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成矿作用

成矿作用

成矿作用的相关文献在1972年到2022年内共计4249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矿业工程、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13篇、会议论文1533篇、专利文献50779篇;相关期刊371种,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194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第十二届全国矿床会议等;成矿作用的相关文献由8037位作者贡献,包括牛树银、孙爱群、毛景文等。

成矿作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13 占比:4.93%

会议论文>

论文:1533 占比:2.79%

专利文献>

论文:50779 占比:92.28%

总计:55025篇

成矿作用—发文趋势图

成矿作用

-研究学者

  • 牛树银
  • 孙爱群
  • 毛景文
  • 王宝德
  • 聂凤军
  • 陈超
  • 李光明
  • 邓军
  • 江思宏
  • 侯增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曹晓民; 董涛; 余海军; 张向飞; 熊波; 张传昱; 段召艳; 杜斌
    • 摘要: 格咱矿集区位于义敦-沙鲁里岛弧与盐源-丽江被动陆缘结合部位,长期的地质演化,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成岩成矿岩石(矿物)组合。该矿集区产出铜钼金等多金属矿床50余处,是我国的铜资源基地之一。本文综合香格里拉市格咱地区沉积、岩浆、变质、构造对矿床分布等制约因素,综述该地区成矿作用与地质演化的关系。格咱矿集区多金属矿成矿作用主要与二叠纪至三叠纪古特提斯俯冲封闭及三叠纪至古近纪陆内造山演化有关,即二叠纪—晚三叠世洋-陆转换(P-T_(3))和晚三叠世末期—古近纪的陆内发展演化(J-K-E)两个时期,进一步可细分为甘孜-理塘洋盆的发展演化(P-T_(2))、甘孜-理塘洋盆的俯冲消减及碰撞造山(T_(3))、白垩纪板内伸展(K)、古近纪碰撞后板内伸展走滑(E)四个阶段。印支晚期(221~199 Ma)、燕山晚期(88~77 Ma)、喜马拉雅早期(50~28Ma)的三期岩浆活动直接导致格咱地区多金属富集。已知矿床(点)深部及三期浅成斑(玢)岩体外围尚有较大找矿潜力,是区内今后勘查的重点方向。
    • 张洪瑞; 侯增谦
    • 摘要: 造山带热结构对大陆碰撞带的形态大小、构造式样、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然而,热结构对碰撞成矿作用的控制还不清楚。本文概述比利牛斯、阿尔卑斯、加里东、扎格罗斯、青藏高原和华力西等全球主要碰撞带的热结构与成矿系统发育特征,对比各个造山带内不同矿床类型成矿温度变化,探讨热结构对碰撞成矿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碰撞带主要发育盆地流体有关的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变质流体有关的造山型金矿床和岩浆热液有关矿床(斑岩铜矿床、云英岩型钨锡矿床和岩浆热液有关的铌钽锂铍矿床等)。其中,前两者在大多数碰撞带内均有发育,代表了大陆碰撞成矿作用的基本类型。这些矿床的成矿温度在热碰撞带比较高而在冷碰撞带则偏低。岩浆热液有关矿床一般只出现在比较热的碰撞带内,这些热碰撞带的温度压力条件有很大区域在湿固相线以内,热扰动能够造就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含矿岩浆。
    • 刘宝山; 程招勋; 寇林林; 邓昌州; 杨晓平; 张春鹏; 李成禄; 韩仁萍
    • 摘要: 近年来相继在嫩江多宝山地区发现了一系列晚三叠世岩浆岩。但该期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成因机制及成矿作用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的解读,这些问题对深入理解该地区构造演化、寻找多金属矿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多宝山矿区英云闪长岩、争光矿区闪长岩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锆石的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多宝山英云闪长岩形成时代为(226.3±2.3)Ma,争光闪长岩形成时代为(229.3±3.1)Ma,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可能是同一岩浆房演化的产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多宝山英云闪长岩以高SiO_(2)(64.25%~66.44%)、Al_(2)O_(3)(16.54%~17.21%)、K_(2)O+Na_(2)O(8.16%~8.49%),低CaO(2.27%~2.95%)、MgO(0.99%~1.16%)、TiO_(2)(0.31%~0.36%)、P_(5)O_(2)(0.16%~0.17%)为特征;争光闪长岩以SiO_(2)(57.12%~58.5%)、Al_(2)O_(3)(14.59%~15.26%)、(Na_(2)O+K_(2)O)(5.34%~6.16%)、TiO_(2)(0.83%~0.97%)、P_(2)O_(5)(0.15%~0.27%)及TFeO/MgO(1.12~1.25)相近为特征;多宝山英云闪长岩亏损Rb、Nb、Sm,富集Ba、U、Zr和Sr,Eu正异常明显(δEu=1.21~1.57),争光闪长岩Rb、Nb、Sm亏损,Ba、Th、Sr、Hf富集,Eu弱正异常(δEu=0.93~1.22)。