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表层土壤

表层土壤

表层土壤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597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农业基础科学、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4篇、会议论文41篇、专利文献74991篇;相关期刊241种,包括山东国土资源、物探与化探、现代地质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对接京津——同城规划廊坊发展会、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暨地下水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等;表层土壤的相关文献由1879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永亮、路国慧、朱晓华等。

表层土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4 占比:0.55%

会议论文>

论文:41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74991 占比:99.40%

总计:75446篇

表层土壤—发文趋势图

表层土壤

-研究学者

  • 杨永亮
  • 路国慧
  • 朱晓华
  • 何俊
  • 吴学丽
  • 张庆辉
  • 张枝焕
  • 朱新华
  • 袁红志
  • 谭延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万翔; 胡尚军; 陈玉茹
    • 摘要: 基于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分析检测鄂西恩施地区中高山区4275件土壤样品,提出鄂西山区表层土壤(0~20 cm)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研究结果表明,鄂西山区表层土壤中As的推荐背景值为13.2 mg/kg,Cd为0.46 mg/kg,Cr为86 mg/kg,Cu为32 mg/kg,Ni为38 mg/kg,Hg为0.110 mg/kg,Pb为34 mg/kg,Zn为99 mg/kg。与1990年发布的湖北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相比,研究提出的鄂西山区表层土壤的As、Cr、Cu、Ni背景值与其差异不大,Cd背景值提高2.67倍,Hg、Pb、Zn背景值提高18.6%~37.4%。研究成果可为鄂西山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土地科学管理提供新的基础数据。
    • 黄勇; 王安婷; 袁国礼; 李欢; 黄丹
    • 摘要: 土壤,作为城市中最重要的环境介质,承担了较高多环芳烃(PAHs)的环境负荷,开展土壤PAHs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研究,可以为污染风险防控、环保政策制定提供支撑。为研究北京市不同功能区土壤环境中PAHs的含量、组成及来源,本文在北京市主城区进行了大范围采样,同时针对工业区、农业种植区、水源保护区及居民区等不同功能区进行了分区采样,共采集了表层土壤样品459份,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16种PAHs单体含量。结果表明:主城区3个分区(东南—中心—西北)表层土壤中16种PAHs总量的均值分别为153.7μg/kg、333.2μg/kg和142.9μg/kg。工业区3个分区(东南工厂、首钢工业、大台煤矿)表层土壤中16种PAHs总量的均值分别为1006.9μg/kg、1379.4μg/kg及146.8μg/kg。水源保护区2个分区(怀柔、密云)表层土壤中16种PAHs总量的均值分别为86.4μg/kg和154.5μg/kg。农业种植区4个分区(昌平、平谷、房山、通州)表层土壤中16种PAHs总量的均值分别为109.0μg/kg、118.3μg/kg、106.8μg/kg及94.2μg/kg。居民区中16种PAHs总量的均值为131.1μg/kg。与前人关于PAHs含量及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对比,北京市表层土壤中PAHs含量呈下降趋势,这与北京市近年来燃煤使用量下降及天然气使用量增加有关。不同功能区PAHs成分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工业区重环和中环PAHs占比高,而水源保护区、农业种植区以及居民区的轻环占比总体上高于工业区,这是由于不同功能区PAHs的来源存在差异。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法的分析结果表明:主城区PAHs的主要来源是尾气排放以及石油储存运输过程中泄漏,贡献率分别为81.46%和18.54%;工业区表层土壤中PAHs的主要来源有煤炭燃烧以及尾气排放,贡献率分别为62.65%和37.35%;居民区PAHs的主要来源由尾气排放源和天然气燃烧源组成,贡献率分别为53.30%和46.70%。进一步加强北京市交通管制,继续缩减煤炭在北京地区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增加清洁能源比重,是减少PAHs排放和污染的有效途径。
    • 宋绵; 龚磊; 王艳; 田大争; 王新峰; 李跃; 李伟
