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江南造山带

江南造山带

江南造山带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40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517193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中国地质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0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2007'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暨化学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等;江南造山带的相关文献由51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孝磊、丁孝忠、周效华等。

江南造山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4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17193 占比:99.97%

总计:517333篇

江南造山带—发文趋势图

江南造山带

-研究学者

  • 王孝磊
  • 丁孝忠
  • 周效华
  • 张传恒
  • 高林志
  • 刘燕学
  • 廖圣兵
  • 周金城
  • 张彦杰
  • 余明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琦崧; 王林均; 孙思辰; 周家喜; 钟昌悦
    • 摘要: 宰便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发育有一系列新元古代镁铁质-超镁铁质火成岩。然而,其成因与构造背景仍存在广泛争议。因此,本文选择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宰便辉绿岩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Nd-Hf同位素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辉绿岩具有高Mg^(#)(50~69)、高Al_(2)O_(3)(13.94%~18.63%)、低钾(0.03%~0.33%)、低磷(0.04%~0.28%)特征,显示为低钾拉斑系列岩石特点。同时,岩石整体相对富集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和Y等高场强元素,Eu具有微弱负异常特征。辉绿岩的Nb/Ta、Zr/Nb比值揭示了母岩浆在岩浆侵位过程中未发生地壳混染。3件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820.7±3.0Ma、821.1±9.2Ma和823.1±9.5Ma,表明岩浆侵位时代为新元古代早期。锆石ε_(Hf)(t)值介于-13.6~7.7之间,Hf的t_(DM2)值介于1214~2547Ma之间,结合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其原始岩浆可能源于富集地幔,并伴有一定的亏损地幔参与。综合前人和本次研究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数据,本文认为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宰便地区在新元古代早期处于板内构造环境。
    • 董基恩; 叶高峰; 魏文博; 金胜; 李玉龙; 董小军; 魏有宁
    • 摘要: 通常认为,华南陆块在新元古代由扬子克拉通和华夏地块沿江南造山带碰撞拼合而成,之后经历了陆内造山、洋壳俯冲等多期岩浆—构造活动。但因华南陆块所处的特殊地质构造环境,就目前华南陆块各块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江南造山带深部构造特征及区域动力学意义等诸多地质问题争议颇多。本文依托地质调查项目和“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SinoProbe)”项目完成的8d和12g两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经过精细的数据处理,使用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算法对TE+TM模式数据联合反演得到华南陆块东北部岩石圈尺度的二维电性剖面,并用ModEM三维反演代码对全阻抗张量数据反演获得了三维电性模型。