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吸附容量

吸附容量

吸附容量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50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8篇、会议论文47篇、专利文献96871篇;相关期刊242种,包括内蒙古石油化工、原子能科学技术、化工新型材料等; 相关会议43种,包括第一届全国纳米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会纳米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第六届全国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2013北京国际环境技术研讨会等;吸附容量的相关文献由146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巍、应维琪、刘春萍等。

吸附容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8 占比:0.39%

会议论文>

论文:47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96871 占比:99.56%

总计:97296篇

吸附容量—发文趋势图

吸附容量

-研究学者

  • 张巍
  • 应维琪
  • 刘春萍
  • 吴晓芙
  • 孙彦
  • 孙琳
  • 史清洪
  • 彭述明
  • 田津津
  • 陈志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廖颖敏; 张静
    • 摘要: 将煤层气中的CH_(4)排放至空气则易造成能源浪费以及温室效应,因此开发具有高CH_(4)吸收容量和高选择性的新型多孔碳材料并用于煤层气变压吸附分离技术至关重要。分别阐述活性炭、碳分子筛、碳纳米材料等碳材料在分离、富集CH_(4)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汇总相关资料分析可知:经KCl改性的商用活性炭对CH_(4)/O_(2)的分离系数达7.9,即商用活性炭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经过硝酸/尿素改性的混合煤活性炭有望成为有效分离、富集煤层气中CH_(4)的碳材料;选择合适的生物质前驱体、改性剂,获得具有较高CH_(4)吸附容量和高选择性的新型多孔碳材料以用于煤层气中CH_(4)的富集和分离,同时实现节能减排;为提高对CH_(4)的吸附容量,可通过调整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参数提高氮磷掺杂的碳分子筛对CH_(4)/N_(2)的分离系数,选择合适的改性剂和改性条件对碳纳米管等碳材料进行改性;金属负载的碳材料催化剂将成为CH_(4)催化转化方面具有巨大前景的备选材料。
    • 桑丰; 刚淑艳; 李佳; 王雨欣; 张天淼; 李俭平
    • 摘要: 为实现玉米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更好解决海水中铬金属污染问题,以玉米秸秆对Cr(VI)的吸附率和吸附容量为指标,研究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和硝酸对玉米秸秆改性后的吸附效果,并探究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值、盐度(用不同NaCl质量浓度代替)、Cr(VI)浓度与秸秆用量对硝酸改性玉米秸秆吸附海水中Cr(VI)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被10%硝酸改性后的吸附率较好;在pH值为2、反应温度为40°C、Cr(VI)浓度为10 mg/L、吸附时间为60 min,改性玉米秸秆投加量6.25 g/L时,改性玉米秸秆对Cr(VI)的吸附效果比较好,吸附率为84.72%;不同NaCl质量浓度对吸附性没有影响,说明改性玉米秸秆可以很好地用于海水中Cr(VI)去除,对于秦皇岛附近海水中的Cr(VI)的平均吸附率可达69.09%;改性玉米秸秆被0.1%的稀盐酸处理后具有良好的再生性。
    • 张喆; 郝丽英
    • 摘要: 围绕当前水体污染处理的研究热点,结合氧化石墨烯(GO)优异的吸附性能,以水体中的亚甲基蓝(MB)为分析对象,研究GO的尺寸大小对MB去除的影响。采用不同超声功率制备四种不同尺寸大小的GO,采用多种手段分析GO的片层大小。通过静态实验分别考察不同尺寸大小的GO对在不同的pH、时间和初始浓度下对MB的吸附效率和吸附容量的影响。此外,通过吸附等温线模型探究GO对MB的理论吸附机制,并通过多种表征手段验证其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节超声功率可以获得不同尺寸的GO;GO对MB的吸附不受GO尺寸大小的影响;两者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
    • 文亚东; 张影; 吴智清; 祝淑媛; 陶锋; 王志俊
    • 摘要: 本文以杨树叶为原料,通过高温碳化和KOH活化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多孔螺旋碳吸附剂,探讨了其吸附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特征,考察了活化剂用量和投加量等对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以及循环稳定性。结果表明,碱炭比为5时获得的样品比表面积最高(2312.1541 m^(2)/g),对亚甲基蓝最大吸附量理论值达到了644.767 mg/g;随着多孔螺旋碳吸附剂投加量的增加,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容量下降,去除率升高,去除率最高可达99.94%;多孔螺旋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过程和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方程(R^(2)=0.99836~0.99880)和拟二阶模型(R^(2)=0.99972)。
