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青藏高原东北缘

青藏高原东北缘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247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测绘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4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4818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地震、地震学报、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等;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相关文献由748位作者贡献,包括高锐、王伟涛、祝意青等。

青藏高原东北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4 占比:4.62%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26%

专利文献>

论文:4818 占比:95.12%

总计:5065篇

青藏高原东北缘—发文趋势图

青藏高原东北缘

-研究学者

  • 高锐
  • 王伟涛
  • 祝意青
  • 郑文俊
  • 张培震
  • 沈旭章
  • 俞晶星
  • 张元生
  • 施炜
  • 袁道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国炜; 熊小松; 高锐; 陈宣华; 李英康; 王冠; 任海东
    • 摘要: 祁连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距南侧的喜马拉雅碰撞带前缘1500 km,以一个宽阔的(东西长约1000 km,南北宽200~400 km)、NW走向的造山带的形式被夹持于北侧的河西走廊盆地与南侧的柴达木盆地之间,西侧被NEE走向的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带所截切,北缘以青藏高原北缘断裂带,祁连山北缘断裂带和祁连山东缘断裂带与河西走廊盆地相邻,南东方向与西秦岭造山带相接,东缘与鄂尔多斯地块相邻.记录了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亚洲大陆板块碰撞和青藏高原边缘造山和地壳变形的重要过程.对其地壳深部结构的探测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向北扩展,理解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大陆内部构造作用的关键手段.自1980年代以来,前人在研究区实施了多条宽角反射/折射剖面,以揭示祁连造山带及周缘的地壳深部结构.本文通过对这些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收集汇总和梳理分析,以探讨祁连造山带不同区段下方莫霍面起伏及深度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祁连造山带莫霍面埋深整体自西向东变浅,最深的莫霍面位于北祁连造山带内的哈拉湖附近;结合其他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本文推测莫霍面深度的起伏及变化状态揭示了祁连造山带由西向东不同的地壳缩短方式,其中西段最深的莫霍面可能由大陆俯冲的“底垫作用”所引起;中段的壳内低速体和低阻体反映了该区上下地壳解耦变形,地壳的持续缩短主要靠变形解耦面以上发育的大型逆冲断裂带调节;而莫霍面深度最浅的东段累积应力则主要靠左行走滑的海原断裂和壳内发育的逆冲断裂调节.
    • 吕晋妤; 沈旭章; 金睿智; 黄柳婷
    • 摘要: 本文利用径向和切向接收函数后方位角加权叠加方法分析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二期资料,确定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邻近区域地壳各向异性参数.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各向异性快波方向表现出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快慢波延迟时间平均值为0.44 s;快波方向受断裂带影响显著,走滑断裂带附近快波方向和断层方向一致性较强,逆冲断裂附近快波方向和断层方向差别较大或垂直;晚中新世以来形成的海原断裂、香山—天景山断裂等多个走滑断裂附近地壳各向异性强度明显小于其他区域,且形成时间更早的海原断裂方向和快波方向一致性更强.这种断裂附近各向异性强度和方向的分布特征也是该区域构造演化过程中逆冲断裂向走滑断裂转化的反映.陇中盆地快波各向异性结果复杂且没有明显规律性分布特征可能反映出该次级地块保留了较老构造过程中残存的化石各向异性.本研究结果表明东北缘地区高原扩展主要以连续流变模式为主,在走滑断裂带附近存在局部侧向挤出,但是侧向挤出影响的地壳变形范围较小.
    • 李明涛; 李黎明; 田景雄; 梁志荣; 谈震; 陆茂欣
