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3年内共计14194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00篇、会议论文686篇、专利文献4393篇;相关期刊2973种,包括西藏旅游、大气科学、岩石学报等; 相关会议292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青藏高原的相关文献由19247位作者贡献,包括姚檀栋、范广洲、李才等。

青藏高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400 占比:72.51%

会议论文>

论文:686 占比:3.71%

专利文献>

论文:4393 占比:23.77%

总计:18479篇

青藏高原—发文趋势图

青藏高原

-研究学者

  • 姚檀栋
  • 范广洲
  • 李才
  • 赵林
  • 李栋梁
  • 高锐
  • 徐祥德
  • 伊海生
  • 张镱锂
  • 吴国雄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李伦; 蔡晨; 付媛媛; 方洪健
    • 摘要: 面波层析成像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获取地壳与上地幔地震波速度与各向异性结构的地球物理方法.本论文综述了面波层析成像方法的简要历史,阐述了多种常用的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双台法、双平面波法、程函方程法、Helmholtz方程法、背景噪声成像法与直接面波层析成像法)的基本原理及其优缺点.双台法的理论与实际使用简单,但该方法要求震源与两个台站需近似位于同一大圆弧路径,在台站较少且记录时间较短的区域,获取的相速度水平分辨率偏低.双平面波法能一定程度克服地震波多路径传播与散射对频散的影响,但其对面波波形数据要求较为严格,且通常适用于区域地震台网.程函方程法和Helmholtz方程法可直接从地震记录同时获取相速度与方位各向异性,计算方便快速,无需经过正演与反演过程,但这两种方法要求台站分布密度要高,不适用于台站间距大且分布稀疏的区域.与程函方程法相比,Helmholtz方程法不仅考虑了波形的相位,还利用了其振幅,能获取更准确的相速度与方位各向异性信息.背景噪声成像法的优点是无需震源就可获取高分辨率地壳尺度的成像结果,但通常缺乏长周期面波的信息,难以约束岩石圈深部与软流圈结构.直接面波层析成像法能直接从台站间的面波频散数据通过反演获取三维剪切波(S波)速度结构与方位各向异性信息,省去了反演相速度图的中间步骤.此外,我们对比了多种方法在青藏高原获取的相速度结果.结果表明,多种面波层析成像方法获取的同一周期相速度结果高度吻合,主要特征表现在:在中长周期的相速度图中,青藏高原内部主要以低速为主,而周缘区域(如,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等)以相对高速为主,这表明青藏高原中下地壳与上地幔的流变强度均比其周缘区域要弱,青藏高原的岩石圈变形受控于周缘块体的阻挡.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短中周期(20~40 s)的相速度图像指示受强度较大的川滇地块阻挡,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物质以地壳流的方式沿地壳薄弱带(即红河断裂带与鲜水河断裂带)向南挤出逃逸.此外,祁连山在短中周期(20~40 s)的相速度图中都表现为低速特征,可能与局部地幔物质上涌造成地壳的高温度异常有关.地震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双台法、双平面波法、程函方程法、Helmholtz方程法)与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法结合可获取短长周期范围(如,4~200 s)的瑞利波与勒夫波相速度,用于同时构建壳幔速度与各向异性结构.本文还提出开展地震高阶面波、伴随成像与联合反演等方法综合研究可望获取精度更高与更为可靠的壳幔结构.
    • 马伟东; 陈彦强; 王静爱
    • 摘要: 氧气是大气中体积含量仅次于氮气的组分.已有研究表明,在所有海拔高度上,氧含量几乎保持不变.然而最新研究表明,氧含量与先前的共识有显著差异,并呈现一定的空间和季节差异.2018—2021年对青藏高原近地表大气氧含量的野外采样结果表明,氧含量为19.91%~20.78%,低于全球大气氧含量的平均水平(20.95%).夏季氧含量高于冬季,白天氧含量高于夜晚.除海拔外,气象因子(如气温)和植被条件(如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等)也对青藏高原近地表氧含量产生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青藏高原气温持续上升,植被覆盖条件趋好,这很可能进一步减缓本地区人口缺氧健康风险.这些发现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缺氧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
    • 马小燕; 毛睿; 冯星雅