    • 李双德; 赵峰; 李伟曼; 陈运法
    • 摘要: 以市售蜂窝活性炭为吸附材料,通过氮气吸附等温线和扫描电镜分析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和表面孔结构形貌,以评估活性炭吸/脱附苯系物的性能。利用动态吸附评价装置和气相色谱系统评价苯浓度、流速、不同苯系物流经蜂窝活性炭对其吸附容量的影响,并通过程序升温技术研究蜂窝活性炭脱附温度曲线。同时考察了水汽对蜂窝活性炭吸附容量、脱附温度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蜂窝活性炭对苯系物的单位饱和吸附容量顺序为二甲苯>甲苯>苯,单位饱和吸附容量为66.5~138.1 mg/g,这可能是因为苯系物的分子尺寸效应影响了吸附容量。苯系物的最佳脱附温度基本维持在175°C。水汽的竞争吸附作用可以显著抑制苯的单位饱和吸附容量,引入1.8%的水汽后苯的饱和吸附容量降低了36.3%,这表明水汽占据了部分吸附位点,显著降低了苯的吸附容量
    • 朱江伟; 马鹏飞; 杜晓; 杨言言; 郝晓刚; 罗善霞
    • 摘要: 磷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为解决现有磷污染以及磷资源流失等问题,通过油浴与热化学还原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制备出一种NiFe-LDH/rGO电活性杂化膜材料。使用电化学方法,在氧化还原电位的控制下,Ni、Fe(Ⅱ/Ⅲ)双金属发生核外电子的跃迁,高价态的Ni、Fe(Ⅲ)与PO^(3-)_(4)发生内球络合作用,实现PO^(3-)_(4)的选择性置入-置出。实验获得270 mg·g^(-1)的高PO^(3-)_(4)吸附容量及85%以上的再生效率。此外,该杂化膜材料在共存离子存在的复杂水体中,对PO^(3-)_(4)具有优异的选择性,为磷石膏渗滤液以及各种含磷废水污染等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理论技术支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王豪波; 易芸; 付成兵; 刘飞; 曹建新; 潘红艳
    • 摘要: 采用煅烧结合氢氧化钠处理的方式对高岭土进行改性,在通过FT-IR、XRD、XRF等表征手段分析高岭土改性前后理化性质变化基础上,对改性高岭土吸附去除氯化钙溶液中Cu^(2+)和Pb^(2+)进行研究。讨论了吸附时间、氯化钙溶液pH和吸附剂用量对高岭土和改性高岭土吸附去除氯化钙溶液中Cu^(2+)和Pb^(2+)的影响,研究了改性高岭土在氯化钙溶液中吸附去除Cu^(2+)和Pb^(2+)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过程行为。研究发现,改性使高岭土发生非晶化转变,负电性、比表面积和孔容增大;在吸附时间40~120 min区间内,改性高岭土对氯化钙溶液中Cu^(2+)和Pb^(2+)的平均吸附容量比高岭土高了3.57和3.17 mg/g,且吸附容量随吸附时间增加而提高并渐趋平衡;对氯化钙溶液中Cu^(2+)的吸附容量随溶液pH增大先提高后降低,对Pb^(2+)的吸附容量随溶液pH增大逐渐增大;随着吸附剂用量增加,氯化钙溶液中Cu^(2+)和Pb^(2+)的吸附容量逐渐降低;改性高岭土对Cu^(2+)和Pb^(2+)的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 杨薪攸; 杜晓; 安小伟; 王佩芬; 王子锐; 刘丹阳; 郭晓阳; 郝晓刚; 马旭莉
    • 摘要: 通过水热-固相两步法制备了纳米棒状钒酸锂(LiV_(3)O_(8)),采用XRD、FTIR、SEM、XPS等手段测试了LiV_(3)O_(8)的结构和形貌,并考察了不同煅烧温度下合成的LiV_(3)O_(8)的电控离子交换(ESIX)性能。实验结果表明,500°C煅烧得到的LiV_(3)O_(8)拥有均匀的纳米棒结构以及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将其制备成电活性功能膜,采用电控离子交换技术在100 mg/L的锂溶液中对Li^(+)的吸附量可达36.36 mg/g.同时LiV_(3)O_(8)对锂离子具有高选择性及稳定性,在等摩尔Li^(+)、K^(+)、Mg^(2+)混合溶液中,Li^(+)/K^(+)和Li^(+)/Mg^(2+)的选择性因子分别达到38.43和4.75,经历5次循环后,锂离子的吸附容量仍可保持98.3%.
    • 冯勇; 杨旭红
    • 摘要: 以戊二醛为交联剂、聚乙烯亚胺为接枝材料。对鸡毛角蛋白进行接枝改性。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光谱等测试对改性后的角蛋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角蛋白表面结构变光滑,结构单元间边界清晰。接枝改性使角蛋白中的a螺旋结构和B折叠结构消失,热稳定性减弱。改性后角蛋白对Cu^(2+)的吸附容量大幅提升,为80.38mg/g.接近未改性角蛋白的15倍。
    • 孟建强; 郜慧慧; 潘赢; 马六甲; 侄伦豪
    • 摘要: 为制备面向水体中微量污染物脱除的兼具高吸附容量和高吸附速率的理想型吸附剂,设计了一种多级孔高分子吸附膜,将β-环糊精(β-CD)通过硅烷偶联反应负载到大孔纤维素微滤膜表面。β-环糊精因具有外亲内疏的特性,可以与有机污染物分子形成包合物,为吸附作用的产生贡献活性吸附位点,而纤维素膜的大孔径能够为物质的传输提供对流传质通道,提高吸附速率。结果表明:通过简单的硅烷偶联反应将β-CD修饰再生纤维素微滤(RC)膜,制备出了具有介孔-大孔多级孔结构的RC-g-KHCD膜;吸附膜对苯酚的平衡吸附容量可到达0.130 mmol/g,对异丙甲草酸的平衡吸附容量可到达0.048 mmol/g,吸附热力学曲线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而吸附动力学曲线则符合膜扩散模型;再生重复使用测试进行10次后,吸附膜的再生效率仍然均达到90%以上,说明β-环糊精改性的纤维素膜是一种有效的吸附膜材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