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氮氧化物(NOx)

氮氧化物(NOx)

氮氧化物(NOx)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49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126459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洁净煤技术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五届海峡两岸热电联产、汽电共生学术交流会、2004全国燃煤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治理技术研讨会等;氮氧化物(NOx)的相关文献由380位作者贡献,包括E·罗阿尔、张强、D·J·哈里斯等。

氮氧化物(NOx)—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4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26459 占比:99.99%

总计:1126585篇

氮氧化物(NOx)—发文趋势图

氮氧化物(NOx)

-研究学者

  • E·罗阿尔
  • 张强
  • D·J·哈里斯
  • J·埃尔南德兹
  • 余刚
  • 周礼学
  • 徐益谦
  • 顾璠
  • A·N·赛瑞
  • C·皮托尔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俊; 龙慎伟; 马同胜; 牛胜利; 王永征; 韩奎华; 路春美
    • 摘要: 生物质作为可再生的碳中性能源,是化石能源的优良替代品,合理利用生物质能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经。在现有生物质利用技术中,燃煤锅炉掺烧生物质不仅能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及NO_(x)、SO_(2)等污染物排放,还能降低纯烧生物质导致的锅炉尾部受热面腐蚀风险,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有效措施。以660 MW煤粉锅炉为研究对象,基于Fluent数值模拟仿真软件对生物质与煤粉混燃过程进行研究,采用可实现湍流模型描述气相湍流,使用涡耗散模型计算挥发分燃烧,考察了生物质喷入位置和颗粒粒径对燃烧过程和NO_(x)排放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加入生物质对煤粉燃尽有一定促进作用,但NO_(x)排放降低。当生物质从最下层一次风喷口喷入时,能更早释放挥发分等有还原作用的成分,使得NO_(x)减排效果更好,炉膛出口烟气中NO_(x)质量浓度从原始工况的298.92 mg/m^(3)降至243.97 mg/m^(3),降低了18.4%。虽然生物质颗粒粒径变化对炉膛内烟气温度、O_(2)和CO体积分数影响较小,但颗粒粒径过大会导致生物质颗粒燃尽率降低,所需氧气减少,煤粉更易完全燃烧,出口烟气中NO_(x)质量浓度增大。
    • 刘瑞东; 卓晓辉; 马仑; 程强; 罗自学; 周怀春
    • 摘要: 燃煤锅炉掺烧生物质具有改造成本低、调峰灵活、运行安全等特点,实现生物质高效利用的同时,对于碳减排有积极作用。目前已经开展了大量燃煤锅炉中掺烧污泥等物质的试验与模拟研究,但鲜见燃煤锅炉中掺烧酒糟的数值模拟研究。为了研究燃煤锅炉中掺烧酒糟对炉内温度场、组分浓度场以及NO_(x)排放等的影响,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中的涡耗散模型模拟煤粉与酒糟颗粒的混燃。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具有可靠性;在满负荷下,模拟得到的出口氧量、飞灰含碳量及NO_(x)排放与相同条件下的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酒糟掺烧质量分数分别为0、3%、6%、8%、10%的模拟计算结果显示,掺烧酒糟后,燃烧器喷口附近着火距离缩短,但炉膛整体温度场无明显变化。掺烧酒糟对炉膛内的O2体积分数分布无太大影响,由于受酒糟含水量的影响,水蒸气体积分数在燃烧器喷口附近有所提升。掺混酒糟对NO_(x)排放的影响较明显,这是掺混燃料氮含量和生物质挥发分释放造成的还原性氛围交互作用的结果。