    • 摘要: 沙尘气溶胶是青藏高原高空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藏高原高空的沙尘气溶胶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青藏高原高空沙尘气溶胶的主要源地及其贡献率,沙尘气溶胶随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近20年高空沙尘气溶胶含量的长期变化.青藏高原高空沙尘气溶胶的主要源地包括非洲北部、中东地区、中亚、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本地沙源对青藏高原近地面沙尘气溶胶含量的贡献最高,贡献率约为69%,随着高度升高,本地沙源的贡献率逐渐降低.外来沙源中,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贡献率最大,但是在对流层高层(300 hPa高度),中东和非洲北部沙源地的贡献较为突出.1990—2010年青藏高原高空沙尘气溶胶含量持续增长,这种变化与中东地区沙尘天气增多有关,沙尘天气增多与当地降水减少和低压活动增多有关,增多的沙尘天气导致较多的沙尘随高空西风环流向青藏高原传输,引起青藏高原高空沙尘气溶胶含量增多.
    • 施丹丹; 蒉嫣; 韩帅; 伍卫平
    • 摘要: 目的 探索2016—2020年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棘球蚴病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棘球蚴病防治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全国传染病监测报告数据库收集2016—2020年青海省玉树州、果洛州和四川省甘孜州、阿坝州的棘球蚴病发病数据,对发病率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热点分析。结果 2016—2020年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平均年发病率为0.032%,发病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χ^(2)=802.991,P0.05),2019、2020年全局Moran′s I值为0.179、0.166(Z=2.273、2.316,P均<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19—2020年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棘球蚴病发病率呈一定聚集趋势,存在“高-高”“高-低”和“低-高”聚集区域。局部Getis-Ord Gi;热点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棘球蚴病发病率热点区域位于青海省治多县、杂多县、玉树市,2020年热点区域位于四川省阿坝县、红原县、理县、若尔盖县、松潘县、黑水县、马尔康市。结论 2016—2020年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棘球蚴病发病率逐年下降,且呈一定程度的空间聚集性,仍应加强热点区域的棘球蚴病防治工作。
    • 杨林
    • 摘要: 多年冻土区斜坡稳定性是工程建设和铁路正常运营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严重且难以防治的属热融滑塌。近年来,格(尔木)拉(萨)段铁路山体滑坡现象不断增多,严重威胁到铁路路基的稳定性与运营安全。另外,滑坡的分布与形态特征及运动规律与其他地区的滑坡具有显著差异。为探索多年冻土区热融滑塌的分布特征、发育规律、触发因素、破坏方式与影响因素,研究有效的热融滑塌治理措施,保证铁路工程的质量与运营安全,本文以青藏铁路格拉段K1154+900~K1155+000线路右侧山体滑坡综合处治工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多年冻土地区热融滑塌的特征及形成机理,并提出了多年冻土地区斜坡热融滑塌工程病害的治理措施。
    • 韩云翔; 张化永; 黄头生
    • 摘要: 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与海拔特征产生了复杂多样的气候和植被,喜马拉雅山南翼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地区形成世界最高纬度的热带雨林。以热带雨林典型群系“长毛羯布罗香、野树菠萝、红果葱臭木林”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群系地理分布位置、热带成分比例以及海拔特征。经验证,该群系主要为热带气候,温度指数受海拔高度和微地形因素双重影响,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察隅县、墨脱县、错那县地区。
    • 项超生; 汪勇; 王君波; 马庆峰; 王世航
    • 摘要: 青藏高原西北部湖泊沉积物记录了丰富的区域气候环境变化信息,对于揭示青藏高原西风-季风环流系统变化及其相互作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青藏高原西北部高海拔干旱区典型湖泊阿克赛钦湖沉积岩芯粒度、总无机碳(Total inorganiccarbon,TIC)、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总氮(Total nitrogen,TN)、碳氮比(C/N)和磁化率等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探讨阿克赛钦湖不同沉积深度范围内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湖面变化及湖区冷暖变化等湖泊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阿克赛钦湖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低,湖泊沉积物以粉砂为主,黏土次之,砂含量最少。