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372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00篇、会议论文176篇、专利文献450678篇;相关期刊1176种,包括胜利油田党校学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滨州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19种,包括华北七省(市)水利学会协作组第二十七次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中国湿地文化节暨东营国际湿地保护交流会议、华东地区农学会暨山东农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等;黄河三角洲的相关文献由519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高焕、田家怡、陈沈良等。

黄河三角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00 占比:0.77%

会议论文>

论文:176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450678 占比:99.19%

总计:454354篇

黄河三角洲—发文趋势图

黄河三角洲

-研究学者

  • 刘高焕
  • 田家怡
  • 陈沈良
  • 夏江宝
  • 叶思源
  • 单凯
  • 邢尚军
  • 李靖莉
  • 刘庆生
  • 贾永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孙朝阳; 边婷
    • 摘要: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主体部分,依托优越的地理区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前景广阔,对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进一步加快推动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黄河三角洲地区应紧抓国家和党中央对黄河三角洲高度关注的战略机遇,着力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等,全面推动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山东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 牛明香; 王俊; 王安东; 陈瑞盛; 张家旭; 赵亚杰
    • 摘要: 基于遥感和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以1986-2017年间潮位最低的6个时相的Landsat影像数据为数据源,以瞬时水边线为下边界,以围垦大堤、养殖池塘、平均高潮线和植被线为上边界,提取黄河三角洲滩涂贝类栖息地信息,分析30年来贝类栖息地的时空变动.结果 显示,1986-2017年贝类栖息地面积呈持续下降趋势,由1986年的1188 km2减少为2017年的396 km2;1993-2001年和2008-2013年2个时段变化最为显著,年均减少面积均约为34 km2.空间上,以刁口段变化最为剧烈,除1986-1993年下边界略向海扩张外,其他时段上边界向海推进、下边界向陆蚀退,面积大幅减少.河口段上边界基本稳定,下边界由于黄河入海水沙变化和海洋动力侵蚀的双重作用,淤积和蚀退交替进行,但总体上面积变化不大.黄河三角洲滩涂贝类栖息地时空变动影响因素差异明显,刁口段和莱州湾段主要由于滩涂盐田、水产养殖池塘和工程建设占用,河口段主要因为黄河入海水沙变动和海洋动力侵蚀,由于港口和油田建设,东营港及邻近段栖息地功能全部丧失.
    • 于彩芬; 刘长安; 廖国祥; 张悦; 陈鹏飞; 周胜玲; 许道艳
    • 摘要: 为了研究利用滨海湿地草本植物的形态指标来估算植物生物量,根据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调查数据,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法,分析了互花米草的形态指标高度、密度、茎直径与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的相关性,构建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与植株高度、密度、茎直径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地下生物量与植株密度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将相关性显著的生物量和相应的形态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其拟合优度较好,其中,拟合优度最优的回归模型分别是地上生物量与高度的“J”型增长曲线模型(拟合优度为R^(2)=0.904)、总生物量与密度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优度为R^(2)=0.659)。经过应用精度验证,上述两个模型评价结果均较好,估算值与实测值绝对误差范围为0.01~0.17 kg/m^(2),相对误差范围为0.71%~12.02%,符合实际估算应用需求。研究结果说明互花米草的生物量可以通过与其相关性较高的形态指标进行回归估算获得。
    • 姚志鹏; 宋科; 孙艳刚; 李慧
    • 摘要: 九曲黄河万里沙。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通过大清河重回山东入海,不断地泥沙淤积造陆,形成了今天240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为探索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引领盐碱半盐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黄河三角洲腹地辽阔的平原上,一片土地正成为“希望的田野”,这就是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园区”)。
    • 曹丹; 易秀; 陈小兵
    • 摘要: 为优化黄河三角洲作物结构,以东营市垦利区为例,计算了当地主要作物各生育阶段及整个生育期内的作物需水量、有效降水量以及淋洗需水量,并对不同作物的水分盈亏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作物补充灌溉需水量从小到大依次为玉米、棉花、小麦、水稻;玉米水分亏缺程度最低,应适当增加玉米种植面积或者把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更换为一年种植两季玉米(春玉米和夏玉米);减少棉花在中、轻度盐碱地的种植面积,对耐盐性较好的棉花改用排水回用或微咸水灌溉;兼用灌溉用水和洗盐用水种植水稻,在经水稻种植改良成轻度盐碱地的土壤上种植玉米和小麦。
    • 季俊昌; 张良鹏