    • 摘要: 河北省阜平县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开发会产生大量重金属污染物,近年来大力发展果农业,也会对表层土壤造成一定影响,目前该县表层土壤重金属现状尚不清晰。为评估阜平县农业重点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本文按照1∶5万土地质量调查规范要求,布设标准网格在该县农业重点区采集表层土壤样品647组,采用原子荧光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X射线荧光光谱等方法,测定Hg、As、Cd、Cu、Pb、Zn、Ni、Cr等8种重金属含量;运用地累积指数、内梅罗污染指数和富集因子法等方法,识别表层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和来源;利用中国人体健康土壤环境基准制定技术指南的健康风险评估标准,评估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风险。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表层土壤中Hg、Pb、Cu、Zn、Cd、Cr、Ni存在一定程度的富集,但含量均未超过农用地管控值,98.6%的样品土壤重金属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作物生长或土壤生态环境风险低;②As的来源主要为自然源,Hg、Pb局部受到人类活动影响,Cu、Zn、Cd、Cr、Ni受到人类活动和天然地质背景共同影响;③对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的非致癌和致癌风险评估显示,成人和儿童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小于1,均不存在非致癌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As和Cd超过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As为10^(-5),Cd为10^(-6)),具有一定的致癌风险,经口吸入是造成人体健康风险的主要暴露途径,儿童受到的影响远高于成人。由此认为,研究区土壤存在轻微污染,且As和Cd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应加强对土壤重金属的监测,掌握其变化动态,防范土壤污染加重。
    • 赵辰; 孙彬彬; 贺灵; 吴超; 成晓梦; 曾道明; 刘冬
    • 摘要: 硒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食用富硒农产品是人体获取和补充硒元素的主要途径,调查区域硒地球化学特征是有效地利用富硒土地资源以及开发富硒农副产品的重要依据。本文选择四川省昭觉县域内较为重要的农耕乡镇采集表层土壤样品,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发射光谱法等方法测定1328件土壤、19件玉米及20件土豆中硒等地球化学指标含量,利用相关分析与统计学等方法,结合距离加权反比插值法,探讨研究区硒含量、分布和影响因素等地球化学特征,评价土壤与作物的富硒情况及安全性。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含量范围为0.04~1.50mg/kg,平均值为0.33mg/kg,划定富硒土壤面积为7.23km^(2),占全区土壤面积的30.31%,玄武岩发育的土壤硒含量最高,平均值为0.4mg/kg,表明区内地质背景与土壤硒含量密切相关,区内富硒土壤主要受含玄武岩夹苦橄岩、凝灰质砂泥岩的峨眉山玄武岩组地层控制;②不同的用地类型和土壤类型对硒元素的富集能力不同,人为农业活动导致土壤对硒的吸附能力下降,黄棕壤土层中黏粒或铁氧化物等易与硒结合富集;酸性土壤中硒含量与pH值成反比;土壤有机质与硒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土壤质地对硒含量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③富硒土壤产出的玉米和土豆富硒率极低。研究结果认为昭觉县在开发利用富硒土壤时,旱地与水田等农耕区应及时补充有机肥并调节土壤酸碱度,并积极利用富硒资源开发其他农业产品。
    • 侯进凯; 宋延斌; 朱瑞祯; 莘丰培; 周建川; 鲁富兰; 姚婕
    • 摘要: 以洛阳市伊川县鸦岭镇—汝阳县小店镇一带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表层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分析,研究了土壤中硒的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硒的赋存形态以腐殖酸态、残渣态和强有机态为主,水溶态硒和离子交换态硒之和仅占总硒的2.70%,具有水溶态硒含量水平较低,而有机态硒占总硒比例显著高的特征。土壤总硒含量、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及土壤类型均对土壤中硒的赋存形态有影响。碱性环境土壤中硒有效态量占总硒比例明显高于中性环境和酸性环境土壤;土壤中硒有效态量随着土壤pH值升高而呈增加趋势。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对有机态硒影响最显著,而对有效态硒影响不明显。不同土壤类型中,水溶态硒和离子交换态硒之和占总硒比例表现为红黏土>水稻土>褐土>粗骨土>潮土>砂浆黑土。
    • 姜冰; 王松涛; 孙增兵; 张海瑞; 刘阳; 刘倩
    • 摘要: 以土地质量调查评价工作为依托,对青州市南张楼村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Cd、Hg、As、Cr、Ni、Cu、Zn、Pb累积特征进行分析,采用不同的参比值对土壤重金属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并对8种重金属元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均高于潍坊市土壤背景值,除Hg元素变异系数0.80属于强变异外,其他元素属于弱变异至中等变异,仅发现1个样本的Zn含量超标,其他样本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以风险筛选值为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参比值时,表现为重金属生态污染风险很低;以土壤背景值为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参比值时,表现为重金属在区域背景下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相关性分析表明多组重金属元素存在显著相关性,聚类和因子分析将8种重金属元素分为三类,相关性强或在同一类中的重金属元素具有一定的同源性。
    • 施姜丹; 吴杨洋; 黄蕾
