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脱附

脱附

脱附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391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5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92337篇;相关期刊292种,包括石油化工、工业用水与废水、化工进展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08国际粉体技术与应用论坛暨全国粉体产品与设备应用技术交流大会、2008江苏省自动化学会学术年会、浙江省第三届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等;脱附的相关文献由8143位作者贡献,包括黄海、杨勇、周永贤等。

脱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5 占比:0.59%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92337 占比:99.40%

总计:92897篇

脱附—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江守沛; 乔森; 周集体
    • 摘要: 制备了镁修饰多壁碳纳米管(Mg-CNT)用来吸附回收污水中的磷酸盐,最大理论吸附量(以P计)为211.7 mg/g.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配备X射线能谱仪(FESEM-EDS)、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与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Mg-CNT进行表征,结果表明MgO纳米片覆盖在多壁碳纳米管表面,并在磷酸盐吸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吸附的产物为Mg_(3)(PO_(4))_(2).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磷酸盐的吸附过程拟合较好,表明磷酸盐的吸附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Mg-CNT对磷酸盐的吸附效果随着溶液初始pH的升高而受到抑制,竞争离子的存在对磷酸盐吸附量没有显著影响.3次吸附-脱附循环后Mg-CNT仍保持了首次吸附时73%的吸附量与较高的磷酸盐脱附率.实验结果表明Mg-CNT在磷酸盐回收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 许世佩; 王超; 李庆远; 张炳康; 许世伟; 张雪琴; 王诗颖; 丛梦晓
    • 摘要: 针对油基钻屑热脱附过程中能耗高、气味刺鼻和油气品质较低等问题,选用氧化钙(CaO)作为添加剂对油基钻屑热解过程调控,考察了不同CaO添加量和温度对反应工况、产物分布及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CaO添加量的上升,油收率上升,水和气收率下降,固相收率先升后降。(2)随着热脱附温度的升高,热脱附固体残渣收率逐渐降低,热脱附油、水、气的收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3)添加CaO后,所有温度下,均存在热脱附后油收率有明显的上升,而油气收率明显下降现象。(4)CaO的添加提升了油收率和油中脂肪烃的饱和度,降低了油中硫元素的含量,提升了回收油的附加经济值,降低了水和气收率,尤其是CO_(2)和H_(2)S的产率。引用CaO作为添加剂降低了热脱附工艺对操作环境的大气污染,以及后续流程的脱硫负担,降低了水分蒸发导致的高能耗,为油品与不凝气的再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 程功林; 任新峰; 徐冬菲; 汪学广; 鲁雄刚; 尚兴付
    • 摘要: 通过一步沉淀-蒸发法制备了具有不同P/Al摩尔比(x=1.00、1.05、1.10、1.15、1.20)的无定形介孔Al-xPO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N_(2)吸附-脱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和CO_(2)程序升温(CO_(2)-TPD)等手段对制备的Al-xP-O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了P/Al摩尔比对催化剂表面酸碱性及催化性能的影响。当P/Al摩尔比在1.00~1.10范围时,随P/Al摩尔比增加,催化剂弱酸性位点数量增加,中等强度碱性位点数量降低,邻苯二酚转化率提高,邻羟基苯乙醚选择性提高。当反应温度为270°C、空速为3.0mL/(gcat·h)、P/Al摩尔比为1.10时,催化性能最佳。200h稳定性测试中,邻羟基苯乙醚选择性始终保持在93.0%左右,反应后催化剂无明显积炭,表明该催化剂对邻苯二酚与乙醇气相合成邻羟基苯乙醚反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工业应用价值。
    • 王宇晶; 张楠; 刘涉江; 苗辰; 刘秀丽
    • 摘要: 热化学清洗法是一种处理含油污泥经济高效的方法。以无害化处理为目标,本文系统分析了热化学清洗含油污泥的效果,并对原油脱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复配型清洗剂NAS在4%(质量分数)、60°C(温度)、8∶1 (液固比)、60min (时间)的清洗条件下,可将固体残油率降低至0.94%,远低于《油气田含油污泥综合利用污染控制要求》(DB 65/T 3998—2017)等多个标准中规定的含油率≤2.0%的要求;脱附等温线模型拟合和热力学参数计算结果表明,油从固体表面的脱附符合Langmuir模型,且为自发吸热过程;结合FTIR及XRD等分析结果可知,热化学清洗法主要除去了含油污泥中原油的轻组分,重组分与固体表面发生化学吸附,成为影响原油脱附的主导因素。