二者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稀土及微量曲线形态近似,显示同一源区的特征,原始岩浆起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形成于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板块俯冲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多宝山矿集区晚三叠世钙碱性岩浆岩的确定指示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作用可影响到兴安地块东缘。综合区域晚三叠世矿床成矿时代及成矿背景,证实多宝山地区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具有较强的银铜钼成矿能力,成矿潜力巨大。
    • 张小强; 赵亚云; 卫永华; 张维乾; 黄凯平; 郑懋荣
    • 摘要: 黔中断裂带形成于早古生代之前,是黔中重要的控岩-控矿构造复合带。本文通过对该断裂带特征及铀成矿关系分析研究,运用现代热液成矿理论,打破以往沉积-表生成矿思维束缚,认为断裂带内铀成矿的核心是构造和热液作用的叠合,成矿机制是幔源含U流体活动的参与和深部热液流体多次叠加改造,铀源主要为富铀的黑色岩系和晚中生代玄武岩;铀矿体主要赋存部位为断裂带上盘次级构造、层间破碎带,其次为断裂带局部,构造与热点复合地段是很好的铀成矿部位。
    • 刘宇翔; 娄经双; 但仕生; 张安
    • 摘要: 为充分发挥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公益性作用,使地质工作与农业有机结合起来,查明册亨县耕地土壤质量现状,通过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测试、数据整理、计算机成图、报告编制等一系列调查评价工作,完成了对册亨县耕地土壤质量的调查评价。通过分析对比本次化验分析的20余种元素,当成土母岩为碳酸盐岩时,元素含量普遍偏高,主要与区域构造及成矿作用有关系。
    • 杜云; 田磊; 郑正福; 陈剑锋; 张小强; 王敬元; 周立同; 樊晖; 李超
    • 摘要: 落家冲钨锡矿床白钨矿中Sm、Nd含量高,Sm/Nd值小,Sm-Nd等时线年龄为401.5±9.4 Ma(2σ,MSWD=0.90),^(143)Nd/^(144)Nd初始值为0.5120214±0.0000098,表明该矿床形成于加里东晚期。白钨矿εNd(t)值为-1.91~-1.99,暗示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壳。对矿区主要赋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定年,获得成岩年龄为423.7±2.7 Ma(2σ,MSWD=0.61),属于加里东晚期第一侵入次花岗岩,其主量元素含量及特征参数变化范围较大,源岩主要为古—中元古代基底地壳的砂屑岩和泥岩,并且可能还同化混染了部分晋宁期富Ca、Mg的岩浆岩。结合前人资料,认为苗儿山及整个华南地区发生了多旋回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苗儿山岩体北段和南段的主要成岩成矿时代分别为加里东期和印支期,整体具有“北加里东、南印支”的成岩成矿格局。研究结果可为指导区内找矿工作与完善华南地区成岩成矿理论提供依据。
    • 金松; 王春连; 高立湧; 张成信; 王占兵; 王畅; 孟都; 商朋强
    • 摘要: 闽北浦城羊角尾萤石矿产于侏罗系梨山组火山碎屑岩中的断裂破碎带内,对其地质矿产特征和矿石、围岩及矿区内黑云母正长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羊角尾萤石矿矿石ΣREE为65.17×10^(–6)~125.87×10^(–6),重稀土相对富集,δEu和δCe无明显异常;Ni、Cd、Pb和As等中低温微量元素相对地壳富集。围岩梨山组火山碎屑岩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Eu负异常明显,Sm/Nd值与萤石接近,微量元素相对地壳的含量曲线趋势与萤石基本一致。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则显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Eu正异常和Ce负异常的特征,Sm/Nd值远小于萤石矿。结合稀土微量元素特征及矿床成因判别图解,认为羊角尾萤石矿的主要成矿物质来源为梨山组火山碎屑岩。成矿流体在形成后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在此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了充分的水岩反映,使Ca、F、REE等重新活化,最终在构造破碎带就位沉淀形成矿体,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羊角尾萤石矿的矿床成因研究表明晚侏罗世火山-沉积岩系是区域萤石矿成矿的重要物源基础,在区域找矿工作中应重点关注。
    • 王进寿; 潘彤; 李鹏; 田永革; 安永蔚; 余福承; 雷晓清
