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时空变化特征

时空变化特征

时空变化特征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471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6篇、会议论文103篇、专利文献88141篇;相关期刊199种,包括灾害学、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等; 相关会议57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广西省气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等;时空变化特征的相关文献由163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谢辉、王静、何金海等。

时空变化特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6 占比:0.41%

会议论文>

论文:103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88141 占比:99.47%

总计:88610篇

时空变化特征—发文趋势图

时空变化特征

-研究学者

  • 李谢辉
  • 王静
  • 何金海
  • 于贵瑞
  • 于静
  • 何慧
  • 何洪林
  • 刘厚凤
  • 刘子堂
  • 吴志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梦霞; 戈文艳; 胡亚鲜; 王飞; 韩剑桥; 李健
    • 摘要: 为了应对和缓解区域潜在气候变化情况,基于1901—2019年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长时序的月平均气温和逐月降雨量格点数据集,分别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5年滑动平均和Pettit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上合组织国家气温、降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01—2019年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整体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其变化趋势分别为0.142°C/10 a(p<0.05)和2.395 mm/10 a(p<0.05),2000年之后上升最为显著。(2)气温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由南向北随纬度升高变化速率逐渐加快,大部分区域小于0.2°C/10 a(p<0.05)。(3)气候变化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各季节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春季升温速率较快(0.2°C/10 a,p<0.05),夏季气温变化速率较慢(0.08°C/10 a,p<0.05);春季降雨量变化趋势大(0.75 mm/10 a,p<0.05),夏季降雨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0.29 mm/10 a)。(4)上合组织气候突变遵循纬度分异规律,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突变时间推迟。综上,上合组织国家气候存在暖湿化趋势,春季气候变化趋势显著高于夏季,且随纬度升高,气温变化趋势逐渐加快。
    • 赵慧霞; 卓莹莹; 刘厚凤
    • 摘要: 为研究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利用线性趋势、5 a滑动平均、Mann-Kendall趋势和突变检验以及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EOF),对黄河流域1961—2019年降水量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1961—2019年黄河流域年降水量总体呈不显著减少趋势,1961—1972年和1985—2001年为两个年降水量下降期,1973—1984年和2002—2019年两个时段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1964年前后年降水量发生突变性减少。黄河流域整体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春季和秋季呈不显著减少趋势,除上游地区在冬季呈显著增加趋势外,各地区在四季表现出不显著增加或减少趋势。根据EOF分析,1961—2019年黄河流域年降水场前两个特征向量能较好地表达其时空变化特征,第一特征向量场呈一致性分布,第二特征向量场呈“西北-东南”反位相分布;根据其时间系数,可将黄河流域不同年份降水特征划分为4种分布形式:全流域偏少、全流域偏多、流域东南部偏多(西北部偏少)和流域西北部偏多(东南部偏少)。
    • 钟骏玉; 杨兴柱; 朱跃
    • 摘要: 长三角地区快速城镇化进程深刻影响着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基于2009—2016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异系数、相对变化率、人地增减变化弹性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了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在总体上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逐渐减缓,建设用地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空间差异不断缩小,且空间差异时序变化呈现缓慢缩小与急速缩小阶段特征;②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的空间差异显著,用地扩张与收缩的空间关联性与集聚性明显,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的城市数量在增加,区域扩张的态势在不断增强;③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关系失调,农村居民点用地失衡的城市不断增多,空间关联性增强;④农业发展水平与人口因素是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条件对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影响显著,人口因素对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收缩影响力强。
    • 吴寒雨; 董晓华; 董立俊; 龚成麒; 欧阳习军; 喻丹
    • 摘要: 雅砻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雅砻江流域内降水变化规律及未来的降水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利用SDSM统计降尺度模型对GCM全球气候模式数据进行降尺度,模拟雅砻江流域未来的降水变化情况。通过趋势分析、M-K趋势检验及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雅砻江流域历史期及未来3种浓度路径情景下的降水量时空变化趋势及特征。结果表明:各时期雅砻江流域的年降水量均呈现增加趋势,增加幅度为RCP8.5情景>RCP4.5情景>历史期>RCP2.6情景;其空间特征表现为上游降水量的上升幅度高于下游。各时期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情况存在一定差异。除RCP2.6情景下,流域各时期均存在降水量增加的突变,历史期上游的突变年份为1986年,下游无显著突变,在未来期突变年份大多集中于中景期(2041-2070年)。对于周期变化,流域历史期和RCP2.6情景下的周期变化更加显著,且同时存在多周期:1~4 a短周期和4~8 a中周期。在RCP4.5情景和RCP8.5情景下周期出现的频次更高,均为1~4 a的短周期,说明未来这两种情景下会呈现周期持续时间长且频率较短的周期变化特征。上述结果表明,雅砻江流域在未来RCP2.6情景下降水量无明显变化,但在RCP4.5以及RCP8.5情景下流域的降水量增加趋势都非常显著,因此需要考虑未来气候变化导致的降雨径流变化,做好对现有梯级水库群及流域水资源调度策略进行适应性应用的准备。
    • 李志鹏; 李亚兵; 杨北方; 陈国栋; 冯璐; 范正义; 李小飞; 王占彪; 熊世武; 雷亚平; 王国平; 万素梅
