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361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测绘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07篇、会议论文253篇、专利文献18213篇;相关期刊201种,包括地震、地震学报、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等; 相关会议79种,包括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八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等;地震前兆的相关文献由317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昭栋、等、车用太等。

地震前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07 占比:9.80%

会议论文>

论文:253 占比:1.24%

专利文献>

论文:18213 占比:88.96%

总计:20473篇

地震前兆—发文趋势图

地震前兆

-研究学者

  • 张昭栋
  • 车用太
  • 程万正
  • 冯德益
  • 刘耀炜
  • 吴云
  • 宋治平
  • 梅世蓉
  • 邱泽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祝意青; 张勇; 杨雄; 刘芳; 张国庆; 赵云峰; 隗寿春; 毛经伦; 张松
    •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大陆地面时变重力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并简要介绍了卫星重力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中国开始流动重力监测,尝试探索重力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观测到1975年海城7.3级和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 1981年引进使用高精度Lacoste-Romberg (G)型金属弹簧重力仪,进行中美地震重力合作研究,及以1984年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为主的地震重点监视区高精度流动重力观测实践,观测到1995年中缅边界7.3级和1996年丽江7.0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出现的重力异常变化. 1998年引入高精度绝对重力测量,开展中国大陆整体规模的重力场变化监测,获得了2008年汶川8.0级和于田7.3级等地震前的大尺度重力变化信息,给出了汶川和于田地震中期预测的有效意见.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全国网与区域网加速整合,形成了中国大陆整体重力观测网,对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6.0级以上地震(如芦山7.0级、门源6.4级、呼图壁6.2级、于田7.3级、九寨沟7.0级等地震)均进行了较为成功的中期预测,为地震机理研究和我国中期地震预测水平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指出了我国时变重力监测中仍存在的问题,并对利用时变重力监测资料开展地震研究进行了展望.
    • 钱才; 张森; 孙琼; 张翼; 高荣
    • 摘要: 利用形态分析法,分析2020年7月13日霍城M_(S)5.0地震前异常变化特征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地震发生前,距震中200 km范围内共6套观测仪器出现异常,异常测项占比15.2%。短期异常十分显著,以突变型异常为主,具有典型的集群特征。通过对本次地震震前异常演化特征的分析,可为未来该地区地震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徐强; 张建国; 王同利
    • 摘要: 利用希尔伯特-黄变换方法,对成都、重庆、拉萨地磁台记录到的汶川M_(S)8.0地震、汶川地震余震地磁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现在4级及以上中强度地震前3个月内地磁相对观测HHT频谱中能观测到一定程度的地震前兆异常,各分量的优势频率大部分在0.01 Hz,但并不是距震中300 km内的每个台站的地磁相对观测分量HHT频谱中都能明显地观测到异常,这可能与台站所处的构造位置有关。
    • 摘要: 1999年11月29日岫岩5.4级地震后,2013年辽宁及周边地区相继发生1月23日辽宁灯塔5.1级、11月23日吉林前郭5.8级地震,以及吉林松原2018年5月28日5.7级地震和2019年5月18日5.1级地震。为介绍和反映这一系列地震后科研人员开展的相关研究及取得的重要成果,在即将到来的辽宁灯塔5.1级地震10周年之际,本刊拟在2023年第1期组织刊发“灯塔、前郭、松原地震”专题栏目,现开始征集相关主题论文,欢迎广大学者和科研人员积极撰写,踊跃投稿。具体投稿事宜如下:一、征稿范围:发震构造、震源物理、地震前兆、地震动力学、地震地质以及应急救援等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范围)的研究成果。
    • 张治广; 钱才; 邢喜民; 木拉提江·阿不来提