    • 牛涛; 张文振; 刘欣; 胡道成; 王天堃; 谢妍; 王赫阳
    • 摘要: 我国是以燃煤发电为主的国家,为减少燃煤电厂CO_(2)排放,发展替代燃煤的低碳燃料及相应的燃烧技术十分迫切。与氢气相比,氨的储存和运输成本低,更加安全可靠,是一种更具发展潜力的能源载体和载氢低碳燃料。以氨替代部分燃煤,采用氨与煤在锅炉中混合燃烧的方式,是现阶段降低燃煤机组CO_(2)排放一个现实可行的技术选择。为验证工业尺度燃煤锅炉氨煤混合燃烧技术的可行性,设计搭建了世界最大容量的40 MW_(th)燃煤锅炉氨煤混合燃烧试验系统,包括全尺度氨煤混燃燃烧器和氨气供应系统,并在此试验台实现了0~25%混氨比例(按热值)的氨煤混合燃烧试验。结果表明,在所有混氨比例下锅炉皆具有良好的稳燃与燃尽性能,且氨煤混燃条件下煤粉的燃尽优于纯燃煤工况;通过分级燃烧,在高混氨比例下可实现锅炉NO_(x)排放低于燃煤工况。然而,燃尽风率大于20%后,进一步增加燃尽风率对降低NO_(x)排放效果不显著,但会显著增大锅炉的CO排放和飞灰含碳量,影响锅炉效率。因此,燃煤锅炉氨煤混合燃烧存在最优燃尽风率,使锅炉NO_(x)排放与燃尽均处于较优水平。锅炉运行氧量对NO_(x)排放和NH_(3)燃尽有显著影响,随运行氧量降低,锅炉NO_(x)排放显著下降,NH_(3)排放快速上升;存在一个锅炉最佳运行氧量区间,在此区间内锅炉NO_(x)与NH_(3)排放皆可保持在较低水平。工业尺度试验研究验证了燃煤锅炉氨煤混合燃烧技术的可行性,明晰了影响锅炉燃尽与NO_(x)排放的关键因素,为我国燃煤机组实现CO_(2)大幅度减排提供了一条极具潜力的技术发展方向。
    • 袁峰; 汪飞; 陈晨
    • 摘要: 过氧乙酰硝酸酯[CH_(3)C(O)OONO_(2),PAN]是光化学污染产生的一类二次污染物,是大气中氮氧化物的储库,影响着区域光化学污染水平。本文整理了近年来PAN的有关文献,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不同区域PAN的浓度水平,以及讨论了大气中PAN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城市地区PAN的浓度最高,其次是郊区乡村等偏远地区,海洋极地等清洁地区最低。不同季节PAN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夏季PAN与O_(3)相关性显著,而冬季光化学较弱,PAN与PM_(2.5)相关性显著。
    • 张毅; 朱建国; 吕清刚; 张孝禹; 张嘉航; 潘飞
    • 摘要: 煤燃烧过程的深度控制是煤燃烧的最终目标。从气体和固体表面官能团转化2方面出发,针对煤粉预热燃烧过程4个还原性气氛区域内燃料的C/O/N元素迁移规律进行分析;从气体转化分析可得,整个过程的C主要以CO和CO_(2)气体形式释放,O主要伴随碳氧化物和NO_(x)释放,而N在预热阶段主要以N_(2)的形式释放,在燃烧阶段主要以NO_(2)和NO的形式释放,其含氮形式与和燃烧室顶部的距离有关;从固体官能团转化分析可得,原煤经历预热过程后,其表面的含碳双键和含氮官能团种类增多;在燃烧室的3个还原性区域内,燃料表面的含碳双键被多次消耗和生成,表面的吸附氧被多次释放和吸附,含氮官能团种类发生变化;预热半焦和400 mm处的固体样品生成的含碳双键最多,且重新生成吸附氧,因此这2个样品的活性最大;100 mm和900 mm处样品所含不稳定含N官能团种类最多,导致样品中N在这2个位置更易以气体形式释放,结果为煤燃烧过程中NO_(x)的深度控制提供基础试验数据支撑。
    • 徐利
    • 摘要: 以在建的一艘深水起重铺管船的6台柴油发电机组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为对象,研究SCR系统降低船舶氮氧化物(NO_(X))排放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在船舶上的设计布置,以及最终的脱硝效果等,并总结分析SCR系统的设计难度和注意事项,为后续船舶设计及建造提供重要参考。
    • 姜正雄; 高宇; 吴玺田; 韩志涛