    • 摘要: 坐落在黄河三角洲这块共和国最年轻土地上的广饶县丁庄街道中心初中,有一位淳朴的老师张风兴。“不事张扬,甘于平淡,守着一颗平常心,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是同仁对他的一致评价。不为浮躁的世态所干扰,平静而又扎实地做着立德树人工作的张风兴,收获了丰硕的劳动成果。他先后荣获“广饶县优秀班主任”“东营市优秀教师”“黄河口最美教师”“东营市教学能手”“东营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齐鲁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
    • 王瑞; 宋祥云; 柳新伟
    • 摘要: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酶活性季节特征一定程度影响了该地植被分布类型,为研究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土壤酶活性的季节特征,分别选取碱蓬(Suaeda salsa)、柽柳(Tamarix chinensis)、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刺槐(Black Locust)和高粱(Sorghum)5种典型植被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4个季节采集不同深度土壤,测定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蔗糖酶活性。结果表明,土壤脱氢酶活性规律表现为碱蓬>柽柳>刺槐>高粱>芦苇,其他酶活性总体变化规律表现为刺槐>柽柳>高粱>芦苇>碱蓬;在同一季节中,不同植被间酶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柽柳和刺槐林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普遍高于其他群落,碱蓬最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基础理化指标有着密切关系,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之间存在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与有机质、碱解氮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脱氢酶与速效磷呈显著性正相关与pH之间呈负相关(P<0.01);在0—40 cm土层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而过氧化氢酶,脱氢酶,脲酶和蔗糖酶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进一步分析不同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之间存在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不同植被的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 王浩; 陈永金; 刘加珍; 万波; 张丽
    • 摘要: 研究河口湿地不同类型柽柳灌丛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规律,探讨植被演替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有助于了解河口湿地生态保护及土壤改良的科学规律。以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为研究对象,选择柽柳-碱蓬(Tamarix-Suaeda)、柽柳(Tamarix chinensis)和柽柳-禾草(Tamarix-Gramineae)3种灌丛群落类型,分析各群落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柽柳灌丛群落演替对有机碳空间分布的影响,探讨土壤有机碳与盐分、水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3种柽柳灌丛土壤有机碳的浓度随演替进程而增加,以柽柳-禾草群落最高,柽柳-碱蓬群落最低;且有机碳浓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均呈现出与灌丛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的规律,并以0—10 cm土层表现最为明显。(2)3种柽柳灌丛冠幅下土壤有机碳均有明显的聚集性,柽柳-禾草与柽柳灌丛最大富集系数出现在0—10 cm土层,分别为1.93和1.48;而柽柳-碱蓬灌丛最大富集系数在30—40 cm土层,为1.23。(3)柽柳-禾草灌丛与柽柳灌丛土壤有机碳表现出一定的冠幅边缘聚集性,最大富集系数为0—10 cm土层的1.24和1.22;柽柳-碱蓬群落冠缘有机碳富集性不明显,最大富集系数为1.04。(4)3种柽柳灌丛土壤电导率均呈现出与灌丛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而土壤水分表现出与灌丛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且随演替进程土壤电导率有降低的趋势,而含水率呈升高的趋势,但3种柽柳灌丛pH差异并不显著;3种柽柳灌丛土壤有机碳与电导率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与土壤含水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与pH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 陶宝先; 王晶东; 陈庆海; 马澍; 袁海燕; 陈永金; 王浩
    • 摘要: 大气氮沉降增加能改变土壤养分可利用性,影响滨海湿地植物的养分再吸收。目前研究多关注氮沉降量对养分再吸收过程的影响,且研究集中于叶片,鲜有研究区分不同形态氮素对植物不同器官养分再吸收过程的影响。通过两年的野外控制实验,研究硝态氮、铵态氮添加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叶、茎养分再吸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类氮添加均显著增加叶、茎的氮、磷含量(P<0.001),增幅达32.74%-43.22%(氮)、30.91%-36.51%(磷)。叶片氮的再吸收效率为54.14%-67.66%,茎氮的再吸收效率为50.60%-62.85%。叶片磷的再吸收效率为56.80%-70.38%,茎磷的再吸收效率为77.43%-84.95%。两类氮添加均显著降低氮、磷的再吸收效率(P<0.001),但两类氮添加处理下的养分再吸收效率无差异。叶、茎氮的再吸收效率无差异,但茎磷的再吸收效率明显高于叶(P<0.01)。总之,氮添加降低芦苇对氮、磷的再吸收效率,且茎对养分的再吸收也具有不可忽略的贡献。
    • 李玉梅; 左竹; 王智华; 吴俊伟
    • 摘要: 本文以东营市为例对黄河三角洲棉花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在深入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以“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社会化”为核心的绿色高质高效发展路径,提出了新时代加快黄河三角洲棉花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