对研究区内扬子地块东部、江南造山带以及华夏地块进行电性结构研究,发现研究区内的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存在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碰撞镶嵌的构造表现,扬子地块已越过江南造山带,在江山—绍兴断裂位置与华夏地块挤压,形成江绍断裂等逆冲型深大断裂,从电性结构推测其现今仍然为活动断裂,但东北段块体之间的接触关系被上侵的地幔物质破坏,江绍、赣东北等断裂的深部结构已被剧烈改造,推测这种深部成矿热物质上涌是形成赣东北以金银矿种为主的岩浆热液型矿床的深部动力原因;研究区东部华夏地块电性特征为高阻的上地壳以及被岩浆底侵而破坏的中下地壳,发育其中的屯溪—鹰潭—安远和上虞—大浦—政和断裂切割深度超过了50 km,为深大断裂构造。结合前人地表侵入岩填图结果,认为由于中生代以来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华南陆块东部上地壳被严重破坏,从电性特征推断可能发生过大面积的板片重融,华夏地块东北部地壳相较于西南部厚度明显更小、后期改造严重,受到的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的热扰动更剧烈。
    • 许可; 许德如
    • 摘要: 蚀变岩型矿石是热液型金矿床中重要的矿石类型,其形成与水岩反应密切相关。江南造山带黄金洞金矿中的蚀变岩型矿石多发育在褪色化蚀变带中,目前其形成机制尚不清楚。野外勘查、岩相学观察和TIMA分析表明,蚀变带中最主要的特征是广泛发育菱铁矿、绢云母和隐晶质石英。蚀变岩型矿石局部可见较多硫化物,与含金石英脉中的硫化物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说明为同一期流体作用的产物。部分硫化物切穿碳酸盐矿物,说明褪色化蚀变形成于成矿前。TIMA和μ-XRF分析表明,蚀变带发生硅化和绢云母化,且Fe聚集成点状。因此,推测成矿前的水岩反应形成大量菱铁矿斑点,为成矿提供良好的化学圈闭。成矿期含金流体与菱铁矿发生化学反应,通过硫化作用促进金的沉淀,为黄金洞金矿蚀变岩型矿石的成矿机制。
    • 张永谦; 吕庆田; 严加永; 徐峣; 林吉焱; 皮娇龙; 陈淼; 张文文
    • 摘要: 江南造山带位于华南大陆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之间,其深部地壳结构与变形特征记录了扬子块体与华夏块体拼合与相互作用的痕迹,且在其内部与邻区发育了丰富的多金属矿床,并形成了巨型Cu-Au-Pb-Zn-Ag多金属成矿带,是深化认识华南大陆地壳演化、岩浆作用与成矿系统的关键地域。针对华南大陆地区的地壳结构与成矿过程,国家科技重点研发计划“华南陆内成矿系统的深部过程与物质响应”项目在该区实施了一条密集宽频带地震流动探测剖面,旨在探测其深部结构与物性变化特征和深部成矿背景。本文利用其中江西广昌-湖南浏阳段长320km的宽频带地震流动台站数据开展了远震P波接收函数研究,获得了剖面辖区深部地壳结构和V_(p)/V_(s)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剖面Moho界面深度在29~35km之间变化,呈近穹窿状分布,平均Moho界面深度为31km左右,低于全球大陆地壳平均值,且与地形高程在整体上呈镜像相关,均衡程度较好;(2)剖面沿线地壳V_(p)/V_(s)在1.64~1.83之间呈波浪状起伏变化,平均值为1.72左右,且华夏块体略高于江南造山带地域;(3)赣江断裂下方两侧的地壳厚度和V_(p)/V_(s)均差异明显,表明赣江断裂一处地壳尺度的深大断裂;(4)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并不直接造成江南造山带的地壳变形,但俯冲作用的远程力效应或对该区的地壳演化和成矿作用有间接影响。
    • 严加永; 吕庆田; 张永谦; 刘卫强; 王栩; 陈昌昕; 徐峣; 刘家豪
    • 摘要: 江南造山带位于组成华南大陆的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之间,是揭示华南陆块演化及其动力学过程、探索该地区大规模岩浆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关键窗口。前人在构造学、岩石学和矿床学等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但仍对江南造山带的深部结构认识不明,导致对其定义、边界范围、形成时代及演化过程等方面长期存在争议,故亟需开展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工作,为解决上述争议问题提供约束。鉴于后期构造运动对上地壳大幅改造的影响,致使对于江南造山带的深部边界存在不同认识,本文以重力数据和航磁数据为主、辅以大地电磁测深结果、并与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资料相结合,厘定江南造山带的深部边界。