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震活动性

地震活动性

地震活动性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1536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7篇、会议论文118篇、专利文献496887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地震、地震学报、中国地震等; 相关会议69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八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等;地震活动性的相关文献由2457位作者贡献,包括吴佳翼、石耀霖、王卫东等。

地震活动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7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11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96887 占比:99.69%

总计:498422篇

地震活动性—发文趋势图

地震活动性

-研究学者

  • 吴佳翼
  • 石耀霖
  • 王卫东
  • 冯德益
  • 丁鉴海
  • 张永志
  • 傅征祥
  • 刘杰
  • 王泽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詹慧丽; 白玲; 陈治文
    • 摘要: 印度—欧亚板块的挤压碰撞形成了长达2500 km的喜马拉雅造山带.北京时间1950年8月15日22点09分,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墨脱—察隅一带发生了M_(S)8.6地震,是世界上有历史地震记录以来发生的最大的内陆型地震,整个青藏高原及毗邻的印度平原均有明显震感,给周边地区带来重大的经济和财产损失.我们基于前人在地震灾害、地震定位和震源机制等方面获得的研究成果,对墨脱—察隅大地震的震源参数、震源区地下结构、发震断层的构造特点进行了系统回顾.在此基础上,我们收集了不同机构给出的历史地震目录资料,总结了震前20年和震后10年较为完整的5.0级以上地震目录,分析了4个不同时间和空间发展阶段的地震活动性;同时利用现代地震目录和我们在震源区架设的近台观测波形资料,探讨了1964年以来发生的中小地震、2017年米林6.9级地震和2019年墨脱6.3级地震的发生机制.东构造结地区构造背景复杂,发育了三个不同方向、依次向南迁移的次级构造结,即南迦巴瓦构造结、桑构造结及阿萨姆构造结.在最年轻的阿萨姆构造结地区,印度板块不仅沿着米什米逆冲断裂向NE方向俯冲,同时沿着主前锋逆冲断裂向NW方向俯冲,阿萨姆构造结前缘的察隅岛弧和桑构造结表现出强烈的地壳水平缩短.这种持续不断的高强度的构造挤压应力作用,导致主前锋逆冲断裂和米什米逆冲断裂同时发生破裂,形成M_(S)8.6的墨脱—察隅大地震,并在米什米山和阿博尔山一带发生大范围的余震活动和明显的地表形变.早期地震发生机制的不确定性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地震、地质、遥感和野外调查等多种研究手段的融合可以为其提供较为全面的观测依据.
    • 吴萍萍; 常利军; 鲁来玉; 郭慧丽; 吕苗苗; 丁志峰
    • 摘要: 精细的三维速度结构是揭示深部孕震环境的重要信息.为探究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7.4级地震深部物性结构及其孕震机制,本文基于近震P波走时数据,开展体波走时成像,获取了玛多地震震源区上地壳三维精细的P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江错断裂周边的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非均匀性和分段性.在鄂陵湖南段的地表破裂与发震断裂存在一定夹角,破裂空间展布与地震精定位吻合.速度图像显示该段破裂带北部区域存在大规模的高速异常体,高速体下方存在明显低速层,地震发生在低速层上覆的高速体内,推测鄂陵湖南段可能受到北边高速体的阻挡作用,导致应力在南侧释放,地表形成大规模的破裂.野马滩大桥到黄河乡段深部存在明显的低速区,该段发震深度主要集中在低速区上覆区域,深度浅、频次低.黄河乡以东约20 km处存在大规模的高、低速分界带,地震发生频次最高,发震深度集中在8~12 km,说明该区域可能受局部构造影响,应力大规模释放,地震活动性强.
    • 张楠; 许文俊; 王静; 谢辉; 李蒙亚; 马瑞
    • 摘要: 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GNSS数据研究1998—2018年青藏高原东北缘排除同震影响等干扰后的速度场、主应变率场、最大剪切应变率场、面应变场等的变化,活动断裂滑动速率变化、跨活动断裂基线变化等。将研究区域内的二级块体再分区,获得各次级块体内部的应变率变化;获取研究区域地壳运动场的趋势性、动态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阿尔金断裂带中东段、祁连块体和柴达木块体交界、巴颜喀拉块体与羌塘块体交界、祁连块体南边界中段、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带西段的逆冲运动,祁连块体北边界西段、庄浪河断裂的左旋走滑运动,祁连块体北边界东段、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东段的左旋逆走滑运动,都属于造成一定程度地壳变形的持续性局部应变增强活动。阿尔金断裂带东段、东昆仑断裂带中西段、祁连块体北边界、庄浪河断裂北段、海原断裂南段、六盘山断裂北段、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东段可能存在闭锁,未来十年可能发生M_(S)6.0以上地震。
    • 刘承雨; 张正帅; 李国一
    • 摘要: 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选取2008-10~2017-12山东及周边区域182个地震台站记录的1190个近震观测资料,对沂沭断裂带及邻区的震源位置和三维速度结构进行联合反演。结果表明,沂沭断裂带内部介质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并呈现分段特性;在郯城和莒县中上地壳内存在明显的低速结构;胶南地块总体速度低于鲁西地块;鲁西地块中泰山地区中上地壳基本表现为高速结构。从地震活动性来看,多数地震发生在5~20 km深度的低速结构或高速-低速过渡带内,考虑可能存在地幔热流上涌,使地球深部应力传导至地壳,造成地壳脆性岩石破裂,继而引发地震。
