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森林土壤

森林土壤

森林土壤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778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基础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9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77919篇;相关期刊260种,包括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土壤学报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交流会、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2暨第七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等;森林土壤的相关文献由2141位作者贡献,包括高人、俞元春、马红亮等。

森林土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9 占比:0.84%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77919 占比:99.12%

总计:78610篇

森林土壤—发文趋势图

森林土壤

-研究学者

  • 高人
  • 俞元春
  • 马红亮
  • 丁晓纲
  • 张中瑞
  • 尹云锋
  • 崔晓阳
  • 张焕朝
  • 杨万勤
  • 刘盈盈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博涛; 王璐; 田蓓; 李媛媛; 孙广玉
    • 摘要: 于2020年8月份,在试验地——哈尔滨市城市林业示范基地(44°4′~46°40′N,125°42′~130°10′E)选取3块样地,每块样地随机设置3个5 m×5 m的样方,每个样方按对角线法选取5个样点,分别采集0~20 cm土层的非根际土土样。选用乙草胺-莠去津除草剂、精甲霜灵咯菌腈种衣剂,设置7个试验组:未添加种衣剂和除草剂的对照组、添加质量分数为5 mg/kg的乙草胺-莠去津除草剂、添加质量分数为10 mg/kg的乙草胺-莠去津除草剂、添加质量分数为0.5 mg/kg的精甲霜灵咯菌腈种衣剂、添加质量分数为1.0 mg/kg的精甲霜灵咯菌腈种衣剂、质量分数为5 mg/kg的乙草胺-莠去津和质量分数为0.5 mg/kg的精甲霜灵咯菌腈混合施用、质量分数为10 mg/kg的乙草胺-莠去津和质量分数为1.0 mg/kg的精甲霜灵咯菌腈混合施用,分别对采集的土样进行喷施处理。在设计的培养时间内,测算香农多样性指数(Shannon index)、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 index)、均匀度指数(McIntosh index);应用Biolog-Eco微平板培养技术、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相似百分比分析等方法,分析除草剂、种衣剂以及二者混合施用对东北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10 mg/kg的乙草胺-莠去津除草剂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平均颜色变化率和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指数,种衣剂以及种衣剂和除草剂混合施用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平均颜色变化率和多样性指数,说明质量分数为10 mg/kg的乙草胺-莠去津除草剂对土壤微生物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质量分数为5 mg/kg的除草剂和质量分数为0.5 mg/kg的种衣剂以及两者混合施用,均对土壤微生物产生了一定的毒害作用。主成分分析表明,除草剂和混合施用处理与对照间的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显著,种衣剂处理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碳源利用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改变不同。施加除草剂和种衣剂后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了一定的改变,并对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周莎; 马寰菲; 王洁莹; 任成杰; 郭垚鑫; 王俊; 赵发珠
    • 摘要: 【目的】探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的纬度变化规律及驱动因子,以期揭示我国沿纬度分布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MBC含量变化的效应和机制,为气候变暖条件下阐明土壤MBC周转和固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我国沿纬度选取10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测定0~10 cm土层的MBC含量,并与各非生物因素(气候条件和土壤理化性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森林土壤MBC含量变化范围为(200.57±13.99)~(913.32±39.62)mg·kg^(-1),随纬度降低而降低。MBC含量与土壤的有机碳含量(r=0.64,P<0.01)、砂砾含量(r=0.48,P<0.01)、水解酶活性(r=0.48,P<0.01)、全磷含量(r=0.47,P<0.01)、pH值(r=0.43,P<0.01)、全氮含量(r=0.31,P<0.01)和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组分中烷基碳含量(r=0.21,P<0.01)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粉粒含量(r=0.15,P<0.05)和氧化酶活性(r=0.15,P<0.05)显著正相关;还与年均气温(MAT,r=0.31,P<0.01)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森林土壤的MBC含量随纬度降低而降低,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质地、土壤营养、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烷基碳含量,其次为年均气温。
    • 龚益广; 徐明锋; 谢正生; 黄益强; 梁育兴; 王凯; 李春永