综合重磁多尺度边缘检测、深部电性结构及75种元素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聚类分析结果,推测钦杭结合带可能为江南造山带东南侧深部边界,并推断了江南造山带北部可能的深部边界和周缘的断裂构造。基于上述结果和认识,分析了区域构造对金、铜矿床的控制作用,认为江南造山带深部边界及深部断裂扮演了成矿系统中“导矿通道”的角色,从深大断裂形成之初就提供了铜、金等幔源成分为主的矿物质,在合适位置就位成矿;后期复杂的构造运动,使得局部位置再次活化,成矿物质重新富集迁移,在次级断裂等有利位置形成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铜金等矿床。因此,本文基于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所识别和划分的断裂构造格架,不仅可为厘定江南造山带的深部边界提供参考,也可为寻找幔源为主的金属矿床提供指示。
    • 沈关文; 张良; 孙思辰; 宇天伟; 李增胜; 吴圣刚; 陈俊辉; 申颖
    • 摘要: 万古金矿床位于江南造山带中部,赋存于新元古界冷家溪群浅变质岩系中,受NNE-NE向长沙-平江断裂带和近EW向九岭-清水韧性剪切带联合控制,金资源量约85t。其主要矿石类型为毒砂-黄铁绢英岩型和石英-硫化物脉型,其次为构造角砾岩型。毒砂和黄铁矿为该矿床主要的载金矿物,分布广泛。金成矿作用可分为四个阶段,I为乳白色石英-绢云母-白钨矿阶段;Ⅱ为烟灰色石英-绢云母-毒砂-黄铁矿-金阶段;Ⅲ为烟灰色石英-绢云母-黄铁矿-毒砂-多金属硫化物-金阶段;IV为乳白色石英-方解石阶段。其中,Ⅱ、Ⅲ为成矿主阶段。根据成矿主阶段毒砂电子探针分析结果,Ⅱ阶段毒砂中As的含量在42.19%~44.84%之间,均值为43.42%(n=56),Ⅲ阶段毒砂中As的含量在40.08%~43.36%之间,均值为42.08%(n=19)。通过毒砂温度计相图估算出Ⅱ、Ⅲ阶段的形成温度和硫逸度分别为364±21°C、319±22°C和10^(-9.7)~10^(-7)、10^(-11.5)~10_(-8.6)。电子探针数据揭示的载金毒砂和黄铁矿中不可见金含量分别为0.01%~0.66%和0.01%~0.11%。黄铁矿Au-As元素投点分布于金溶解度曲线两侧,说明其内金主要以纳米级颗粒和固溶体金或晶格金的形式赋存;其中Ⅱ阶段黄铁矿纳米级金颗粒占比为73.33%,多于Ⅲ阶段黄铁矿(67.80%)。以上数据说明在水岩反应过程中,围岩中的含铁矿物与成矿流体中的H;S发生反应,生成毒砂和黄铁矿。伴随着强烈的水岩反应,成矿温度和硫逸度降低,成矿Ⅱ阶段至Ⅲ阶段主要载金硫化物由毒砂转变为黄铁矿,强烈的硫化作用导致金-硫络合物失稳并释放金,金以置换的方式进入硫化物晶格或以显微-超显微金颗粒的形式沉淀,形成含金硫化物;即硫化作用是导致万古矿床不可见金沉淀的主导机制。
    • 陆建军; 章荣清; 黄旭栋; 张强; 李晓宇; 周维法; 黄迪; 黄玉; 马东升; 姜耀辉
    • 摘要: 江南造山带是世界上重要的钨锡稀有金属成矿带之一,发育矽卡岩型钨/锡矿、细脉浸染型钨矿、石英脉型黑钨矿/白钨矿、电气石-石英脉型锡矿、云英岩型钨/锡矿和花岗岩-伟晶岩型铌钽矿床,成矿时代包括新元古代、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依据成矿元素组合,可将成矿花岗岩划分为W-Mo、W、Sn和Nb-Ta花岗岩,其演化程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明显差异,铌钽矿化发生在极端分异的钠长石花岗岩中。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成矿花岗岩可能来自不同源区的部分熔融,江南造山带可能存在多个稀有金属富集的源区。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主要源自花岗质岩浆,岩浆分异演化促进了成矿元素在熔体中的富集。铌钽矿主要为岩浆成因,叠加热液矿化,钨锡矿主要通过流体充填和交代作用形成。
    • 陈秀其; 陈新语; 王俊涛; 张达玉; 侯克斌; 徐锦龙; 汪雅菲