    • 张炯; 陈小斌; 蔡军涛; 刘钟尹; 叶涛; 崔腾发; 董泽义; 郭春玲; 姜峰
    • 摘要: 木里—盐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属于古特提斯洋构造域,是松潘—甘孜地块及扬子地块的交接地带,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演化过程的重要区域.本文介绍的是横穿木里—盐源地区的大地电磁剖面,自北西向南东依次跨越锦屏山断裂、木里弧形构造区、丽江—小金河断裂、盐源盆地、金河—箐河断裂等构造.维性分析表明木里弧形构造区和金河—箐河断裂都表现为较强的三维性,因此本文采用大地电磁三维反演技术,获得了木里—盐源地区的精细电性结构.电性模型显示,沿剖面可以划分为4个主要的电性构造单元.锦屏山断裂以北的川西北次级地块下方10~20 km处,发育北西向低阻体,推断是古老的义敦岛弧区残留的物质;锦屏山断裂以南至丽江—小金河断裂为高阻体,可能是锦屏山山根;丽江—小金河断裂下方~10 km处发育北东向的低阻体,与龙门山—锦屏山构造带走向一致,结合剖面附近表现为张性的震源机制解特点,推测该低阻体很可能是北部的塑性物质受阻后一部分往西南沿着丽江—小金河断裂缝隙挤入的结果;盐源盆地下方在3~7 km发育厚度约5 km、长度达40 km的低阻层,电性主轴方向为北西向,与盐源断裂走向一致,解释为盐岩层,尤其是南段低阻体表现为延伸至地表的特征,与地表盐泉对应,为在盐源地区开展深部找钾盐矿提供了电磁方面的证据.
    • 山西省地震学会
    • 摘要: 各有关单位:《山西地震》期刊是由山西省地震局主管、山西省地震学会主办的地震科技季刊。该期刊为传播地震科技信息、开展学术交流起到一定的作用,为我省防震减灾科技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2023年,将迎来《山西地震》创刊50周年,为此,山西省地震学会特举办“庆祝《山西地震》创刊50周年有奖征文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征文内容(一)地震活动性特征研究;(二)地震地质、发震构造等研究;(三)地震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四)地震预测预报的新理论、新方法;(五)地震预警技术及应用;(六)地震灾害及其风险评估;(七)地震应急救援及震后考察;(八)工程震害、工程抗震、综合防御;(九)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方面的研究;(十)新技术、新方法在地震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十一)其他与地震科学相关的研究;(十二)我与《山西地震》。
    • 窦甜甜; 程惠红; 周元泽; 石耀霖
    • 摘要: 华北作为中国大陆强震区,同时也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平原,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历了大规模的地下水开采.本文基于华北平原1959—2016年地下水水位变化,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建立了有限元孔隙弹性模型,定量分析地下水开采对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卸载作用导致区域地壳隆升,最大约35 mm,同时在垂直方向上产生拉伸,地下10 km深度处拉应力最大达92 kPa.根据华北地区历史地震震源参数计算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地下水弹性卸载增大了断层面上的正应力,但开采引起的孔隙压力减小使开采区内库仑应力变化为负,而开采区外结果为正.通过分析认为库仑应力变化结果受断层产状、位置等的影响,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减小了该地区强震发生的可能性,但随着开采速率放缓及未来可能的水位抬升,会对区域地震活动性产生进一步影响.
    • 李丹; 李黎; 叶建庆
    • 摘要: 利用区域构造、小湾库区水载荷变化及云南省区域地震台网2000—2021年的地震监测资料,对小湾水库影响区内水库蓄水前后地震活动空间、频度、强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区域断层性质、库水位载荷变化、震源机制解、地震应力降参数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小湾水库影响区及附近第四纪断裂构造交汇,环境复杂且存在应力水平较高区域;水库蓄水对库区基底岩层及库岸岩体影响显著,地震活动明显增强;水库影响区地震空间分布明显受区域构造控制;在水载荷变化的影响下,触发了构造区的应力释放,发生了走滑断层性质破裂的2015年昌宁5.1级地震。
    • 王时; 李永庆; 董一兵; 赵灵军
    • 摘要: 针对地震活动性研究对空间可视化软件的应用需求,研制了基于Web服务的地震活动性分析平台。设计了系统的体系结构,采用开源的WebGIS服务器Geoserver和OpenLayers客户端技术,实现了WebGIS服务与Web服务的集成。系统在B/S模式下工作,用户通过浏览器使用系统提供的服务,提供交互式图形用户界面,地图配置选项,区域选择工具、测距工具等。支持对地震进行空间和时间维度的分析,实现了地震、断层、政区等多种地理要素的空间可视化;利用WebGL技术实现了断层的3D模拟;支持多种地震参数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提供对图层进行配置、控制、选区和测量的功能接口;提供了丰富的交互式属性查询接口。
    • 任杰
    • 摘要: 随着地质工作的逐步开展,郯庐断裂带作为国内重要的断裂带,研究其稳定性,对城市发展,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郯庐断裂带的基本概况,对郯庐断裂带苏皖段和山东段的活动规律进行了浅析,总结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段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