    • 曾逸智; 周永涛; 任向红; 谢晨
    • 摘要: 对3A、13X、beta、ZSM-800、REY、HY30等6种分子筛进行了二氯甲烷静态吸附实验,用低温氮气吸附法测定了样品的BET-比表面积和吸附脱附等温曲线,用密度函数理论法计算各样品的孔容孔径分布。重点探究比表面积、孔结构对分子筛吸附二氯甲烷吸附性能的影响。
    • 欧阳燎原; 陈渊淦; 汪惠惠; 冯博
    • 摘要: 通过浮选试验及脱附试验,研究不同矿浆温度下滑石表面上甲基纤维素脱附行为及其对滑石浮选的影响。结果表明,滑石天然可浮性较好,甲基纤维素对滑石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效果随矿浆温度升高而增强,水洗能够减弱甲基纤维素对滑石的抑制作用,使滑石浮选回收率升高,且低温水洗时滑石的浮选回收率增加更多。使用甲基纤维素能够实现黄铜矿和滑石的浮选分离。
    • 潘柔杏; 于庆君; 唐晓龙; 易红宏; 高凤雨; 赵顺征; 周远松; 刘媛媛
    • 摘要: 机动车尾气是氮氧化物(NO_(x))重要来源之一,常见柴油车尾气NO_(x)处理技术对冷启动阶段NO_(x)减排效果较差,被动NO_(x)吸附剂(PNA)应运而生。PNA可低温吸附存储NO_(x)、高温脱附释放NO_(x),释放的NO_(x)经过下游NO_(x)处理单元[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或NO_(x)储存还原(NSR)]被彻底净化。本文综述了近年来PNA材料在低温冷启动过程中净化NO_(x)的研究进展,对不同类型PNA材料进行结构及性能比对,其中Pd/分子筛表现出良好的低温NO_(x)吸附-脱附性能、抗硫性以及水热稳定性,成为PNA优选。深入讨论了Pd/分子筛存储NO_(x)机制以及影响因素。此外,分析了PNA在低温吸附-脱附NO_(x)中面临的问题并展望其前景,指出提高具有优异抗水性能的NO_(x)吸附位点数量及Pd物种分散程度是开发高性能PNA的重要前提。
    • 王胜楠; 陈康; 郑旭
    • 摘要: 吸附式空气取水技术因其适用环境范围广、低碳环保的特性,被认为是解决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技术之一。吸湿材料的特性决定着该技术的取水性能。本文对吸湿材料的最新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总结。重点介绍了吸湿性聚合物和复合吸湿剂(多孔材料-盐、聚合物-盐、聚合物-聚合物和多孔材料-聚合物),并对各类吸湿剂的性能特点以及在吸附式空气取水系统的应用展开详细介绍。发现复合吸湿剂的吸湿性能更强,特别是聚合物类复合吸湿剂,满足宽领域吸附的要求,进而提高了在干旱地区的取水效果,在未来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最后,指出了吸湿材料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相关问题,以期为推进吸附式空气取水技术早日实现从实验室研究到规模化工业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 毛吉会; 张健; 常方圆; 杨程; 张启科
    • 摘要: 采用固定床热再生工艺对某化工废水反渗透净化处理工艺中产生的饱和木质活性炭进行再生效果研究,考察了不同热再生工艺条件下再生活性炭与新鲜活性炭对COD去除率、碘吸附值、SEM分析结果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再生活性炭对COD的去除率能达到新鲜活性炭的96%;低温、中温阶段,碘吸附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扫描电镜表征结果表明,再生后的活性炭形貌已基本恢复与新鲜活性炭形貌一致;高温阶段(700°C以上),3°C/min的升温速率比6°C/min、12°C/min更有利于吸附质脱附。固定床热再生工艺可实现废活性炭资源循环再利用,以及活性炭吸附质无害化集中处理。
    • 丁世豪; 尹青临; 张友飞; 何琦; 冯鑫; 杨超; 曹亦俊; 桂夏辉; 邢耀文
    • 摘要: 浮选颗粒-气泡间稳定性分析是浮选领域内的研究重点,传统脱附理论认为当颗粒所受外力大于颗粒-气泡间最大黏附力时颗粒从气泡表面脱附,忽略了颗粒-气泡间气液固三相润湿周边滑动收缩的动态过程,未考虑脱附力作用时间对脱附过程的影响。为了完善浮选颗粒-气泡间脱附理论,以单颗粒、单气泡为研究对象,采用黏附力测量仪测量颗粒-气泡间脱附过程的临界脱附力和脱附能,并借助颗粒-气泡振动脱附观测系统观察颗粒-气泡在脱附过程中三相润湿周边滑动收缩规律,最后从热力学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分析的颗粒-气泡间稳定性评判方法。结果表明:随着颗粒接触角的增加颗粒-气泡间稳定性增强,发生脱附时需要的临界脱附力和脱附能增大。颗粒-气泡间脱附能由气泡拉伸变形阶段的形变能和三相润湿周边滑动收缩阶段的滑动能两部分组成,两部分能量均随颗粒接触角的增加而增加。颗粒从气泡表面脱附一方面要求外力大于颗粒-气泡间最大黏附力,另一方面还需外力作用足够时间以保证气液固三相润湿周边完成滑动收缩。从能量角度来看,颗粒-气泡间不受外力时可看作是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热力学系统,当外力做功小于脱附能时颗粒-气泡间通过气液、液固和气固界面面积的变化维持稳定;但当外力做功大于脱附能时颗粒与气泡分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