    • 摘要: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的长期经营容易出现土壤退化、地力减弱、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营造杉木阔叶混交林是平衡森林经营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益尝试。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Spearman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粤西杉木阔叶混交林地土壤的理化特性,探讨林地土壤碳、氮、磷等养分保持的杉木阔叶混交林模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碳氮比、碳磷比在不同杉木混交林模式间有极显著差异,氮磷比没有差异。各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在不同杉木混交林间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土壤有机碳含量、碳氮比在不同杉木林地土壤中的占比间有显著差异,其余无显著差异。纯杉木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碳氮比、碳磷比均最低,氮磷比最高。土壤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化学因子相关性较强,与土壤物理因子相关性较弱。其中,与土壤化学因子中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的相关性较强,与土壤物理因子中的毛管持水量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土壤有机碳含量、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在不同树木高度级下均无显著差异;氮磷比,土壤有机碳含量、碳磷比、碳氮比在不同径级间均有显著差异,并且随着林木径级升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碳氮比、碳磷比呈现出显著升高趋势,氮磷比呈现出降低趋势。杉木混交林对比杉木纯林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积累土壤养分,改良土壤性状。其中,混交比例为1∶1的杉木和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混交林表现更优。
    • 余斐; 叶彩红; 许窕孜; 张中瑞; 朱航勇; 张耕; 华雷; 邓鉴锋; 丁晓纲
    • 摘要: 探究韶关市花岗岩地区森林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分布特征并对其污染程度进行评价,探讨花岗岩地区森林土壤重金属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以韶关市花岗岩地区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223个样地的铬、铜、铅、汞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利用单项、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研究区森林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利用非参数单样本检验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因素。4种元素的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污染等级为非污染;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小于0.7,污染等级为清洁;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小于150,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轻微。森林土壤重金属受母质层(80—100 cm)、土壤养分这两种因素的影响,尤其受土壤养分影响最为显著。土壤有机碳可络合重金属,全氮、全磷会影响植被生长,植被通过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从而影响森林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其次,土壤母质层也会影响森林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尤其是铬、汞元素,受成土母质控制。该研究为花岗岩区森林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方法奠定了基础,也为花岗岩区森林土壤污染防控和区域生态安全保护提供了建议和意见。
    • 张垚; 白秀梅; 郭汉清; 杨秀清; 亢晨波; 刘洋; 马文硕
    • 摘要: 为探究关帝山林区植被类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林区内6种典型植被类型(云杉-华北落叶松针叶混交林(Ⅰ)、华北落叶松纯林(Ⅱ)、华北落叶松-油松-杨桦针阔混交林(Ⅲ)、杨桦阔叶林(Ⅳ)、沙棘灌木林(Ⅴ)、草地(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林下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生物学性质指标共12个,并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构建评价指标最小数据集(MDS)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差异显著;云杉-华北落叶松针叶混交林和华北落叶松纯林在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和有效养分含量方面均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筛选出研究区内土壤质量评价MDS指标包括非毛管孔隙度、全磷、过氧化氢酶和碱解氮;6种植被类型的土壤质量指数从大到小排序为Ⅰ(0.656)>Ⅱ(0.615)>Ⅳ(0.521)=Ⅴ(0.521)>Ⅵ(0.499)>Ⅲ(0.364),MDS指标土壤质量指数平均值排序为过氧化氢酶(0.151)>全磷(0.150)>非毛管孔隙度(0.133)>碱解氮(0.098),土壤全磷和过氧化氢酶是影响该研究区土壤质量的主要因素,而且林地土壤质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总体来看,关帝山林区各林分土壤质量较好,大多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潜在肥力水平较高,海拔高度是该地区土壤质量潜在的环境限制因子。
    • 张健; 徐明; 吴丽丰; 文春玉; 张姣; 聂坤
    • 摘要: 为探究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产生的影响,进一步认识森林干扰的成因与后果,以贵州省马尾松林3种干扰方式(采脂、去除凋落物和火灾)样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含量和土壤养分指标,揭示不同干扰方式马尾松林土壤GRSP含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土壤GRSP含量随土层深入存在显著性差异变化,且表层与下层间最为明显(P<0.05);相比对照样地,不同干扰类型马尾松林土壤GRSP响应干扰的变化规律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采脂马尾松林在土壤表层(0~20 cm)中易提取球囊霉素(EE-GRSP)和总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T-GRSP)含量显著高于未采脂马尾松林(P<0.05),但在20~40 cm和40~60 cm土层则无显著性差异;去除凋落物与未去除凋落物马尾松林土壤GRSP各指标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火灾马尾松林在0~20 cm土层的EE-GRSP和T-GRSP含量显著高于未火灾马尾松林(P<0.05),在20~40 cm和40~60 cm土层则无显著性差异;相对于干扰下的马尾松林,对照样地马尾松林土壤GRSP与各土壤养分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更为密切。干扰是马尾松林土壤GRSP含量与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
