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赋存形态

赋存形态

赋存形态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566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化学工业、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1篇、会议论文86篇、专利文献7306篇;相关期刊242种,包括广东微量元素科学、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70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第十四届全国炼铁原料学术会议等;赋存形态的相关文献由2017位作者贡献,包括郑楚光、张驰、刘信平等。

赋存形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1 占比:5.75%

会议论文>

论文:86 占比:1.10%

专利文献>

论文:7306 占比:93.15%

总计:7843篇

赋存形态—发文趋势图

赋存形态

-研究学者

  • 郑楚光
  • 张驰
  • 刘信平
  • 张军营
  • 丁维新
  • 刘晶
  • 周大寨
  • 刘雪锋
  • 张锴
  • 曾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卢雪梅
    • 摘要: 氦气是一种稀有的惰性气体,即使在极端环境下也可保持稳定,是高科技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地球上的氦气赋存形态主要有3种:①作为油气伴生气聚集于油气藏中;②作为非烃伴生气聚集于非烃气藏中;③作为水溶气存在于地热田中。通常认为,氦气含量大于0.1%的天然气井,就具有商业开发价值,足可见其稀有程度。甚至有说法认为美国页岩气开发成本居高不下却仍能持续推动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与页岩气伴生的氦气价值很高。
    • 吕雪艳; 李政宇; 杜文超; 郭红岩; 于志国; 吴吉春; 孙媛媛
    • 摘要: 为探讨植物种植对土壤中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赋存形态影响及吸收特征,以根系发达的萝卜为代表性植物,通过盆栽试验,探究了不同浓度PFOA污染土壤中萝卜的生长、对PFOA的吸收利用及土壤中PFOA形态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萝卜的种植会显著改变土壤中PFOA的赋存形态,且存在浓度差异。与无种植组相比,种植萝卜显著提高了低浓度土壤中的PFOA有机结合态比例(12%)、降低了残渣态比例(10.5%);显著降低了高浓度土壤中PFOA的可脱附态比例(4.9%)。萝卜可从土壤中富集PFOA,且地上部(茎、叶)富集能力显著高于地下部。低浓度(0.2 mg·kg^(-1))PFOA暴露显著降低萝卜生物量,但高浓度(5 mg·kg^(-1))并未对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研究表明,萝卜种植可以改变污染土壤中PFOA的形态分布,进而影响PFOA对人类健康及环境的潜在风险。
    • 许锡炜
    • 摘要: 本文研究了杨浦区某河道放江前后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研究结果表明该河道沉积物重金属中Cd、Mn、Ni、Pb和Zn的生物有效性比较高。其中Cd、Pb和Zn总的含量更高,基本由人为输入引起,且极不稳定,潜在生物危害极大,放江引起的沉积物冲刷,造成沉积物长期处于厌氧-好氧-厌氧的状态,容易引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活化。结果可用于描述放江行为对表层沉积物环境的影响,有助于为其他相关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 戴胜伟; 王方园; 王磊; 申艳冰; 张宁
    • 摘要: 采用2-羟基膦酰基乙酸(HPAA)和富里酸(FA)2种环境友好型淋洗剂对土壤进行异位淋洗处理,研究了淋洗剂质量分数、pH和淋洗时间对土壤Cu,Zn,Cd的去除效果及淋洗前后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的变化,并利用废弃果壳处理淋洗废液.结果表明:在质量分数为2.0%,pH为3,超声淋洗时间为40 min条件下,HPAA对Cd,Cu,Zn均可取得90%以上去除效果,HPAA对Cd,Cu,Zn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FA;2种淋洗剂的淋洗过程为化学淋洗,其结果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86~0.9999);2种淋洗剂均可有效促进重金属从不活泼态转变为活泼态;淋洗废液处理中,天然山竹壳(Man)对Cd,Cu,Zn的吸附效率均低于30%,而KMnO_(4)改性山竹壳(Mn-Man)吸附效果显著,最高分别可达93.12%,36.31%和51.87%.因此,HPAA可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淋洗剂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Mn-Man可以作为一种廉价高效的吸附剂处理淋洗废液.
    • 苏银皎; 滕阳; 张锴; 苏欣欣
    • 摘要: 采用热分析和动力学分析方法,选取宁武煤田某洗煤厂原煤及其洗选产物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在煤热解过程中汞和硫的释放特性。结果表明:汞和硫释放与煤成分有关,在相同热解条件下煤泥和精煤中汞和硫释放率大于矸石和原煤;汞和硫的释放特性受其赋存形态的影响,煤中汞和硫均以无机物结合态为主,精煤和煤泥中的汞更易在低温阶段释放;汞和硫释放率均随温度升高而提高,汞与其赋存体的结合程度弱于硫,温度为500°C时汞释放率已经超过50%,而800°C下硫释放率仅为20%左右;反应时间对汞和硫释放率的影响不大;在煤热解过程中汞释放的反应活化能低于硫,热分析实验结果与动力学推断相吻合。
    • 吴冬冬; 王璐; 熊爽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采摘时间的黑木耳中铁的含量、赋存形态及转化规律。方法:采用湿法消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采摘时间黑木耳(春耳、伏耳、秋耳)的铁含量,同时对其转化规律性加以研究。结果:不同采摘时间黑木耳铁含量大小依次为春耳>伏耳>秋耳,不同时间采摘的黑木耳铁含量差异较大。结论:黑木耳中的春耳、伏耳含铁量较高,是两类较好的补铁品种。