    • 摘要: 旨在研究南疆不同灌溉条件下无膜棉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以‘中棉619’为供试品种,南疆常规膜下滴灌模式为对照(CK),无膜棉田设置6次(wmm1)、8次(wmm^(2))、10次(wmm3)3个不同的灌水处理,开花前每个处理灌水量均为45 mm,开花后灌水量均为69 mm,wmm3最后一次灌水量为52.2 mm。结果表明:灌水次数较少的处理wmm1、wmm^(2),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特征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wmm3及CK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特征为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CK与无膜处理相对湿润区域存在差异。初花期地膜覆盖保水效果明显,但是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以及灌水次数的增加,wmm3处理10~5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CK持平,50~9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wmm1处理除50~70 cm土层外,含水量下降速度最快、含量最低。盛花期前后各处理的耗水量差异显著,最大耗水量出现的日期差异显著,wmm3自开花后耗水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可通过优化灌水量及次数提高水分利用率。
    • 樊文杰; 冯丽丽; 李霞; 何畅; 廖晓峰; 姚休义
    • 摘要: 基于甘青川地区的14个地磁台站秒采样资料,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前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计算结果显示,在2021年10月底出现了地磁极化超阈值高值异常变化,异常台站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和四川地区,异常出现后73天发生了门源地震,震中位于极化高值异常阈值线附近。研究还发现,此次地磁极化异常具有一定的时空变化特征,时间上,不同台站极化异常具有较好的时间同步性;空间上,极化异常高值区呈现出沿震中附近出现后不断扩展最终再向震中收缩的特点。此外,各地磁极化异常台站的归一置零极化值、异常持续时间与震中距存在较好的负相关性,异常台站距离地震震中越近,其归一置零极化值越高,异常持续时间也越长,这一特征符合地震电磁扰动信号的衰减特征。根据极化异常和地震的时空关系分析认为,此次地磁极化高值异常对应了之后在异常高值区边缘发生的门源M_(S)6.9地震。
    • 瞿思敏; 郑何声园; 孙苗苗; 石朋; 徐时进; 胡友兵
    • 摘要: 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地貌、水生态环境系统及水文特征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以淮河流域支流史灌河上2座水库,梅山水库和鲇鱼山水库为研究区域,在2020年12月分别对水库水体、水库下游蒋家集断面、淮河干流上下游断面王家坝和润河集断面进行采样,分析其水化学离子、电导率和氢氧同位素含量及时空变化特征,探讨水库修建对于流域水循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到筑坝拦截和纬度效应的影响,水体两种同位素组成沿河流流向上变化趋势一致,总体偏正。梅山水库和鲇鱼山水库水体的同位素时程变化比较平稳,上游王家坝站时程变化比较平稳,支流和干流上受水库影响的2个断面同位素时程变化波动较大。蒸发作用由于水库的拦截影响较一般河流更强,导致水库和河水氢氧同位素组成偏离当地大气降水线。受水库下泄水影响,下游蒋家集和润河集Cl-和电导率的值有所下降,其中,离水库较近的蒋家集受到的影响更大。
    • 张丽; 刘俊; 叶丹
    • 摘要: 利用2010—2019年宜昌研究区2、5、8月和11月晴空天气的MODIS地表温度产品,结合GIS技术,分析热岛效应昼夜、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热岛空间分布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热岛区主要分布在主城区至东南部平原地带;(2)热岛区和冷岛区面积白天均多于夜间,热岛强度白天强于夜间;(3)夏季热岛区面积达到最大,热岛强度达到最强,冬季热岛区面积达到最小,热岛强度达到最弱;(4)近10 a热岛区、冷岛区面积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强热岛区、较强热岛区和弱热岛区在研究区总面积中的占比均在5%以下,热岛比例指数均在0.2以下,为轻微等级。
    • 张亮; 蒋军
    • 摘要: [目的]分析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植被保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16 d合成的MODIS-NDVI数据,结合气象站点数据、地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利用空间动态变化趋势分析法、变异系数法和相关性分析等,开展安徽省长时间序列的地表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性的研究,探讨植被覆盖变化对气象因子、地形条件等的响应规律。[结果]安徽省月均NDVI变化呈现双峰分布;2010—2019年NDVI呈现振荡上升的趋势,增速为0.0007/a;4个季度的NDVI夏季最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低;春季和夏季的NDVI呈现振动缓慢增长的趋势,涨幅均为0.0016/a,秋季NDVI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降幅为0.0018/a,冬季NDVI波动性及降幅较大,为0.0099/a。空间分布上,安徽省植被覆盖变化整体趋于稳定,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南高北低的地域性差异和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以淮河和长江为界,春季和冬季的NDVI呈现出中间低南北高的分布特点,秋季安徽省大部分地区的NDVI呈现减少趋势,NDVI由南到北递减。不同气象因素对安徽省植被生长的影响具有空间差异性,NDVI与同期温度之间正相关性大于负相关性;降雨量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具有滞后性,NDVI与同期降雨量之间负相关性大于正相关性,与前一期的降雨量正相关性大于负相关性。[结论]基于MODIS-NDVI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可为了解区域植被生长状况、开展具有区域差异性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卡吾恰提·白山; 王雪梅; 黄晓宇
    • 摘要: 【目的】定量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可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和田市2000、2005、2010、2015和2019年的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提取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4个评价指标,基于ENVI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①2000—2019年,和田市的遥感生态指数均值由2000年的0.477下降至2019年的0.381,下降幅度达20.12%,下降区域主要是在中部人类聚居区域。②2010—2015年生态环境质量变好的区域面积达到299.5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4.38%,生态质量变差的地区总面积大约为32.51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99%。③2000—2019年和田市生态环境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低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的区域随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发生迁移,说明城镇化进程对生态环境具有负面影响。【结论】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