    • 摘要: 随着中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筛选收集了1980—2020年间发表的1529篇关于我国不同地区表层土壤中Pb、Cd、Hg、Cr、As、Ni和Cu 7种重金属的文献采样数据,定量分析了我国表层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水平、时间变化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讨论了影响土壤重金属累积的主要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结果表明,我国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受人为开发利用活动的影响较大,Pb、Cd、Hg、Cr、As、Ni和Cu的平均含量为139.78、3.02、1.24、80.47、28.31、43.13和82.67 mg/kg;时间变化图显示除Hg外,其他6种重金属均呈现先升高后波动下降的规律,工矿区含量波动较大,农业区含量水平较稳定;空间分布图显示我国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存在明显区域特征,均值较高省份的研究区域集中在矿区及其周边,同时随时间的推移,不同重金属的污染热点也会发生变化;回归结果表明,我国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建设水平、工业污染物排放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 余斐; 叶彩红; 许窕孜; 张中瑞; 朱航勇; 张耕; 华雷; 邓鉴锋; 丁晓纲
    • 摘要: 探究韶关市花岗岩地区森林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分布特征并对其污染程度进行评价,探讨花岗岩地区森林土壤重金属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以韶关市花岗岩地区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223个样地的铬、铜、铅、汞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利用单项、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研究区森林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利用非参数单样本检验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因素。4种元素的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污染等级为非污染;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小于0.7,污染等级为清洁;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小于150,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轻微。森林土壤重金属受母质层(80—100 cm)、土壤养分这两种因素的影响,尤其受土壤养分影响最为显著。土壤有机碳可络合重金属,全氮、全磷会影响植被生长,植被通过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从而影响森林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其次,土壤母质层也会影响森林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尤其是铬、汞元素,受成土母质控制。该研究为花岗岩区森林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方法奠定了基础,也为花岗岩区森林土壤污染防控和区域生态安全保护提供了建议和意见。
    • 隋真龙; 王大鹏; 张琦; 魏亚美; 王诚煜; 李玉超
    • 摘要: 辽宁省金矿床周边表层土壤重金属超标主要是由金矿开采造成的,且与矿床成因类型密切相关。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周边表层土壤中超标重金属组合(各元素报出率)为:Cr (100%) + Cu (100%) + Ni (82%) + Cd (65%) + Pb (17%);变质–岩浆热液叠生型金矿的为:Cd (100%) + As (100%) + Pb (100%) + Zn (100%) + Cu (100%) + Cr (79%) + Ni (29%) + Hg (21%);陆相火山岩型金矿的为:Cd (90%) + Cu (90%) + Pb (70%) + As (40%) + Zn (40%) + Hg (10%) + Ni (10%) + Cr (10%);岩浆热液型的为:Cu (100%) + Cd (100%) + Pb (100%) + Cr (100%) + Ni (100%) + Hg (75%) + As (75%)。超标重金属元素组合与矿床成因特征对应良好。
    • 李永春; 苏日力格; 周文辉; 邰苏日嘎拉; 陈国栋; 王永亮; 高琪; 张祥; 张栋
    • 摘要: 基于宁夏固原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表层土壤30项元素(指标)的背景值,对比分析了不同成土母质(岩)和土地利用类型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和富集贫化规律,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元素组合特征的角度分析了制约元素分布特征的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亲铁元素(Ni)、亲钨元素(Mo)、碱(土)金属元素(Na_(2)O、MgO、CaO)及卤族元素(I、F)、亲铜元素(As)含量高于全国背景值,Hg、Se、有机质、N、Pb等亲生物元素与全国背景值相比相对贫化。成土母质(母岩)是土壤元素含量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在成土过程中,自然及人为影响造成了部分元素的贫化富集。N、Mo、I、有机质、S等受红土母质和其母岩控制明显,Ca^(2+)、Na^(+)则在水动力影响下造成风化淋失。河谷平原土壤元素含量介于红土和黄土母质之间,在表生环境下易溶于水的Na_(2)O、K_(2)O、Cl在水动力的作用下于河口、河谷地带富集,P、Hg、Se、Mo则受人为干扰出现局部富集。因子分析表明,成土母质(岩)、成土过程中的风化、淋滤、生物富集等作用及人类生产活动共同影响着研究区表层土壤的背景值特征。该研究成果可为区域资源环境评价提供基础地球化学信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