    • 王庆鹤; 孙若楠; 蔡深文; 颜雄; 曾伯平
    • 摘要: 对贵州省某锰矿区剖面土壤进行采样,测定其中Cu、Zn、Cr、Mn、Pb和Cd含量,并采用改进的BCR连续提取法分析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利用风险评价编码法(RAC)及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RSP)对其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土壤中Cd、Cr、Cu、Zn、Pb和Mn的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63、126.39、48.95、751.8、37.28和4992.88 mg/kg,均高于贵州土壤背景值。从土壤重金属垂向分布来看,由于矿区土壤受到较多人为影响,导致土壤垂向重金属元素含量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2)不同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分布差异较大,Cd的主要赋存形态为弱酸溶态,Pb、Mn均以可还原态为主,Cr、Zn和Cu均以残渣态为主,其中Cd、Cu元素有效态均表现出在表层富集的特征。3)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Cd有较高的污染风险,土壤Cu、Mn、Zn、Pb和Cr以中低风险为主。不同剖面深度土壤Cd和Cu生物有效形态组分污染风险均呈由浅至深逐渐降低的趋势。
    • 于章龙; 赵智勇; 刘瑞; 宋昱; 谢飒英; 蔡岳; 孙元琳
    • 摘要: 为了解黑小麦中硒含量及其赋存形态,对运黑14207的硒含量及其在蛋白质、多糖和核糖中的含量及各组分抗氧化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运黑14207硒含量为0.185mg·kg^(-1),有机硒含量占总硒含量58.56%;有机硒主要以蛋白结合态形式存在,蛋白结合态硒含量占总有机硒含量的78.84%。八种提取组分中,水溶性多糖得率最高,为11.08%;水溶性蛋白硒含量最高,为1.53mg·kg^(-1)。运黑14207粉中,碱溶性蛋白结合硒含量占比最高,为23.38%。在抗氧化特性方面,水溶性多糖及水溶性蛋白较其他组分对ABTS、DPPH、Fe^(3+)均具有较高的清除力,但均低于对照Vc。研究表明,运黑14207属于富硒谷物,为后续富硒产品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 任超; 朱利文; 李竞天; 杜倩倩; 肖建辉; 王浩; 赵瑞
    • 摘要: 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环境难题。采集河南嵩县马石沟镉污染农田土壤作为供试土壤,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法,分别添加熟石灰、方解石、沸石、蒙脱石和生物炭5种钝化材料,采用Tessier修正顺序七步提取法对镉形态含量进行分析,研究不同钝化剂在1%、3%和5%添加量条件下对弱酸性土壤镉污染的钝化效果。结果显示,供试5种钝化材料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土壤pH值,对pH值提升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熟石灰、方解石、蒙脱石、生物炭和沸石,其中,熟石灰处理土壤pH值提升2.00~2.50个单位,方解石处理提升0.86~1.38个单位,蒙脱石处理提升0.83~1.19个单位,生物炭处理提升0.07~0.38个单位,沸石处理提升0.11~0.20个单位。5种钝化剂对土壤离子交换态Cd含量均有降低作用,但其效果差异明显,钝化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熟石灰、方解石、生物炭、蒙脱石和沸石。培养50 d后,1%、3%和5%添加量条件下,熟石灰处理交换态Cd含量降低率为76.65%~90.66%,方解石处理交换态Cd含量降低率为46.12%~53.77%,生物炭处理交换态Cd含量降低率为9.36%~33.03%,蒙脱石处理交换态Cd含量降低率为11.72%~19.14%,沸石处理交换态Cd含量降低率仅为0%~10.94%。5种钝化剂的添加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土壤中不同形态Cd含量比例,对弱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含量比例提升作用显著,对强结合态(强有机结合态、硅酸盐残余态)Cd含量比例也有一定提升作用。总体来看,熟石灰、方解石对交换态Cd含量的降低幅度较大,生物炭钝化效果居中,蒙脱石和沸石的钝化效果较差。在室内培养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钝化剂对土壤pH值和Cd钝化效率的影响,以3%方解石作为弱酸性Cd污染土壤的钝化剂为最好。方解石作为天然非金属矿物兼具钝化效果显著、材料廉价易得、环境友好等特性,可为弱酸性Cd污染土壤原位钝化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 张毅; 朱建国; 吕清刚; 张孝禹; 张嘉航; 潘飞
    • 摘要: 煤燃烧过程的深度控制是煤燃烧的最终目标。从气体和固体表面官能团转化2方面出发,针对煤粉预热燃烧过程4个还原性气氛区域内燃料的C/O/N元素迁移规律进行分析;从气体转化分析可得,整个过程的C主要以CO和CO_(2)气体形式释放,O主要伴随碳氧化物和NO_(x)释放,而N在预热阶段主要以N_(2)的形式释放,在燃烧阶段主要以NO_(2)和NO的形式释放,其含氮形式与和燃烧室顶部的距离有关;从固体官能团转化分析可得,原煤经历预热过程后,其表面的含碳双键和含氮官能团种类增多;在燃烧室的3个还原性区域内,燃料表面的含碳双键被多次消耗和生成,表面的吸附氧被多次释放和吸附,含氮官能团种类发生变化;预热半焦和400 mm处的固体样品生成的含碳双键最多,且重新生成吸附氧,因此这2个样品的活性最大;100 mm和900 mm处样品所含不稳定含N官能团种类最多,导致样品中N在这2个位置更易以气体形式释放,结果为煤燃烧过程中NO_(x)的深度控制提供基础试验数据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