多指标记录的环境变化大致分为以下4个阶段:第Ⅰ阶段(531~480 cm)气候相对温暖,流域蒸发较弱,湖泊水生生产力低,为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弱的深水环境。第Ⅱ阶段(480~380 cm)气候寒冷干燥,流域蒸发强烈,湖泊水生生产力相对较高,为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强的浅水环境。第Ⅲ阶段(380~160 cm)气候逐渐转暖,入湖水量增多,湖面扩张,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逐渐减弱。第Ⅳ阶段(160~0 cm)气候寒冷干燥,流域蒸发增强,湖泊水生生产力低,为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弱的深水环境。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西北部过去气候变化重建及西风-季风变化关系研究提供基础科学数据与理论支撑。
    • 姚秀萍; 袁成; 马嘉理; 黄逸飞
    • 摘要: 青藏高原(简称高原)气溶胶主要来自周边地区的输送,近年来,随着人为污染加剧和气候条件变化,高原及周边地区气溶胶的特性和气候效应越来越受关注。而高原降水一直是高原气象与气候学的重点,气溶胶对高原降水的影响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总结了高原气溶胶及其对降水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气溶胶特性观测(站点和卫星观测)研究、“气溶胶-辐射相互作用”、“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影响降水研究以及气溶胶影响降水中化学组分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田朋佳; 王飞标; 王建林; 廖文华
    • 摘要: 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青藏高原栽培大麦穗粒数的影响,利用121个样点的地理、气候、土壤因子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栽培大麦穗粒数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地理水平方向上,青藏高原栽培大麦穗粒数呈现斑状交错分布的格局,栽培大麦穗粒数的高值主要集中在西藏林芝地区和山南地区,穗粒数的低值主要集中在四川地区;在地理垂直方向上,青藏高原栽培大麦集中分布在海拔3500~4000 m,以海拔2500 m以下的栽培大麦穗粒数最多,随着海拔的升高,栽培大麦穗粒数逐渐增加,在海拔3500~4000 m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着海拔的升高,栽培大麦穗粒数逐渐降低,海拔4500 m以上的穗粒数最少。环境因素对栽培大麦穗粒数的影响表现为土壤速效磷含量>年均降水量>日平均气温≥0°C积温>地理纬度>土壤pH含量>土壤全钾含量>土壤速效氮含量>海拔高度。
    • 魏雪; 李雨; 吴鹏飞
    • 摘要: 为缓解草蓄矛盾,青藏高原人工草地得到快速发展。土壤线虫对环境变化敏感,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同牧草人工草地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尚不明确。2016年7月,对多年生禾本科(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早熟禾Poa annua L.和羊茅Festuca ovina L.)、一年生禾本科燕麦Avena sativa L.和多年生豆科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等6种单播牧草人工草地(建植期4年)和天然草地(对照)的土壤线虫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土壤线虫隶属于2纲8目32科58属,平均密度为1754个/100 g干土;紫花苜蓿样地的线虫密度最低,为949个/100 g干土;燕麦样地最高,为3267个/100 g干土;(2)与天然草地相比,燕麦样地的线虫群落总密度、多样性以及植食性和杂食-捕食性线虫密度显著增加,而其他人工草地的线虫群落密度、多样性以及植食性、食真菌和食细菌线虫密度均无显著变化;(3)土壤线虫总密度以及各营养类群密度在不同人工草地间差异显著,且均在燕麦样地最高;(4)建植人工草地改变了土壤线虫的群落组成,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全钾、碳氮比、全磷和有效钾是影响线虫群落组成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建植人工草地通过改变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线虫群落产生影响,其中种植燕麦短期内可显著提高土壤线虫群落的密度和多样性。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在大面积建植人工草地前应对地下生态过程进一步深入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