    • 摘要: 为了解宁夏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构造演化规律,采用钻探、粒度分析、光释光测年等技术,对盆地中部发现的2期晚更新世湖相地层进行了沉积学、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下部湖相地层萨拉乌苏组的形成时代为76~63 ka,上部湖相地层水洞沟组形成时代为25~11 ka,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侵蚀面。根据沉积证据和粒度分析结果,将萨拉乌苏组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沉积阶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湖进-湖退序列,代表了一期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而水洞沟组为干冷环境下形成的浅湖。构造、环境对比分析表明,清水河盆地2期古大湖的形成、消亡指示该地区晚更新世经历了拉张-挤压-拉张的构造转换。两次拉张作用是萨拉乌苏湖和水洞沟湖形成的主要因素,古大湖发育的间断期存在的强烈构造隆升事件是导致萨拉乌苏湖消亡的根本原因,末次冰期MIS4和MIS2晚期的异常寒冷气候也是古湖衰退的原因之一。清水河盆地2期古湖的演化规律,为研究青藏高原周缘晚更新世古大湖形成与演化、古气候变迁及青藏高原的隆升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 沈胜意; 高原; 刘同振
    • 摘要: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挤压导致青藏高原隆升,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变形模式对于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有重要意义,地震各向异性可用于揭示岩石圈变形以及壳幔作用模式.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15个固定地震台站的远震地震波形,通过SKS、PKS、SKKS(简称XKS)震相的剪切波分裂分析,分析并拟合各台站的视各向异性参数,发现海原断裂带和银川地堑下方岩石圈存在双层各向异性,并获得研究区XKS各向异性分布和岩石圈双层各向异性形态.结果显示,海原断裂带下方,上层XKS快轴方向为133°,分裂时间为1.5 s,下层XKS快轴方向为57°,分裂时间为0.7 s;银川地堑下方,上层XKS快轴方向为74°,分裂时间为0.3 s,下层XKS快轴方向为11°,分裂时间为1.1 s.研究认为,区域内上地幔各向异性特征与地壳不同.本文推测,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存在物质流动,在海原断裂带下方流向NE方向,沿着阿拉善和鄂尔多斯块体边缘到达银川地堑下方.
    • 李蕙琳; 黄兴富; 高锐; 叶卓
    • 摘要: 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其东段与西段的地貌以及新生代地表变形样式差异显著.在新生代青藏高原向北东扩展这一共同构造背景之下,引起祁连山东段和西段这些差异的深部原因尚不清晰.本文基于一条宽频密集台站观测剖面,利用P波速度结构约束下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的联合反演方法给出祁连山东段的壳内及岩石圈地幔结构.结合前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研究成果,对比祁连山东段和西段的岩石圈结构,探讨东、西段壳内变形方式的差异,从而揭示引起祁连山东西段这些差异背后的可能原因.东西段岩石圈结构的差异主要有:1)壳内低速层差异.在20~40 km的深度处,祁连西段(测线BB′)中地壳存在壳内低速物质(3.2~3.4 km·s^(-1)),而祁连东段(测线AA′)的中地壳并不存在低速层;2)岩石圈地幔差异.祁连西段的岩石圈地幔低速异常表现为分块的特征,而祁连东段的岩石圈地幔表现为比较统一的高速体.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祁连西段壳内强度相对软弱,地壳的缩短变形程度更大,表现为高海拔的山脉以及更厚的地壳,而祁连东段壳内变形及缩短程度相对较弱,表现为地势相对较平坦的临夏盆地和陇中盆地以及较薄的地壳厚度.东、西段壳内强度以及变形方式的差异可能与深部岩石圈地幔的结构相关.
    • 施炜; 赵子贤; 杨勇; 王天宇; 杨谦
    • 摘要: 祁连山东北缘武威盆地发育一套灰白色-砖红色砂质细砾岩、含砾粗砂岩、泥质粉砂岩。已有的区域地质调查通过区域地层对比,将其确定为新近系甘肃群。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通过详细的钻孔地层剖面和地表地层剖面测量,结合钻孔古地磁年代学分析,依据甘肃群岩性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将甘肃群划分为上、下2个组,分别命名为果园组和丰乐组。丰乐组为桔黄色-砖红色砂质细砾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夹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为早—中中新世扇三角洲-滨浅湖相沉积(11.18~8.25 Ma)。果园组为土黄色粉砂质泥岩,砖红色中—粗粒砾岩,为河流相沉积,与下伏丰乐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向上与下更新统玉门砾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沉积时代为晚中新世—上新世(8.25~2.58 Ma)。武威盆地甘肃群丰乐组和果园组2个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在区域上可与邻区新近纪地层对比,统一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新近纪地层系统,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地质研究提供了地层学依据。