    • 摘要: 青海省柴北缘成矿带成矿条件优越,是仅次于东昆仑成矿带的国家重要矿产资源接续地。成矿带内金、铅、锌、煤、石棉、石灰岩、硼等重要矿种主要分布于滩间山岩浆弧(Ⅳ24-2锡铁山—布果特山Pb-Zn-Au-Cu-Mn-煤-盐类成矿亚带)、欧龙布鲁克地块(Ⅳ24-3大煤沟煤-U-黏土成矿亚带)和柴北缘蛇绿混杂岩带(Ⅳ24-5绿梁山—阿尔茨托山Pb-Zn-Au-Mn-Cr-Fe-W-稀有金属-金红石-石灰岩-黏土成矿亚带)。矿产资源在空间展布上表现出滩间山岩浆弧产出以岩浆热液型青龙沟式金矿床和海相火山岩型锡铁山式铅锌(银)矿床为代表,而柴北缘蛇绿混杂岩带则赋存与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接触交代型多金属矿床为主的特点。伴随着前南华纪(2.50~0.78 Ga)结晶基底形成、南华纪—泥盆纪(780.0~359.6 Ma)大陆裂解-碰撞造山、石炭纪—三叠纪(359.6~199.6 Ma)古特提斯洋演化、侏罗纪—白垩纪(199.6~65.5 Ma)陆内演化和新生代(65.5~0 Ma)高原隆升的成矿地质构造环境演化,形成以海相火山岩型铅、锌、锰,岩浆型铬,受变质型石英岩等为主的内生矿床,以生物化学沉积型煤、化学沉积型石灰岩、蒸发沉积型盐湖等为主的外生矿床。研究区53个矿种的成因类型主要属于岩浆作用矿床与沉积作用矿床,成矿期以早古生代和中生代为主,次为晚古生代和第四纪。以柴北缘地区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时空特点为基础,依据成矿系列理论,共厘定出柴北缘成矿带矿床成矿系列组15个、矿床成矿系列20个、矿床成矿亚系列16个、矿床式23个。在讨论早古生代和早中生代重大构造活动与关键成矿事件的关系基础上,从区域地质演化角度探讨了构造对成矿的约束,认为构造环境控制矿床类型、矿种和成矿强度。
    • 金若时; 滕雪明
    • 摘要: 近年来,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铀矿团队依托于一系列调查评价项目和科学研究项目,在中国北方砂岩型铀矿大规模成矿作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认识。中国北方具备优越的砂岩型铀成矿地质背景,砂岩型铀矿体多产在红黑岩系过渡的河流相、三角洲相、湖滨相等灰色砂体中,垂向分布、耦合产出的“红-黑岩系”为大规模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提供了先决背景。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受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的控制。盆地的跌宕构造运动不仅控制了沉积地层的空间展布,其间形成的构造斜坡带也为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空间。跌宕构造运动引发盆内大规模潜水流动,是导致大规模砂岩型铀矿形成的真正动力源。本文还从区域构造运动、成矿背景、成矿作用、铀成矿机制及综合找矿预测工作等方面,综合构建了中国北方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砂岩铀研究理论体系,旨在为今后进一步的科学理论研究和找矿勘查提供重要参考。
    • 李文渊; 张照伟; 王亚磊; 张江伟; 尤敏鑫; 张志炳; 南卡俄吾
    • 摘要: 特提斯构造域研究愈来愈显示为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三分的特点,其中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演化及其成矿作用的研究较为薄弱,特别是古特提斯洋何时开始裂解非常缺乏研究。根据东昆仑早古生代末夏日哈木超大型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简称“夏日哈木矿床”)发现的事实,以及近年来在东昆仑、南祁连和阿尔金发现的一批早古生代末和晚古生代初之交的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的特点,提出它们代表了古特提斯洋裂解的认识,认为与古亚洲洋同期的原特提斯洋于志留纪末碰撞闭合后,在冈瓦纳大陆北缘由于地幔柱作用改造的软流圈发生部分熔融而裂解,形成了夏日哈木等与裂解背景幔源镁铁—超镁铁岩有关的超大型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之交是古特提斯洋裂解的开始,此时以秦祁昆(秦岭—祁连—昆仑)洋为代表的原特提斯洋已经闭合,作为原特提斯洋弧后盆地的古亚洲洋尽管尚未闭合,但夏日哈木矿床则是原特提斯洋造山后陆壳再次裂解的产物,并非形成于原特提斯洋岛弧或后碰撞的环境。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尽管夏日哈木矿床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Nb、Ta、Ti相对亏损和橄榄石低Ca等弧岩浆信息,但与岛弧环境的阿拉斯加型岩体有显著的区别;夏日哈木矿床有较多的斜方辉石,甚至出现斜方辉石岩,磁铁矿含量较少,母岩浆具有较高Al_(2)O_(3)等。根据已有的成矿事实,结合区域上原特提斯洋闭合蛇绿岩和洋壳俯冲折返榴辉岩的研究,以及早泥盆世存在的区域不整合建造特点和东昆仑与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同时代的双峰式火山岩分布,认为以夏日哈木为代表的早泥盆世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不仅是世界上特提斯成矿域发现的首例特大型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而且代表了全球一期新的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的重要成矿事件,是古特提斯构造裂解重大地质事件的产物。加强该期成矿和不成矿造山带中出露的镁铁—超镁铁岩深部岩浆源区和成矿过程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古特提斯洋裂解开始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和过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