    • 孙志祥; 崔俊芳; 杨汝馨; 唐翔宇; 王根绪
    • 摘要: 利用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9种土壤饱和导水率(K_(s))传递函数模型估算了横断山地区贡嘎山不同类型森林土壤的K_(s),并与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现有模型在横断山地区的拟合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偏差极大,其在研究区的适用性差。结合研究区土壤含石率偏高的特点,增加土壤石砾含量(粒径>2 mm)作为输入变量,同时选取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和颗粒分布3种土壤基本特性参数作为输入变量,构建了本区域K_(s)传递函数模型:K_(s)=9.48+12.32×BD+0.29×SOM–1.94×GF+2.89×silt–5.34×sand,结果显示,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为0.67,该模型可以作为横断山地区自然林地K_(s)传递函数使用,从而为山地森林水文过程和自然灾害预警研究提供实用的参数估算工具。
    • 王玉凤; 覃林
    • 摘要: 由于土壤细菌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促进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推动力,分子生态网络分析(MENs)作为一种系统分析工具,通过模拟和构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分子生态网络拓扑结构模型,可以从整体角度分析生态系统的内部和整体属性及其变化规则。因此,利用分子生态网络分析对森林土壤细菌群落进行整体研究具有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基于此,对分子生态网络分析的起源、构建方法与特征、研究现状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今后的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生态学研究提供参考。
    • 孙拥康; 汤景明; 王怡
    • 摘要: 以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国有长岭岗林场32年生5种经营模式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人工林——5落∶5鹅的日本落叶松-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混交林、7落∶3鹅的日本落叶松-鹅掌楸混交林、5落∶5檫的日本落叶松-檫木(Sassafras tzumu)混交林、7落∶3檫的日本落叶松-檫木混交林、日本落叶松纯林为研究对象,每种模式林分设置3个20 m×20 m样方,在各样方中沿对角线分上、中、下部选择3个样点,应用环刀取样法采集0~20 cm深土层原状土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以15个土壤理化性质(7个物理性质、8个化学性质)为平价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多维空间坐标综合评定值累加法、模糊隶属函数法,分析不同经营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土壤密度、非毛管空隙度外,混交经营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各指标均高于纯林经营模式;不同经营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整体表现出随混交树种不同和混交比例的增大呈差异性显著增大趋势。(2)不同经营模式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土壤密度与各理化性质指标均呈负相关,pH与土壤物理性质各指标均呈显著相关,土壤物理性质与有机质、土壤养分相关性密切。(3)3种评价方法结果较一致,混交经营模式土壤理化性质优于纯林经营模式的,以5落∶5檫的日本落叶松-檫木混交经营模式为最优。可见,合理的混交经营模式更有利于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混交树种和混交比例是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因素;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仍需加强长期监测和深入研究。
    • 亢晨波; 郭汉清; 张垚; 刘洋
    • 摘要: 于2019年8月份,在山西省交城县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设置3个海拔梯度(1800、2000、2200 m),各海拔梯度分为半阴坡、半阳坡2个坡向,根据不同海拔梯度和不同坡向共设置6个大样地(100 m×100 m),每个大样地各布设3个20 m×20 m的标准样方。在各样方内随机选取3个样点,根据土壤发生层次采用环刀对淋溶层(0~0.2 m左右,含腐殖质层)和淀积层(0.2~0.4 m左右)土壤进行分层采集土样。采用环刀法和土壤物理性质分析方法,测定土壤密度、土壤含水量、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入渗速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最小显著差异比较法、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森林土壤基本物理性质、水分蓄持和渗透性能、不同海拔和坡向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和坡向对森林土壤淋溶层的影响大于淀积层;土壤密度在0.90~1.22 g·cm^(-3)之间,淋溶层土壤密度最大值出现在海拔1800 m半阴坡(1.20 g·cm^(-3)),且不同土层间土壤密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土壤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的大小变化趋势,与土壤密度相反,均为淋溶层的大于淀积层的。(2)土壤自然贮水量、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均为淋溶层的大于淀积层的;淋溶层饱和蓄水量、毛管蓄水量、涵蓄降雨量、有效涵蓄量,最大值均出现在1800 m半阴坡,分别为“1322.69±13.37”、“981.67±18.13”、“572.13±26.51”、“231.10±17.41”t/hm^(2),且在不同坡向间均为半阴坡的大于半阳坡的。(3)土壤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在不同海拔和坡向均为淋溶层的大于淀积层的;随海拔升高,入渗速率均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不同坡向土壤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均为半阴坡的大于半阳坡的;考斯加科夫(Kostiakov)模型拟合参数(a)值在2000 m半阴坡最大(12.243),土壤入渗速率较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