    • 摘要: 乌石垄岩体是江南造山带东北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成矿岩体。地质特征表明乌石垄岩体沿太平复式向斜轴部侵入,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次为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定年显示,花岗闪长岩年龄在148.9±2.0 Ma~148.0±2.5 Ma之间,显示花岗闪长岩形成于燕山早期。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两类岩石均属高钾钙碱性和过铝质岩石。花岗闪长岩具有高SiO2(>65%),高Sr/Y比值(样品平均值>21.7)和(La/Yb)N(样品均值>15.33),高Al_(2)O_(3)(均值>15%),低MgO(<1.86%),低Yb(<2.50×10^(-6))和Y(<23×10^(-6)),低Sr(292.38×10^(-6)~424.60×10^(-6))含量,与典型的埃达克质岩相比存在一定差异;而二长花岗岩具有较低Al_(2)O_(3)(<13.5%),低Yb(1.29×10^(-6)~2.42×10^(-6)),低Sr(30.99×10^(-6)~44.10×10^(⁃6)),而高Y(10.42×10^(-6)~129.75×10^(-6)),低Sr/Y比值(0.34~2.97),低(La/Yb)N(3.32~7.41)等特征,故其不是埃达克岩。花岗闪长岩的稀土元素配分图呈一致的右倾型,具微弱的Eu负异常,Ba总体弱亏损,P、Nb、Sr、Ti表现出较强亏损;二长花岗岩的稀土元素配分图呈较平坦的海鸥型,具有显著的负Eu异常,Ba、Nb、P、Sr、Ti表现出更显著的亏损。主体岩性为Ⅰ型花岗岩,次为A型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岩浆源自壳幔混源,形成于陆内造山期后的挤压向拉张转换构造背景中;二长花岗岩岩浆主要来自壳源,形成于持续拉张构造背景中。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岩体具有较好的成矿潜力。
    • 万泰安; 许德如; 马文; 张胜伟; 王国建; 卞玉冰; 李博
    • 摘要: 万古金矿是江南造山带中金(多金属)成矿带的代表性矿床,目前对该矿床硫化物中的元素特征和金的富集机制研究相对较少。为了进一步探讨万古金矿中硫化物的微量元素特征,依据黄铁矿晶型及其他共生矿物特征,将其中的黄铁矿划分为3期(Py1、Py2和Py3),并对3期黄铁矿分别进行LA-ICP-MS分析。研究表明:Py1平行于地层层理,为不含金的原生黄铁矿;Py2与菱铁矿共生,是富CO_(2)流体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所致,且对Py1具有继承性;Py3与烟灰色石英和毒砂共生,金含量较高。Py2表面孔隙发育,表明该期黄铁矿通过溶解—沉淀形成Py3。富金的Py3存在Au-As耦合现象,Au浓度明显低于金饱和曲线,推测Au以Au^(1+)的形式赋于黄铁矿的晶格中。结合以往研究,推断硫化作用是万古金矿主要的金沉淀机制,富含Py2与菱铁矿的围岩是金沉淀理想的化学圈闭。
    • 陈昌昕; 严加永; 刘卫强; 罗凡; 张冲; 徐峣; 程志中; 汪洋
    • 摘要: 区域深部结构和物质组成差异与成矿成藏及其保存具有密切关系。武陵—江南造山带中段区域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地区,中东部则以盛产铅锌等金属矿产为特征。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异常特征进行研究,探讨研究区地壳结构和物质组成差异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地球化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武陵山—江南造山带中段不同块体之间在物质组成及元素富集规律上存在较大差异,推测与深部具有不同的构造特征有关。区域重、磁、震地球物理研究表明东部隔槽式褶皱断裂构造系统发育,且在中下地壳发育有大尺度叠瓦式逆冲断层;西部仅在上地壳尺度存在隔挡式褶皱。区内南北重力梯度带为纵贯中国南北的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异常梯度带的南段,它将华南陆块明显地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西两部分的地质构造格局、地壳厚度以及地形地貌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别,地球物理属性差异揭示梯度带东侧构造演化主要受古太平洋西向俯冲及其远程应力作用影响,与中生代晚期古太平洋俯冲角度/方向和(或)后撤引发挤压-构造伸展体制转换有关。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综合研究表明不同块体的相互作用为湘西—鄂西成矿带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成矿带与齐岳山断裂和江南造山带边界交汇区域具有多处明显的化探高值异常,推测其具有进一步找矿前景。下一步,仍需加大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投入,为研究区域构造变形、演化及成矿过程提供进一步制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