    • 张驰; 李智敏; 任治坤; 刘金瑞; 张志亮; 武登云
    • 摘要: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向NE扩展的最前缘,是理解高原扩张的最佳场所。日月山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一条NNW走向的右旋走滑断裂,对其开展活动性研究对于理解高原扩张有重要意义。目前对该断裂南段的晚第四纪活动性质研究较少,对其晚第四纪的活动特征认识尚且不足。文中基于日月山断裂南段的野外考察资料,通过高精度遥感影像解译并结合典型位错点无人机摄影测量等方法获得其精细的几何展布,根据断裂的展布特征自北向南将日月山断裂南段分为贵德和多禾茂2段。结合年代学研究,初步确定日月山断裂南段存在全新世活动,结合典型位错点多级地貌面定年与蒙特卡洛方法,厘定了贵德段和多禾茂段全新世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分别为(3.37+0.55/-0.68)mm/a和(2.69+0.41/-0.38)mm/a。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分析认为,在NE向主应力下,鄂拉山和日月山等断裂发生右旋走滑和NE向压扁,共同吸收青藏高原东北缘块体NE向的地壳缩短。
    • 杨晓璇; 李雪峰; 郭进京; 赵海涛
    • 摘要: 位于西秦岭北缘的漳县盆地渐新统—中新统时期沉积大量湖相碳酸盐岩,其碳、氧同位素特征对揭示这一时期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古环境和古气候具有重要意义。碳、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漳县盆地湖相碳酸盐岩δ^(13) C_(V-PDB)值介于-7.6‰~-2.0‰,平均值为-5.04‰;δ^(18)O_(V-PDB)值介于-9.11‰~1.12‰,平均值为-2.10‰。δ^(18)O_(V-PDB)值与现代封闭湖泊一致,显示漳县盆地在渐新统—中新统是封闭湖泊,古温度平均值为17°C,比现代平均气温高10°C左右,且剖面中含有石膏和芒硝,表明漳县盆地在渐新统—中新统处于较温暖干旱的气候环境;同时,古盐度Z值平均值为116,所以漳县盆地在该时期是一个封闭的半咸水陆相湖泊。通过δ^(13) C_(V-PDB)值可知,其生产力较高,但由于古湖水中含有硫酸盐细菌,还原反应影响有机质的保存,故δ^(13) C_(V-PDB)值偏负。漳县盆地渐新统—中新统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与邻区西宁盆地、循化盆地、临夏盆地和天水盆地的记录基本一致,都是逐渐干旱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全球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关系不大。
    • 何翔; 杜星星; 刘健; 李艺豪; 李群
    • 摘要: 为查明第四纪以来武威盆地沉积过程和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扩展特征,文中采用沉积地层学和地层年代学方法,对武威盆地的第四纪沉积地层进行研究。第四纪期间,武威盆地沉积了下更新统玉门砾岩、中更新统酒泉砾石层和上更新统—全新统戈壁砾石层。早更新世,玉门砾岩来源于祁连山,沉积于武威盆地南部走廊南山区;中更新世,酒泉砾石来源于走廊南山区和武威盆地西北缘坟门山,沉积于武威盆地北部断陷盆地沉积区;晚更新世以来,戈壁砾石来源于走廊南山区、坟门山和龙首山,沉积于物源区周边地区。武威盆地及周边第四系的物源区和沉积区均呈现出自南向北发展的特征,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和向N扩展,隆升时间南早北晚,隆升强度南强北弱、西强东弱。
    • 张楠; 许文俊; 王静; 谢辉; 李蒙亚; 马瑞
    • 摘要: 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GNSS数据研究1998—2018年青藏高原东北缘排除同震影响等干扰后的速度场、主应变率场、最大剪切应变率场、面应变场等的变化,活动断裂滑动速率变化、跨活动断裂基线变化等。将研究区域内的二级块体再分区,获得各次级块体内部的应变率变化;获取研究区域地壳运动场的趋势性、动态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阿尔金断裂带中东段、祁连块体和柴达木块体交界、巴颜喀拉块体与羌塘块体交界、祁连块体南边界中段、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带西段的逆冲运动,祁连块体北边界西段、庄浪河断裂的左旋走滑运动,祁连块体北边界东段、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东段的左旋逆走滑运动,都属于造成一定程度地壳变形的持续性局部应变增强活动。阿尔金断裂带东段、东昆仑断裂带中西段、祁连块体北边界、庄浪河断裂北段、海原断裂南段、六盘山断裂北段、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东段可能存在闭锁,未来十年可能发生M_(S)6.0以上地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