    • 摘要: 利用常用的形态分析法,研究2020年1月16日库车M_(S)5.6地震的前兆异常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地震发生前,震中250 km范围内共6套观测仪器出现了7项前兆异常变化,其中背景异常2项,中短期异常5项,背景异常特征主要表现为震前数据发生趋势转折变化,中短期异常特征主要表现为数据年变幅度的改变、倾斜方向改变和速率的快速变化等。最后,对异常的时间进程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异常项主要位于震中距为225 km的库尔勒地震台,对应中短期异常数量在2019年12月以后达到峰值5项,地震发生在异常结束后的阶段。通过对库车M_(S)5.6地震震前前兆异常特征进行分析,以便为该区域未来的地震预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贾雪璨; 龚川; 刘珠妹; 李盛乐
    • 摘要: 卫星对地观测技术是全球范围内实时监测孕震区地震活动和震后应急救援的有力工具。过去的几十年里,不同种类的卫星观测数据被应用于地震遥感异常探测领域中,并逐渐开展了从单个震例分析,到普遍规律探索,再到内部机理研究的多方面探讨。但由于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孕震过程的不确定性,地震遥感异常研究仍充满困难和挑战。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探究了现今国内外地震遥感异常研究的关注热点和趋势方向,认为目前对于地震遥感异常的研究已由单一参量发展为多参量联合分析阶段;通过3个前沿研究案例分析了常用的综合分析参量与异常分析方法,以及多参量之间的时空同步性关系,表明多参量遥感异常的结合研究和交叉验证是地震遥感异常研究中的重要手段,可以在未来地震前兆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 崔月菊; 孙凤霞; 杜建国
    • 摘要: 统计分析已有研究中数千组大气化学、温泉流体化学、水-岩反应实验以及地幔包体气体同位素组成等数据,从流体组分来源解析的角度讨论了温泉水和气体的来源,提出了估算深部流体和地幔氦贡献量的模式以及温泉地震流体地球化学异常判识步骤方法。温泉水的δ^(18)O和δD数据表明,H_(2)O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少量的(<1%)深部流体对温泉的离子和热能供给不容忽视。大气降水和空气颗粒物可溶离子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温泉水中海盐的贡献是可以忽略的。通过统计分析大量大气降水、空气颗粒物可溶盐、水-岩反应实验、深部流体和温泉水的离子浓度及其比值,建立了δ^(18)O-δD和Na^(+)-Cl^(-)浓度的离子来源判识模型。380多组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地幔包体的^(3)He/^(4)He和δ^(13)C_(CO_(2))值统计结果表明其平均值或峰值能够代表本区上地幔的氦、碳同位素比值。在估算温泉气体中地幔氦的百分比时,用汉诺坝地幔包体的^(3)He/^(4)He均值(2.1 R_(A))代表嫩江—紫荆关断裂带以西造山带的上地幔端元值,选用地幔包体较高的^(3)He/^(4)He峰值(7 R_(A))代表断裂带以东上地幔端元^(3)He/^(4)He值,这有益于合理估算地幔供给温泉系统、地热田和地震孕育的能量。利用所建源解析模型,提出了从温泉地球化学观测数据中剔除海盐、气象和人为源的干扰,以及从时间序列中提取地震地球化学异常的步骤方法。在半径约为500 km的区域内,多个观测点地球化学指标一起或短时间内先后出现的异常变化可视为地震地球化学前兆。判断地震流体前兆和利用地震流体前兆预测地震必须结合其他学科的观测资料。
    • 汪发耀; 杨积礼; 李滔; 苏宁; 周海生
    • 摘要: 对青海省门源地震台静水位、石英水平摆倾斜和钻孔应变等地球物理观测资料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分析,以及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前的短临异常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门源地震台静水位、水平摆倾斜和钻孔应变观测资料在此次地震中均出现了明显的短临异常。其中,静水位出现加速上升和下降异常变化,并在持续下降变化中发生了青海门源6.9级地震;石英水平摆倾斜仪存在北倾的加速或转折异常变化;钻孔应变四分量在地震前监测到强烈的挤压变化。
    • 章东
    • 摘要: 前兆产出的数据观测资料大多都服务于地震预报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因此保证观测数据质量非常重要。为了实现数据管理的自动化,提高前兆人员的工作效率,针对前兆台网的日常工作,开发了前兆数据质量监控系统。系统为前兆数据应用于科学研究提供了保证。
    • 摘要: 《地震》是由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地震》的办刊宗旨是交流地震观测、地震前兆和强震机理与预测等研究成果,推动地震预报探索研究及其成果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地震观测分析、地震前兆探索、地震机理与预测研究的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和相关科技领域的科技人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