增高趋势,岩浆形成温度升高(705.3°C→715.9°C→827.1°C→805.5°C),氧逸度降低(93.8→149.1→70.1→69.9)。进一步分析认为,青阳—九华山复式岩体源于同一具有壳幔混源的岩浆源区,随着时间的演化,岩浆房中幔源组分比例逐渐增高,幔源物质的加入,不仅提高了晚期岩浆形成温度,一定程度改变了源区组成。青阳—九华山复式岩体4个阶段花岗岩均经历了榍石、角闪石、金红石、斜长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晚期(第三、第四阶段)花岗岩相比早期(第一、第二阶段)花岗岩具有更高的分异程度。青阳—九华山复式岩体中第一、第二阶段花岗岩具有较好的W—多金属矿床成矿潜力。
    • 张良旭
    • 摘要: 惠安张坂复式岩体位于平潭-东山构造带中段,从早期到晚期,岩性依次由灰色中粒花岗闪长岩→灰白-浅肉红色中粒二长花岗岩→浅肉红色中细粒正长花岗岩→浅肉红色细粒正长花岗岩→浅肉红色含晶洞中细粒碱长花岗岩五种岩石类型组成.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取得中粒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91.3±3.0)Ma,中粒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86.1±4.1) Ma,中细粒正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89.0±6.3) Ma,显示了惠安张坂复式岩体形成时代为晚白垩世.惠安张坂复式岩体为I型向A型过渡的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其中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为I型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为A型花岗岩特征,表现为由I型花岗岩向A型花岗岩演化的特征.惠安张坂复式岩体形成于后造山阶段早期挤压向后期伸展拉张过渡的环境.
    • 张建芳; 蔡晓亮; 龚瑞君; 刘远栋; 王振; 刘风龙; 汪隆武
    • 摘要: 为了解江南造山带东北缘唐舍复式岩体成岩序列、岩石成因和找矿前景,采用区域地质填图、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野外地质接触关系厘定唐舍复式岩体的成岩序列为中粒二长花岗岩、中粗粒正长花岗岩、粗中粒斑状正长花岗岩和细粒正长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显示成岩时代分别为(140.4±3.3)、(131.7±3.2)、(132.2±1.6)和(125.0±2.0)Ma.各类岩石均具有高Si、富碱、低P、低Ti的特征,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系列的Ⅰ型花岗岩;岩石的轻、重稀土元素分异程度较强,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右倾,富集Rb、Th、U、K等,亏损Ba、Nb、Ta、Sr、P、Ti等,呈中等—强负Eu异常.总体上,唐舍复式岩体从早到晚岩浆演化具有SiO2含量、K2O含量、K2O/Na2O值、A/CNK值逐渐增高,TiO2、Al2O3、TFeO、MgO、CaO、P2O5含量逐渐降低,负Eu异常逐渐增强,分异程度逐渐增高的趋势,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碰撞造山后陆内拉张环境下的下地壳物质重融,经结晶分异作用沿唐舍背斜构造侵位的产物.唐舍复式岩体侵入接触带由内向外矿化类型及矿种具有钨→银铅锌→锑/萤石的分带性,形成了 一个矽卡岩型-热液脉型矿化系统,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 余旭辉; 唐广成; 朱国宝; 邓泽锦; 曾伟
    • 摘要: 扎弄朗当日复式岩体呈不规则状、近椭圆状侵位于早白垩世多尼组和去申拉组火山岩地层中。早白垩世闪长岩、二长闪长岩为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岩,具有低K_(2)O、高CaO的特征;晚白垩世形成的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准铝质-过铝质岩,明显有K_(2)O升高、CaO降低的特点。复式岩体富集轻稀土和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亏损Nb、Ta、P和Ti等高场强元素,从早白垩世以幔源成分为主向晚白垩世以壳源成分为主演化,形成于典型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始于班公湖-怒江洋向南俯冲消减过程中,止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洋陆转换完成后的后碰撞伸展环境。
    • 周彦慧; 张志平; 汪宏涛; 王晓东; 包国志; 武雪梅
    • 摘要: 西藏马门一带帕南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二长岩组成.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通过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探讨其成岩时代及与成矿时代之间的关系.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帕南岩体的成岩年龄为80.91±0.48Ma,形成时代为晚白垩世.资料研究显示,帕南岩体形成晚白垩世新特提斯洋俯冲角度的变缓而进入了平板俯冲的阶段,是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的上地壳熔融的产物;帕南钼矿床钻孔中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31.66±0.22Ma,等时线年龄为32.4±1.5Ma,形成于渐新世,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是渐新世二长花岗斑岩.本次研究表明帕南岩体可能为一个多期次岩浆活动的复式岩体,地表为晚白垩世岩浆活动,底部有渐新世岩浆活动,渐新世岩浆活动为帕南钼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符合泽当矿田的成矿规律.
    • 付翔; 张达玉; 蒋华; 叶龙翔; 任康达; 汪应庚; 袁峰; 周涛发
    • 摘要: 仙霞复式岩体位于江南造山带东北部,是该区出露面积最大的复式岩体之一.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仙霞复式岩体不同期次岩浆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复式岩体侵位分为早、中、晚三阶段,岩性分别为二长花岗岩(143.0±3.5 Ma)、花岗闪长岩(140.0±2.0 Ma)和钾长花岗岩(138.6±3.5 Ma),是江南造山带燕山期早期(146~135 Ma)岩浆作用的产物.仙霞复式岩体三阶段岩浆岩均为高碱、弱过铝质岩石,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微量元素均呈Rb、Ba、U、K、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富集,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HFSE)亏损的特征,锆石 εHf(t)同位素为负值(–15.54~–1.03).综合分析显示,仙霞复式岩体的岩浆起源于下地壳物质为主的壳幔混合源区,在岩浆上升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显著的结晶分异作用,形成于早白垩世(146~135 Ma)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背景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