    • 摘要: 氮氧化物(NO_(x))排放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能够高效去除氮氧化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固定源和移动源烟气脱硝领域。MnCeTiO_(x)催化剂是一种具有较好脱硝性能的SCR催化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W掺杂的MnCeTiO_(x)催化剂,考察了W掺杂对催化剂脱硝性能和抗硫中毒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对MnCeTiO_(x)和W_(0.15) MnCeTiO_(x)催化剂的晶体结构、表面元素价态和表面反应活性物种进行了表征分析。探讨了W掺杂提高MnCeTiO_(x)催化剂脱硝性能和抗硫性能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W掺杂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催化剂表面Ce^(3+)和Mn^(3+)物种的相对含量,另一方面使催化剂表面参与SCR反应的活性物种更加丰富,从而提高了催化剂脱硝性能和N_(2)选择性。W掺杂也有利于抑制NH_(4)HSO_(4)物种在催化剂表面的生成和沉积,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抗硫中毒性能。
    • 任远
    • 摘要: 介绍了450 t/d垃圾焚烧锅炉的设计特点,分析了入炉垃圾、一二次风温以及高低温腐蚀对垃圾焚烧锅炉的影响;对降低污染物排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尤其对炉内控制二噁英、颗粒物、二氧化硫(SO_(2))和氮氧化物(NO_(x))的排放处理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垃圾焚烧锅炉的设计和运行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刘伟; 崔杏辉; 高正霞; 陶梦雅; 锁东; 田世帅; 马成良
    • 摘要: 为实现间歇式窑炉烟气中氮氧化物(NO_(x))通过干法吸附达标排放,以石灰石和石英为原料制备了钙硅质无机吸附剂;以均苯三甲酸(H_(3)BTC)和三水合硝酸铜(Cu(NO_(3))2·3H_(2)O)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并分别在120、200°C真空中干燥纯化得到1#Cu-BTC和3#Cu-BTC试样,采用水热法合成并在空气中干燥纯化得到2#Cu-BTC试样(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1,3,5-均苯三羧酸铜)。然后对两类材料进行了NO_(2)吸附测试,通过N 2物理吸附-脱附、SEM、XRD和热重分析探究了吸附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大小、NO_(2)的吸附性能、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1)Cu-BTC试样比钙硅质吸附剂吸附容量大,其中溶剂热法合成、在200°C真空中干燥纯化得到的3#Cu-BTC试样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最大,对NO_(2)的吸附容量也最大,钙硅质材料的吸附容量较小。2)钙硅质吸附剂的热稳定性优于Cu-BTC试样的,整个过程的质量总损失低于Cu-BTC试样的。2#Cu-BTC试样的热稳定性优于其他两种Cu-BTC试样的,Cu-BTC试样至少在150°C以上金属Cu的活性位点才可以暴露出来。
    • 彭美春; 廖清睿; 王海龙; 叶伟斌
    • 摘要: 在山路和平路上,进行了不同载荷下国V柴油车的实际道路行驶排放(RDE)试验.采集车速、海拔、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数量(PN)排放浓度等数据,分析了道路坡度、车辆载荷与输出功率对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测试柴油车辆,在平均坡度约6%山路行驶时Nox排放因子高于平路20%以上,PN低于平路20%以上.道路坡度自0增大到8%,Nox排放浓度升高1倍以上,PN排放浓度升高20%~60%;坡度进一步增大,Nox与PN排放浓度上升变缓,继而下降.载荷增大,Nox与PN排放浓度升高;Nox、PN排放速率在10~40 kW功率区较大;Nox与PN高排放速率区随载荷增大变宽.该成果可为RDE测试车辆运行条件的设置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